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1763 全球统一 伊比利亚 俄罗斯 西欧
全球统一 1500~1763
1763,欧洲人已探明世界上大部分的海岸线,洲际贸易规模巨大,种族隔离被打破,一半非洲人离开非洲,动植物随之混合
亚洲由于足够强大且物资充沛,受到的影响最小
经济
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成大规模的生活必需品贸易
美、欧、非交易
美洲种植园:烟草,蔗糖、咖啡、棉花、金银
欧洲:朗姆酒、布匹、枪炮、金属制品
非洲:奴隶
东欧、西欧交易
东欧(波兰、匈牙利、俄国、巴尔干半岛):谷物、原料、牛、兽皮、船用补给品、亚麻
西欧: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殖民地商品
欧亚贸易有限,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欧洲只能用金银购买亚洲产品
原料产区的劳动力供应,美洲是非洲奴隶(制),东欧是农奴制
前期,由于没有增产诱因,贵族只要求农民一年义务劳动3~6天,有利可图时每周一天,16世纪末,增加到每周6天,并通过立法限制农民自由迁移,农民沦为农奴
非洲奴隶
跨洋贸易前
-
有350万~1000万被卖到地中海沿岸、中东作为士兵、农夫
-
被葡萄牙人卖到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做家务、农活
哥伦布首航后 -
14501870,撒哈拉沙漠以南总人口有7kw8kw,15001867,1.2kw2kw被卖到美洲
-
1620s,在秘鲁发现银矿;1640s,在巴西建甘蔗种植园,奴隶需求激增;1850,在美洲,非洲奴隶是白人的3~4倍
对非洲的影响
安哥拉、东非损失严重,西非较好
为猎取奴隶,欧洲的奴隶贩子侵袭非洲内地,非洲各本土集团互相征战。约鲁巴、贝宁文明区、刚果王国日渐衰落,阿萨帝联盟、达荷美王国居支配地位。
非洲人出售同胞换取酒,火器,纺织品、工具、原料(用于铁匠铺、作坊)
葡萄牙把玉米、木薯、白薯、胡椒、菠萝、烟草引入非洲,养活了更多人口
第一次国际分工:美洲、东欧的原料,非洲的人力,亚洲的奢侈品,西欧负责指挥,并致力于工业生产。其中,欧洲提供资本、船舶、技术,从奴隶贸易、种植园、东方贸易中获利丰厚,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其主导的世界分工提高了生产率。
政治
此前,欧洲被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
现在,随着西欧控制印度洋,俄罗斯征服西伯利亚,欧洲从南面、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世界的势力中心从穆斯林世界先是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后转移到西北欧,甚至伸入东南欧、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中亚、东南亚
1763,欧洲人支配着人烟稀少地区,如美洲、西伯利亚、澳大利亚
文化
美洲:迁移欧洲文化
拉丁美洲广泛信奉的罗马天主教是基督教和印第安人信仰、习惯的混合物
拉美食物多以印第安名产蚕豆、玉米为原料
非洲:欧洲人仍被当地酋长限制在沿海地区,对整个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大
欧亚:影响微不足道
- 中东穆斯林土耳其人看不起欧洲文化
- 印度人认为欧洲人狂暴
- 中国人礼遇之,但不认同其科学、宗教,只接受了天文学
相反,欧洲人对君士坦丁堡、德里、北京印象深刻。
17世纪前,向往奥斯曼帝国;17世纪,向往中国文明;18世纪末,由于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受迫害,转向中国的自然资源;18世纪后期,向往希腊、印度文化
