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1/GPT-2/GPT-3/GPT-3.5 语言模型详细介绍

OpenAI家族

我们首先了解下OpenAI是哪路大神。OpenAI总部位于旧金山,由特斯拉的马斯克、Sam Altman及其他投资者在2015年共同创立,目标是开发造福全人类的AI技术。而马斯克则在2018年时因公司发展方向分歧而离开。

此前,OpenAI 因推出 GPT系列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而闻名。从2018年起,OpenAI就开始发布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可用于生成文章、代码、机器翻译、问答等各类内容。每一代GPT模型的参数量都爆炸式增长,堪称“越大越好”。2019年2月发布的GPT-2参数量为15亿,而2020年5月的GPT-3,参数量达到了1750亿。从下面的参数量可以看出,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模型。

GPT主要参数量对比

GPT家族主要模型对比

GPT各个家族的介绍

GPT各个家族的技术路线

GPT-1

GPT-1的训练过程采用了预训练和微调二段式训练策略。在预训练阶段,GPT-1模型基于大规模的语料进行无监督预训练,得到文本的语义向量。具体来说,GPT-1采用了标准语言模型,即通过上文预测当前的词

GPT-1结构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GPT-1 只使用了 Transformer 的 Decoder 结构,而且只是用了 Mask Multi-Head Attention。Transformer 结构提出是用于机器翻译任务,机器翻译是一个序列到序列的任务,因此 Transformer 设计了Encoder 用于提取源端语言的语义特征,而用 Decoder 提取目标端语言的语义特征,并生成相对应的译文。GPT-1 目标是服务于单序列文本的生成式任务,所以舍弃了关于 Encoder 部分以及包括 Decoder 的 Encoder-Dcoder Attention 层(也就是 Decoder中 的 Multi-Head Atteion)。

GPT-1 保留了 Decoder 的Masked Multi-Attention 层 Feed Forward 层,并扩大了网络的规模。将层数扩展到12层,GPT-1 还将Attention 的维数扩大到768(原来为512),将 Attention 的头数增加到12层(原来为8层),将 Feed Forward 层的隐层维数增加到3072(原来为2048),总参数达到1.5亿。而BERT模型和GPT-1的模型区别,就是在图中,BERT是模型当中的Encoder部分,而GPT-1是模型当中的Decoder部分。

对于 位置编码的部分,实际上GPT-1和普通的Transformer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普通的Transformer的位置编码,是由余弦+正弦的方式学习出来的,而GPT-1中,采用与词向量相似的随机初始化,并在训练中进行更新,即是把每一个位置当做一个要学习的embedding来做。

GPT-1 fine-tune框图

接下来在下游任务的fine-tune过程当中,可以看到GPT的各种不一样的玩法。其实仔细的研究一下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一个Transformer+一个线性层来表达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模型的输入部分。而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细节,是fine-tune的loss函数,既包含了下游任务的loss,也包含了语言模型的loss(预测下一个单词),这么做的目的是在做垂直领域任务的时候,保持着自己本身的这种语言模型的性质,不要把语言本身给忘掉。

4. 不同下游任务的输入转换

针对不同的下游任务,需要对输入进行转换,从而能够适应 GPT-1 模型结构,比如:

分类任务。只需要在输入序列前后分别加上开始(Start)和结束(Extract)标记

  • 句子关系任务。除了开始和结束标记,在两个句子中间还需要加上分隔符(Delim)

  • 文本相似性任务。与句子关系判断任务相似,不同的是需要生成两个文本表示 

  • 多项选择任务。文本相似任务的扩展,两个文本扩展为多个文本。

对于GPT-1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研究一下他的代码,链接地址在minGPT,观摩一下他写的GPT代码是受益匪浅的。

https://github.com/karpathy/minGPT

GPT2

区别

GPT-2和GPT-1的区别在于GPT-2使用了更多的网络参数和更大的数据集,以此来训练一个泛化能力更强的词向量模型。GPT-2相比于GPT-1有如下几点区别:

1. 主推zero-shot,而GPT-1为pre-train+fine-tuning;

2. 模型更大,参数量达到了15亿个,而GPT-1只有1.17亿个;

3. 数据集更大,WebText数据集包含了40GB的文本数据,而GPT-1只有5GB

4. 训练参数变化,batch_size 从 64 增加到 512,上文窗口大小从 512 增加到 1024

所以 GPT-2 的核心思想就是,当模型的容量非常大且数据量足够丰富时,仅仅靠语言模型的学习便可以完成其他有监督学习的任务,不需要在下游任务微调。

模型变化

在模型结构方面,整个 GPT-2 的模型框架与 GPT-1 相同,只是做了几个地方的调整,这些调整更多的是被当作训练时的 trick,而不作为 GPT-2 的创新,具体为以下几点:

1. 后置层归一化( post-norm )改为前置层归一化( pre-norm );

2. 在模型最后一个自注意力层之后,额外增加一个层归一化;

3. 调整参数的初始化方式,按残差层个数进行缩放,缩放比例为;

4. 输入序列的最大长度从 512 扩充到 1024;

GPT-2 进行上述模型调整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模型层数不断增加,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风险越来越大,这些调整能够减少预训练过程中各层之间的方差变化,使梯度更加稳定。最终 GPT-2 提供了四种规模的模型,可以看到GPT-2的模型比GPT-1已经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其中 117M 参数等价于 GPT-1 模型,345M 参数模型用于对标同期的 BERT-large 模型。

Zero-Shot方法

在 GPT-1 中,模型预训练完成之后会在下游任务上微调,在构造不同任务的对应输入时,我们会引入开始符(Start)、分隔符(Delim)、结束符(Extract)。虽然模型在预训练阶段从未见过这些特殊符号,但是毕竟有微调阶段的参数调整,模型会学着慢慢理解这些符号的意思。

现在,在 GPT-2 中,要做的是 zero-shot,也就是没有任何调整的过程了。这时我们在构造输入时就不能用那些在预训练时没有出现过的特殊符号了。所幸自然语言处理的灵活性很强,我们只要把想要模型做的任务 “告诉” 模型即可,如果有足够量预训练文本支撑,模型想必是能理解我们的要求的。

举个机器翻译的例子,要用 GPT-2 做 zero-shot 的机器翻译,只要将输入给模型的文本构造成 translate english to chinese, [englist text], [chinese text] 就好了。比如:translate english to chinese,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 。这种做法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 prompt。下面还有其他任务的zero-shot形式:

问答:question answering prompt+文档+问题+答案: answer the question, document, question, answer。

文档总结:summarization prompt+文档+总结:summarize the document, document, summarization。

在训练数据的收集部分,作者提到他们没有使用 Common Crawl 的公开网页爬取数据,因为这些数据噪声太多,太多无意义的内容。他们是去 Reddit 爬取了大量有意义的文本。作者还指出,在 Reddit 的高质量文本中,很可能已经有类似 zero-shot 构造方式的样本供模型学习。一个机器翻译的例子如下所示。

In a now-deleted post from Aug. 16, Soheil Eid, Tory candidate in the riding of Joliette, wrote in French: ”Mentez mentez, il en restera toujours quelque chose,” which translates as, ”Lie lie and something will always remain.”

Zero-Shot实验

在与同样为 zero-shot 模型的对比上,肯定是吊打了之前的 SOTA,这里就不展示了。可以关注一下下面 GPT-2 模型 zero-shot 性能关于模型规模的曲线。在有些任务上已经接近、超过之前某些有监督的方法;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上,比如开放域问答,完全还看不到别人的影子。然而,看看曲线末端性能随模型规模提升的趋势,完全没有收敛的意思,这最后一段翘起的曲线,说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GPT-2 模型 zero-shot 性能关于模型规模的曲线

GPT3

研究背景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 pretrain+finetune 模型中,当模型适应了下游任务的训练集后,往往会失去对下游任务的 OOD(out-of-distribution)泛化能力,这种能力也被称为Zero-shot能力。由于训练集不可能涵盖整个真实分布,而且预测数据的分布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模型需要具备 OOD 的能力。通过构建 OOD 测试集,并与 IID(Independent Identically Distribution 指训练集和测试集是同分布但是互相独立)上的表现进行比较,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1. 传统 NN 衰减很大,甚至只有 30%,而 PTM 衰减很小

2. 更大 size 的 PTM,并不一定表现更好;

3. PTM 使用的训练数据的规模越大、多样性越强,表现越好,这点在ChatGPT的训练集构建中也体现出来了。

训练数据

GPT-3的训练数据包括低质量的Common Crawl,高质量的WebText2,Books1,Books2和Wikipedia。GPT-3根据数据集的不同的质量赋予了不同的权值,权值越高的在训练的时候越容易抽样到。相比之下,GPT-2的训练数据包括了WebText、BooksCorpus、Stories、Wikipedia和Project Gutenberg等。为了清理脏数据,OpenAI做了以下的数据处理部分:

1. 使用高质量数据作为正例,训练LR分类算法,对 CommonCrawl 的所有文档做初步过滤;

2. 利用公开的算法做文档去重,减少冗余数据;

