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合作”
- 📚原生家庭与认知修正
- 🐇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
- 🐇认知模式修正
- 📚行为背后的目标:安全感
- 🐇知行合一
- 🐇行为背后的终极目标
- 📚自卑感与优越感
- 🐇优越感的本质
- 🐇自卑的本质
- 🐇合作的意义
- 📚从家庭到社会
- 🐇母亲的责任
- 🐇父亲的责任
- 🐇父母双方需要协同
- 🐇合作能力的培养历程
- 🏡Takeaways
- 🏡Q & A
梳理自小宇宙:纵横四海 |《自卑与超越》:来聊聊人生观是如何建立的
关注公众号
【拾光数据】
,对话框输入【012】
领取该篇PDF及思维导图~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合作”
-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 荣格:MBTI
- 阿德勒:人生的终极意义——合作
- 弗洛姆:人生的终极意义——爱
-
阿德勒认为,人生意义与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意义便不复存在。
-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面临三大制约:与地球共存、与他人共存、两性共存。
- 这三大制约引发了三个问题:职业定位、社交合作、两性关系。
- 对这三个问题的应对方式,就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诠释。
-
阿德勒强调,人生意义的诠释必须是大众化的,关注他人利益,寻求合作。因为合作是解决三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对世界产生意义的唯一方式。个人化、个体化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个意义的讨论中,个人利益完全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当你在这个世界上产生了对外的意义,把这个东西作为你的目标,你才会去采取相应的行动。
- 阿德勒认为,合作是人生意义的根本,而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生意义的根源。
- 他们都认为,人生意义的形成始于儿童早期的经历,并受到其世界观的塑造。世界观是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包括他们对人性的看法和他们认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 不同的经历会导致不同的世界观,进而导致不同的人生观和生命意义的解读。因此,人生经历虽然不能决定成败,但个人对这些经历的态度却能决定成败。
📚原生家庭与认知修正
🐇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
- 父母的态度塑造了孩子的世界观,并使之难以消除。
- 父母的溺爱或忽视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溺爱会导致孩子不懂得应对人生问题,而忽视会导致孩子不理解爱和互助。
- 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只能采取接受,导致他们形成对世界的错误理解,比如不爱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误以为所有父母都是如此。
- 这种错误理解根深蒂固,即使成年后也难以改变,因为孩子相信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
- 世界观
-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和理解,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等基本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 世界观涉及的问题包括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生命的本质和目的、人类的地位和角色等。
- 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是他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本指导,
- 价值观
-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善恶、美丑、真假等价值问题的看法。
- 价值观涉及的问题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无关紧要的等。
- 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对事物的选择和取舍,影响他的行为和决策。
- 人生观
-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目标的看法,包括对生活的意义、目标、态度等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 人生观涉及的问题包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等。
- 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影响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
🐇认知模式修正
-
当认知模式出现偏差时,行为也难以改变。
- 心理问题如自卑、回避型依恋、自私等,其根源往往在于错误的认知模式。
- 有些人自卑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到完全没有威胁地按自己的意愿生存,因为总有人比自己好?如果他的认知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他始终存在在一个威胁中,所以这一类自卑的人他追求的是一个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你再怎么安慰他,你再怎么开解他都是没有用的。
- 回避型爱人的根源就是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封闭自己才能够避免伤害,唯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不再是小时候没有能力应对的孩童了,真正的去面对儿时的恐惧你才可能改变的。
- 自私这事儿也改不了,《爱的艺术》里面也说了,自私的根源是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喜爱,你就缺乏创造力,然后你就萎靡空虚,需要不断的填补,所以种种这些心理的问题实际上是很难解的。
- 只有改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重新找到根源,修正认知模式,心理黑洞才能真正的消失。
- 社会压力是改变错误认知的有效方法,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当社会不容忍某些行为时,个体会感受到生存压力并有可能发生改变。
- 心理问题如自卑、回避型依恋、自私等,其根源往往在于错误的认知模式。
-
记忆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过去,从中获得启发。
-
记忆是发生在你身上并且被你有意识记住的事情。而当下你选择有意识地记住这件事,是受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模式以及当时的情绪影响。
-
通过回顾人生故事,梳理经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认知模式中的问题。
真的人生故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自我认知提升的一个工具。
-
