缘起
回望去年的光景,虽然东西奔走、南北逐流,但没有什么成绩,只是收获了些许疲劳,还在出差期间染上了大号感冒,虽然带上了2层口罩但也无济于事。回想起来,人生无趣工作内卷。尤其是经历了疫情三年,周边的朋友或者同事同学,都面临各自的难处,各自的问题,或是健康,或是工作,或是情感,生活各个层面都有苦恼和困惑,一个人能把自己解决好就已经不容易了,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抚慰他人。人生就是这样,历史的车轮在前行,时代的尘埃在飘零,看起来是千军万马共渡重洋,其实每个人都在孤军奋战。
一家人都经历了发烧,畏寒,喉咙痛,浑身酸楚之后,总算是翻过去了去年的残冬急景,本想在假期一起爬山游湖观影聚餐,奈何孩子已经有了游戏的陪护和自己的伙伴,不再搭理我们的议题,可能孩子大了,隔阂在我们之间的都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沟。那就只好放弃了念想,自己去观影。刚好流浪地球2上映,宏大的场景,硬核的科技,明暗交织的叙述事件,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与4年前相比,不单单是为科幻打开了一扇门,而且凭一己之力提升了国内电影工业的水平。
据说为了拍好这部电影,郭导专门请了专家学者编写了20w字的世界观,打造了完整的故事叙述基础和坚实的科学论据,所以一切看上去才这么真实,有据可循。孩子说他的C语言老师也参与了其中,由此感慨想做好一件事情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提前做很多的基础工作,反复迭代,融合论证,才可能构建一个夯实的基础。小荷才露尖尖角,能看到荷花一角,看不到的是水面下植物生长所需的自洽支撑体系。
郭导是有科幻情怀的,在20年前的那个课堂里看到了这部小说,从此就埋下了这颗情怀的种子,在奔波生活的路上也不忘细心呵护培育,让它生根发芽,直至苍天大树。生活如昔,四季更替,不忘初心,怀抱理想,虽周而复始但总有希望。
这些年来一直在做与医疗平台相关的工作,从全民健康到健康大脑,从医联体到医共体,发现平台中有很多基础子系统和业务处理流程是相通或者是相似的。剥离变化的业务应用,提炼可通用的业务场景,沉淀可复用的组件和模块,应该能实现一套通用的智慧医疗基础平台,再通过现场实施和本地业务开发,就能实现多个医疗平台的快速适配和功能建设。
虽然之前在开发区域卫建平台的时候,已经考虑了模块化,抽象化,积木式部署,但更多的是单纯从软件架构层面来考虑的,如果要站在医疗体系的世界观来看待平台设计,则需要跳出之前狭隘的技术观,从更加宏观的业务观,更现代的方法论来构建智慧医疗基础平台的世界观。在做这种从0到1,从无到有的事情,情怀往往比技术更重要,需要为之出长久努力和更多坚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之前埋头做事这么多年,混迹了不少的公司,从linkage到amdocs,talkweb等,经历了移动,电信,互联网,物联网,医疗的行业变迁,回望过去用素心以清简,展望将来以寂静许清欢,在医疗行业挖掘自己的过往,用新的三观视角(业务观,技术观,方法观)尝试描述智慧医疗基础平台的思维脉络。
医疗领域是一个注重业务沉淀的行业,已经形成了业务壁垒和行业习气,而且在行业领域做久了,技术也逐渐偏于保守,缺乏互联网行业那种高举高打大破大立的平台建设的气势,而是谨小慎微因地制宜尽可能用有限资源来实现卫健委的业务诉求。所以在早期系统设计的时候,有些模块采用的还是传统技术,放到当下略显落伍。当然在资源充沛的情况下,主流技术更有生命力也更现代化,所以也会在相关章节里做分项论述。
内容会有些繁杂,包括业务、协同、数仓等内容,拆分为若干章节,陆续发布到知乎、头条、csdn等知识分享平台上。因为平台特质不同,受众群体也不同,所以发布的内容会根据不同平台做相应的侧重和取舍。一般来说知乎上精英受众多,内容严谨专业;头条能把内容精准推送到相关群体;程序员对csdn是独有情衷,期待通过这种方式与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同仁有一些互动和交流,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也就是本文最大的收获。
大刘曾经说过: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这类人构成了IT共和国的主体,这个阶层其实是19世纪的产业大军在21世纪的再现,只不过劳作的部分由肢体变成大脑,繁重程度却有增无减。在渺如烟海的程序代码和迷宫般的网络软硬件中,仿佛如二百多年前的码头搬运工,哪有岁月静好,只有码农们的负重前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除了小部分人,其他人的知识和技能很快过时,专业/非专业的毕业生如饥饿的白蚁般成群涌来,超过35岁的老人被挤到一边,被代替和抛弃,但新来者没有丝毫得意,这也是他们中大多数人不算遥远的前景。