启示
欧洲用4个世纪(1500~1900).获得的全球支配地位在50年内瓦解(始于一战,二战后加速)
帝国终结,西方文化受到挑战甚至抵制,世界各地区要求自治,在第三世界中,对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但又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1500~1600 伊比利亚阶段
伊比利亚扩张的动力:消灭穆斯林 + 获取海外群岛和大陆
16世纪前,伊比利亚半岛为穆斯林据点,产生了种族和宗教的多样性
1482,西班牙的伊莎贝拉讨伐穆斯林的据点格拉纳达
1492,伊莎贝拉渡直布罗陀海峡,占梅利利亚城(北非),要求犹太人接受天主教或离开
1502,伊莎贝拉要求卡斯提尔的穆斯林接受天主教或嗯离开
诱使伊比利亚人去海外的有4个群岛:沿非洲海岸分布,经罗马教皇判决,西班牙拥有加那利群岛,葡萄牙拥有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亚速尔群岛(向西越过大西洋)
1492,伊莎贝拉与哥伦布达成协议,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去寻找新大陆,寻找诱人的海外群岛(富饶地产、泊船港口、战略基地)
葡萄牙带头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条件
- 陆地被西班牙包围,不会考虑欧洲战争
- 亨利集合各国航海人才,其皇家海军雇佣意大利船长、领航员,从而获得航海知识
- 1415,亨利王子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北非的休达,从穆斯林战俘口中得知,撒哈拉沙漠南方,有着众黑人王国的黄金贸易
- 最初的目标仅限于非洲
1445,葡萄牙船长发现非洲南部沙漠海岸下部的沃土
亨利去世时,已经沿海岸勘探到塞拉利昂,并沿海建设商站,目标改为:发现并控制香料路线(印度)
哥伦布发现美洲
哥伦布的错误认识:前往亚洲最便捷的路是横跨大西洋
1484,葡萄牙知道哥伦布是错的,拒绝了他
1486,哥伦布获得西班牙朝廷的支持
1492.8.2,哥伦布驾驶三艘帆船,从帕洛斯角启航,10月中到达阿巴哈马群岛,起名圣萨尔瓦多,继续向西南航行至美洲大陆。后来,西班牙又为他装备了三支远征队
哥伦布至死坚信自己到了亚洲,后人受其鼓舞纷纷前往,但是都没啥收获。直到1519,才在墨西哥发现了富裕的阿兹特克帝国
葡萄牙在亚洲
沿非洲几内亚海岸,收集胡椒、黄金、象牙、棉花、糖、奴隶卖到欧洲
1487,迪亚斯船队被大风刮过海角,在印度洋的莫塞尔贝登陆,因船员受惊被迫返航,归途中见到风暴角——后来被葡萄牙重新命名为好望角。因政治和财政原因,未能进行绕过好望角的远航
1497.7.8,达伽马率领4条帆船从葡萄牙出发,1498.5,到达卡利库特港,被阿拉伯商人歧视(威胁其垄断地位)。由于欧洲商品质量差、价格高,没有市场,只收集了一船胡椒、肉桂(值远征费用的60倍),于1499年9月到家
葡萄牙决心垄断新航路的贸易,有利条件:
- 美洲大陆供给金银。阿兹特克、印加帝国的黄金;墨西哥、秘鲁的银矿
- 印度内部不统一。北部莫卧儿对贸易不感兴趣,南部小封建主彼此征战
- 目标明确:获利并战胜伊斯兰教
- 海军力量,舰船成为流动炮台
1508,埃及人在威尼斯人支持下,派海军协助印度王公驱赶葡萄牙人,以失败告终
1509~1515,阿方索在出任印度总督期间,攻占红海关口索科特拉岛,波斯湾关口霍尔木兹岛,粉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网,以果阿城为大本营,占领马六甲海峡,控制远东贸易
1513,葡萄牙船驶进广州港,获得在澳门设立居留地、货栈的权利
新的商路:葡萄牙人沿西非海岸,绕好望角驶入属地(东非的莫桑比克港),乘季风到科钦、锡兰装香料,东至马六甲进入东亚(中国、日本、菲律宾)
