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归
0. 函数的概念
我们从基础讲起,先了解函数的概念,然后逐步引入递归,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递归的思想和实现方式。
函数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简单来说,它是一段封装好的代码,可以在程序中多次调用,执行特定的任务。通过函数,程序员可以避免重复编写相同的代码,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并减少出错的机会。
一个简单的比喻:
想象你在家做饭,每次做菜时,你需要切菜、煮菜、调味等步骤。如果每次做菜时你都要重新描述这些步骤,那就非常麻烦。函数就像是“做菜”的一个固定流程,你可以在任何时候用一句话调用“做菜”这个过程,而不用每次都重复描述这些步骤。
0.1 C/C++ 函数简要介绍
在 C/C++ 中,函数由函数名、参数列表、返回类型、以及函数体组成。通过函数,你可以将重复的代码块进行抽象,使得代码更加简洁。
示例:
一个简单的加法函数:
#include <bits/stdc++.h>using namespace std;// 函数定义int add(int a, int b) {return a + b;}int main() {ios::sync_with_stdio(0),cin.tie(0);int result = add(3, 5); // 调用函数cout << "Result: " << result << endl; // 输出结果return 0;}
解释:
-
int add(int a, int b)
定义了一个接受两个整数参数并返回整数结果的函数。 -
add(3, 5)
是函数的调用,计算 3+5。
0.2 Java 方法简要介绍
在 Java 中,函数被称为“方法”。方法同样也有返回类型、参数列表和方法体。Java 方法必须定义在类内部,不能像 C/C++ 那样独立存在。
示例:
public class Main {// 方法定义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a, int b) {return a + b;}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result = add(3, 5); // 调用方法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result); // 输出结果}}
解释:
-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a, int b)
定义了一个公共的静态方法,返回一个整数。 -
add(3, 5)
是方法的调用,计算 3 + 5。
0.3 Python 函数简要介绍
在 Python 中,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式更为简洁,语法也非常直观。Python 的函数定义使用 def 关键字。
示例:
# 函数定义def add(a, b):return a + bresult = add(3, 5) # 调用函数print("Result:", result) # 输出结果
解释
-
def add(a, b)
: 定义了一个函数add
,接受两个参数。 -
add(3, 5)
是函数的调用,计算 3 + 5。
1. 递归的概念与原理性理解
递归是程序设计中一种非常强大而且灵活的技术,它允许我们通过“自己调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说到递归,可能你会觉得有些抽象,但是不用担心,我会一步一步地带你走,帮助你把递归的核心思想掌握好。
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假设你要爬楼梯,楼梯有 n* 级台阶,你每次可以选择爬 1 级或者 2 级。
如果你要到达第 n 级台阶,那么你有两种选择:
-
从第 n−1 级台阶爬一次 1 级。
-
从第 n−2 级台阶爬一次 2 级。
这就好像一个问题分解的过程,给你一个大问题(到达第 n 级台阶),你通过递归的方式分解成了两个小问题(分别到达第 n−1 和第 n*−2 级台阶)。每一步都可以继续递归,直到问题足够小,变得简单。
这就是递归的核心思想:通过将大问题分解成更小的相同问题来逐步求解。
递归的关键要素是:
-
递归的基准情况(Base Case):当问题变得足够简单时,可以直接返回结果,不再进行递归调用。例如,爬楼梯时如果只剩1级台阶或者2级台阶时,你就能直接解决,不需要继续分解。
-
递归的递归公式:你通过递归的方式将一个大问题转化成多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的解决方式是类似的,最终的解就是这些小问题的合成。
在爬楼梯的例子中,基准情况就是处于第 11 级台阶的情况。
再举个例子,假设你要求一个数的阶乘,阶乘的定义是:n!=n×(n−1)!
其中,当 n=1 时,阶乘的结果就是 1(这是基准情况)。
2. 递归的常见写法
我们以上述阶乘为例子分别展示三种代码的写法。
2.1 C/C++
在 C/C++ 中,递归的基本结构非常简单,通常包含一个递归函数和一个基准情况。
#include<bits/stdc++.h>using namespace std;// 递归函数int factorial(int n) {// 基准情况if (n == 1) {return 1;}// 递推公式return n * factorial(n - 1);}int main() {ios::sync_with_stdio(0),cin.tie(0);int n = 5;cout << "Factorial of " << n << " is " << factorial(n) << endl;return 0;}
分析:
-
factorial(n)
是一个递归函数,在n == 1
时返回 1,这就是基准情况。 -
否则,函数会调用
factorial(n - 1)
来计算下一个子问题,直到达到基准情况。
2.2 Java
在 Java 中,递归的实现方式与 C/C++ 类似,结构上几乎没有区别。我们同样通过递归函数来解决问题。
public class Factorial {// 递归函数public static int factorial(int n) {// 基准情况if (n == 1) {return 1;}// 递推公式return n * factorial(n - 1);}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n = 5;System.out.println("Factorial of " + n + " is " + factorial(n));}}
分析:
-
factorial(n)
是一个递归方法,在n == 1
时返回 1,这就是基准情况。 -
否则,函数会调用
factorial(n - 1)
来计算下一个子问题,直到达到基准情况。
2.3 Python
Python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它的递归写法非常简洁,并且函数的返回值和类型不需要提前声明。
# 递归函数def factorial(n):# 基准情况if n == 1:return 1# 递推公式return n * factorial(n - 1)n = 5print(f"Factorial of {n} is {factorial(n)}")
2.4 调用逻辑的图示
以阶乘为例子,其逻辑如下:
3. 常见问题
3.1 汉诺塔
对于汉诺塔问题,我们常用递归的思想来思考,我们尝试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只有两个圆盘,应该如何操作?