尤其chatGPT的出现,低端重复的技术劳动会逐渐被AI取代,这意味着IT技术人员需要转变思维,拓宽技能范围,并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既然在AI和NLP发展到里程碑阶段,chatGPT恰如其时的现身,那就不能让它闲着,要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莫待到暮日秋雁繁华落寞之时才长吁短叹,还得在瘦减年华流年未央之际,遵从自己的本心,做一些有情怀有意义的事情。
回望
每个人总是对自己的第一次记忆犹新。第一次上平台在西南,有点仓促,因为公司总部的开发团队撤离,换我们顶上去,中间焦灼的经历按下不表,大概在3-4个月完成了设计开发和部署。这个项目有它的特殊性,因为资源中心(数仓)不在我们这里,由其他公司建设,只能通过协同服务走cda方式在各个对接系统完成数据的解析和交换,平台业务包括了mpi,cda等,以及一个平台基础框架。
随后我们在西部进行新的项目开发,补充了资源中心,数据通过cda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和落盘,再做了一个主题分析展示系统,考虑到有几百个指标+报表以及部分数据需要下钻,快速实现了个可配置(非拖拽)的指标展示平台,集成spagoBI。也算凑合。
之后在西中部参与另外的项目,硬件设施还好,这次我们最后一次接触到的自建机房的项目,以后的都是基于云平台建设的。云平台提供的普通硬盘转速很低,云上数仓强烈要求上ssd磁盘,所以每次都要fio测试具体的随机读写率。按照分工我们只做医疗平台相关内容,上层业务系统和惠民都是合作伙伴来参与,在这次项目中,补齐了数仓体系,包括前置库、交换库(ods)、资源中心(dwd)、统计库(dws),指标结果库(ads),因为资源中心需要回写做数据聚合,采用通用oltp数据库,同时为了方便进行数据管理,根据行业标准和数据集,定义了平台的元数据系统,至此真正意义上的数仓体系才算构筑完毕。当然了,还很简陋,所以在后续某个项目补充了数据质控,以及和医疗机构互动的机构端系统。
到北方项目已相对成熟,这也是一个推翻重做的项目,帮前任渣男兜底。对方只派驻一位女项目经理,协调现场问题,虽然已经碰到了疫情,很多工作是远程进行的,初验在5个月后还是完成了。
因为公司总部的原因和疫情,曾经团队也起起落落分分合合,一路走来的版本也进行了分支分叉,形成了一些有血缘关系的兄弟版本。将来如有幸相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医疗业务
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起步于HIS系统,接着转向CIS系统,第一代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用HIS提升医院管理和日常事务的经营效率;第二代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用CIS 解决医技问题,提升医生工作效率;第三代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用GMIS解决区域互联互通和数据整合,提升决策效率。
在十余年医疗信息化建设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医疗数据,医疗信息化已经从IT(信息技术)进入DT(数据技术)的时代,医疗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需要新技术进行数据集成、数据标准化以及数据分析,采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提升数据价值,最终实现医疗大数据更有效的应用,“医疗大数据平台”也应运而生。
1、 医院内部方面
基于人们对健康诉求的提升以及新技术的落地,逐渐推出了一些创新业务模式,注重学术研究、临床治疗、运营管控、转化医学及患者管理,打通临床数据(CDR)、运营数据(ODR)、科研数据(RDR)三者内部壁垒,并提升数据的综合利用。2019年卫健委提出了智慧医院的概念,明确提出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的智慧管理的内容。
2、 区域卫健方面
经过全民信息健康平台的前期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使用,服务的互联互认有了明确需求。随着经济复苏,人口流动增强,对外交往日益密切,如何使用数据更快速、更精准的实现居民健康,医疗协同,区域卫生,对于加快和促进数字化建设、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绝大部分的医疗行为和医疗数据产生于医疗机构内,数据最开始是在医疗机构中产生并流动。除了医院使用数据以外,数据也会通过数据上报或者采集的形式流动到对应的政府机构,包括卫健委、医保局以及疾控中心等。因此医疗业务平台和医疗大数据平台面向的主要场景括医疗机构(公立民营医院和医疗集团)、卫健委、疾控中心和医保局。对于不同的场景,其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存在不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