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输入部分
- Text:原始输入文本,模型需要处理的自然语言数据。
- Tokenizer:分词器,将输入文本转换为词汇表中的索引(ID),便于后续处理。
- Input_ids:经过分词处理后的ID序列,作为模型的输入。
2. 嵌入层
- Embedding:将输入的ID转换为高维向量(嵌入向量),使得模型能够理解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
3. 主干结构(Qwen2)
- Qwen2:模型的核心部分,包含多个层(Layers),用于处理输入数据并提取特征。
- Hidden_states:在每一层中生成的隐藏状态,表示模型对输入的理解和特征提取。
4. 层(Layers)
- Layers1, Layers2, …, Layersn:表示模型中的多个层,每一层都对输入进行处理,提取更高层次的特征。
5. 归一化层
- RMSNorm:一种归一化方法,用于稳定训练过程,减少梯度消失或爆炸的风险。
6. 解码层(Decoder layer)
- Hidden_states:解码过程中生成的隐藏状态,作为后续计算的输入。
- residual:残差连接,将输入与输出相加,帮助模型更好地学习。
7.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 Attention:核心机制,用于计算输入序列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 Query、Key、Value:注意力机制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用于计算注意力权重。
- Apply_rotary_pos_emb:应用旋转位置嵌入,增强模型对序列中位置信息的理解。
- Repeat_kv:重复Key和Value,以便在计算注意力时使用。
- Dot_attn:计算Query与Key的点积,得到注意力分数。
- Attention_weight:经过Softmax处理后的注意力权重,用于加权Value。
- Softmax:将注意力分数转换为概率分布,确保所有权重之和为1。
- Matmul:矩阵乘法操作,将注意力权重与Value相乘,得到最终的注意力输出。
8. 多层感知机(MLP)
- MLP:多层感知机,用于进一步处理隐藏状态。
- HS:隐藏状态,作为MLP的输入。
- Act:激活函数,增加模型的非线性能力。
- Linear:线性变换,通常用于调整维度或进行特征提取。
9. 输出层
- Linear:最终的线性变换,将处理后的数据映射到输出空间。
- Loss:计算损失,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
- Output:模型的最终输出,通常是预测结果或生成的文本。
总结
整个结构图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强调了从输入文本到最终输出的各个处理步骤,包括分词、嵌入、特征提取、注意力机制和输出生成。每个部分都在模型的学习和推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以上内容部分来自ChatGPT的图像分析,可能有误
https://github.com/huggingface/transformers
参考文献:
从零手搓大模型(一)
Tiny Universe - Llama3架构
LLama3模型讲解
tiny-universe01-Qwen-blog学习笔记
Tiny-universe组队学习task1学习笔记
LLama3模型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