1517,土耳其人征服埃及后,也陆续派出船队反对葡萄牙人,都失败了
但是,葡萄牙官员收受贿赂后,也会让阿拉伯商人驶入红海、波斯湾
世界的瓜分
葡萄牙西班牙规则,有权把异教徒的土地占为己有,罗马教皇有分配权,
1454,教皇授权葡萄牙占有非洲沿海地区
1493,哥伦布返航后,西班牙敦促教皇承认其对亚洲的所有权,教皇以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为分隔线,西侧属西班牙,东侧属葡萄牙
1494,西班牙和葡萄牙将分界线往西移270里格
由于东往亚洲的路归属葡萄牙,西班牙派麦哲伦西往亚洲寻找香料群岛
1519.9,麦哲伦从塞维利亚出发,10月,在麦哲伦海峡失去2艘船,剩下的3艘船沿智利向北,在南纬50度折向西北,因缺粮少水患坏血病,1520.3月在关岛获得粮食,3.16日到达菲律宾,麦哲伦在战斗中被杀,又失去了一艘船,1520.11,剩余船员到达香料群岛,被葡萄牙人攻击
一艘船试图穿越太平洋,因逆风折回,被葡萄牙人捕获
仅剩维多利亚号穿过望加锡海峡,绕好望角返航,成功回到维多利亚港
1524,西班牙再派远征队到香料群岛,由于正与法国交战,经费不足,且葡萄牙已站稳脚跟,一无所获
1529,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西班牙放弃香料群岛,接受了香料群岛以东15度的分界线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
1500~1520.探险者时期,西班牙数千冒险家探查美洲
科尔特斯(贵族)
1504,到美洲
1510,参与征服古巴,因战功成为尤卡坦探险队的总指挥
1519,登录墨西哥,凭借600部下,几门小炮,13支枪,16匹马,毁船只断后路,与仇视阿兹特克的部落结盟,受蒙提祖玛礼遇,反将其囚禁扣押。后来因毁坏神庙被起义,出逃时,盟友忠诚,古巴增援,800西班牙士兵,2.5万印第安人,围城4月,1521年8月,破城
皮萨罗
西班牙军官的私生子,
1532,翻越安第斯山脉,到达已荒废的达卡哈马卡城,扣押前来访问的印加首领阿塔瓦尔帕,索取高额赎金后杀之,应家帝国,由于失去首领无力抵抗,首都库斯科被洗劫,
1535,在沿海建利马城,至今仍为秘鲁首都
由于征服者内讧,自相残杀,西班牙用官僚取代之,由西印度事务院总管殖民地事务,墨西哥利马总督在美洲享有最高权利
墨西哥总督统管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委内瑞拉+菲律宾,利马总督统管秘鲁+南美洲
总督下设检审法院,配专业律师,对贵金属收税20%,允许征服者向印第安村庄提取贡嗯、征集劳力,但征服者需要服兵役,支付牧师薪水,
征集劳力引发虐待土著,在16世纪中规定了官方工资标准,土著又改为被政府官员虐待
主要产业
- 开矿
- 大庄园农业。雇佣印第安人,生产的粮食供应自己、周边城市、矿区
- 畜牧业
- 种植场。在热带沿海地区,由非洲奴隶种植,生产单一作物,供应欧洲。最早是在大西洋诸群岛生产甘蔗,后来到巴西,新印度群岛生产烟草、棉花、咖啡
17世纪早期,大庄园,种植厂的价值或金银出口
伊比利亚的衰落(16世纪末)
原因:
- 卷入欧洲宗教、王朝战争。西班牙反新教徒,反土耳其、反皇室家族(特别是法国)
- 经济上依赖北欧
- 北欧的生产力快速发展,波罗的海-北海的新贸易,随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为谷物,木材、鱼、粗布,取代了地中海的传统奢侈品贸易(供给少数富人的香料、丝绸、香水、珠宝)
- 16世纪,荷兰商船队击退汉萨同盟,控制了大西洋贸易
- 1560,西班牙工业停止发展,开始衰落
- 大批金银流入,造成通货膨胀,工资、物价没有竞争力
- 西班牙贵族占有>95%的土地,他们歧视商人、手工业者,否定商业、工业利益
- 荷兰、英国先后控制了殖民地到欧洲的运输业
- 塞维利亚商会垄断与殖民地的交易,禁止外国人参加,但外国人借西班牙人的名义参与
