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山东南延伸有余脉入漳,即为家乡长泰境内的邑山之首——良岗山。良岗山不仅巍峨雄伟,资源丰盛,而且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更以良岗圣王信仰泽被海峡两岸,蕴涵着两岸人民手足情深、血浓于水,成为台湾同胞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祖国的历史见证,被愈来愈多的海内外游子所推崇。
追溯到明代中期,特别是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管理台湾之后,漳州先民络绎东渡,不绝于途,终成为开发宝岛的一支主力军。开拓宝岛时,除了开漳圣王被带上了岸,更有不少各地原籍的神祗。早期到台的漳州移民多半与同祖籍的人住在一起,血缘的宗祠不复存在,地缘便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样,以祖籍所共同信仰的神作为保护神便显出它的意义来。据《长泰县志》记载,明末清初,长泰有不少人移居台湾谋生。上个世纪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有不少长泰人到台湾从事教育、商贸等事业。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当局溃退台湾,在沿海强抓兵丁,其中也包括不少长泰人。又据《长泰文史资料》记述,明代成化年间,林墩江都寨“三世祖大袭公长子时冲公,移居台湾”,定居台南小脚腿。乾隆时,闽台贸易发达,蔡、黄、徐各姓乡亲,先后到达台北鸡笼谋生。郑成功父子进军长泰时,不少农民为响应抗清复明随军转战台湾。在那个不同籍别移民之间激烈竞争的年代里,飘洋过海,胼手胝足,开荒拓土,披荆斩棘,恶劣的环境中,除了把自己置于开漳圣王的庇佑之下,良岗圣王的信仰亦成为开台长泰人最大的精神支柱之一。据《漳州府志》和《根在海这边》记载,台湾良岗后裔建庙供奉“良岗圣王”多达二十多座,其中高雄县崇圣殿,还有台南县供奉良岗圣王的庙寺:白河镇西势寮良岗尊王庙和东里粪簧湖811号良岗王庙,东山乡北势寮泉福宫和良岗王庙等。可以说,经过几百年的传衍发展,良岗圣王在台湾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圣王文化在台湾能几百年代代相传,也表明了台湾民众对根在祖国大陆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长泰置县于五代十国时期,即南唐宝大三十年(公元955年)。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积淀,仿佛一壶醉人的千年佳酿,散发着迷人的风韵。良岗山,亦作梁岗山、良冈山,三个名称闽南话皆同音。此山横亘连绵十几里,其山神良岗圣王性灵博爱,深得两岸人民的尊崇与信仰。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醉心于此。历代县志多有铭记。明嘉靖年间张杰夫主编的《长泰县志·山川》载:“梁岗山。县之主山也。耸立若屏高几千仞。巅有盘石而泉出焉。岁旱祷雨者多至其山。路险峻乘云生视悬崖。不惧乃敢到石旁。有千叶倒根黏花。四时红艳。烂然可嘉。此花诸山无所者也。其麓有梁岗院。”乾隆版张懋建修的《长泰县志·山川》载:“梁岗山。在石铭里。为县主山,距县西北五十里。上有龙须泉,涌流不竭。又有瀑布泉,假钞池,翁婆石高数丈,隔崖悬峙,形如相负然,岁旱至顶祷雨,辄应。麓有寺。”悠久的历史,为良岗山涂上了神奇瑰丽的色彩。
良岗圣王的信仰历史十分悠久。据史籍记载,原梁岗山一带所建的寺院都有供祀“良岗圣王”的神位,如良岗院、龟洋院、国师岩等(已废)。其中,良岗院建于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最早奉祀良岗圣王的。而石铭村东寮隆兴宫,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是目前存留下来供奉历史最久的古宫。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传说中良岗圣王的生日,民间要举行盛大的祀典民俗活动。良岗山脚下有一些村落比长泰置县的历史还久远,像岩溪镇的石铭村、甘寨村,坂里乡的坂新村、石格村等,都有一座供奉良岗圣王的庙宇:规模或大或小,但均黑瓦灰墙,石雕生动,木雕细腻,古香古色,良岗圣王及圣王婆,与世无争,清清静静,默默佑护着一方百姓。良岗山顶上有一座精致的良岗亭阁,形貌险峻,人迹罕至。前有巨岩,似人叩首,从上蔡村段的岩坂路西眺,仿若信男善女虔诚膜拜。一直在乡间流传的洪尚公洪尚婆即此化身,相传洪尚公爱吃山里的甘薯,洪尚婆爱吃台湾的海鱼,老夫妻俩正背对背赌气呢。另有乡志云,明代长泰地理名师戴良岗于成化二十六年(1480年)建成此庙,崇祯九年(1636年)礼部奉旨谥文穆乡贤,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崇祀忠臣祠,行春秋三祭。毕竟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亭阁一度失修,残败不堪。2000年菊月,经戴氏族亲倡议,在原址重建此亭阁,现供戴良岗塑像。庙刻二联:
