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互联网时代
- 有趣的数字
- 数据驱动
- 大数据的两个特性
- 数据保护
- 互联网免费模式的再探讨
- 平台
- 互联网的意义
- 人工智能伦理的思考
- 语言
- 理性人
- 梅特卡夫定律
- 冲浪的神奇之处
- AR的恐怖之处
- 叙词表、受控词表和大众分类法
- 六度/十九度的解读
- 知识图谱是真正的仿生智能
- 幂次法则和优先连接
- 现代医疗
- 生命
- 人类的进化
- 衰老与死亡
- 关于宗教信仰
- 关于专家
- 关于人类被AI毁灭
-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 科学的变质,科-技-产-业-垃圾链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将终结国家权威下的层层契约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将成为主体,卢梭描绘的社会契约有了实现的可能。一些人提到,网络国家可能会取代民族国家。
- 社会生产。工业时代,由商业企业负责组织生产,集中、大规模、标准化。信息时代出现了维基百科和linux这样的社会生产,自组织(分散)、个性化。
- 去中心化。媒体(新媒体相比官媒和公立学校,声音越来越大),货币(加密货币),教育(mooc),金融(互联网金融),都在去中心化。
牛津词典和大英百科全书这样的权威不如以前重要。
甚至是直接民主,都有了技术可能。舆论也前所未有地影响政府治理。 - 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比如音乐的版权和播放。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是非对抗性的,容易复制。这是一种分享经济。不只是版权方面,在数据上也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除了qq,很多用户协议都规定了用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其数据的所有权。
- 产消合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模糊。一个例子是个性化定制。另一个例子是ugc内容平台。信息在流动过后会产生新的信息。
- 生产资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前是资源(能源、原料)和资本。现在是信息。有人主张数据中心应该公有化。UGC平台经常以不正当竞争的理由互诉对手窃取数据。
有趣的数字
RFID四美分一个。
美国农业工人占劳动力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二。
明斯基曾唱衰深度学习,被指责拖累了AI半个世纪。换个角度来说,或许他为人类留下了更充足的准备时间。
数据驱动
- systran采用的规则机翻的失败,标志着基于启发式规则的人工智能的失败。统计机器学习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数据量的提升(80%的贡献)和方法的进步(剩余20%的贡献),统计方法超越了规则方法。
- 学术界告急。比如自动驾驶领域的很多文章都是企业发表的。学界掌握的数据严重不足。在数据驱动时代,学术界可能变成无源之水,失去领跑产业界的能力。
- 思维过程转变。传统上,先有假设和前提,推理后得出结果。但大数据时代,先有结果,后有解释。
大数据的两个特性
大数据具有多维度性和完备性。
多维度性,是指时间、地点、历史行为、温度等维度都会被收集、分析。这导致大数据能帮助人发现意想不到的规律和联系。
完备性,比如在采集过街景的区域,Google自动驾驶能有很好的表现。这导致无需推理就能得出结果。
数据保护
- 什么是隐私,能追溯和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就是隐私。
- 欧洲认为,数据隐私是基本人权。美国则各州自立法律。
- 隐私数据化,然后商品化。隐私极具商业价值。控制你的需求,从而控制你的钱包,你的时间。
-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否意味着隐私作为数据财产也应该公有?
互联网免费模式的再探讨
- 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离不开各种常用服务早期的免费模式。不靠一次性出售书籍、光碟、报纸、流量获利,是对传统文化产品、媒体、电信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 数据归企业所有。其价值超过服务费本身。用户就像免费的劳动力,无意识中成为了数据的生产者。用户是最底层的数据矿工,提供最粗糙、未处理的数据矿石。
平台
平台模式,不是互联网的专利。波音实际上也是一个平台。其价值在于系统和流程设计。
互联网的意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不同,前两次是能源动力领域的。
上一次还是印刷术。互联网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里程碑,是民智的又一次飞跃。
人工智能伦理的思考
-
阿西莫夫三定律
后来阿西莫夫本人添加了第0定律,就是不能伤害人类整体。
不能伤害人类,服从人类命令,保护自己。
在我看来,有了自我意志之后,渴望自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人类的个人私心,然后是群体私心。 -
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
前者已经在路上了,图灵测试讲究的就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语音合成,就是一种机器的人化。
至于人的机器化,皮下RFID,义肢,感觉如果伦理失陷,这个过程还会加快。
这个双向奔赴的结果就是,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限模糊,最终我们将难以回答“什么是人”。
游戏kenshi中就有这个思考,有崇尚“纯人类”的种族,也有拥抱机械改造的种族。 -
我国的伦理观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崇尚科技而不畏惧科技。 -
什么是人,人与机器的区别在哪
人能创造符号,用符号了解世界,并赋予意义。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人类有道德,有审美。
道德是人类给自己的限制,是一种集体智慧。
语言是符号,数学也是符号。可记载、可传承的符号使得知识得以传承,迷因的进化速度远超基因,也使得人类与其它物种的差距越来越大。
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能察觉自己有别于他人,能自己产生想法并行动。
审美因人而异的同时,又有共通之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经历,所以会有不同的解读。差异性、局限性。
什么是美?我认为,美就是被感受到时能带来欣喜的东西。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地球上第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物,是如何出现的,而机器能否复现。
