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上个月,K哥举办了线下读者见面会,参加活动的朋友都是跟了K哥两三年的老读者,大家从工作到生活,都聊得非常融洽,话题也很宽泛。其中有几位读者非常想了解K哥的财富和收入状况。我没有说一个七位或八位的具体数字,而是告诉大家,K哥已基本实现一般生活意义上的财务自由。
虽然他们未必猜得出K哥到底多少“身价”,但还是表现出略显惊讶的表情。其中一位年轻的朋友还感慨一句:“真羡慕K哥入行早、赚钱早,现在我们卷成狗也存不下钱”。
我非常了解这位朋友的心情,以及他们这一拨人在今天职场上的处境。于是我问了他另一个问题,让他猜猜K哥在10年前、33岁的时候,有多少身家。他回答“怎么也有一两百万吧?”,我告诉他没那么多,他又猜八九十万,我依然摇头;最后他说最少有有三五十万吧,还是不对。
我揭晓了答案,告诉他,在当时我满打满算只有26万。
接着我又说了他们更不敢相信的事实:K哥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积累,是从35岁开始,从35岁到39岁这4年的收入,超过了35岁以前总和;40岁到43岁这3年的收入,又超过了40岁以前收入的总和。
看着眼前那些年轻朋友们难以置信的表情,K哥向他们分享了自己关于获取财富的几点看法和感悟:
01
人生发展,遵循复利原则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慢慢拉开差距?是家庭背景、努力程度,还是别的?K哥家庭条件一般,无依无靠当了沪漂;我承认自己做事比较踏实认真,但也绝不敢说自己是最努力的。关于每个人结果上的巨大差异,我更倾向用复利效应的公式来解释:
(1+r)的n次方;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时间。
只要r为正,也就是你在做正确的事,时间就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K哥曾多次分享过巴菲特财富增长的故事,股神在14岁时,用5千块本金开启了投资生涯,后来又以每年超20%的平均回报率,狂赚36年,才在他50岁的时候,拥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
但随后也就进入了股神财富爆发式增长的轨道,此后的40余年,巴菲特疯狂赚取850亿美金。这个速度相较于巴菲特前50年的财富积累,堪称几何量级增长,这个过程也完美诠释了复利效应的神奇威力。
K哥多次给年轻朋友们谈过一个观点: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钱,而是确保“(1+r)的n次方”这个公式中的r,始终是正值。
如果过分计较一时的收入,而忽略了对动态中的r做“正值”管理,一旦选错方向,选错赛道,将来在收入和财富值上和别人的差距,可能就不是每月几千块的差别,而是有跨阶层的巨大鸿沟。
目光长远,重视复利,做好r值管理,持续做正确的事,剩下的交给时间,你的结果必然不会太差。
02
聚焦,聚焦,聚焦!
做得更少,力量更大
太阳是巨大的能量源,每一小时都会朝地球散发数以亿计千瓦的能量,但却不能在正常条件下点燃一张纸。而激光,只是凝聚了数千瓦能量的光束,却有可能穿透钢板。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它们自身能量的大小,而是在于有没有聚焦。
一个人、一家企业,也同样如此,能不能凝聚自身所有的资源、精力和能量在少数事情上,绝对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以挑剔著称的乔布斯,就是敢于大刀阔斧做减法,极致聚焦的表率。1996年,乔布斯被重现请回苹果公司。当时的情况是苹果濒临破产,其股票交易价格低于1美元,市值也跌至20亿美元以下。就连戴尔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都表示,如果自己是乔布斯,他会宁愿关闭公司,然后将钱分给股东。
但乔布斯并没有这么做,他回归以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砍掉了当时70%的产品线,把那些没有竞争力、没有鲜明特点的产品全部下线,甚至还把一些库存产品,直接倒在了垃圾场。
乔布斯只保留了少数几款核心产品。并抓住他们的差异和卖点,all in 全部的设计资源、生产能力和销售投入,用带有极高辨识度、极致吸引力的苹果标签,穿透市场,牢牢钉在用户内心深处,为苹果产品建立了其他竞品难以跨越的防护墙,让苹果公司慢慢起死回生,并不断创造惊叹世人的奇迹。
乔布斯虽然只有一个,但他所提倡的敢聚焦、敢做减法的思维认知,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当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人要想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一定要敢于聚焦All in,给自己打上鲜明的标签。
