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ransformer网络中数据的流动过程:
2.transformer中残差的理解:
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 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将输入与经过变化的输出相加,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信息。
transforemr中注意力层网络和前馈神经网络的区别?
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
作用:
自注意力机制的主要作用是根据输入序列中的每个元素,动态地关注序列中其他相关元素。这种机制允许模型捕捉序列中不同位置的全局依赖关系,从而使得信息在整个序列中进行交互。
工作机制:
自注意力机制通过计算输入序列的 查询(Query)、键(Key) 和 值(Value) 矩阵,来决定每个输入元素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相关性用点积注意力得分表示,并根据这些注意力得分对序列中的值进行加权求和。这样,序列中的每个位置都能根据其他位置的信息来更新自身的表示。
前馈神经网络:
作用:
前馈神经网络的主要作用是对每个输入元素进行独立的非线性变换。FFNN 在自注意力之后用于进一步处理和转化信息,但它并不考虑输入序列中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机制:
前馈神经网络通常是一个逐元素(即对每个序列位置单独操作)的两层全连接神经网络,带有激活函数。每个元素被映射到更高维度,然后再映射回原来的维度。
transformer中每个元素生成的对应的q,k,v是怎么生成的呢?
举个例子介绍:
3.Q,K,V矩阵在注意力机制中的作用:
- 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的确主要作用是寻找序列中两个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它通过计算查询向量(Q)和键向量(K)的点积,来衡量序列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或依赖性,并根据这些相似性来加权值向量(V)。这种机制使得每个元素都能动态调整自身表示,能够捕捉输入序列中全局的信息。简单来说,注意力机制在做的是“找相似”:通过 Q 和 K 的相关性,决定每个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联程度。
- 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FFN)则是在序列的每个元素上独立进行非线性变换,相当于寻找一个拟合能力比较强的函数。它不关注元素间的依赖关系,而是通过复杂的非线性变换(通常是带有激活函数的全连接层)增强模型对数据的表达能力。FFN 可以理解为一种增强模型对复杂模式的拟合能力的操作。简单来说,前馈神经网络在做的是“拟合非线性函数”:通过对输入的复杂非线性变换,提升模型对输入的表达和拟合能力。
总结: - 注意力机制:主要作用是寻找序列中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依赖性。
- 前馈神经网络:主要作用是增强模型的非线性表达能力,相当于寻找一个拟合复杂模式的函数。
从矩阵变换的角度来理解transformer框架
从矩阵变换的角度解读 Transformer 框架时, 主要可以通过矩阵的操作理解整个模型中的计算过程, 特别是在自注意力机制、残差连接和前馈神经网络中。
- 输入与嵌入层
- 首先, 输入的序列通常是经过嵌入 (embedding) 后的词向量, 假设输入序列长度为 N N N, 每个词向量的维度为 d model d_{\text {model }} dmodel 。嵌入的结果就是一个 N × d model N \times d_{\text {model }} N×dmodel 的矩阵, 表示为 X X X 。
- X X X 会加入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该位置编码也是一个矩阵, 大小同样为 N × d model N \times d_{\text {model }} N×dmodel ,它帮助模型捕捉序列中元素的顺序信息。
2.自注意力机制
注意力打分计算:
- 计算查询矩阵 Q Q Q 与键矩阵 K K K 的点积:
Attention ( Q , K , V ) = softmax ( Q K T d k ) V \operatorname{Attention}(Q, K, V)=\operatorname{softmax}\left(\frac{Q K^T}{\sqrt{d_k}}\right) V Attention(Q,K,V)=softmax(dkQKT)V
这一步通过矩阵乘法 Q K T Q K^T QKT 来得到元素间的相似性得分。结果是一个 N × N N \times N N×N的矩阵,表示每个序列元素对其他元素的注意力权重。
权重矩阵与值矩阵相乘:
- 计算得到的注意力权重矩阵与 V V V 矩阵相乘, 得到最终的注意力输出。这样, 每个元素的输出实际上是其他元素的加权组合。
