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真的太壕了。
- 有多壕?在很多年里面,苹果是全球最值钱的公司。
- 为什么那么值钱?
- 主要是因为它一点也不缺钱。
- 最能存钱
- 截至2022年末,苹果手里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有价证券总价值为1654.5亿美元。
- 那些亏损的企业看到这里,估计要哭晕在厕所。全世界最值钱的公司,反而是全世界最不缺钱的公司。
- 很残酷,但是符合马太效应:
-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这个世界运行的主流逻辑永远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可以有,但只是少数。苹果因为手握大把现金,所以可以回购股票,使得股价再次攀升。如此正向循环,如果没有外力,苹果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但是苹果并没有全部用这些钱来回购股票,那用来干什么呢?
- 买美国国债。
- what?库克这小子这么担不起风险的吗?
- 晚点财经给苹果算过这么一笔账:
- 截至 2021 年 3 月底,苹果共持有 385 亿美元现金、314 亿美元短期有价证券和 1345亿美元长期有价证券,其中大部分都拿去买了美国国债。
- 2021 年 3 月底,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 1.63%,苹果那会儿手头全部的 2040 亿美元如果都买了国债,年收益将只有 33
亿美元。而如果苹果用同一笔钱买自家股票,其收益将超过 900 亿美元(还没算上回购本身对股价的正向影响) - 这么一看,无意间库克这是直接让苹果损失了大八百亿,这些钱已经可以吞下推出ChatGPT的OpenAI了。
- 说到收购,如果只考虑市值,苹果手里的1654.5亿美金可以买下哪些企业呢?
- 首先肯定是买不了老对手三星电子、谷歌和微软等头部公司,但是买一些中小型企业还是绰绰有余。
- 比如说竞争对手小米。小米市值一直在300亿美金左右徘徊,苹果的1654.5亿美金大概可以买5.5个小米。当然小米也不可能裂变出5.5个自己出来供苹果买。
- 那么,如果苹果只买一个小米,那就还剩下1354.5亿美金。这点钱,再跟银行借32亿美元,就可以把高通公司收入囊中(截止2023年4月11日,高通市值1385.8亿美金)。
- 如此一来,吞下了小米、高通的苹果,不仅可以吃下全球32%的市场份额(以Canalys统计的2022年全年数据计算),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而且产品横跨高端、中、低端。
- 高端的iPhone,中端的小米,低端市场的红米,这个组合拿出来,我说是目前手机行业最完美、最无敌的组合,应该没人不同意吧?
- 此外,我们都知道苹果的5G基带芯片研发一直不顺利。如果苹果大手一挥,把高通买了,将高通5G基带芯片专利尽数用起来,那果粉们一直抱怨的信号问题、库克一直苦恼的外挂基带,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 所以啊库克,花点钱,不丢人。
- 而且,要我说如果苹果把高通收了,那以后安卓手机厂商,不都得看苹果脸色了?
- 哎,好像不对,这样不就违反反垄断法了吗?
- 如果参考英伟达收购ARM失败,曾经的微软差点被拆分,估计苹果也不敢搞那么大。
- 不过,说回来苹果手里有那么多钱,实际上是可以投资一些除了竞争对手之外的一些巨头,比如说特斯拉。
- 当然,以特斯拉如今的股价,苹果那点钱肯定是买不起了。但是2017年4月特斯拉市值才487亿美元,那时候躺在苹果账上的现金高达2851亿美金,可以买将近6个特斯拉了。
- 想当年,腾讯随便投了个17.78亿美元,就拿下了特斯拉5%的股份,成为其第五大股东。
- 想想如果库克早个几年买了特斯拉(实际上马斯克曾经也想把特斯拉卖给苹果),那所谓的「Apple Car」也不会一直难产到现在了。
- 不只是「Apple Car」,以苹果现在的现金储备,也可以买下Netflix,而不是自己下场去做「Apple TV」。
- 或者收购英特尔、大众、星巴克,1654.5亿美金选择实在太多了。
- 手握那么多现金,按照资本的惯性来说,应该通过买买买来进行资本扩张,但在我们的印象中,苹果好像一直都不怎么做大手笔收购。
- 据统计,目前苹果最大的一笔收购,发生在2014年。
- 这一年,苹果斥资30亿美元收购了耳机制造商Beats。30亿,这就是苹果自从1976年4月1日成立以来,47年间在收购上花出去最大的一笔钱。
- 相对于同为美国the Big Five的其他四大公司来说,苹果真的太「省」了。我们不妨以微软为例来看看,真正的大公司都是怎么花钱的。
- 2007年60亿美金收购数字广告公司aQuantive;
- 2011年85亿收购语音通话服务商Skype;
- 2013年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
- 2016年262亿美元拿下职场社交巨头Linkedin;
- 2018年75亿美元收购GitHub;
- 2022年,准备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进行中)
- 自从2007年以来,每隔三四年,微软就要进行一次保底60亿美金,上不封顶的收购。
- 没有对比,就不知道苹果是多么「抠门」,成立47年以来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竟然只有30亿美金,简直不可思议。
- 那么问题就来了,苹果怎么花这么少?它的业务想要扩张怎么办?