修正认知模式的过程需要不断碰壁和审视。代价有限的挫折,如考试失利,可以成为重新审视认知模式的契机。通过修正认知模式,心理黑洞才能真正消失,自我才能得到重塑。
-
-
有些深刻的记忆会化为梦境。
- 梦中的障碍,如找不到房间或电梯故障,象征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和障碍。
- 梦境可以揭示心理状态,并建议通过分析梦境来了解自身情感和处理问题。
-
培养合作精神,是预防精神疾病唯一的方法。价值观的重塑比世界观的重塑容易太多。
- 从小培养正确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责任感和独立感的发展。
- 此外,合作精神与爱的能力密不可分,只有发展出爱的能力,才能满足人生的根本需求,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行为背后的目标:安全感
🐇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安全感,只有不断的解决难题才能获得安全感。
-
合作是解决难题的关键,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战胜困难的自信,从而获得安全感。反之,缺乏合作能力会导致深深的不安全感,因为个人无法对抗环境。
-
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诠释,决定着安全感的程度,而安全感又决定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总是与真正的目标相匹配,即使是看似矛盾的行为,其背后目的也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安全感这一目标。
-
偷窃行为可能是为了消除内心的贫乏感,回避性依恋行为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自律行为也可能是为了达到让人觉得优秀的虚假目标。
-
人追求一致性,即使行为看起来矛盾,但其目标是一致的。
既然你心中对催这件事情是厌恶的,认为它是一个不尊重的体现,那你就算从理性上认为老板是需要你催的,你也不会去催他啊。这就是一致性嘛。
改变你的认知,就是你要明白到老板让你催他,并不是真正的催。老板是需要你的帮助,他希望把这件事情分担在你的头上,就是提醒他这件事情成为你的任务之后,他以后就不用操心了,他就知道说一直靠得住你。
所以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不是催他,而是帮他。一旦改变了这个认知,你就能够做出这件事情了。
反过来说, 如果你自己的行为不能让你自己满意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想象背后的目标是不是错了。
-
🐇行为背后的终极目标
-
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安全感,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的两种方式。
-
健康的方式是通过合作战胜困难,而不健康的方式则是表现出各种莫名其妙的行为。
-
例如,孩子尿床是为了获得父母关注,叛逆是为了自我表达,父母过于严厉会导致孩子做出反感的事情。因此,**只要目标不变,要求对方改掉行为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你无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只能改变他的目标。
携隐以自己前男友为例,说明了前男友就是不提前告知回家的时间是因为他想要掌控感,背后的原因是不安全感。
- 总之呢,理解你只能改变一个人的目标,不可能改变这个人的行为,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 因为从行为上来看,它可能是很小的事,哪怕它这件事情一直不改很干扰你,可是跟其他的大事比起来,似乎这件事情好像也不值得计较。
- 但是如果理解了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背后的目标是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所造成的不安全感,那可能就是很严重的问题。
- 阿德勒就说,所有失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合作能力差。
-
-
行为与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看似小事也可能是出于深层次的目标。
- 一个人的行为是一定会有一致性;所以很多事情不可能是小事,你明白背后的行为目标就知道不是小事。
- 当一个人感到不安全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行动,以获得掌控感和消除焦虑感。例如,迟到可能是为了保持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对于某些人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让他们保持活力。
- 因此,在试图改变行为之前,了解其背后的动机非常重要。在《爱的艺术》中,这种焦虑感被称为“消除孤独的焦虑感”,与阿德勒的安全感概念类似。任何引发不安的东西,即使从长远来看是有利的,都可能触发相反的行为。
-
安全感驱使下的非理性行为
- 即使理性上知道某些行为不利于自己,但如果这些行为能提供安全感,人们还是会做出这些行为。
- 例如,申请人即使知道自己上哈佛的机会很小,还是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申请哈佛上,因为哈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确确实实一定能够解决我职业上的焦虑的方案。
- 理解安全感对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帮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自卑感与优越感
🐇优越感的本质
- 阿德勒认为,所有神经官能症患者都有一种自卑情结,他们为了应对自卑感而产生了优越感。也就是说,优越感是为了消除自卑感而产生的。
- 然而,这种优越感往往是虚假的,他们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善自己的境遇。相反,他们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来让自己感觉强大,但现实并不会因此改变。
- 有的时候是一种洗脑,洗脑自己很强大;在产生自卑的时候,没有努力解决问题,而是洗脑相信自己强大。所以自卑的人有时候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 因此,他们的自卑感只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更大的压力和心理问题。
🐇自卑的本质
- 阿德勒强调,真正的自卑感并非觉得自己不如人,而是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人生意义而产生的自我存在方面的不安。
- 自卑感会驱使人们寻求优越感来弥补,而行为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纠正行为并不能改变自卑感,必须改变背后的目标。
- 自卑,本质上是缺少人生意义感。自卑的产生也不是因为不优秀。
- 自卑感是正常的,它可以成为改善环境的动力。
🐇合作的意义
- 就算是很善于合作的人,他也会不断遇到难题。
- 找到临时的解决办法是不难,但是你只有保持合作的努力,才能够不断的改善,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去解决新的问题,才会让未来真正充满希望。
- 如果人类解决了一切的难题,那世界就会变的单调和重复,那科学和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 人生的不确定性,不断需要去攻克难题,才是让我们感到人生乐趣的一个前提。
- 所以,无力、自卑等,光从表面上来看,这种情绪本身其实没有关系,并不可怕。关键是,为了去抵抗、抵御这种自卑带来的压力感,你采取的方法到底是合作呢?还是用一种我比困难强的洗脑式自我优越感来跨越这种东西呢?