3. 加入已知的高质量数据集;

其中“高质量数据”主要是指 BERT、GPT、GPT-2 使用过的数据,最终处理完成后使用的数据规模约 570G。

如上图所示,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对不同数据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采样,这个比例不是按照原始数据量多少来划分的,不然这里基本采样到的就都是 common crawl 的数据了,可以看到这里 common crawl 的数据量比其他几个多很多。进行采样的原因主要考虑到,就算做了一些数据清洗还是觉得 common crawl 的数据质量不如其他几个。最终采样的时候,虽然 common crawl 的数据量是其他几个数据集的上百倍,但是实际占比是 60%,有 40% 的数据是能够保证质量的。

训练方法

Step1-预训练:

在模型结构上,GPT-3 延续使用 GPT 模型结构,但是引入了 Sparse Transformer 中的 sparse attention 模块(稀疏注意力)。

sparse attention 与传统 self-attention(称为 dense attention) 的区别在于:

dense attention: 每个 token 之间两两计算 attention,复杂度 O(n²)。 sparse attention:每个 token 只与其他 token 的一个子集计算 attention,复杂度 O(n*logn)。

具体来说,sparse attention 除了相对距离不超过 k 以及相对距离为 k,2k,3k,... 的 token,其他所有 token 的注意力都设为 0,如下图所示:

我们来具体观察一下,实际上图中的第二行就是涉及到的attention的token内容,可以看出首先关注了附近四个token,其次是2k,3k距离的token,那么为什么这么做呢?使用 sparse attention 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减少注意力层的计算复杂度,节约显存和耗时,从而能够处理更长的输入序列;

2. 具有“局部紧密相关和远程稀疏相关”的特性,对于距离较近的上下文关注更多,对于距离较远的上下文关注较少;

但是批判性的角度来讲,肯定是有缺点的,NLP语言中内容都是有上下文关系的,如此依赖必定会对长文本建模的效果变差。关于 sparse attention 详情可参考《Generating Long Sequences with Sparse Transformers》。最终 GPT-3 在训练过程中得到了如下不同规模的模型:

其中规模最大的模型称为 GPT-3,模型参数量为 1750 亿。

Step2-下游任务:zero-shot/few-shot

GPT-3是一种语言模型,它可以通过少量的样本进行学习,因此被称为“Few-Shot Learner”。和人类一样,GPT-3不需要完全不看任何样例就能学习,只需要看一小部分样例就能学会更多的知识。GPT-3的体量非常庞大,因此在下游任务中进行fine-tune的成本很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PT-3使用了“In-Context Learning”的方式,在不进行梯度更新或fine-tune的情况下,直接在上下文中进行学习。

如上图所示,GPT-3 在下游任务的评估与预测时,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Zero-shot:仅使用当前任务的自然语言描述,不进行任何梯度更新;  One-shot:当前任务的自然语言描述,加上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样例,不进行任何梯度更新;  Few-shot:当前任务的自然语言描述,加上几个简单的输入输出样例,不进行任何梯度更新;

其中 Few-shot 也被称为 in-context learning,虽然它与 fine-tuning 一样都需要一些有监督标注数据,但是两者的区别是:

1. fine-tuning 基于标注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新,而 in-context learning 使用标注数据时不做任何的梯度回传,模型参数不更新

2. in-context learning 依赖的数据量(10~100)远远小于 fine-tuning 一般的数据量;

最终通过大量下游任务实验验证,Few-shot 效果最佳,One-shot 效果次之,,Zero-shot 效果最差,这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上图中,横坐标为模型参数量,纵坐标为任务精度,图中大量灰色线表示不同下游任务,橙色/绿色/蓝色线是下游任务效果的平均值。

这张图显示了随着测试案例数量的增加,模型大小对最终效果的影响。虚线代表没有使用Prompt(自然语言描述)。可以看到,模型越大,测试案例数量越多,最终效果越好。当测试案例很多时,Prompt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从案例中也可以推断出任务类型。

这张图显示了任务精度与计算量(模型规模或数据量)之间的关系。要实现线性提高任务效果,通常需要指数级增加模型规模和数据量。也就是说,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数据量。

GPT-3虽然很强悍,但是仍旧有局限性:

1)数据量和参数量的骤增并没有带来智能的体感。从参数量上看,从GPT2 1.5B到GPT3 175B约116倍参数量的增加,从数据量上看,GPT2 40G到GPT3 570G近15倍训练数据增加,带来的“更”智能,或者简单点说“更few/zero-shot”的能力。

2)GPT-3的训练数据是从互联网上爬取的,因此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或不准确的数据。

