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工程的通用过程视图
介绍
采用过程方法实现项目工程过程视图,目的在于演示如何在项目中通过组合标准的过程、活动和任务,对选定特别关注的产品特性的实现过程进行集中展示。
注:关键质量特性,包括但不限于:可用性、可维护性、可靠性、人因、易用性等领域。
目的
项目工程的过程视图目的,是提供客观证据证明系统中所特别关注的某些关键质量特定已得到了满足。
输出内容
项目工程的过程视图,包括以下内容:
- 挑选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产品关键质量特性;
- 定义了实现关键质量特性的需求;
- 选定了这些需求的测量方法,并与期望的关键质量特性建立关联;
- 定义并实现了这些期望的关键质量特性的方法;
- 持续监控这些需求实现的程度;
- 明确测量出这些关键质量特性得到满足的程度。
实现步骤
过程视图可以使用下列过程、活动和任务来完成。
- ① 业务或使命分析过程
- 帮助确定问题空间的定义,描述求解空间的特征,包括相关的权衡空间因素和基本的生存周期概念。
- 包括对背景和很多关键参数进行理解,如关键质量特性中的安全威胁、人身危害、人机界面、操作特性,以及系统保证等。
- ② 利益相关方需要和需求定义过程
- 提供了相关特性的选择和定义,包括关键质量特性和相关的信息条目。
- 对应的活动和文档用于对关键质量特性进行识别、优先排列、定义以及记录需求。
- ③ 系统需求定义过程
- 为将要开发的特定系统提供了关键质量特性的参数规格,同时为跟踪需求实现的测量提供了选择方法。
- ④ 架构定义过程
- 从架构的角度识别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
- 这些关注点通常转化为与关键质量特性相关的生存周期阶段的期望或者约束,比如效用(例如可用性、安全性、有效性、适用性),支持(例如可维修性、报废管理),系统与环境的演化(例如适应型、伸缩性、耐受性),生产(例如可制造性、易测性),退役(例如环境影响、转运能力)等。
- 该过程进一步解决了驱动架构决策的这些关键质量特性需求,包括针对关注点和相关特性的架构评估。
- ⑤ 设计定义过程
- 用于确定出必要的设计特性,包括关键质量特性,比如专项特性设计准则的保证措施,以及使用这些准则进行修改设计的评估措施。
- ⑥ 系统分析过程
- 通过数学分析、建模、仿真、试验,以及其他技术进行相应级别的分析,用于理解关键质量特性相关的权衡空间。
- 这些分析结果作为输入,在决策管理过程中用于支持其他技术过程。
- ⑦ 实现过程
- 用于记录关键质量需求得到满足的依据。
- ⑧ 集成过程
- 用于考虑关键质量特性的集成计划,并且确保这些特性的实现得到确认和记录。
- ⑨ 验证过程
- 用于实施验证策略的计划和执行,包括关键质量特性。
- 选择的验证策略可能会增加设计约束,从而影响这些特性的视线。
- ⑩ 移交过程
- 用于系统在工作环境中的安装。
- 因为一些专项属性涉及设计约束和操作约束之间的权衡,系统安装通常变得很重要,需要引起注意。
- ⑪ 确认过程
- 用于证明系统提供的服务满足了利益相关方需求,包括关键质量特性。
- ⑫ 运行过程
- 用于描述系统使用方法。
- 确保关键质量特性得到正确实现,包括对系统运行进行监控。
- ⑬ 维护过程
- 用于维持系统的能力,帮助确保其持续的可用性来发挥功用,包括关键质量特性。
- 包括故障分析、维护任务,以及后勤任务等,用于确保系统连续运行。
- ⑭ 处置过程
- 使系统的存在或终止。
- 预期处置的内在需要可能会对系统发展带来约束。
- 事实上,这些约束本身可能就是关键的质量特性。
- ⑮ 项目评估与控制过程
- 对需求和关键质量特性实现的程度进行持续监控,并把结果通过给利益相关方(权益相关方)和管理人员。
- ⑯ 决策管理过程
- 对照设计规范,对备选需求、架构特性和设计特性进行评估,包括关键质量特性。
- 这些对比结果通过合适的选择模型进行排序,用于确定出一个优化方案。
- ⑰ 风险管理过程
- 用于识别、评估和处理系统风险,包括和满足关键质量特性相关的风险。
- ⑱ 信息管理过程
- 用于为记录和沟通系统实现程度的信息项提供规范、开发和维护方法。
- 应注意的是,用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信息条目有时候是专用的。这些信息条目描述的来源包括工业协会、监管机构和专业标准。
- ⑲ 测量过程
- 用于定义所需关键质量特性对应的测量方法。
- ⑳ 质量保证过程
- 用于识别关键质量特性实现对应的异常状况(偶发事件和问题)。
注:上述过程对应的活动和任务,可以参考《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生存周期过程》一书。
实践
在项目工程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该项目工程的过程视图进行裁剪,以适合实际项目的需要。
参考文献
《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生存周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