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马云有个儿子,叫马元坤。
但很少人知道,坤,读作 kun,是为了记念一位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市的朋友 Ken。
2004 年 Ken 去逝,马云万分悲痛,
他在唁电中称呼 Ken 为“澳大利亚父亲”和“导师”,
并将纽卡斯尔市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2017 年 2 月 3 日,马云出资2000万美金,
在纽卡斯尔大学,成立了 Ma-Morley(马&莫利)奖学金 ,
奖学金的命名取自 Ma 和 Ken 的姓 Morley 。
这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1/
1980 年,Ken Morley 一家五口人参加了澳中协会组织的中国之行,其中一站是杭州。
1980 年 7 月他们住在了西湖边的一个酒店里。
而当时有一位叫马云的杭州少年,12 岁买了一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
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16 岁的他常常骑着自行车来到西湖边和外国游客练习口语。
7 月的一个晚上,
Ken Morley 的儿子 David 在公园里玩耍,
少年马云主动上前和 David 搭讪:
——“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刚开始学英语,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
——“你好,我是 David,这是我的父亲 Ken,这些是我家人。很高兴认识你。”
……
就这样开启了一段跨国友谊。
之后,马云和 David 成了笔友,马云定期会给 David 和 Ken 写信。
而 Ken 不仅会给马云回信,还顺便辅导马云的英文写作:
“来信把行距留大一些,我好给你写修改意见。”
/2/
1985 年,21岁的马云读大一。
突然收到 Ken 的邀请:
“ Jack,来澳洲过暑假吧!”
到国外旅游,对于年轻马云,是不敢想象的。
但 Ken 一直鼓励马云说:
“Jack,试试吧,试试吧,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
于是,马云鼓起勇气决定试试。
结果,他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拿到护照。
马云异常兴奋,以为拿到护照就可以去澳大利亚了。
后来才知道,去澳洲,还得去办签证。
马云从杭州跑到了上海澳大利亚领事馆,
结果对方告诉他,要去北京申请签证。
那时候去北京对马云来说是笔很大的开销,
但他还是想试试,于是坐火车去了北京。
他去北京申请签证,结果连续被拒签九次。
马云住在一个地下宾馆,一周后,钱快用光了,
这是第十次申请签证,也将会是最后一次:
——“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已经尝试了 9 次都被拒绝,我希望这次能申请到签证。”
——“你为什么要去澳大利亚?”
——“我的朋友邀请我去。”
——“我们不能发这样的签证给你,我们只能签发给探亲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学等性质的签证。”
马云不甘心,他开始跟面试官讲他是如何遇到 Ken 和 David的。
于此同时,Ken 也找朋友帮忙,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一个电报。
多方努力下,马云终于拿到了签证,去了澳大利亚。
/3/
第一次出国的马云,在纽卡斯尔待了整整将近一个月。
他们去了悉尼歌剧院
动物园
马云还在当地郊区的一间会所,给热爱武术的外国朋友表演醉拳和猴拳
马云说:
“我的澳洲之行彻底改变了我,改变之巨大完全出乎我意料。
我生长在中国,100% 中国制造,我所学的东西都是父母和老师教的,他们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我们需要去拯救世界,我们应该去帮助其他贫穷的国家。
但是当我来到澳洲,天啊,我想中国才应该被拯救。
我学到了很多,理念、城市规划、教育等一切。我在纽卡斯尔的29 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
后来我回国,在后来十年,每次想起纽卡斯尔之行,我就觉得中国需要改变,我需要开放思想,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事情。
这次澳大利亚之旅,为他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开始从不同视角去探索。
这次旅行之后,两家人来往更密切。
/4/
之后,便有了前文提到的事情,马云用 2000 万美金报答了当年的知遇之恩。
马云说:
“Ken 没有上过大学,但是经常和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一直想,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成功,我想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因为这是 Ken 经常提到的一所大学。
我想要感谢 Ken Morley 和他的家人对我的帮助、支持、和理解。
过去的 30 年,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生活着,希望有一天,因为这份友情,我可以成为像 Ken Morley 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希望可以在未来一直做下去。”
有时候,我们常常想,为什么是马云,成为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
看完这段故事,我开始明白,马云懂得自己成全自己。
12 岁开始听广播练习英语,之后跑到西湖边找外国游客练习口语,
有多少人有这股子韧性和勇气?
连续 9 次申请签证被拒绝,但他还要去第 10 次,最终得偿所愿,
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
他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坚持,其实都是自己成全自己。
其实,那年在西湖边上,马云碰到的不仅是 Ken。
有一次,马云到美国演讲,现场来了 3000 多位美国小企业家。
其中一位叫 Bruce 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举着一张牌子找马云,牌子上写着:
马云,1980 年 8 月,
你在西湖边给我做过导游!
演讲结束后,
得知此事的马云开心地和老朋友紧紧握手。
原来在 1980 年,时年 28 岁的 Bruce ,来中国杭州旅行。
16 岁的少年马云总是在酒店外徘徊,寻找机会认识老外。
“他告诉我他的名字,还问我他能否带我参观一下这座城市,他说他想要练习英语”
马云领 Bruce 逛了西湖,介绍了杭州的历史故事和风景名胜。
Bruce 说:
“马云的雄心和动力让我印象深刻,他不要钱,他只是徘徊在酒店周围,寻找看起来说英语的人,他看起来很急切和执着地想要抓住每一个认识老外的机会,来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着什么。
如果中国的年轻人都像 Jack 这么勇敢和有想法,这个国家的未来一定很了不起。”
我们常说,天助自助者,
其实人生从不缺乏机会,有些人在等待机会,而有些人在创造机会。
马云的成功固然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但一个懂得自己成全自己的人,是不难成功的。
本文系转载,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33333/answer/459074513
认识你是我们的缘分,同学,等等,学习人工智能,记得关注我。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湾区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