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 主要是 分享 思维模型,涉及各个领域,重在提升认知。情感操控,认知扭曲。
1 煤气灯效应的应用
1.1 电影《煤气灯下》故事
宝拉继承了姨妈的一大笔遗产,居心不良的安东得知后,就动起了这笔钱的念头。安东利用各种手段让宝拉爱上自己,和自己结婚,然后对宝拉实行精神控制。他故意藏起宝拉的胸针,等宝拉找不到时,就说宝拉记忆力变差;他又故意调暗煤气灯,等宝拉觉得煤气灯变暗,他就说煤气灯没问题,是宝拉在疑神疑鬼。慢慢地,宝拉真的觉得自己记性越来越差,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最后差点被逼疯。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煤气灯效应”。“煤气灯效应”指的是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被操控的人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最终无法逃脱。
1.2 亲子关系中的“煤气灯效应”
壮壮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希望他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做到尽善尽美。然而,壮壮总是觉得自己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因此感到自卑和沮丧。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都会批评他,说他不够努力,让他们失望了。壮壮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后来,壮壮的老师发现了他的情绪问题,并与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老师建议父母多关注壮壮的优点,鼓励他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只看到他的不足之处。父母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开始关注壮壮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发现壮壮在足球方面很有天赋,于是支持他参加足球队。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壮壮逐渐找回了自信,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当孩子在亲子关系中遇到煤气灯效应时,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摆脱煤气灯效应的负面影响。
1.3 职场中的“煤气灯效应”
小玲在职场中不幸遭遇了煤气灯效应的负面影响。她的同事经常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这些谣言渐渐传播开来,使她的声誉受到了损害。
起初,小玲感到困惑和沮丧,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但她并没有轻易被打倒,而是决定采取行动来破解煤气灯效应。
小玲首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了局势。她开始留意同事们的言行举止,并收集相关证据。与此同时,她也主动与上级进行了坦诚的沟通,详细陈述了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为公司做出的贡献。
通过这一系列努力,小玲逐渐打破了煤气灯效应的束缚。她的努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让其他同事对她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最终,小玲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恢复了自己在公司中的声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面对煤气灯效应时,我们不能被他人的负面评价所左右。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寻找证据,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以破解这种不良效应,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声誉。
1.4 “巫师”的操控
据报道,韩国有一对夫妇在民间从事“巫师”行业,他们在2004年结识了一户家庭后,开始对该家庭进行长达19年的心理操控和监视。这对夫妇通过多种手段对受害家庭成员进行精神控制,包括利用监控摄像头和手机定位追踪软件进行监控、恐吓、威胁和强制猥亵等行为。此外,他们还涉嫌诈骗超过2.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7万元),控制了受害家庭的工资账户和信用卡,盗取金额超过2.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7万元),并强迫受害家庭每人贷款2000万至8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元至44万元),导致其经济被控制,不得不依赖这对夫妇。
1.5 亲密关系中的“煤气灯效应”
某大学法学院大三女生包某因饱受男友精神折磨自杀去世。包某母亲称,两人恋爱期间,牟某嫌弃包某有过恋爱经历,不是处女,但又不想分手,却以此折磨包某。在牟某的要求下,包某对牟某的微信备注是“主人”,而牟某称包某为“妈妈”,还要女生在身体上纹“牟XX的狗”的标语。最后,为了证明自己的爱,为了“谢罪”,女生服药自杀了。
“煤气灯操纵”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在人际关系中操纵者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来控制对方的情感行为。操纵者试图让受害者相信自己记错、误会或曲解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使受害者变得脆弱而放弃自我认知,直到完全被对方操控。
包某就是典型的被男友“煤气灯操纵”所伤害了。最终包某选择服药自杀,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煤气灯效应的危害。
2 模型 煤气灯效应
2.1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心理操控的概念,又称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煤气灯效应”的表达取自1938年帕特里克·汉密尔顿的戏剧,1944年由戏剧改编的电影《煤气灯下》上映,影片男主角为了谋取女主角所继承的财产,在家里故意让煤气灯变暗,但当女主问起时,却伙同周围人坚称并无此事,导致女主怀疑自己的认知,“煤气灯效应”一词因此而来。
煤气灯效应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通常通过两方实现:其中一方是煤气灯操纵者,播种困惑和怀疑;另一方是被操纵者,为了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不惜怀疑自己的认知。