我们稍作思考,可以得到如下方案:
那么我们得到的操作序列就是:
-
A→B
-
A→C
-
B→C
在上述思路中,我们考虑的是两个圆盘的情况,如果是多个呢?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分解子问题的思想,我们将两个圆盘中的小圆盘看成一个圆盘组,如下图: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看出是将一个圆盘组进行移动,恰好就对应了我们上述所说的子问题。
子问题分解:
我们定义函数/方法 hanoi(A,B,C,n)
将 n个圆盘从 A移动到 B。
那么在上述操作序列中的 A→B* 实际上就是调用 hanoi(A, C, B, n-1)
,代表将前 n−1 个圆盘移动到 B杆。
然后将最后一个圆盘移动到 C 杆,最后需要将前 n−1 个圆盘从 B 移动到 C,那么就需要调用 hanoi(B, A, C, n-1)
。
递归的基准情况:
当 n=1 时的情况下,那么就只需要执行一步即可。
以下给出代码:
-
C/C++
#include <bits/stdc++.h>using namespace std;int cnt = 0; // 计数器int m; // 用于存储第 m 步// 递归解决汉诺塔问题void hanoi(string A, string B, string C, int n) {if (n == 1) {cnt++;if (cnt == m) { // 如果找到了第 m 步cout << "#" << n << ": " << A << "->" << C << endl;}} else {hanoi(A, C, B, n - 1); // 第一步cnt++;if (cnt == m) { // 如果找到了第 m 步cout << "#" << n << ": " << A << "->" << C << endl; // 第二步}hanoi(B, A, C, n - 1); // 第三步}}int main() {ios::sync_with_stdio(0),cin.tie(0);int n; // 盘子的数量cin >> n >> m; // 读取盘子数量和目标步骤hanoi("A", "B", "C", n); // 递归调用汉诺塔函数cout << cnt << endl; // 输出递归的总步数return 0;}
-
Java
import java.util.Scanner;public class Hanoi {// 计数器private static int cnt = 0;// 用于存储第 m 步private static int m;// 递归解决汉诺塔问题public static void hanoi(String A, String B, String C, int n) {if (n == 1) {cnt++;if (cnt == m) { // 如果找到了第 m 步System.out.println("#" + n + ": " + A + "->" + C);}} else {hanoi(A, C, B, n - 1); // 第一步cnt++;if (cnt == m) { // 如果找到了第 m 步System.out.println("#" + n + ": " + A + "->" + C); // 第二步}hanoi(B, A, C, n - 1); // 第三步}}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int n = scanner.nextInt(); // 盘子的数量m = scanner.nextInt(); // 目标步骤hanoi("A", "B", "C", n); // 递归调用汉诺塔函数System.out.println(cnt); // 输出递归的总步数}}
-
Python
import osimport syscnt = 0def hanoi(A, B, C, n):global cntif n == 1:cnt += 1if cnt == m: # 如果找到了第m步print(f"#{n}: {A}->{C}")else:hanoi(A, C, B, n - 1) # 第一步cnt += 1if cnt == m: # 如果找到了第m步print(f"#{n}: {A}->{C}") # 第二步hanoi(B, A, C, n - 1) # 第三步n, m = map(int, input().split())hanoi("A", "B", "C", n)print(cnt)
递推
1. 递推的概念与原理性理解
递推(Iteration)是通过反复地运算来推导一个问题的解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循环来实现的。我们可以将递推理解为从已知的初始条件出发,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得出最终结果。可以把递推看成是一步一步“推”的过程,每次依赖于上一步的结果。
递推与递归的对比
递推和递归都属于“分解问题”的思想,即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来求解,只不过它们的实现方式不同。
1. 递归的“函数调用”方式:
递归是通过函数自己调用自己来分解问题。每当问题可以分解成子问题时,递归就会被触发,直到找到最小的、无法继续分解的基础情况。
2. 递推的“循环推进”方式:
递推则是通过循环的方式,一步一步从初始状态推进,直到得到最终解。可以类比为走楼梯:从第一阶开始,逐步迈向下一阶,每一步都依赖于前一步的结果,直到爬到最后一阶。
递推的优点:
-
效率高:递推通常通过简单的循环来实现,不需要递归栈的支持,因此速度较快,内存开销较小。
-
简单:在大多数情况下,递推的写法非常简洁,适合解决问题时没有复杂的分解结构时。
递推的缺点:
-
难以扩展:递推在某些问题上不如递归灵活,尤其是在问题需要多层嵌套或复杂分解的情况下,递推的方式就显得比较局限。
2. 递推的常见写法
假设我们要求解斐波那契数列:
-
递归的做法:从公式 F(n)=F(n−1)+F(n−2) 出发,用递归方式计算每一个值。
-
