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GPT
- Introduction
- Framework
- Unsupervised pre-training
- Supervised fine-tuning
- Task-specific input transformations
- Experiment
- Language Models are Un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ers(GPT-2)
- Abs
- Introduction
- Approach
- Dataset & Model
- Results
-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ners(GPT-3)
- Abstract
视频资源参考: mli/paper-reading: 深度学习经典、新论文逐段精读 (github.com)
GPT
Introduction
- 用无监督文本时的一些困难
- 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目标优化函数(损失函数),没有普适性的目标函数
- 怎样把学到的文本的表示传到下游的子任务中。NLP中子任务差别比较大,没有统一的表示使得表示能够用于所有的子任务上面
- 本文使用 semi-supervised 方法
- 使用的架构是 Transformer
- 作者认为 Transformer在迁移学习时比RNN等更好,能够学习到更健壮的特征。是因为其有更结构化的记忆,能更好地处理长文本信息,从而能更好地抽取句子层面和段落层面的语义信息。
- 在做迁移的时候,用的是任务相关的表示
Framework
Unsupervised pre-training
使用标准的语言建模(用前面的词预测下一个词)目标来最大化下面的似然:
- k k k 是窗口大小
- 使用的多层的
Transformer decoder
。预测第 i i i 个词的时候,不会看到后面的词
- U = ( u − k , ⋯ , u − 1 ) U=(u_{-k},\cdots,u_{-1}) U=(u−k,⋯,u−1) 是 token 的上下文向量, n n n 是层数, W e W_e We 是 token 的 embedding 矩阵, W p W_p Wp 是位置 embedding 矩阵
与BERT的区别:BERT 用的不是标准的语言模型,在预测一个被 mask 的词时,既能看到前面的,也能看到后面的,所以使用 Transformer encoder
。预测未来比完形填空更难,GPT
的目标函数更难。(更难,但是天花板更高)
Supervised fine-tuning
在数据集中,每个序列都有一个 label y y y,我们给出序列,来预测 label
- 输入被放到预训练的模型中,来获得最后一个 transformer block的输出 h l m h_l^m hlm,然后被送到一个额外的线性输出层(带有参数 W y W_y Wy)来预测 y y y
所以就是最大化下面的目标:
- C C C 是数据集
我们发现,将语言建模作为微调的辅助目标有助于(a)改进监督模型的泛化,(b)加速收敛。因此,最终的目标为:
- λ \lambda λ 是超参
在 fine-tuning 阶段唯一的额外参数是 W y W_y Wy 和 对分隔符 token 的 embedding
Task-specific input transformations
这里说的是如何将模型用于特定的任务(四个典型任务),其中 start,delim,extract
分别是 开始符,分隔符,抽取符
,都是一些特殊的标记
- Classification(分类):多分类
- Entailment(蕴涵):三分类问题,前提 蕴涵/不蕴涵/不确定 假设
- Similarity(相似):二分类问题,判断两段文字是不是相似。因此相似是对称的(a和b相似,b和a也相似),但是我们实验的时候会将文本设定先后顺序。所以我们先将a放前面,再将b放前面构造两个序列
- Multiple Choice(多选):给n个答案,让模型选择认为正确的答案。做法是,如果有n个答案,就构造n个序列。每个序列都得到一个分数,最后用 softmax 得到正确答案的置信度。
这里的 Transformer
就是我们训练好的模型,可以看到,做下游任务时都不需要改变模型结构。
Experiment
是在 BooksCorpus 数据集上训练出来的,里面有7000没有被发表的书
模型大小:用了 12 层 Transformer decoder
,每一层的维度是 768。
- Bert-base 用了 12 层
Transformer encoder
,每一层维度也是 768。Bert-base 就是跟 GPT 来对比。 - Bert-large 用了 24层,每一层维度是 1024,大小是 Bert-base 三倍。可以做这么大是因为它用了更大的数据集(BooksCorpus 800M words + English Wikipedia 2500M words)。
Language Models are Un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ers(GPT-2)
Abs
用了 WebText,有百万级别的文本,最大的 GPT-2 模型有 1.5B 参数。
本文的主要卖点是 zero-shot。
Introduction
主流任务都是在一个任务上收集一个数据集,然后来训练。这是因为,当前模型的泛化性都不是很好。Bert和GPT提出后,主流是在大的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然后对子任务再 fine-tune。这仍然有两个问题
- 在子任务上还是需要重新训练模型
- 需要针对子任务收集数据集
这导致,模型在扩展到新任务时开销是比较大的。
GPT-2
还是做语言模型,但是在扩展到下游任务时,会有 zero-shot 的设定,不需要再重新训练模型
Approach
GPT中,在微调的时候引入了开始符,间隔符等特殊符号,这些是模型在预训练时候没有见到过的(微调的时候会进行学习)。现在 GPT-2 要做的是 zero-shot,模型在做下游任务时不能进行微调,因此不能引入这些特殊符号,否则模型就会很困惑,输入的形式应该更像自然语言,和之前相似。
这就引入了 prompt(McCann et al 2018年提出),让一些自然语言,来充当一些符号的作用。
- 比如翻译任务,可以写成一个序列:
translate to french, english text, french text
。这里又有明显的起始,分隔,又是正常的自然语言 - 阅读理解任务,可以写成:
answer the question, document, question, answer
是同样的道理
为什么可以工作(可能):
- 模型足够强大,能够理解提示符
- 在文本里面,这样的话可能也很常见
Dataset & Model
数据:Common Crawl是一个网页抓取项目,抓取网页供大家下载。但是信噪比低,有些网页可能就是垃圾网页。使用了 Reddit(算是一些已经过滤好的网页),最后得到4500万个链接,最终的数据集有800w文本,40GB。
因为数据量很大了,因此可以设计更大的模型。一共设计了 4 个。
Results
和别的做 zero-shot 的方法比
在一些任务上还不错,一些任务上差一些。但是随着模型大小的增加,效果还在变好。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ners(GPT-3)
Abstract
-
GPT-3的参数量有 175 billion(1750亿),比以往的非稀疏语言模型(权重可以有很多 0,这样是稀疏模型)大十几倍。
-
GPT-3在做子任务时不需要进行任何梯度更新或微调
-
在所有的 NLP 任务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能生成一些新闻的文章(人类很难区分是不是机器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