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罗碎碎念
昨天国自然基金委公布了几个专项项目,看标题我以为和医学AI无关,多亏了群里的一位小伙伴给我转发指南链接,我才看到与医学AI相关的内容。
项目名称是“重大疾病智慧诊疗”,直接费用总额度约3000-4000万元。计划资助联合申请项目约10对,每对项目资助合计约200-400万元,资助期限为3年。
我的粉丝群体质量都很高,其中不乏Nature一作、顶尖院校/医院的硕导博导、地方杰青还有国家优青等等,所以我觉得这篇写这篇推文还是很有意义的。另外,项目指南里专门提到了——鼓励青年科学家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本专项项目,并且强制规定其中一位申请人必须为临床医生。
接下来我将附上项目指南,并稍做一些分析,同时给出自己的方案。最后,总结一下2024年国自然基金的限项规定,方便大家确定自己是否还能申请。
一、项目指南
1-1:引导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在重大疾病早筛早诊、精准治疗、临床全场景智慧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凸显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目前该领域存在多源异构的临床数据深度融合不充分,模型的临床可解释性和泛化性验证不足,以及模型的临床诊疗应用场景适配性差等问题,面向重大疾病的智慧诊疗新策略研究亟待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支撑。鉴于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设立“重大疾病智慧诊疗”专项项目,以推进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重大疾病诊疗融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要想拿下这个项目,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多模态/多组学数据的融合
- 模型的临床可解释性
- 模型的泛化性
- 模型的具体临床应用场景
- 医院智能医疗系统的结合
另外,这里提到重大疾病,虽然没有明说,但是研究恶性肿瘤的来申请这个专项,一定是占优势的,尤其是那种国内发病率较高,且具有明显地域性分布的恶性实体肿瘤。
1-2:科学目标
聚焦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挑战性诊疗问题,通过临床诊疗信息与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合,催生出具有变革性的重大疾病智慧诊疗新策略。
这一段话就一个关键词——变革性——大白话就是如何创新?
我个人认为最快的方式,就是集百家之所长——把主流顶刊的创新点系统的缝合起来(复盘我的公众号顶刊速递部分的内容即可,有需要可以联系我获取所有文献原文)。
另外,如果想要申请这个项目的老师,建议重点关注基础模型的应用(例如我之前推荐过的病理基础模型和影像基础模型)
1-3:拟资助研究方向
本专项项目拟资助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 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研究的专用大模型构建和临床验证
- 多维临床诊疗数据赋能的重大疾病智慧诊疗策略研究
- 个体化需求驱动的重大疾病人机融合全病程精准诊疗研究
1、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研究的专用大模型构建和临床验证
面向重大疾病的诊疗需求,开展临床数据智能化采集与治理、多模态数据融合关联模型、以及专用大模型预训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等研究。
医学AI想要实际落地,第一步要解决的就是临床数据采集的规范性——以病理数据为例——WSI保存格式、注释软件、临床基线信息以及数据的存储架构,这些都是需要统一的。只有流程统一了,才能让“机器”更好的“学习”到这背后的范式。
数据收回来以后,我们能后立即获取的资料包括影像资料、WSI、已经一些化验得到的数据,病例报告等等,后续再送一些样本测序,就还可以得到基因组学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结合起来,就是多模态。但是不同的模态之间,如何配齐对准,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患者,做的检查项目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模态/数据类型之间所能体现的患者信息也不一样,最直观的就是CT、MRI以及PET这三个了。
那么**不同的模态之间,能够提取的特征以及最终能够实现的效果又是哪些呢?**我这里也在组会上做过总结。
想要申请项目的老师,对着下面这个流程图去画就好了。当然了,这个图还是画的比较粗糙,改进空间还有很多,但是大体框架是没有问题的,细节可以再和我一起讨论!(如果您有耐心听我讲的话)
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是“专用大模型”,我的理解是——基金委需要我们务实一些——先不要搞泛癌的大模型,而是先解决单一癌种的大模型!!
2、多维临床诊疗数据赋能的重大疾病智慧诊疗策略研究
通过整合和分析重大疾病的多源异构临床数据(如病历、影像、病理、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码多维数据中与疾病诊疗相关的隐性信息,开发重大疾病智慧诊疗新策略,并开展临床有效性、特异性和适配性验证。
这一部分我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但是还是想着重强调一下基因组学,如果你觉得自己课题组在基因组学这部分的数据积累方面比较有优势,那么我强烈建议你试着去申请。即便这次不中,后面相关的基金只会越来越多,完善一下方案,总有机会的(其他方面的因素除外,你自己的打点能力我不管)。
3、个体化需求驱动的重大疾病人机融合全病程精准诊疗研究
基于多器官、跨模态的临床诊疗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挖掘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和机制,指导建立人机融合个体化诊疗方法和全病程管理方案,提升重大疾病的临床干预效率和全周期管理精准性。
这一部分则是偏向临床机制的研究,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翻译一下——肿瘤的预后、复发以及转移。
个体化诊疗方法——开发个性化生物标志物,至于全病程管理方案,则是对应到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1-4: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3000-4000万元。计划资助联合申请项目约10对,每对项目资助合计约200-400万元,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总共10对项目,我大胆预测,有一半会落在肿瘤口。一个项目200万+,这就是一个优青的经费了,并且这种重大专项拿到以后,只要你真的把自己的预期方案落实,再拜个山头,四大青在向你招手。
二、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2-1:申请条件
2-2:联合申请要求
2-3:限项申请规定
三、关于限项规定
3-1:同类型项目申请限制
申请人在同一年度内仍然只能申请一项同类型项目,但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战略研究项目和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不受此限制。
这意味着,如果你已经有一个面上项目,你不能再申请另一个面上项目,但你可以尝试申请优青项目,因为它们被视为不同类型的项目。
3-2:上一年度资助项目的申请限制
如果你在2023年获得了特定类型的项目资助,那么在2024年你将不能再次申请同类型的项目。这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但重大研究计划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
联合基金项目也有类似的限制,除非项目名称不同。
3-3:项目主持和参与数量限制
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主持和参与的一般项目总数限制为两项,而其他人员主持项目限为一项,参与限为两项。
如果你从中级职称晋升为高级职称,你之前主持的项目将计入新的限制,但你之前参与的正在承担的项目则不会计入。
此外,申请当年资助期满的项目不会计入总数。
3-4:高级职称人员申请限制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如果在同一年申请或参与申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延续资助项目(二星、三星杰青),则这些申请的总数限制为一项。
这是一项新增的限制,需要特别注意。
3-5:国家杰青延续资助项目的新变化
如果你正在承担或已经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延续资助项目,你将不能申请或参与申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这是2024年的一个新变化,对那些希望在两个项目之间转换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3-6: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申请和资助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在申请时不会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但在获得资助后将计入。这一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大胆申请,尤其是对于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项目。
3-7:联合限项政策
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包括青年科学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国际合作类项目)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不包括青年科学家项目)实施联合限项政策。
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