- 这就不得不说到苹果的收购策略。
- 最会花钱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 对于像微软、谷歌这种大公司来说,也有这样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是想要扩张的公司,总想收购其他公司。
- 在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 对于中国大部分互联网创业者而言,他们公司的最终结局——「要么姓马,要么姓马」;
- 而对于中国大部分网民而言,他们在手机上的时间——「要么姓张,要么姓张」。
- 先来解释后面一句,这样你会更能明白前面那句说得有多正确。
- 后面的这两个「张」,指的是开发了今日头条和抖音的张一鸣和开发了微信的张小龙。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中国网民,要么在抖音、今日头条上花时间,要么就在微信里面。是不是很形象?
- 而上一句中的两个「马」,指的是马云和马化腾,也就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创始人。
- 对于中国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如果公司业务没干好,那放心没人关注你;如果公司业务发展好了,那么就会引来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部门的收购要约。
- 什么?你不卖?那就等着两大巨头做出相同的产品,然后用资本和流量的「铁拳」搞死你。
- 就是这么残酷。
- 所以对于大公司来说,反正手里有的是钱,花钱收购既获得了相应的市场、人才和技术,又消灭了潜在的竞争对手,比自己从头干划算多了。
- 所以不只是腾讯、阿里巴巴、微软等巨头喜欢收购,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也特别擅长这种「通过收购来消灭对手、扩展业务」的玩法。
- 比如说苹果的死对头谷歌,2005年,5000万美元收购的Android公司,成为了如今智能手机最大的操作系统;2006年斥资16.5亿美元收购的影音分享服务平台Youtube,成为了如今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
- 但,苹果玩法明显与众不同。
- 回顾苹果47年来的收购案例,会发现有这么两个特点:
- 一是苹果几乎不会进行大手笔的收购,买Beats花到30亿美金这个价位,这在苹果收购是绝无仅有的。苹果的绝大部分收购案例,金额都不大,绝大多数都是几亿美元这样的级别。相对微软等巨头来说,显得「小气」。
- 二是,收购的目的很不一样。苹果很少用「通过收购来消灭对手、扩展业务」这套玩法,而更喜欢出于技术和人才理由收购公司,以此夯实自己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这和大部分公司多以财务或战略投资来进行的收购相当不一样。
- 苹果一般情况下不会收购那些市场份额已经大到一定程度的公司,而是喜欢收购一些拥有自己核心技术,并且这项技术能够补足苹果短板或者增强苹果核心业务的初创公司。
- 这也就决定了,这种策略决定了苹果的收购金额一般不会很大。
- 简单来说,相比其他巨头「花大钱办大事」,苹果更喜欢「花小钱办大事」。
- 这样的例子在苹果的收购历史上数不胜数。
- 2001年收购的软件公司Bluefish Labs,成就了如今的iWork三件套:Pages、Numbers和Keynote;
- 2005年收购的多点触摸技术公司FingerWorks,后面该公司的核心技术被运用到初代iPhone的开发上,才有了苹果划时代的多点触控这一交互体验的问世;
- 2008年,以2.78亿美元收购专注于超低功耗处理器设计的公司P.A.Semi,为后续苹果的A系列芯片研发打下了基础;
- 2010年收购Siri,成为iPhone、iPad、MacBook等苹果产品的标配功能。
- 2012年斥资3.56亿美元,收购移动安全公司AuthenTec,推出指纹识别功能Touch ID;
- 2013年收购以色列3D传感技术公司PrimeSense,成为iPhone X上Face ID技术的来源
- 苹果的每一次收购,都以极小的资金,撬动了更大的收益,甚至还不只是苹果一家受益,而是推动了整个行业受益。比如收购AuthenTec带来的指纹识别功能,就带来了智能手机行业标配这一功能的风潮。
- 为什么苹果能花小钱办大事?
- 你肯定很好奇,为什么苹果能花小钱办大事?难道微软、谷歌等巨头就学不会吗?
- 我估计,可能还真难学会。
- 就像性格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一样,一家公司的基因,也会影响它的行为。
- 苹果的基因有很多,比如说乔布斯的设计能力、创新热情以及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基因特点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垂直整合能力。
- 封闭是苹果常常被人诟病的地方,但殊不知这其实是刻在苹果基因里的东西。
- 除了产品生产,苹果几乎什么都自己干,有自己的App Store、自己的硬件、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己的芯片,甚至是独树一帜的自营店。
- 正是这种什么都自己干,这种专注于将技术垂直整合进自己生态的基因,成就了苹果的生态,也使得苹果能够花小钱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