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渣男基因被发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者:宛平城外的胖子
来源:大数据DT(ID:hzdashuju)
01 渣男的必要条件:D4DR基因
上世纪末,耶路撒冷的理查德·埃布斯坦实验室发现了一条与个性相关的基因。而如果这个发现发生在今天,肯定会成为引发各类“拳师”干架的大新闻,因为这个发现似乎是在对我们宣称,“渣男是基因决定的,而且也是可以被基因检查所识别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说到渣男我们会想起什么?
喜新厌旧,始乱终弃,对现有配偶不满足,总爱寻求固定关系外的刺激关系。当然,不负责任、易怒可能也在广义上归属于渣男范畴,但是最内核的还是“在追求异性上喜好不断寻求新刺激,喜欢冒险”。
为什么有的人会天生喜欢刺激呢?
我们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本质上是体内各种激素的表达,我们的高兴与沮丧,往往都是外界刺激触发了某项激素的释放,从而影响到了我们的行为表现。当然,它们也影响了我们对于爱情的行为表现,比如苯基乙胺会让我们陷入浪漫感觉,多巴胺会激发我们的性欲望,内啡肽与后叶加压素让我们愿意稳定在一段亲密的关系中......
实际上大量的成瘾毒品就是能够刺激我们分泌各种激素的化学物质,它们以更大剂量的激素分泌来模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满足感,从而让人沉迷并走向毁灭。
而这些耶路撒冷的学者的发现,就是在11号染色体上的D4DR基因在影响我们的多巴胺受体,简单来说,就是它能影响多巴胺对我们的刺激水平。每个人身体内都有这个基因,但是这段基因序列的长短不一。越长的基因对于多巴胺的捕捉能力就越差,对多巴胺的刺激就越不敏感。
好家伙,D4DR基因越长的人对快乐越不敏感!
能让正常人满足的快乐,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更多的新奇事物才能获得像正常人一样的满足。他们容易对身边事物感到厌倦,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不满足固定的配偶,他们更愿意去约会更多的异性。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我们大众流行文化中所口诛笔伐的“渣男”。
然而这一切只是解释了机理,只能说一切看起来在理论上是OK的,现实又是怎么样呢?正所谓“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种多巴胺不耐受性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行为呢?相较于那些短基因序列的人来说,“渣男”们的行为会有多大不同呢?
这还得上数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名叫迪恩·哈默的美国学者在一个大家族中进行了实验,结果他发现这家人中离经叛道,喜欢新奇事物的人往往都有着长长的D4DR基因。
一个大家族的人数可能太少,缺乏统计意义,但它的意义在于成功剔除了文化干预的影响:来自同一个大家庭的人,他们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传统习俗上是一致的。现在可以把这个实验推广到更大的人群中了。
新的实验结论简直耸人听闻。
在异性恋男子中,拥有长基因的人,和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是短基因者的6倍!
在同性恋男子中,拥有长基因的人,和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是短基因者的5倍!
也就是说,多巴胺为新奇带来的刺激,甚至能影响人们本来的性取向。可见这群“渣男”为了体验新奇,可以直男变弯,也可以基友爱上美娇娘。
当然,长基因的人性伴侣数量也比短基因者数量多。
“渣男”无疑啊。
听到这里,深受渣男绿茶痛恨的普罗大众可能对此深恶痛绝,恨不得马上普及基因检测,让我们好离这些渣男渣女们远远的,让他们断子绝孙。
但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哈默的统计研究指出,D4DR基因对喜好新奇的口味的解释只能占4%,多巴胺也好,人类行为也罢,是由多个基因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少有10条基因对喜好新奇的口味有着影响,而对于个性有影响的基因可能有500多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能产生至少100万种以上的个性组合。
我们尚不清楚D4DR基因长短是如何与其他500种基因相互作用的。所以仅就多巴胺受体—渣男理论来说,长D4DR基因只是个必要条件,远远谈不上充分。更不要说,让人成为“渣男”的机制可能远远不只这么一个。
简而言之,只有部分“渣男”的行为能用这套机制解释,而拥有长D4DR基因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渣男。
02 IGF2R基因:智商的一种影响因素
即便你真的比普通人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你也不一定注定是渣男,因材施教很重要。
如果当一个孩子在早年就发现有旺盛好奇心,不满足简单刺激的表现时,家长和老师可以充分开发这个孩子的这一先天特性,让他们去接触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而不是把视野只停留在饮食男女的简单生理需求上。
现代的心理治疗就在利用这种基因研究的成果,比如对于天生羞涩的孩子,以往的教养方式都是要求强迫他们和人接触,融入他人,但实际上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但反过来,如果告诉孩子羞涩是他们先天与生俱来性格的一部分,让他们在接受这个现实的基础上,以合适的步调和节奏去和需要打交道的人交往,虽然他们可能注定不能成社交达人与万人迷,但是完全可以展现出讨人喜欢的一面,并能够得到尊重,找到自己的朋友与生活归宿,甚至在不需要过多社交的领域取得成功。
所以对于鸡娃的家长来说,尽管天天听专家说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发展,但一定要搞清楚,“性格发展”是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因势利导,而不是让家长们自行“塑造”孩子的性格。
既然性格发展需要因势利导,那家长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决定孩子成绩的智商,是不是能够任意后天塑造呢?我们买的学区房,让孩子们上的各种天价补习班,真的能让孩子考上清北,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吗?
