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电脑是中学时,当时应该是APPLE-Ⅱ,固化的Basic,仅仅算是打了个照面,印象最深的就是空调机房,还有地毯,拖鞋(当时还没有鞋套),功能倒是没有太多的概念。
到了大学,大一时开始学习用电脑编程,单显,2个5吋360K的软盘,学的是Turbo Pascal,一个软盘运行程序,另外一个放置文件,其实当时练习TT打字还花了不短时间。当时实验室里已经有彩显带硬盘的电脑了,只有2台,据说是给博士生用的。
后来电脑慢慢普及,软盘也换成1.44的小盘,开始流行三国,带着一堆磁盘去机房玩游戏,有一位同学自己买了一台386电脑放在寝室,但基本算是个游戏机,玩C&C等游戏,这位同学还对外提供有偿服务,当然他最后也成为一位颇具实力的上市老板,大学时代的经商天赋得以发扬。其实最为佩服的是一位林同学,debug用的极为深入,自己用汇编编写了鼠标的驱动,在我眼中是神一般的人物,后来他一直做技术相关的工作。
大四毕设时,电脑已经普及了,这时候也开始接入Internet,有了Netscape,有了usa.net(比hotmail还早),有了BBS,有了ICQ,但花时间最多的,是MUD游戏,当时的大佬Bank,一位博士生,不知道现在何处。此时WIN3.1/3.2已是标配,WIN95也开始流行了。
工作后,办公室也有了电脑,还带一个STAR的针式打印机,不久,家里也添置了一台组装机,还买了一台二手EPSON的1600K打印机,可惜手贱,自行拆了打印头装不上去了,就此吃灰不再用了。由于是自家的电脑,几乎是天天拆装、升级,显卡、Moderm、硬盘、内存条拔下来装上去无数次,系统也是装了又装,顺便接触到游戏帝国时代,以及随后的仙剑,实际上仙剑是本人唯一一个从头玩到尾的游戏。由于在自家电脑的锻炼,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英语也比较过关,所以,能够给周围同学、朋友帮忙,认识了很多人。
成家后,工作需要,也添置了电脑,这时候已经开始流行液晶显示器了,14吋AOC的,主机仍然是一贯的组装机,机箱是爱国者月光宝盒,带蓝色的装修边,现在看起来仍然不丑,期间多次更换主板、CPU、硬盘、内存,再后来随着主板、CPU的升级,电源也只能更换了。这时候56K的Moderm早已退出市场,ADSL登上舞台,还有很短一段时间个别ISP还提供以太网上网,但很快,光纤入户得以普及,从56K到1M、10M、100M逐步过度到千M网。
与此同时,因移动办公需要,开始添置笔记本电脑,最早是HP的,全家一个,用了好几年,之后又添加了一个ThinkPad的X60小黑,当时1万多,但真是漂亮,也很好用,这时候已经做到了人均一台电脑了。后来又陆续添加了ThinkPad X220、T440、E14,还有苹果的MackBook Air以及游戏本机械革命Z3,中间还收了台二手的ThinkCenter M57小主机和一台HP的T620瘦客户机。不算办公室电脑,仅仅家里,已经是人均3台电脑了。这时候,家里的网络也进行了升级,装修时每个房间都预留了宽带,书房还留了两个终端接口,两台路由器Mesh组网,当然终端也多,除了电脑、手机,还有平板、智能电视,智能开关、扫地机器人、智能遥控器等都需要接入网络,还搞了NAS、VPN,甚至还建了一个MQTT Broker,并且用花生壳做了内网穿透,真正变成了一个复杂系统了。
30多年的发展,电脑确实走进了千家万户,工作生活已经离不开了,Wintel已不再提,电脑的发展几乎进入了停滞期,很多功能已经由手机替代,但随着智慧时代、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相信更专业化、定制化的产品将进一步发展,更加小巧,功耗更低,成本更低,和传统通用性更强的电脑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