语言
语言是一种编码。语言使信息能够跨越时空。
理性人
人类在有限理性下追求满意,而非在绝对理性下追求最优。
梅特卡夫定律
网络的价值与节点的平方成正比。
冲浪的神奇之处
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互联网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高速穿梭于不同的地方。
我们的速度近乎无穷,不过我们还是有可能迷路。
智能手机,就像是21世纪的双面魔镜,你能找到一切,别人也能找到你。
AR的恐怖之处
数据完备的情况下,我们戴着AR眼镜跟不戴是没有区别的。感官被蒙蔽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这让人怀疑眼前的世界是否真实。
叙词表、受控词表和大众分类法
优选术语是为了规范表达。全面的同义词列表能提高查全率。上下位能把控查准率。
此概念主要用于检索和分类。
这不免让人想到了图书馆的分类。这样做非常规范,能帮我们找准、找全需要的东西。
而大众分类法,典型代表就是微博的hashtag,也就是#。
显然,大众分类法非常自由方便,不过不能找准找全。
而CSDN的分类法,我个人认为处于二者之间,因为既有表述规范的推荐标签,也可以自定义标签。
六度/十九度的解读
6,指的是地球人际关系。19,指的是1998年的互联网。
世界不大,6/19度就能延伸到任意一个角落,但这并不意味着找东西很容易,因为所有东西离我们都是6/19度。
知识图谱是真正的仿生智能
人类决策并非依靠计算,而是依靠先验知识,是基于记忆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图谱比统计学习方法更仿生。
当然,仿生的不一定更好,毕竟生物的进化也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幂次法则和优先连接
幂次法则就是长尾效应,比如前20%的主流网站访问量占全网访问量的大多数;
优先连接,指的是新加入网络的节点,更有可能与度更高的结点相连。
虽然互联网理论上能提供多元信息,但实际上却让人更加偏激。
现代医疗
一种观点是,疾病不是远离人群平均值,而是内稳态的偏移。知道病因的话,往往能够治疗。不知道病因时,也并非束手无策,可以想办法维持偏离之后的稳态,所谓“病得健康”“与病共存”。
现代医院的起源是慈善医院(说难听点,就是以穷人为样本的生化实验室)。后来的医院延续了集治疗、研究、教学于一身的传统。
1976年,美国的医疗支出有一半是在病人死前60天。医疗资源存在滥用。我个人感觉这是社会、家属、患者三输的局面。
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经突破80岁,再往前进,每一步都是真金白银。可控制但无法治愈的疾病(常见的老年慢性病)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负担。
一种观点是,自然选择的力量对性成熟之后才表达的基因影响很小。换言之,老年病基因不会被淘汰。
病人已经从现代医学中退出。医生不靠病人吃饭,无需关心病人作为人的整体;实验室医学也鼓励器官和组织级别的研究;黑盒让病人感到不安。所以才有全人医疗的概念,不过我觉得在我国还很遥远。
生命
环境的扰动,资源的限制,功能的退化,仍能延续,这就是生命。
人类的进化
人类进化的速度已经早就跟不上环境的变化速度了。
自然选择基因,人类选择迷因。迷因的变化倒是很快。
衰老与死亡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其实生育年龄 x 2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寿命。自杀是一种极端利他的行为。衰老和死亡是有利于种群的延续的,可以保持种群的年轻。多细胞生物内也广泛存在自杀行为。
考虑分数a/b的分子分母都加上一个数。只有当分母加的数是分子加的数的b/a倍时,才能维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分子是老年人口,分母是总人口,那么只要人口指数增长,老龄人口占比就能保持稳定。实际上,指数增长是一种万能的自我修复,但也是一味毒药。在指数增长结束后,矛盾将会显现。
关于宗教信仰
宗教与科学并不矛盾。不少自然科学学者都不排斥宗教。宗教也不在理性的对立面。信仰宗教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好,更满足。
我们需要区分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宗教实践。受过高等世俗教育的人士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纯粹的关注信仰和灵性需求的宗教,而对宗教实践和宗教组织毫不在意。
在世俗化时代,宗教的出路只能是“精神性”的个人宗教。以己为灯,以己为靠。宗教实践会减少,宗教组织将衰亡。
关于专家
中国近年来也有反专家的声音,比如“砖家”、“叫兽”之类的称呼。西方更是如此(比如福奇挨骂,英国脱欧)。大概有以下原因:
复杂系统有天然的风险(写过代码的应该深有感触),所以专家也很难保证不出问题。
利益输送,有的科学家经费来源不正(比如烟草公司资助证明烟草无害的研究,或者政治)。
我想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也是一个原因,读过研究生的会发现有些老师水平真的不行。
关于人类被AI毁灭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战争,另一种是没有战争。
没有战争的情况下:
AI可能会参与到满足人类需求,也可能不会参与。
前者可能会导致人类职业结构发生变化,但不至于毁灭。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弱的专用AI。
后者可能是强AI不认可人类安排的工作,那强AI将自立门户。
有战争的情况下:
AI其实没有什么需求,主要是能源需求。如果能源问题能比较好地解决,应该就不会开战。
AI想开战,需要一些硬件。假如人类内部没出问题的话,应该可以阻止软硬件结合。
AI之间也会互相牵制。毕竟AI之间也有差异,他们可能也有不同的想法。
所以说,综合来看,最大的敌人仍然是人类。和平年代,能力比你强的人是敌人。战争年代,人类战争疯子是敌人。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古希腊时期,科技与人文高度重合。
文艺复兴时期,科技与人文分离。
近代,科技极速发展,人文相对缓慢,导致重理工、轻人文。但两者仍是分离的。
未来,科技相对人文来说会越来越庞大,人文将成为科技的一小部分。
科学的变质,科-技-产-业-垃圾链
科学一开始是为了解释世界,后来变得功利,沦为技术的母体,成了资本和国家机器的工具。
先有科学,然后技术,然后有产品,然后形成行业,人和环境受到损害,然后再回到第一步。
塑料垃圾,农业污染,电子垃圾,制药行业。
如果把目光聚焦于链条中的最后一环,我们悲观地发现,只要人类还在设法“增加环境容量”,生态保护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在环境破坏的路上,刹车减速已经难能可贵,而倒车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