1500~1895 俄罗斯在亚洲的扩张
地理
地形: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将俄国分为欧洲俄国(东欧平原)、亚洲俄国(西伯利亚)
气候:夏季短暂炎热,冬季漫长酷寒
中亚沙漠:被军事强大的穆斯林汗国占据,19世纪末才被俄国人控制,
河流:长、宽、平稳,成为贸易、殖民、征服的通路
植被带,从北到南依次是:冻土带、森林带、大草原、沙漠区
森林带:被斯拉夫人占据,强大独立后扩张到欧亚平原以外
大草原:有着肥沃的黑土,游牧民族的据点,西侵中欧,东侵中国,频繁进攻东欧的俄罗斯人
早期扩张
1500以前
6世纪,俄罗斯人从发源地黑海北面东进,向北扩张到北冰洋,向南扩张到黑海,向东扩展到乌拉尔山脉。受农业方式影响人口稀疏,仅沿水路发展出少数城镇作为贸易中心,如连接南北交通的基辅,控制东西贸易的诺夫哥罗德
9世纪,第一个俄罗斯国家(水路沿岸各公国组成的松散联盟)以基辅为中心建立。由于基辅位于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处,极易被游牧民侵犯
1237,蒙古人(鞑靼人)内部团结,军事先进,用骑兵部队扫荡了俄罗斯地区,西进到意大利、法国后主动撤退,只保留了俄罗斯地区,金账汗国的首都萨莱成为俄国首都,长达200年
俄罗斯人撤回到森林深处,恢复力量后发展出莫斯科公国,公国面积:
4世纪初 | 1500平方英里 |
---|---|
15世纪中 | 1.5万平方英里 |
征服东欧
1533~1584,伊凡雷帝时期,所有俄罗斯公国都受莫斯科统治,且从西欧获得火枪、火炮。同期,蒙古的金账汗国分裂且互相为敌(蒙古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
1552,攻占有喀山汗国
1556,攻占阿斯特拉罕汗国,占伏尔加河流域,南抵里海,东抵乌拉尔山脉
征服西伯利亚
哥萨克人(德国、波兰农民,因受农奴制束缚而逃到荒芜的草原来),经常化身为强盗、土匪
1581,强盗叶尔马克率领840人,攻占古楚汗的首都锡比尔,打开了通往太平洋的路
他把乌拉尔山脉东面地区都命名为锡比尔(西伯利亚),受黑貂皮引诱不断东进
1637,俄国人到达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
1645,到达北冰洋岸
1647,到达太平洋岸,建鄂霍次克海要塞
当地情况
-
受毛皮经济支配。17世纪中,毛皮占国家收入的7%~30%
政府垄断对外贸易,以毛皮的形式收税,并拥有优先购买权 -
欧洲、俄国的农奴制没有生根
主要满足贵族的需求,由于缺乏吸引力,贵族并未迁移到西伯利亚 -
与北美殖民地相比:土地增长更快,人口迁移更慢、更少
原因:西伯利亚只能从俄国接受移民,北美移民来自欧洲各国,且美洲吸引力更大
遇阻
1643(明末),哥萨克人顺黑龙江而下,攻占尼布楚城,修筑要塞并屠戮、抢掠
1658(清初),中国人夺回尼布楚
1689,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为界。俄罗斯人撤出该地区,但商业不受干涉。俄罗斯人用黄金、毛皮换取中国的茶叶,后来茶叶成为俄罗斯的民族饮料
俄罗斯人遵守此条约直到19世纪中叶,在瓦西里时代再次南进
征服克里米亚帝国(今乌克兰)
1792,支持该国的奥斯曼帝国败于叶卡杰琳娜女皇,双方签《雅西条约》,黑河北岸归俄国
1600~1763 西欧扩展 荷兰 英国 法国
西北欧的扩张:荷兰——英法——英国
西北欧的早期扩张
西北欧阶级流动性大,工资、地租落后于物价,企业主利润丰厚,资本主义诞生
英国
1496,哥伦布第二次西航返回后,英国派人朝北大西洋航行(未被伊比利亚染指),发现了纽芬兰岛周围巨量的鳕鱼(既是冬季主粮,也是在斋戒日指定食品)。纽芬兰渔场培养了许多专业海员,后来投身于勘探、远征、作战
1553,英国远征队在白海海岸登陆,与俄国沙皇建立联系
1555,莫斯科公司建立