以K哥为例,最大的标签是资深IT人,这个绝对是要“置顶”的核心标签。当然,K哥还有其他一些标签,比如IT行业资深高管、拿到结果的自媒体人等。但这些标签都是从K哥的“置顶”标签,衍生出来的。
因为K哥一直聚焦在IT行业,所以后来成了行业高管,再后来根据自己对IT行业的认识、企业管理的认识,通过自媒体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回头看,K哥一路走下来的轨迹,是非常聚焦的,从没有跑偏。
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在实际做的时候,很多人却耐不住性子,贪多博大,杂而不精,一会学开发,一会做运营,把本来就稀缺的时间和热情摊得薄之又薄,最后哪个点都没穿透,没给自己打上任何标签,没有真正的一技傍身,自然做什么都很难有大结果。
说明一下,K哥强调聚焦,并不是反对大家跨界。如上面所说,K哥做自媒体,其实也算跨界。我想表达的是,跨界和聚焦并不矛盾,但合理的跨界,应该是之前某种聚焦的有意义的延伸,而不是盲目、毫无根基的跨界、跨行。
03
脚踏实地,长期主义
踮起脚尖生活的人,永远撑不起自己的梦想。K哥比较认同这句话,并一直认为,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要有股守拙的劲,而不是投机取巧,好高骛远。
晚清重臣曾国藩,考秀才六次落榜;考进士,三次不第。就连厚道的梁启超都曾这样评价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曾国藩也有自知之明,他并有想过走什么捷径、讨什么巧,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并勉励自己:“天资拙,唯有以恒破之”。最终凭借自己超乎常人的努力和毅力,成了超越同时代大多数“聪颖之士”的一代人杰。
即使不谈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就连K哥这样的小人物,从刚做沪漂时的不名一文,到如今衣食无忧,小有成果,也是要拜一颗守拙、脚踏实地的心所赐。
从最开始的普通程序员,到基层、中层管理,再到独角兽高管、上市公司高管,并不是K哥有什么过人之处,我只是每一步都走的比较扎实,做程序员就把程序员的基本功练好;做中层就把中层的职责做好;当了高管就把自己的认知和格局提上去…...一路走来,加班、自我提升、读商学院;事业危机、年龄危机,该走的每一步,该面临的所有困境,K哥一样都没落下。在这些过程中,除了让自己做的更好,咬牙坚持外,我也没有的选择。但回头来看,没有选择,却成了我最好的选择。
现在不少人,太喜欢仰望天空,却忘了脚踏实地,更不屑于守拙。整天想着找新风口、新赛道,惦记着能抓到某一行业的窗口红利,可以一朝成名,一夜暴富,却没有多问自己一句,我的脚站稳了吗,就算天上掉大馅饼,自己能接得住吗?
罗振宇曾说,“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K哥顺着他的话说,一个人只有和时间成为朋友,才能收到时间的馈赠。K哥觉得,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是最朴素的长期主义,也是普通人最值得信赖、能帮自己向上提升的忠诚“朋友”。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为碎银几两。赚钱、获取财富,是我们大多数凡尘俗夫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很合理、也很正常。但一个人是把赚钱当成目标,还是当成结果,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如果是前者,你要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如果是后者,你要能明白“功到自然成”。和大家共勉!
号主简介
号主介绍:Mr.K,黄哲铿,国内知名IT管理专家,「顿悟山丘」咨询 创始人,科技媒体「技术领导力」创办人。畅销书《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作者,曾担任壹药网 技术VP、1号店技术总监、海尔农业电商CTO。分享个体成长、团队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科技评论。
- END -
送你一份《顶尖机构 ChatGPT 研究报告》pdf
关注下方公众号,在对话框回复: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