这个问题要复杂一些,首先我们得要明白,智商并不像性格,它所反映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特征,而是一套人为设计题目的成绩。
但这套题目的设计可能是很主观的,特别是在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加入到问卷时。比如美国人在20世纪初为申请移民的人测智商时,使用了大量英语语言中的“梗”,这对于非英语国家的移民相当不友好,但这样却可以让高傲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愉快地给其他族裔打上“低等”标签。
所以智商的测试只能局限于答案唯一,与日常经验、知识积累无关的问题,它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一般而言,智商测试成绩越高的孩子,学习吸收新内容的能力越强。
在这个前提下,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最后的结果是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天的环境。在同一屋檐下长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智商成绩千差万别,可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双胞胎,成绩差异却几乎和同一个人做两次智商测试一样。
为什么先天的作用如此之大呢?
生物学家又尝试在基因上找到答案,罗伯特·普洛明和他的团队发现,在人类的第6号染色体上的IGF2R似乎和智商有一定关系,这段基因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主导胰岛素样蛋白和糖分的分解,而人们在应对复杂问题时,高智商得分的人,这条基因表现的更活跃,体内的葡萄糖水平下降幅度较大。
简而言之,在动脑时更有效率使用体内葡萄糖的人,智商越高。
和影响性格的D4DR“渣男”基因一样,IGF2R基因对智商来说也只是一种影响因素。但它的发现确实印证了统计学上的结论:有的东西是先天遗传的,我们无法通过后天教育改变。
但这并不是后天教育没有意义,可专家认为,后天教育的价值更像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
营养不良会影响孩子的身高,但是给孩子吃的太饱,却只能让孩子横向生长,而青少年肥胖甚至会让青春期提前到来,从而让孩子长得更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人的身高水平是由其基因决定的,适当而健康的营养只能让孩子达到自己预期的身高水平。
同样,适当的教育能让孩子在相应的年龄达到相应的智商水平,过度的教育不但不会再提高孩子的智商,甚至会给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极其负面的心理影响。
这听起来似乎很悲观,在孩子智力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帮上什么太多的忙。但好消息是,同龄孩子间的智商水平的平均差异并不大。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我的孩子打死也读不进书呢?
因为智商只是影响成绩的一个维度,孩子的抗压能力、钻研能力、自律性、兴趣也是决定学习成绩的关键。但这些东西哪些是基因决定的?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呢?
天机泄露太多了,如果你想知道答案,打开这本《基因组:人类之书23章》,你会找到更多问题的答案,关于我们的生老病死,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都能在基因中找到答案。
关于作者:宛平城外的胖子,十余年出版从业者,2017年法兰克福书展出版新星,畅销书《经营者养成笔记》《美国真相》策划编辑。
延伸阅读《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
点击上图了解及购买
转载请联系微信:DoctorData
推荐语:万分之一的基因差距带来百分百不同的生命故事。马特·里德利基因三部曲,解锁生命科学,破译宿命论。华大基因CEO尹烨领衔翻译,钟南山、乔杰、王石等专家力荐。
划重点????
干货直达????
Python高能小技巧:不要在for与while循环后面写else块
终于有人把量化投资讲明白了
人工智能时代都需要哪些数学知识?这些经典教材给你划重点
4种数据分析基础方法,终于有人讲明白了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PPT | 读书 | 书单 | 硬核 | 干货 | 讲明白 | 神操作
大数据 | 云计算 | 数据库 | Python | 可视化
AI |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NLP
5G | 中台 | 用户画像 | 1024 | 数学 | 算法 | 数字孪生
据统计,99%的大咖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