1562,英国霍金斯爵士在非洲买奴隶,成为英国奴隶贸易的创始人,到北美洲的海地换兽皮、糖,获利丰厚。第二次操作时,女王也秘密投资,霍金斯满载白银而归,成为英国首富。西班牙认为贸易非法(不许外国人与西班牙殖民地通商)
1567,霍金斯爵士在第三次航行中被西班牙攻击,1569年勉强返回英国
1588,西班牙派无敌舰队进攻英国,被霍金斯打败,西北欧与西班牙、葡萄牙正式开战
荷兰的黄金世纪(17世纪)
地理位置:地处欧洲航线。南北,卑尔根直布罗陀;东西,芬兰湾英国
商品:比斯开的鲱鱼、盐,地中海的酒,英国、弗兰德的布,瑞典的铜、铁,波罗的海的谷物、亚麻、大麻、木材、木制品。发明了鱼类保存的新方法,用沿海渔获换取谷物、木材、盐
航海:冒险建造不带火炮的三桅商船,以便装载更多货物
贸易:向西班牙,葡萄牙供应谷物,海军补及品,购买其殖民地产品,销往欧洲各地,
16世纪末,荷兰人涌入东方海域,凭借更优秀的海员、三桅商船、工业优势(商品物美价廉)取代了葡萄牙人
东印度群岛
1602,荷兰各私营贸易公司合并成一家国营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公司在东印度群岛建立设防据点网,与当地统治者签约联盟。公司在17~18世纪平均年股息为18% 。1600建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资本很小,无力与其竞争。
17世纪末,受荷兰保护的国家很多;18~19世纪,荷兰吞并了所有保护国
1700后,香料在欧洲的收益减少,荷兰人向东印度群岛引入咖啡树,咖啡产量快速增加,欧洲人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
东印度群岛以外
-
在环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北极海域垄断补鲸业
-
在俄国远胜英国的莫斯科公司
-
控制波罗的海贸易,为西欧海军供应补给品(木材、沥青、焦油、大麻-制作绳索、亚麻-制作风帆帆布)
造船业 -
1600,拥有1w艘船,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队
-
造船厂高度机械化,每天生产1条船,且物美价廉
-
西班牙、法国、英国、波罗的海各国间的运输者
- 英国18世纪才能在商船运输领域与其竞争
殖民地
1612,在美洲的曼哈顿岛建新阿姆斯特丹城,还占了西印度群岛的各岛屿、沿海狭长地带,持续时间都不长
1652,在南非好望角开拓了一小块殖民地,为途经的船提供燃料、水、新鲜食物,帮助制服坏血病。如今在南非300万欧洲人口中,荷兰后裔占60%
衰落
18世纪,荷兰经济发展、海外活动落后于英国、法国,原因:
- 英国、法国政府自建商船队,且颁布了歧视荷兰人的法律
- 战争劳民伤财
- 1652~1674,因商业纠纷与英国交战
- 1667~1713,因路易十四的领土野心与法国交战
- 资源匮乏
- 法国:人口众多,农业繁荣,在大西洋、地中海均有出海口
- 英国:自然资源丰富,地处海岛免受入侵,还有海外殖民地财富输入
输出品价值比较(荷兰完全无法与英国、法国匹敌)
英国 1720~1763,800W ~1900W 英磅
法国 1716~1789,12KW ~ 50KW 里弗尔
英法竞争
18世纪,英国,法国在北美洲、非洲、印度争夺殖民地霸权
北美洲
英法共同点
-
同时开拓
-
均位于大西洋沿岸、西印度群岛
-
土著稀少、原始
-
找不到贵金属,靠农业、捕鱼、伐木、商业、皮毛贸易养活自己
三类英属殖民地 -
生产烟草。弗吉尼亚及周边
-
捕鱼、伐木、商业、皮毛贸易。新英格兰+不信奉国教的小片居留地
-
利润丰厚的甘蔗种植园。西印度群岛
政治
法国:由巴黎任命负责防御的总督,负责财政、经济的行政长官,没有议会
英国:由英国本土任命总督,设置咨询会议和法院系统,并成立民选的立法议会
民选的立法议会不受总督管束,可以决定总督的薪水基金,且通常与委任的官员不合
伦敦政府认为,殖民地市场对英国产品拥有垄断权,殖民地的全部产出应该运往英国
