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pín]媵(yìng)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ián),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差(cēn cī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ōuyā),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阿房宫赋[1]
六王毕[2],四海一[3],蜀山兀,阿房出[4]。覆压三百余里[5],隔离天日[6]。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7]。二川溶溶[8],流人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9],檐牙高啄[10];各抱地势[11],钩心斗角[1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1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5]?复道[16]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17],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18];舞殿冷袖,风雨凄凄[1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20],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23],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24]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25],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26],缦立[27]远视,而望幸[28]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29]。燕赵之收藏[30],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31],倚叠[32]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3],弃掷逦迤[34],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35],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36],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37],多于在庾[38]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39]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40]之心,日益骄固[41]。戍卒叫[42],函谷举[43],楚人一炬[44],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45]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46]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选自《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名门世族,二十六岁中进上,曾任黄州(现在湖北黄冈)、池州(现在安徽贵池)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阿(ē)房宫,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到秦亡时尚未完工。[2][六王毕]六国灭亡了。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毕,完了,指为秦国所灭。[3][一]统一。 [4][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 [5][覆压三百余里] (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 [6][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7][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8][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9][廊腰缦回]走廊宽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缦,萦绕。回,曲折。 [10][檐牙高啄] (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11][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12][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13][盘盘焉,囷囷(qūnqūn)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困困,曲折回旋的样子。 [1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1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16][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所以叫复道。 [17][冥迷]分辨不清。 [18][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19][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20][妃嫔媵嫱(yìngqiáng)]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下文的“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2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2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荧荧,明亮的样子。下文紧连的四句,句式相同。 [23][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24][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25][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2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27][缦立]久立。 [28][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29][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皇帝,这里说三十六年,是举其在位年数,形容时间长。 [30][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精英”也指金玉珠宝等物。 [31][剽(piāo)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剽,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 “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32][倚叠]积累。 [33][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 [34][逦迤(lǐyǐ)]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35][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36][负栋之柱]承担栋梁的柱子。 [37][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 [38][庾(yǔ)]露天的谷仓。 [39][九土]九州。 [40][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41][固]顽固。 [42][戍卒叫]指陈涉、吴广起义。 [43][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人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举,拔、攻占。 [44][楚人一炬]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也于公元前206年人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45][族]作动词用,灭族。 [46][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