- 合作的方式是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后者,那就是不健康,非常容易导致神经官能症,我把它叫做心理的黑洞,心里有黑洞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感到快乐和幸福的。
- 不但你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且它是一个不断会发展的黑洞,它是会越变越大的。如果你不采取主动的努力去阻止它,去消解它的话,其实发展到后期这个黑洞会非常的可怕,会吞噬你整个人。
- 人生的不确定性、不断去攻克难题是让我们感受人生的乐趣的一个前提。
📚从家庭到社会
🐇母亲的责任
- 母亲的角色很重要,需要给孩子极大的关注。
- 爱的能力是从家庭里初步发展出来的。母亲是最重要的人,因为母亲对婴幼儿来说,他们完全要仰赖母亲而活,从仰赖母亲这件事开始,合作能力就产生了。
- 在养育的过程中,孩子如果是喜欢母亲的,他就会跟母亲合作,如果不喜欢母亲的,就会对母亲产生排斥心理抗拒合作。所以要让孩子能够健康顺利地培养出合作能力,母亲需要给孩子极大的关注。
- 这个工作其实真的非常的困难,因为母亲要给孩子如此之大的关注,那她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才可能有这个精力和能力去这么深切地关注孩子。
- 如果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女性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两性的差异正好最大的差异就是女性的生育能力。只要存在两性的不平等,女性天然就不会想做母亲。
- 所谓的对男性的敌意,不婚不育保平安,厌男,还有就是现在网络上这么大的所谓的两性对立,它本质上并不是真正讨厌异性,它是一种强烈的需要抹平这种不平等,对抗让自己低人一等的文化的自然结果。
- 如果母亲感受很疲惫,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孩子就不会享受这个世界,融入社会。
- 母亲承担着极大的重担,包括极度关注孩子、照顾丈夫和展示与外界的融合,同时避免夫妻关系的不平等。
- 这种重担使母亲难以完成这些任务并保持婚姻的健康。
- 母亲很难,需要关注母子、夫妻、和社会的关联关系。
🐇父亲的责任
-
父亲跟母亲一样重要。孩子最早接触到的合作就是父母之间的相互扶持。如果父母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合作,或者婚姻不快乐,孩子也不会跟外界很好的合作。
-
如果父母之间都不能进行良好的合作的话,你也不要指望孩子具有合作的能力了。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快乐的话,孩子也不会有正确的婚姻观。
-
父亲的责任:创造出让母亲能发挥出所有为人母潜力的环境。
阿德勒说,我们可以用寥寥数语概括父亲的责任,即,他必须做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社会的好公民。他必须正确地处理人生的三大问题,工作、友谊和爱情。
-
父亲必须为妻子创造一个发挥潜力的环境,平等地合作,并承担社会责任。
-
他应该始终记得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他不能跟妻子争夺家庭中的地位,而是要给予积极的配合。
-
即使他一个人赚钱养家,也要懂得跟妻子分担,绝对不能表现出他是给予者而别人都是接受者。
-
男人赚钱养家只是家庭分工不同,而不是家庭地位不同。
🐇父母双方需要协同
- 避免“唱红脸白脸”的策略,因为这会破坏父子关系并阻碍孩子的本性发展。
- 相反,父母双方应该共同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态度保持一致。
- 简而言之,合作才是一个家庭模式的主导,家里不能有任何统治者,不能有任何一方占据主导地位,但凡如此,孩子都学不会合作。
- 合作才是健康的家庭模式的基础,父母双方必须同心协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
- 在这里,其实丈夫的首要责任、首要任务就是关心妻子,因为妻子才承担了母亲这个更为不可或缺重要的职责,而丈夫的职责就是让妻子发挥母亲的全部作用。
- 丈夫应关心妻子,关注其兴趣,取悦妻子,让妻子充分发挥母亲作用。
- 孩子长大后,父母应尊重其伴侣,全力配合孩子婚姻美满。
🐇合作能力的培养历程
- 家庭
- 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提供鼓励和支持,而不是过度关注或严厉批评。
- **赏识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绩。
- 赞赏孩子的好奇心、努力、探索世界和探索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只关注成果有教无类。
- 把每一个人都当作独一无二地来平等对待。
- 学校
- 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包容的环境,既不歧视优等生也不忽视差生。
- 鼓励所有学生发挥潜力,尤其是差生。
- 学校应该提供免费补课等支持,帮助学生赶上进度。
- 社会
-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对长大成人的看法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 如果孩子感到束缚,他们可能会产生叛逆心理。
- 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 在成年后,人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迷茫,这可能是因为缺乏合作精神和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方法。
