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为孩子好像没有才能而早早放弃,而是应该精心养育。我相信,从“培养各方面都很均衡的人”的角度来看,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
并非所有才能都是与生倶来的。不过,遗传确实会有所影响。
调查遗传影响的传统方法是双生子研究。该研究聚集了拥有相同基因组的同卵双生子和只有一半基因相同的异卵双生子,针对他们的才能和体质加以比较。
因为也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实验以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为中心。借此,可以推断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各占多少比例。
现在有更直接的调查方法,那就是基因检测。有些公司就提供这样的服务,只要你愿意将唾液样本送到他们那儿,他们就会给你检测基因。
通过这些大规模的研究,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基因的影响范围。不,这么说其实不对。在更具体的层面上,准确的说法是我们“几乎不知道”哪些基因和哪些才能有关系。
多种因素的复杂交错,导致我们难以解开其中的曲折。事实上,或许根本就无法解开。比方说,我们知道“绝对音感”可以遗传,但并不知道哪些基因决定了它遗传与否。
除了绝对音感,人的计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和外语能力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和基因有关,但是几乎没人知道该检测什么基因。
“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各半
我们以明显受到遗传影响的“绝对音感”为例进一步说明。一个人并不是只要拥有绝对音感的必要基因连锁群,就一定会有绝对音感。除了适当的基因,还必须具备环境因素,即在孩提时代接受过“相应的教育”。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接受绝对音感的训练,比如练习视唱(主要是读谱)或学习钢琴等,也不会拥有绝对音感。
归根结底,绝对音感是受基因和环境影响的“复合能力”。只拥有基因还不够,如果养育者没有提供适合的环境,孩子的才能就无法发挥。
有些才能是像绝对音感这样,必须同时具备合适的基因和适当的环境才能发挥出来,但也有很多才能受基因的影响很小,环境才是决定因素。
就整体而言,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大概各占一半。
我去检测自己的基因时发现了惊人的才能。检测者说,我的基因可以让我练就出世界级短跑运动员那样的肌肉。
回想初高中时期,我的短跑和跳跃能力确实非常好,运动会时也曾代表班级参加接力赛跑。难道说,我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职业运动员?!其实,这只是一种自以为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并不喜欢体力活动,更不用说加入运动社团了。当时,我参加的社团或俱乐部都是文化类的。
要想让基因赋予的才能发挥出来,必须具备以下几项要素:
①反复训练;
②成绩能够通过训练来提升;
③兴趣;
④坚持不懈的毅力。
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让人很难对基因的影响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
幼儿期多体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反射力
“有才能的人”,就是很善于使用“反射力”的人。
所谓反射力,就是可以针对当下状况自发且快速地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举例来说,就是遇到挫折时可以迅速想到合适的对策来突破难关,与他人发生争执时也能马上知道要如何沟通才能和平解决问题。
换言之,所谓反射力,就是在某种状况下大脑开始下意识运转,通过自动计算找出正确答案的能力。要想快速而正确地反射,必须长期不断积累经验。经验越丰富,反射的质量就越高。
职业棋手能迅速想出下一步棋该怎么走、经验老到的古董商一眼就能看出茶杯的价值——这些“直觉”都是多年经验累积出的自动反射。一旦拥有优秀的经验,自然也会成为拥有优秀反射力的人。
因此,对育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有好的经验”。
比如,不只是阅读恐龙图鉴,还要带他们前往博物馆去看真的化石;不只是在游泳池里游泳,还要让他们沐浴在森林的溪流中;不只是使用数字视听软件,还要带他们接触真实的舞台、演奏或美术作品,等等。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们家的孩子还小”。的确,幼儿期的孩子没有能力跟身边的人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大人会觉得“孩子并不怎么思考”,但是如果观测他们的脑活动,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对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孩子都在接受、在吸收。
诚然,因为发育中的大脑并不擅长情景记忆,所以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意识中并不记得那些经验,但那只是表象。人类幼儿时期的体验会以体感的形式残留在无意识的大脑神经回路中,孕育出直觉力和反射力。
关于“经验”,我还想补充一些说明。曾经有个实验,让小鼠幼崽在成长过程中只听“La”音,成长为一只大脑对“La”音反应很敏感的小鼠,换句话说就是听“La”音的“专家”。之后再让它听“Mi”音,就会发现它的大脑对这个音反应不大。如果在只有“La”音的世界中成长,就不知道“Mi”音是什么。要想知道“La”音真正的意义,必须有聆听“So”或“Si”等“La”之外的声音的经验。
换言之,刚刚所说的有“好的经验”,并非仅指“高品质的经验”。大脑会通过多种多样的经验来培育出理解差异的能力。
关键是要创造环境,让孩子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克服弱点。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彻底发挥与生俱来的才能,成为顶级职业运动员或世界著名艺术家。对于某些职业来说,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可能很重要,但如果用山来比喻,这就是一座陡峭的山壁,虽然很棒,但换个角度想,也可以说是“只有这种才能而已”。
就更为普遍的情况来看,有平缓的原野才能成就高山。在发挥专长的同时,投入热情到不擅长的事中,不断扩展这片地基也很重要。
擅长的事就算不多费力,也会慢慢进步,我们只要不动声色地予以支持就行;相反,对不擅长的事则要花上比擅长的事多出好几倍的时间。当然,前提为不能是本人极端讨厌的事。
不能因为孩子好像没有才能而早早放弃,而是应该精心养育。我相信,从“培养各方面都很均衡的人”的角度来看,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
头图:freepik.com
推荐阅读
作者:[日]池谷裕二
译者:吴怡文
一本用脑科学颠覆养育观念的育儿科普书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80万册畅销书《考试脑科学》作者 池谷裕二 亲身实践的脑科学养育法
讲解大脑的发育规律与天性
把握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剖析孩子的心理、情绪与行为
用尊重“天性”的方式激活成长的心智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