【译文一】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砍光了,阿房宫(建成)出现了。(它)覆盖绵延三百多里地,(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一直到达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缓缓流动,进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走廊萦回曲折似人腰,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各依地势,攒聚对峙。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道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两层)通道跨跃天空,没雨过初晴,哪里来的虹?高高低低令人迷蒙,分不清是西还是东。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像春光一样暖融融;殿里舞袖拂动,风雨降临般的冷飕飕。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气候(却)不同。(这一段,写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及其雄伟壮丽。)
六国的嫔妃,王侯的女孙,离开(自己的)楼阁宫殿,乘辇来到强秦。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当了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那是打开了梳妆镜;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早晨起来梳理鬟鬓;渭水涨起了油腻,那是洗完脸倒掉的胭脂水;烟雾升腾,那是在烧椒兰熏香;雷霆忽然震响,那是宫车过去了;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每寸肌肤.每种姿容,都极尽骄美;久立远看,盼望得宠;有的三十六年没有见到(皇帝)。燕国赵国的收藏,韩国魏国的积蓄,齐国楚国的精品,(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保有,运到这里。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这一段,写阿房宫美女之盛,珍宝之多,及秦人挥霍无度的情况。)
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朝统治者喜欢纷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为什么搜刮别人到了一丝一毫,(而)挥霍起来像用泥沙(一样不加珍惜)?那撑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闪闪发光的钉子,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参差交错的瓦缝,比一身衣服上的丝缕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多;嘈杂的管弦乐声,比闹市里人们的话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不敢讲话,只敢(在心里)愤怒。秦始皇的狠毒心肠,更加顽固。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烧焦了的土!(这一段,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写秦始皇实行高压政策,过度掠夺挥霍,终于激起农民起义,导致秦王朝灭亡,阿房宫也化为焦土的历史结局。)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其他)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这一段,慨叹六国和秦之灭亡,皆由于不爱其民,点明后人应从中吸取教训,以此为戒。)
【译文二】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的。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唐敬宗李湛即位后,更是荒淫无度,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这样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社会危机,杜牧正是要借《阿房宫赋》来讽谏唐统治者要以秦为戒,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正像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阿房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嫌都城咸阳人多,先王留下的宫殿太窄,就在渭南大兴土木,营建新宫。为此,秦始皇曾征集劳力七十余万,开采大批石料。砍伐楚、蜀大批木材。工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至秦灭亡时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其为“阿房宫”。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秦亡后,项羽进入咸阳,焚烧秦国宫殿,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字句整齐,声调和谐,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也就是描写事物浓墨重彩,极尽辅陈夸张之能事,并往往于结尾处发些议论,以寄讽喻之意。它是介于诗和散文间的一种文章体裁,是《诗经》《楚辞》的发展和变体。最早始于诸子散文(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中,称“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称“辞赋”;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以后,日益趋向骈文,称“骈赋”;唐代又转入律体,称“律赋”;至晚唐时,又逐渐散文化,称“文赋”(或散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赋的作用是:“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班固),也就是说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事的。
由于“赋”这种文体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今人往往以之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云赋》《雄关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有“赞”“ 颂”的意味。故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在形式上也已很少有相同之处,不可混为一谈。
本文选自《樊川文集》。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讲究铺陈叙事,重视辞藻、对偶、押韵。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1、一种观点认为读[ē páng gōng]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认为该读“ē páng gōng”。郝铭鉴认为“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脚下那些弯弯曲曲的地方,“阿”读ē是毫无异议的。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长、训诂学教授宋子然认为:“阿房宫这三个字中的‘房’是个通假字,是旁边的‘旁’,应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王教授表示:“阿房宫是指山旁边的宫殿,阿读ē音,房字古音读páng,这种特有用法不能用普通字的音来读。”
2、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读[ē fáng gōng]
辽宁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张杰,语文出版社副编审杜永道认为应该读作“ē fáng gōng”。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观点。
3、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读[ā fáng gō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认为,在陕西话发音中“阿”(ā)字释义为“那个”,“房”(fáng)为陕西的一个地名,据《史记》记载,当年阿房宫开始修建时并没有起名字,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所以其发音应该为(ā fáng gōng)。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世族,是曾做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的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三年(829)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他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订《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人刚直,不肯逢迎权贵,力主削平藩镇,统一全国,加强国防,收复失地。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他主张“凡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也就是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并用生动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思想内容。著有《樊川文集》。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治所在现在湖北黄冈)、池州(治所在现在安徽贵池)、睦州(治所在现在浙江建德)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曾一度出任湖州(今属浙江)刺史,又回长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李商隐比他约小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李商隐《杜司勋》)