而殖民地商人、种植园主想用更便宜的荷兰船只,把产品输往最有利可图的市场(英国以外)
**英法殖民地优势比较:**英国人口稠密,法国战略位置出色
法属殖民地最初据点:1605,阿卡迪亚(新斯科舍);1608,魁北克;1642,蒙特利尔
推进:以对劳伦斯河流域为根据地,利用内陆水系,西进苏比利尔湖,南至俄亥俄河
英法对殖民地所有权的冲突
英国曾在18世纪发殖民地特许状,上面标注的范围是“从大海到大海”
1682,法国贵族拉萨尔声称密西西比河流域为法国所有,命名为路易斯安娜,并沿路修筑堡垒要塞,在圣劳伦斯湾到墨西哥湾形成对英属殖民地的弧形包围
西印度群岛
作用:与南面西班牙、葡萄牙通商的贸易站;生产热带产品糖、烟草、靛青等补充本国经济
法国:马提尼克岛、瓜德罗普岛
英国: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群岛
印度
17世纪,莫卧儿帝国强大,在印度居住经商的欧洲人需要获得许可
18世纪,莫卧儿帝国崩溃,皇帝阿克巴的继承者们迫害印度教大众,引发不满
地方统治者独立,各自建世袭的封建王朝,中央政权瓦解,英国、法国的东印度公司从商业组织变成地区霸主,他们收集贡物,修堡塞、养铸币,与其他印度统治者签条约
17世纪初,英国被逐出东印度群岛,退到印度次大陆,于世纪末建据点
东海岸:加尔各答、马德拉斯;西海岸:苏特拉、孟买
法国东印度公司:1604成立,1664复兴,于世纪末在东海岸建据点:金得讷格尔、本地治里
英国的压倒性胜利
原因
- 法国追求欧洲霸权而非海外殖民地。从16世纪开始侵犯意大利,并与哈布斯堡王朝斗争
- 移居殖民地的英国人远远多于法国人
|1688年|大西洋沿海山麓有英国移民30万|英国移民200万|
|:----|:----|:----|
|美国革命爆发时|全美洲法国移民只有2万| |
英法四次战争
时间 | 欧洲名字 | 美洲名字 | 英国收获 |
---|---|---|---|
1689~1697 | 奥洛斯堡联盟之战 | 威廉王之战 | 新斯科舍 |
1701~1713 | 西班牙王位继承之战 | 安妮女王之战 | 纽芬兰 |
1740~1748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 乔治王之战 | 哈得孙湾地区 |
1756~1763 | 七年战争 | 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 | 《巴黎合约》 |
1757,老威廉·皮特进入英国内阁,将财力集中于海军、殖民地,用海军清除了海上的法国人,并支持其欧洲同盟普鲁士的腓特烈
印度
英国海军从欧洲运来军队、钱、供给品,并阻止法国这样做;在印度各地区间转移军队,同时切断法国与据点的联系。
1756,英军领导者克莱姆向孟加拉进军,1757依靠与欧洲通商致富的印度商人,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亲法国的穆斯林统治者,安插傀儡王,索要巨额赔款
1761,法国交出本地治里
1763,签《巴黎合约》
- 美洲法属殖民地尽归英国,仅保有南美的圭亚那和西印度群岛的少数岛屿。后来,格兰德河以北的美洲成为英语世界
- 西班牙由于站队错误,割让佛罗里达,法国补偿给西班牙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
- 印度:英国取代莫卧儿帝国,占领了幅员辽阔、人口成立的次大陆。法国作为商人,可以保留事务所,货栈、码头,但不准修防御工事、不准与印度王公结政治联盟
- 欧洲:允许普鲁士继续保有西里西亚,作为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对手
美洲
美洲殖民者加入英国正规军,5万人的军队攻下众多法国堡垒。1959年9月,魁北克投降。1960,蒙特利尔失陷,法国殖民地在美洲中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