- 自注意力机制的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基于矩阵乘法的线性变换。通过这些矩阵乘法,模型能够捕捉到序列中不同位置间的依赖关系。
- 残差连接与层归一化
- 在自注意力机制计算完成后, 输出的矩阵会通过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操作。残差连接就是将输入 X X X 加到自注意力的输出上:
Z = LayerNorm ( X + Attention ( Q , K , V ) ) Z=\operatorname{LayerNorm}(X+\operatorname{Attention}(Q, K, V)) Z=LayerNorm(X+Attention(Q,K,V))
这里的加法是矩阵元素对应位置的相加, 这样可以帮助信息更好地传播, 避免梯度消失。
- 前馈神经网络
- 接下来的前馈神经网络对每个位置的表示进行独立的非线性变换。它也是通过两个线性变换完成的:
FFN ( Z ) = ReLU ( Z W 1 + b 1 ) W 2 + b 2 \operatorname{FFN}(Z)=\operatorname{ReLU}\left(Z W_1+b_1\right) W_2+b_2 FFN(Z)=ReLU(ZW1+b1)W2+b2
其中, W 1 W_1 W1 和 W 2 W_2 W2 是权重矩阵, b 1 b_1 b1 和 b 2 b_2 b2 是偏置。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输入矩阵进行两次线性变换, 中间夹带 ReLU 激活函数。
transformer中的多头注意力机制的理解。
自注意力机制的并行化主要指的是多头注意力机制 (Multi-Head Attention)。这种机制通过将自注意力分成多个头来并行处理不同的子空间,从而提高模型的表示能力。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多头注意力的并行化原理。
- 单头注意力机制
在常规的自注意力机制中, 输入的每个序列元素通过生成查询矩阵 Q Q Q 、键矩阵 K K K和值矩阵 V V V 来计算注意力得分, 并最终通过注意力得分对序列元素进行加权组合。这个过程本质上是通过点积来捕捉序列中不同元素之间的依赖关系, 并生成新的表示。
但是, 单头注意力只能学习到一种特定的注意力模式, 可能不足以捕捉复杂的依赖关系。尤其是对于输入的不同特征, 模型可能希望从多个角度来捕捉序列元素之间的联系。 - 多头注意力机制
为了增强模型的表示能力,多头注意力机制被提出。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输入的数据划分成多个注意力头(heads),每个注意力头在一个子空间中独立计算注意力,然后将各个头的结果拼接起来。这种方式允许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输入序列,从而捕捉到更丰富的关系。
具体操作流程: - 生成多个头的 Q , K , V Q, K, V Q,K,V 矩阵:
- 对输入的矩阵 X X X 通过不同的线性变换生成多个不同的 Q , K , V Q, K, V Q,K,V 矩阵。假设有 h h h 个头, 则每个头都会有自己的查询、键和值矩阵。
Q i = X W Q i , K i = X W K i , V i = X W V i Q_i=X W_Q^i, \quad K_i=X W_K^i, \quad V_i=X W_V^i Qi=XWQi,Ki=XWKi,Vi=XWVi
其中 W Q i , W K i , W V i W_Q^i, W_K^i, W_V^i WQi,WKi,WVi 是第 i i i 个头的线性变换权重。
2. 计算每个头的自注意力:
- 对每个头进行自注意力计算, 步骤与单头注意力相同。具体为:
Attention i = softmax ( Q i K i T d k ) V i \text { Attention }_i=\operatorname{softmax}\left(\frac{Q_i K_i^T}{\sqrt{d_k}}\right) V_i Attention i=softmax(dkQiKiT)Vi
这一步会为每个头生成独立的注意力输出。
3. 拼接多个头的结果:
- 在得到所有注意力头的输出后, 将这些结果沿着特征维度进行拼接:
Concat ( head 1 , head 2 , … , head h ) \text { Concat }\left(\text { head }_1, \text { head }_2, \ldots, \text { head }_h\right) Concat ( head 1, head 2,…, head h)
这个拼接操作将所有头的输出组合成一个大的矩阵, 表示模型对输入的多角度注意力表示。
并行化的本质:
在计算多头注意力时,每个注意力头的计算是完全独立的,这意味着所有的头可以并行计算。这也是多头注意力机制的一大优势——并行计算能够提升计算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加模型的表示能力。
在硬件层面,GPU 等加速器非常擅长并行化操作,因此可以轻松处理多头注意力机制中的多个矩阵乘法操作。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并行化大大减少了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