这篇赋借古讽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目的在规劝唐敬宗李湛,不可穷奢极侈,重蹈秦亡的覆辙。
前半部分的铺陈夸张是本赋的主要特点:在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时,先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再写宫廷生活的奢靡、腐朽。由外到内,由物到人。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抒情色彩的议论: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陈涉起义,推翻其统治,末段总结性议论——“后人”(当时的统治者)若不借鉴,必蹈秦亡的覆辙。由古及今,层次清晰。
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下面三点:
1.想像、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像。这些奇特的想像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像,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故名。阿房宫,系秦王朝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一座巨大的建筑群。《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南营造新宫。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古六尺为一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过五丈旗”。《汉书·贾山传》说,“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有大桥架在渭河上,向北直达咸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征用民夫七十多万动工兴建,至秦灭亡时尚未全部完工,所以此宫没有正式命名。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它为“阿房宫”。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将其焚毁,大火三月不灭。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南,现存高大夯土台基,高约七米,长约千米。
本文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作者时年二十三岁。当时敬宗即位,年仅十六岁,却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作者写下此文。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当朝的最高统治者。
《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有感而发,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借阿房宫兴起和毁灭的史实,深刻地表明了秦始皇的暴虐统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从而用以讽劝和警告唐敬宗,应当从中记取教训,不要穷奢极侈,“大起宫室,广声色”,要爱惜民财民力,以免重蹈亡秦之覆辙。
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赋,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形式。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摘(chī)文,体物写志也。”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谓赋”。这都说明了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叙事物。因此,它对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本文亦具有这个特点,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叙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词,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叙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创作意图,见出其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与归宿。两部分的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陈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生动,通达流畅。西汉文学家扬雄说过:“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阿房宫赋》文词华美,想像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义,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诗人之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首先,文章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首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突兀有力,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捷地交代了阿房宫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个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视角与高度。接着,作者采用了现今所谓的“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动读者的视觉去感受阿房宫建构的宏大与精致之美。“覆压”“骊山”两句高空俯瞰,极绘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廊腰”一句属仰观,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气势非凡;“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角度去远看一组组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镜头而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缤纷画图之中。这里,作者先总后细,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宫的宏伟豪华,内外奇观与丰姿盛态。
其次,本文观照现实,立意高远,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代,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是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道理,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旷世济俗的情怀。本文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描写与铺陈,分别从宫室建筑、宫中美女和宫中珍宝三个方面详细叙写了秦朝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一部分着重说理与议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更是犹如巨钹洪钟,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