“煤气灯效应”通常用于心理学和人际关系领域,以帮助人们识别和应对这种情感操纵行为。以下是一些可能应用“煤气灯效应”的领域:
- 情感关系:在恋爱关系、家庭关系或其他亲密关系中,可能会出现“煤气灯效应”。了解这一效应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防范情感操纵,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 职场环境:工作场所中也可能存在“煤气灯效应”,例如上级对下属的操纵。意识到这种效应可以帮助员工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 社会互动:在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可能会遇到试图操纵或控制他们的人。对“煤气灯效应”的认识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更容易识别和应对这种行为。
- 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可能会使用“煤气灯效应”的概念来帮助来访者理解他们在关系中所经历的操控,并提供应对策略。
- 教育领域:教育者可以通过教授“煤气灯效应”,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技巧,以及识别和避免被他人操纵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煤气灯效应”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或有意应用的策略,而是用来描述一种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其应用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不是去操纵他人。在任何情况下,诚实、尊重和互惠的沟通方式都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如果你遇到了可能涉及“煤气灯效应”的情况,建议及时寻求支持和帮助,例如与信任的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健康专家交流。
2.2 为什么会有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的产生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 权力不平衡:在某些关系中,一方可能拥有更多的权力、地位或资源,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对另一方进行操纵。
- 控制欲望:有些人可能出于控制他人的欲望而使用煤气灯效应,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或控制欲。
- 自卑感:操纵者可能自身存在自卑感,通过贬低或质疑他人的能力、价值来提升自己的自尊。
- 利益冲突:在某些情况下,煤气灯效应可能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如金钱、权力或控制特定资源。
- 缺乏自我意识:被操纵者可能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自信,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操控。
- 社交压力: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对煤气灯效应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使得被操纵者更难以坚守自己的观点。
- 学习和模仿: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观察到或经历过煤气灯效应,并将其视为一种有效的行为模式。
- 人际技巧缺乏:一些人可能缺乏健康的沟通和人际关系技巧,导致他们不自觉地使用煤气灯效应来应对问题。
注意:这些原因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和情况都是独特的。煤气灯效应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可能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防范这种行为,建立健康、平等的人际关系。同时,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煤气灯效应的关系中,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是很重要的。
2.3 如何破解“煤气灯效应”
要破解煤气灯效应,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 保持自我认知:坚信自己的感受和直觉,不要轻易质疑自己。
- 寻求外部支持:与信任的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交流,获取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 记录事实:记录相关事件和对话,以便在需要时回顾和验证。
- 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 设置边界: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学会说“不”。
- 提升自信: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提高自我价值感。
- 远离操纵者:如果可能,尽量减少与操纵者的接触。
- 学习应对技巧:如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更好地应对挑战。
- 关注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煤气灯效应的存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2.4 煤气灯效应 VS PUA
煤气灯效应和 PUA(Pick-up Artist,搭讪艺术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煤气灯效应主要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一方通过扭曲事实、否定对方的感受或观点,以及施加心理压力等手段,来操控另一方的认知和情绪。而 PUA 则更侧重于在恋爱或社交情境中,通过技巧和策略来吸引、控制他人。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涉及到对他人的心理操控和影响。不过,PUA 通常更具目的性和策略性,而煤气灯效应可能更多地发生在亲密关系或长期的互动中。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煤气灯效应还是 PUA,都是不健康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在人际关系中,尊重、诚实和相互支持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处于这样的情况下,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