- 对于职业而言,合作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职业方向。通过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偏好,人们可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 对于爱情和婚姻,合作能力是美满关系的基础。夫妻双方需要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婚姻中的合作是一生的责任,不能坚定的履行这个责任的婚姻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婚姻。
- 阿德勒认为,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双方必须共同承担责任。弗洛姆认为,爱是不能打折扣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 双方都强调,真正的爱情和婚姻需要合作能力,即能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阿德勒和弗洛姆还指出,三大人生问题(职业、爱情、社交)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可以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职业上没有合作能力,那么他在爱情和婚姻中也可能存在问题。
-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要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人生的三大问题。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他在工作上是一位好同事,在生活中是一位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伴侣。
🏡Takeaways
- 人生意义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关注他人利益,寻求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人生意义。
- 人生意义始于儿童早期的经历,世界观的塑造对于人生观和生命意义的解读有重要影响。
- 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态度塑造了孩子的世界观。修正认知模式对解决心理问题至关重要,需要不断碰壁和审视。
- 行为总是与个人的目标相符,行为背后的终极目标是安全感。即使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
- 优越感的背后是自卑,自卑感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人生意义而产生的自我存在方面的不安,通过合作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和人生目标。
- 父母的合作能力对于孩子的发展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共同教育及对孩子态度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Q & A
Q: 为什么孩子难以接受父母不爱自己的事实?
A: 因为孩子在孩童时期接受了父母的态度,认为世界就是父母眼中的样子,因此难以推翻这种认知。
Q: 自卑的人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A: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到完全没有威胁地按自己的意愿生存,因为总有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好的人就会引走资源,如果他的认知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他始终存在在一个威胁中,人是不可能最终强大到主宰一切的,所以这一类自卑的人他追求的是一个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你再怎么安慰他,你再怎么开解他都是没有用的。
Q: 为什么纠正自卑的行为是没用的?
A: 因为自卑的人不断让自己更优秀也是没用的,你不断提出一个要求,对方始终就是不愿意改,你就要知道他背后一定有一个一致性的目标,哪怕他们看起来是自毁,哪怕他们看起来很双标,既要又要,哪怕他们的行为看起来非常矛盾,哪怕你知道他也知道,这个行为会造成一个很大的伤害,这些都没有用,因为他最后根源的,最根源的,对他来说更重要的那个目标是安全感。
Q: 在女孩堆里长大的男孩会产生什么问题?
A: 阿德勒认为,在女孩堆里长大的男孩会因为自己跟大环境不同而产生孤独感,要么就软弱无能,要么就会对这种家庭氛围强烈的抗议,极力的展现自己的男子气概,处处设防,想要摆脱女性的控制,想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展示优越性。
Q: 为什么美国的竞选总是家庭是重要的因素?
A: 因为在美国的文化中也深深地根植着,假设如果你连家庭都顾不好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去在任何其他的领域做出领导,你没有办法做一个真正好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