第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纵横交错运用,更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为“散赋”的开山之作,本文突破了骈文的四言句式,全文句式长短不一,骈散结合,句与句之间有相当的跳跃性,具有散文的意脉,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式,使文章带上了散文、散文诗灵动多变的特点。特别是在修辞上,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比喻、比较等多种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几种修辞纵横交错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简洁,新颖奇特,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长桥”“复道”两句整体上看用了对偶,单句看又用了比喻中的“诘喻”,对偶使前后句子整齐划一,诘喻则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桥梁与复道的奇丽壮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六句整体上看用了排比,单句看用了比喻中的“强喻”,强喻中又暗含比较、夸张修辞;这一段正是因为把排比、比喻、比较、夸张等几种手法综合起来交错运用,才有力地突出了阿房宫内供统治者享用的各种物品之多,从而说明了秦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五句,也是兼用了排比、比喻(暗喻)、夸张等多种修辞,特别是使用暗喻手法,把喻体放在本体前边,突出喻体,先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出现本体,唤起读者的丰富想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宫美女之多,间接地揭露了秦统治者的荒淫无道。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扫六朝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借古讽今,寄意遥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是恰如其分的。
《阿房宫赋》是中华民族千古传诵的不朽诗篇,已成定论,但阿房宫这一“文本”事实上却存在着种种谜团。司马迁的《史记》对只早于他100年的阿房宫仅有简短的记述:“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阿房宫考古队经过大量工作,最终发表了与我们历史惯性不同的结论。考古队的专家们肯定,他们在阿房宫前殿遗址里不但没有发现一点红烧土,而且也没有发现秦代建筑物倒塌的堆积层,说明这个前殿遗址台基上就没有秦代的建筑。《史记》中记载的项羽“烧秦宫室”当指咸阳宫。也就是说,阿房宫是半拉子工程,是烂尾楼,项羽没有烧阿房宫。
对文学作品不同的读法,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通过《阿房宫赋》可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也可看出劳动人民的伟大,还有人认为“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体现出生态环保问题,云云。
可以肯定的是,生于唐代的杜牧距秦朝已有千年,与早已轰然坍塌,或者说子虚乌有的阿房宫是无缘对接的。但“烂尾楼”何以被演绎成经典名篇?简言之,内涵使然。
赋的思想与语言艺术的确是很成功的,自不待言。而从方法论和建筑学来看,《阿房宫赋》有机地展现了阿房宫的建筑内涵,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其外形的描写,即便写其形式,也是渗入隐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更多地紧紧抓住建筑空间的主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而展开,结合建筑与在其内活动的人的行为、情感、影响等而铺陈,“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虽然是负面的,但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创设、定格了阿房宫的永恒形象。
在当代中国,城市不分规模、环境、性质、大小,大广场、玻璃幕墙、马赛克、高架桥、大草坪、方盒子、欧式符号等成了必备构件,千城一面,“克隆”城常为人们所诟病,被批评为没有建筑品格、城市记忆消失、无历史文脉与个性等等,笔者则一言以蔽之:缺内涵。
人要有内涵,建筑也要有内涵。建筑追求形象,而“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这与人的形象、气质是一个道理。建筑的美并不就是高大、宏阔、豪华,所谓内涵是一种意义系统,宜人、宜地、适度,建筑要考虑到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人的情感,而不是先入为主的程式化。如作为城市客厅的广场要适度,政府建筑不要有宫殿的脸面与架式,草坪不要取代树木,要注意城市轮廓线,等等。
很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没有多少内涵的,就是因为它需要感官形式的直接刺激,容不得细细品味。源于工业时代的包豪斯的理念在我国当代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中流行,现代主义建筑充斥大江南北,广场、纪念碑、公园等公共建筑让人产生不了场所感与归宿感。建筑与城市作为人居环境,应当给那里的人们以寄托、信念、安慰乃至激情。
原因何在?大而言之是西风东渐,照搬,须知现代主义建筑(注意,不是现代建筑)有它的特定内涵,并不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通用的。细而言之是没有将人的当下的行为、历史的情感、现实的生活融入建筑中。从有的中国建筑师一天就可以在电脑上设计一栋大楼就可见一斑。长官意志、甲方命令在当今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建筑的内涵要依靠建设者、设计者、居住者、欣赏者等多方互动才会产生效果,当代中国建筑评论的匮乏就是建筑内涵苍白的表现。
再来看《阿房宫赋》,其成功就在于将建筑与人的行为、心灵等连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但又让人难以抹去的“建筑体系”、“生活方式”。也许中国这个大工地,建筑与城市的内涵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不能成为借口。
《阿房宫赋》能否成为中国建筑的当代启示录?
阿房宫的历史和规模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国都咸阳人中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楚霸王项羽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
阿房宫究竟有多大?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始皇本纪》中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殿下可以树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巅建宫阀,又修复道,自阿房宫渡过渭水直达咸阳。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成千上万,秦始皇一生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汉书·贾山传》记载阿房宫整个的规模“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因其华丽精美的骈赋形式和“借古讽今”的创作思维,千百年来受人们喜爱。时值唐朝末期,经过初唐“贞观之治”与盛唐“开元盛世”后,晚唐局势每况愈下。面对衰颓的政局,诗人杜牧不能不感觉到“末世”即将到来的危机,再加上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政治热情,所以,杜牧写下《阿房宫赋》,借秦朝的败亡之因——奢侈糜费来警戒当时。
文章开头由远及近写到阿房宫的建成(其实阿房宫还没有最终完工就被项羽入关烧掉),再由外到里转换视角写出阿房宫占地广,宫殿楼阁林立,极言其奢侈。接下来杜牧用很长篇的幅渲染了亡秦的“三千佳丽”: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文章怎么从写宫殿楼阁突然转入写后宫佳丽?仅仅为的是突出后宫佳丽之多,并以此来表达主题吗?笔者以为还可以深入考虑。
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章培恒与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如下分析:“这支歌常被作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死去,那就是她的未来。”
在《阿房宫赋》中,叙述六国灭亡以后的悲惨命运——六国的后宫女子成为秦始皇的财产,“为秦宫人”。赋中极写其多,接着再简言“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等等,渲染了秦统一天下的强盛,极其奢侈不知俭约,顺应着文章主题,为后文秦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于是,在“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后,读者理应想到,曾经代表着秦的强大繁华的阿房宫及里面的秦之宫人也将随江山易主而烟消云散,这又是秦失败后必然的悲惨遭遇,如同先前的六国败亡后女性被作为财产受到分配的结果一样。全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并有很强的喻意,在此基础上,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主题也就随即而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0my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