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其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深刻体会到心理学的魅力。
读完此书后,我最大的收获是:“过去的种种磨难使你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因此新生活不会显得乏味。通过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状态,并合理调整,我们不再因任何人、事、物(环境)带来的困扰而胆怯,而是能够理性分析,找到自主权与机遇。”
一、蛤蟆先生的家庭背景
蛤蟆先生出身于一个小镇上的家族酒庄世家。酒庄由他的祖父创立,父亲继承后兢兢业业,努力经营,期望蛤蟆先生能接手并重现酒庄昔日的辉煌。然而,蛤蟆的父亲教育方式较为严厉,多以说教和批评为主,这使得蛤蟆从小对继承酒庄心存抵触。
蛤蟆的母亲性格较为温顺,对丈夫言听计从。在丈夫去世后,她选择离开,迁往另一个城镇与妹妹同住。蛤蟆的外祖父曾是剑桥大学的学者,后来成为牧师,最终晋升为主教,家族背景可谓显赫。
蛤蟆的好友獾与其父亲一样严肃认真,并且因为从政,獾的性格也更加严谨和权威。蛤蟆自幼表现出一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外面显得无法无天,无所顾忌,在内言听计从。
二、自我状态
在蛤蟆先生与苍鹭首次咨询时,他回答了一句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话:“挺好的,谢谢你。”为了揭开这句话背后的意义,贯穿了大半本书的内容。从蛤蟆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到他在治疗过程中向苍鹭发脾气并最终获得深刻领悟,再到最后与苍鹭告别并与朋友们讨论未来的计划,虽然内容丰富多样,但实际篇幅并不冗长。
为了帮助蛤蟆理解“挺好的,谢谢你”这一状态,书中引入了自我状态的定义,将其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这三种状态并不是谁先谁后,也不是谁更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为父母的子女、孩子的父母、干练的职场人或有短板的伙伴等。
儿童自我状态:表现出与童年时期相似的情感反应,这种状态不受实际年龄的限制,可出现在任何年龄段的人身上。儿童自我状态又可以进一步分布: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
- 自然型儿童状态:表达情感时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真实且未经加工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可以自由地体验并展现诸如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等基本情感,这些情感是人类共有的。
- 适应型儿童状态:在面对权威时,尤其是当他们感到无力改变现状时,所采取的一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转而表现得更加顺从、听话,甚至牺牲自我来维持和谐的关系或者获得他人的接纳。这可以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
特征/类别 | 自然型儿童状态 | 适应型儿童状态 |
---|---|---|
情感表达 | 直接、真实地表达所有情感,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 情感表达受到限制或修改,以符合他人期望或避免负面后果。 |
行为模式 | 行为自发、天真无邪,不受外界规则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 往往为了迎合他人,可能会表现出顺从、取悦、道歉或依赖的行为。 |
思维方式 | 直接且基于直觉和个人感受,较少考虑社会逻辑或长期影响。 | 倾向于考虑他人的反应和社会规则,可能牺牲个人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
应对策略 | 遇到问题时,倾向于以本能的方式回应,如哭泣、欢笑或愤怒爆发。 | 遇到问题时,更可能选择压抑自己的情感,采取妥协或退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与权威的关系 | 对权威人物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顺从,但也不反抗,而是根据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出反应。 | 倾向于对权威人物表现出顺从或依赖,有时甚至会完全压制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 |
自我价值感 | 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和接受的,即使表现的不完美。 | 可能通过取悦他人或获得认可来寻找自我价值感,容易感到不足或内疚。 |
例子 | 一个孩子在公园里自由玩耍,毫无顾忌地笑出声,或者因为迭代而大声哭泣。 | 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总是保持安静,试图通过好成绩和乖巧行为赢得父母的认可。 |
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个体行为、思考和感受模仿其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方式,包含了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生活准则,影响个人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处于这种状态下,可能会表现出批评性、指导性或支持性的行为,情感表达带有权威性和控制欲,语言风格常为命令式或教训式。
成人自我状态:个体以理性、客观的方式行事,基于当前事实和信息做出合理决策,不受过去经验和情绪的影响,充分利用个人的知识与技能应对现实状况。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想要进一步理解这一自我状态,可以站在苍鹭的角色上,看看它是怎么治疗好蛤蟆,苍鹭有一句话:“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我认为苍鹭成功的原因归纳有2点:
- 情商,不仅能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能感知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 渐进式引导,耐心地逐步帮助蛤蟆先生从依赖转变为对抗依赖,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的状态。
三、活出真实的生活
每个人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也截然不同。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观察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内在信念和预设中,有时甚至会导致极端的冲突,唯有通过激烈的对抗才能达成和解。
我们体验到的生命本身塑造了我们的心理世界,形成了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提出了人生坐标的二维矩阵,用以反映这一内在的心理结构。
1.我不好;你好
认为自己不够好,依赖他人寻求认可和支持,倾向于回避冲突,常玩“PLOM(可怜弱小的我)”的心理游戏,通过强调自己的无助来引发他人的同情。
2.我好;你不好
个体认为自己有价值,而他人有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批评倾向,常玩“NIGYYSB(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的心理游戏,通过揭示他人的错误来强化自己的优势地位。
3.我好;你也好
体现了积极互信,个体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有价值,愿意合作与支持,保持开放的心态,促进相互理解,接近人本主义的动态平衡,而非静止的状态。
4.我不好;你也不好
对自身和他人都持有负面看法,感到生活无望,容易陷入绝望和自毁行为,常玩“为什么尝试?”或“你看,我没用吧”的心理游戏,面对问题时感到无力解决。
人生的早期阶段显著影响后来的发展,但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改变这些早期形成的信念和态度。理解人生坐标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意识到潜在的影响,并为更健康的生活做出积极的改变。
所谓活出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不再被童年的声音或父母的影响所驱使。相反,我们应该基于当下的事实做出理性而合理的决策。
活出真实的生活需要勇气和决心。我们需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大世界”并非又大又可怕,而是充满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机遇。勇敢地迎接这些挑战,我们将发现更多成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