递推的做法:通过从前两个数开始,逐步计算出后续的每一个数值。
斐波那契数列是:F(0)=0,F(1)=1,F(n)=F(n−1)+F(n−2) 。
通过递推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一个循环从 F(2) 开始,逐步计算出 F(n)。
2.1 C/C++
在C/C++中,递推通常使用for循环来实现。假设我们要求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int fibonacci(int n) {ios::sync_with_stdio(0),cin.tie(0);if (n == 0) return 0;if (n == 1) return 1;int a = 0, b = 1;for (int i = 2; i <= n; ++i) {int temp = a + b;a = b;b = temp;}return b;
}int main() {int n;cin >> n;cout << "Fibonacci(" << n << ") = " << fibonacci(n) << endl;return 0;
}
2.2 Java
public class Fibonacci {public static int fibonacci(int n) {if (n == 0) return 0;if (n == 1) return 1;int a = 0, b = 1;for (int i = 2; i <= n; i++) {int temp = a + b;a = b;b = temp;}return b;}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n = 10; // 这里可以替换成任意数字System.out.println("Fibonacci(" + n + ") = " + fibonacci(n));}
}
2.3 Python
def fibonacci(n):if n == 0:return 0elif n == 1:return 1a, b = 0, 1for i in range(2, n + 1):a, b = b, a + breturn bn = int(input())
print(f"Fibonacci({n}) = {fibonacci(n)}")
3. 例题
3.1 真题-全排列的价值
我们尝试用子问题分析的思想来进行思考。
-
我们定义 f(n) 为 1∼n 中全排列的价值之和。
-
思考 f(n+1) 与 f(n) 的关系。
f(n+1) 相比于 f(n) 多了一个元素,那么实际上就是需要考虑多的这个元素 n*+1 应该放在排列中的哪个位置,同时会产生什么贡献。
我们简单考虑从排列 1∼2 到 1∼3。很明显 3 有三个位置可以放置。
如果放置在第二个位置,那么由于 3 比 1,2 都要大,所以放在第二个位置时,3 的前面有一个元素,所以贡献就是 1。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如果放置在第 i 个与i+1 个元素之间,那么产生的贡献就是 i。
那么我们将所有位置的贡献都加起来就是。当然这只是1∼n−1 固定排列的情况,当其不固定时,其贡献是
,同时由于 n+1 有 n+1 种放置方式,所以 f(n) 还需要扩充 n+1 倍。
于是得到递推公式:
以及初始条件:f(1)=0。由于只有一个元素,其全排列价值肯定为 0。
-
C/C++
#include <bits/stdc++.h>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e6+10;
int f[N];
const int MOD = 998244353;int main() {ios::sync_with_stdio(0),cin.tie(0);int n;cin >> n;f[1] = 0;int p = 1; // 代表阶乘for (int i = 1; i < n; ++i) {p = 1ll * p * i % MOD;f[i + 1] = 1ll * i * (i + 1) / 2 % MOD * p % MOD + 1ll * f[i] * (i + 1) % MOD;f[i + 1] %= MOD; }cout << f[n] << '\n';return 0;
}
-
Python
MOD = 998244353def main():n = int(input())f = [0] * (n + 1) # 用于存储 f[i] 的数组f[1] = 0p = 1 # 阶乘初始化为 1for i in range(1, n):p = p * i % MODf[i + 1] = (i * (i + 1) // 2 %MOD * p % MOD + f[i] * (i + 1) % MOD) % MODprint(f[n])if __name__ == "__main__":main()
-
Java
import java.util.Scanner;public class Main {static final int MOD = 99824435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int n = sc.nextInt();long[] f = new long[n + 1]; f[1] = 0;long p = 1; // 阶乘初始化为 1for (int i = 1; i < n; i++) {p = p * i % MOD;f[i + 1] = (i * (i + 1L) / 2L % MOD * p % MOD + f[i] * (i + 1L) % MOD) % MOD;f[i + 1] %= MOD;}System.out.println(f[n]);}
}
4. 总结
在分析递推题时:
-
一般都是先定义递推的符号,即 f(n) 。
-
然后根据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即从 n到 n+1 发生了什么变化。
-
然后分析 n+1 产生的贡献,进行累加,得到递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