“梁栋蟠龙先贤功昭日月;岗峦翔凤后裔荣耀寰宇。”
“宗功良栋千秋祀;祖德岗峦万代兴。”
登上海拔1119米的良岗山顶,游目骋怀,心旷神怡,真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怀。南麓是美丽的省级明星镇岩溪,玉带似的龙津江穿越腹地蜿蜒而过,青山绿水的妩媚把小镇孕育得清润毓秀。北麓是全国环境优美乡坂里,绿野田畴风光旖旎,乡道村落交错其间,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宛如来到了神奇的仙境。正是山川秀色入心中,灵光神韵抚四方。有诗为证:
“梁岗耸秀彩云间,古亭雄峙傲穹苍。
龙蟠凤翔呈祥瑞,莺歌燕舞蔚奇观。
先辈英贤彪青史,后裔俊彦载诗篇。
谯国代有才人出,万马驰驱竞扬鞭。”
关于良岗圣王的传说亦十分迷人。相传良岗圣王,原名康义信(591—652年),渤海郡人。其妻良岗圣王婆,原名严英(593—655年),辽西郡(今辽宁省义县)人。因隋末社会动荡不安,投奔瓦岗义军,参与抗隋暴政的大规模作战。唐建立后,康义信受封“平獠除魔”大将军,夫妇奉旨入闽越岭南道平定蛮獠啸乱。在良岗山安营扎寨后,军民团结,凭借智慧和勇敢,平息了以潘公王为首的顽固獠寇,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几十年的戎马风雨,康义信夫妇屡建奇勋,最终谢绝荣华富贵,带领众将士,从此扎根良岗。严英有妙手回春之术,随军救治伤员不计其数,不仅慈济为怀,还将其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百姓,他们的坦荡无私深深感动了四方乡里。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康义信在良岗山仙逝,皇帝下旨就地安葬,诰封“良岗圣王”,并建“良岗亭”作为纪念(后废)。后坂里乡春芳汤陂重建石亭供黎民奉祀,因数次地震民国七年(1918年)倒塌。“开漳圣王”即漳州府首任刺史陈元光到长泰亦为其挥毫称赞:“平息獠寇,造福於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题词就镌刻在石铭村东辽社隆兴宫前。短短二十个字,表达了两代先贤奉民为天、爱国惜民的博大情怀。陈元光倡导下,漳州各地纷纷建庙供祀“良岗圣王”。当时在漳州倡建的“太初坊”庙(在今市区北门街大同路,几经重修),大门一联:“良岗王朱笔安抚天下,关帝爷赤胆威邦定国”,将良岗圣王与关帝公相提并论,亦可见漳州人民对良岗圣王的推崇备至。良岗圣王所留下的创业精神和爱国惜民的事迹,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成为良岗后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越来越多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不断地带领信众前来寻根谒祖,割香朝拜。高雄县崇圣殿的代表,台湾乌松乡宝炜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春正,1999年前来朝拜供礼,赠凉伞一株为纪念。2000年12月,黄春正又代表台湾高雄县崇圣殿前来联系朝拜事宜。笠年正月十七(2001年2月9日),黄春正和台湾高雄县议会议员、乌松乡农会理事长、莲顺建设公司董事长何胜雄一起带队37人前来朝拜,到石铭村隆兴宫供礼人民币五千元,2003年到甘寨村皇龙宫供礼八千元……坂新村的良岗圣王庙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铭刻2000年以来众香客添的香火:2000年,台湾香客贰万元,2003年台湾李富邻200元,2006年台湾香客1000元、杨清瑞、何毓萍、李加亿、李宝顺等各200元……碑刻不朽,两岸乡亲的血脉亦不竭!
良岗圣王的庙寺里,锣鼓喧天,乡音不绝。我们看到了同讲一腔闽南话的两岸同胞面对着圣王双手合十顶礼膜拜的虔诚身影。台湾来的参拜队伍受到了祖居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闽台自古一衣带水,同宗共祖,血缘相通,语言相同,民俗相似,信仰相通,一脉同承!“重土爱乡”的炽烈感情,在这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