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IP协议
1.1 基本概念
1.2 协议头格式
1.3 特殊IP
二、 地址管理
2.1 网段划分
2.2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2.3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2.4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2.5 路由选择
三、数据链路层
3.1 认识以太网
3.2 认识MAC地址
3.3 对比理解MAC地址和IP地址
四、重要应用层协议DNS(Domain Name System)
4.1 DNS背景
一、 IP协议
1.1 基本概念
• 主机:配有IP地址,但是不能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
• 路由器:配有IP地址,又能进行路由设备控制
• 节点: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1.2 协议头格式
• 4位版本号(version):只有两个取值,4代表使用IPV4协议,6代表使用IPV6协议。
• 4位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4bit表示的最大数字是15,单位是 32bit,也就是length*4的字节数,因此IP头部最大长度是60字节。
• 8位服务类型(Type Service):3位优先权字段(已弃用),4位TOS字段,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0)。4位TOS分别表示:最小延迟,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最小成本。这四者相互冲突,只能选择一个,对于ssh/telnet这样的应用程序,最小延迟比较重要:对于ftp这样的程序,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 16位总长度(total length):IP数据报整体占多少个字节
• 16位标识(id):唯一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如果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
• 3位标志字段:第一位保留(为了可拓展性);第二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这个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IP模块就会丢弃报文;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最后一个分片置为1,其他是0,类似于一个结束标记。
• 13位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是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处的偏移,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元报文中处于那个位置。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8得到的。因此,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 8位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一般是64,每次经过一个路由器,TTL-=1,一直减到0还没到达,那么就会丢弃,这个字段主要用来防止路由循环。
• 8位协议:表示上层的协议的类型(决定使用TCP/UDP)
• 16位头部校验和:使用CRC进行校验,来鉴别头部是否损坏
• 32位源地址和32位目标地址: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
• 选项字段(不定长,最多40字节)
1.3 特殊IP
• 主机号全为0(二进制),此时这个IP就是表示当前网段,相当于网络号。
• 主机号全为1(二进制),这个IP就是广播IP,往这个IP地址上发送数据包,就相当于给整个局域网所有的设备发送了一次数据包。(UDP支持,TCP不支持广播,只能一对一)
• 127.* 环回IP(loopback),自发自收,给这个IP发送一个数据,设备就会从这个IP上再收到同一个数据,环回IP一般使用于自测。
二、 地址管理
2.1 网段划分
IP地址分为两个部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 网络号:保证互相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 主机号:同一网段内,主机号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2.2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引入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的正整数,通常用一串"0"来结尾。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操作,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我们知道IP地址(IPv4)是一个4字节32位的正整数,那么一共只有2的32次方个IP地址,大概是43亿左右,而TCP/IP协议规定,每个主机都需要有一个IP地址。实际上,由于一些特殊的IP地址存在,数量远不足43亿,另外IP地址并非是按照主机台数来配置的,而是每一个网卡都需要配置一个或多个IP地址。
CIDR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但是IP地址的绝对上限并没有增加),并不是很够用,于是我们就想出了三种办法:
1、动态分配IP: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IP地址,因此同一个MAC地址的设备,每次接入互联网中,得到的IP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
2.、NAT 网络地址转换
3、IPv6:IPv6并不是IPv4的简单升级版,这是两个协议,彼此不兼容;IPv6用16字节128位来表示一个IP网址。
2.3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能直接连接到Internet上,理论上使用任意的IP地址都可以,但是RFC 1918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公网IP必须不同,私网Ip可以重复,不同局域网里的主机IP可以相同
10.* ,前8位是网络号,共16,777,216个地址
172.16. 到172.32. ,前12位是网络号,共1,048,576个地址
192.168.* ,前16位是网络号,共65,536个地址
包含在这个范围内,都成为私有IP,其余的则称为全局IP(或公网IP)。
2.4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针对于我们上网的设备,不需要给每一个机器都赋于全局IP,对于局域网内部的设备,我们只要分配一个虚拟IP即可。
内网又称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构成的网络,比如校园网、政府网等,一般方圆几公里。一个局域网里面,路由器会给设备自动随机分配虚拟 IP,IP 由子网掩码决定,子网掩码有多少个1,IP 前多少位就是网络号,后面的才是主机号。
对于这样的虚拟 IP ,不能直接从局域网访问服务器,我们在从内网访问外网的时候,需要公网IP,这个公网IP是唯一的,可以是你路由器提供的,也可以是网关提供。
让局域网内的设备先传输给网关,然后由网关通过 NAT 映射记住,传输信息主机的虚拟 IP 和端口号,之后传递信息都是由网关来传递,返回信息也是由网关查出映射关系来返回给主机。
2.5 路由选择
路由的过程,是一跳一跳(Hop by Hop)"问路"的过程
所谓 一跳 就是数据链路层中的一个区间,具体在以太网中指从MAC地址到目的MAC地址之间的帧传输区间。
IP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也和问路一样;
• 当IP数据报,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会先查看目的IP;
• 路由器决定这个数据包是能直接发送给目标主机,还是需要发送给下一个路由器(如果此路• 由器没有记录目标路由器);
• 依次反复,一直到达目标IP地址;
• 路由器可以使用 route 命令查看;
• 如果目的IP命中了路由表,就可以直接转发;
• 路由表中的最后一行,主要由吓一跳地址和发送接口两部分组成,当目的地址与路由表中的其他都不匹配时,就按照规定发送到吓一跳地址;
三、数据链路层
3.1 认识以太网
• 以太网 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而是一种技术标准;包含了数据链路层的内容,也包含了一些物理层的内容。比如:规定了传输速率等.....
• 例如以太网中的网线必须使用双绞线,传输速率有10M,100M,1000M等;
•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和以太网并列的还有令牌环网,无线LAN等;
以太网的帧格式:
•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是指网卡的硬件地址(也叫MAC地址),长度是48位,在网卡出厂时固化的;
• 帧协议类型字段有三种值,分别对应 IP、ARP、RARP;
• 帧末尾是CRC校验码;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和硬件相关,不同的硬件设备对应到了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对应到了不同的MTU;
此处MTU的先至,就会对上层IP协议产生直接影响,当一个IP数据报,达到1500字节以上的时候,就会自动拆包,进而也会对UDP/TCP产生影响。
3.2 认识MAC地址
• MAC地址用来识别数据链路层中相连的节点;
• 长度位48位,6个字节,一般用16进制数字加上冒号的形式来表示;
• 网卡出厂时确定MAC地址,不能修改,地址通常是唯一的(虚拟机中的mac地址不是真实地址,有可能会和真实mac地址冲突);
3.3 对比理解MAC地址和IP地址
• IP地址描述的是总体的起点和终点;
• MAC地址描述的是路径上每一个区间的起点和终点;
四、重要应用层协议DNS(Domain Name System)
4.1 DNS背景
TCP/IP中使用IP地址和端口号来确定网络上的一台主机和一个程序,但是IP地址不方便记忆;
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叫主机名的东西,是一个字符串,并且使用hosts文件来描述主机名和IP地址的关系;
记录IP地址很麻烦,用字符串表示IP ,把域名转化成IP地址,这样的系统就叫做 “域名解析系统”
=========================================================================
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给博主一个三连吧,这对博主真的很重要 ( ´•̥̥̥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