3)GPT-3在处理某些任务时可能会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结果,以及不合理或不合逻辑的结果。

GPT3

研究背景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 pretrain+finetune 模型中,当模型适应了下游任务的训练集后,往往会失去对下游任务的 OOD(out-of-distribution)泛化能力,这种能力也被称为Zero-shot能力。由于训练集不可能涵盖整个真实分布,而且预测数据的分布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模型需要具备 OOD 的能力。通过构建 OOD 测试集,并与 IID(Independent Identically Distribution 指训练集和测试集是同分布但是互相独立)上的表现进行比较,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1. 传统 NN 衰减很大,甚至只有 30%,而 PTM 衰减很小;

2. 更大 size 的 PTM,并不一定表现更好;

3. PTM 使用的训练数据的规模越大、多样性越强,表现越好,这点在ChatGPT的训练集构建中也体现出来了。

训练数据

GPT-3的训练数据包括低质量的Common Crawl,高质量的WebText2,Books1,Books2和Wikipedia。GPT-3根据数据集的不同的质量赋予了不同的权值,权值越高的在训练的时候越容易抽样到。相比之下,GPT-2的训练数据包括了WebText、BooksCorpus、Stories、Wikipedia和Project Gutenberg等。为了清理脏数据,OpenAI做了以下的数据处理部分:

1. 使用高质量数据作为正例,训练LR分类算法,对 CommonCrawl 的所有文档做初步过滤;

2. 利用公开的算法做文档去重,减少冗余数据;

3. 加入已知的高质量数据集;

其中“高质量数据”主要是指 BERT、GPT、GPT-2 使用过的数据,最终处理完成后使用的数据规模约 570G。

如上图所示,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对不同数据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采样,这个比例不是按照原始数据量多少来划分的,不然这里基本采样到的就都是 common crawl 的数据了,可以看到这里 common crawl 的数据量比其他几个多很多。进行采样的原因主要考虑到,就算做了一些数据清洗还是觉得 common crawl 的数据质量不如其他几个。最终采样的时候,虽然 common crawl 的数据量是其他几个数据集的上百倍,但是实际占比是 60%,有 40% 的数据是能够保证质量的。

训练方法

Step1-预训练:

在模型结构上,GPT-3 延续使用 GPT 模型结构,但是引入了 Sparse Transformer 中的 sparse attention 模块(稀疏注意力)。

sparse attention 与传统 self-attention(称为 dense attention) 的区别在于:

dense attention:每个 token 之间两两计算 attention,复杂度 O(n²)。 sparse attention:每个 token 只与其他 token 的一个子集计算 attention,复杂度 O(n*logn)。

具体来说,sparse attention 除了相对距离不超过 k 以及相对距离为 k,2k,3k,... 的 token,其他所有 token 的注意力都设为 0,如下图所示:

我们来具体观察一下,实际上图中的第二行就是涉及到的attention的token内容,可以看出首先关注了附近四个token,其次是2k,3k距离的token,那么为什么这么做呢?使用 sparse attention 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减少注意力层的计算复杂度,节约显存和耗时,从而能够处理更长的输入序列;

2. 具有“局部紧密相关和远程稀疏相关”的特性,对于距离较近的上下文关注更多,对于距离较远的上下文关注较少;

但是批判性的角度来讲,肯定是有缺点的,NLP语言中内容都是有上下文关系的,如此依赖必定会对长文本建模的效果变差。关于 sparse attention 详情可参考《Generating Long Sequences with Sparse Transformers》。最终 GPT-3 在训练过程中得到了如下不同规模的模型:

其中规模最大的模型称为 GPT-3,模型参数量为 1750 亿。

Step2-下游任务:zero-shot/few-shot

GPT-3是一种语言模型,它可以通过少量的样本进行学习,因此被称为“Few-Shot Learner”。和人类一样,GPT-3不需要完全不看任何样例就能学习,只需要看一小部分样例就能学会更多的知识。GPT-3的体量非常庞大,因此在下游任务中进行fine-tune的成本很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PT-3使用了“In-Context Learning”的方式,在不进行梯度更新或fine-tune的情况下,直接在上下文中进行学习。

如上图所示,GPT-3 在下游任务的评估与预测时,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Zero-shot:仅使用当前任务的自然语言描述,不进行任何梯度更新;  One-shot:当前任务的自然语言描述,加上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样例,不进行任何梯度更新;  Few-shot:当前任务的自然语言描述,加上几个简单的输入输出样例,不进行任何梯度更新;

其中 Few-shot 也被称为 in-context learning,虽然它与 fine-tuning 一样都需要一些有监督标注数据,但是两者的区别是:

1. fine-tuning 基于标注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新,而 in-context learning 使用标注数据时不做任何的梯度回传,模型参数不更新;

2. in-context learning 依赖的数据量(10~100)远远小于 fine-tuning 一般的数据量;

最终通过大量下游任务实验验证,Few-shot 效果最佳,One-shot 效果次之,,Zero-shot 效果最差,这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上图中,横坐标为模型参数量,纵坐标为任务精度,图中大量灰色线表示不同下游任务,橙色/绿色/蓝色线是下游任务效果的平均值。

这张图显示了随着测试案例数量的增加,模型大小对最终效果的影响。虚线代表没有使用Prompt(自然语言描述)。可以看到,模型越大,测试案例数量越多,最终效果越好。当测试案例很多时,Prompt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从案例中也可以推断出任务类型。

这张图显示了任务精度与计算量(模型规模或数据量)之间的关系。要实现线性提高任务效果,通常需要指数级增加模型规模和数据量。也就是说,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数据量。

GPT-3虽然很强悍,但是仍旧有局限性:

1)数据量和参数量的骤增并没有带来智能的体感。从参数量上看,从GPT2 1.5B到GPT3 175B约116倍参数量的增加,从数据量上看,GPT2 40G到GPT3 570G近15倍训练数据增加,带来的“更”智能,或者简单点说“更few/zero-shot”的能力。

2)GPT-3的训练数据是从互联网上爬取的,因此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或不准确的数据。

3)GPT-3在处理某些任务时可能会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结果,以及不合理或不合逻辑的结果。

GPT3.5 (Instruct GPT)

GPT-3纵然很强大,但是对于人类的指令理解的不是很好,这也就延伸出了GPT3.5诞生的思路。在做下游的任务时,我们发现GPT-3有很强大的能力,但是只要人类说的话不属于GPT-3的范式,他几乎无法理解。例如,我们说把句子A变成句子B,这种到底是机器翻译呢,还是同语言的转述,都需要让GPT-3学习到才是可以的。

ChatGPT 是基于 GPT3.5 的基础模型框架,核心变化在于通过真实的调用数据以及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进行训练。ChatGPT3.5 主要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任务,而 ChatGPT3.5-Turbo 拥有更强大的强度,可用于更复杂的语言分析,比如情感分析、语法结构分析。所以,ChatGPT 和 GPT3.5 是同一系列的产品,但 ChatGPT 是在 GPT3.5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InstructGPT采用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来不断微调预训练语言模型(LLM),旨在让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命令和指令含义,如生成小作文、回答知识问题和进行头脑风暴等。该方法不仅让模型学会判断哪些答案是优质的,而且可以确保生成的答案富含信息、内容丰富、对用户有帮助、无害和不包含歧视信息等多种标准。因此,RLHF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LLM不断提升性能和适应各种用户需求。

关于 InstructGPT 的技术方案,原文分为了三个步骤:有监督微调,奖励模型训练,强化学习训练;实际上可以把它拆分成两种技术方案,一个是有监督微调(SFT),一个是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下。

Step1 监督策略模型 (SFT supervised fine-tuning)

尽管GPT-3具有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但它很难理解人类不同类型指令中蕴含的不同意图,并且很难判断生成内容是否是高质量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以下步骤:首先,从测试用户提交的 prompt 中随机抽取一批,然后请专业的标注人员为这些 prompt 给出高质量答案。接下来,我们使用这些<prompt,answer>数据来Fine-tune GPT-3模型,以使其初步具备理解人类prompt中所包含意图,并根据这个意图给出相对高质量回答的能力。这一步骤中包含了1.2万条训练数据。虽然这个过程是有效的,但显然这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在这里使用余弦学习率衰减和残差 dropout 为0.2进行了16个epoch的训练。根据验证集上的RM分数进行最终的SFT模型选择。论文发现SFT模型在第1个epoch后会出现过拟合情况,然而,后来实验发现训练更多的epoch会提高RM分数和人类偏好评分,尽管会出现这种过拟合情况。所以看来过拟合即使出现也不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

Step2 训练回报模型(Reward Model,RM

在这个阶段,论文中的研究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工标注训练数据来训练回报模型。对用户提交的prompt进行随机抽样,并使用第一阶段Fine-tune好的冷启动模型,生成K个不同的回答,形成<prompt,answer1>,<prompt,answer2>….<prompt,answerK>数据。然后,标注人员根据相关性、信息性和有害信息等标准,对K个结果进行排序,生成排序结果数据。接下来,研究者使用这个排序结果数据进行pair-wise learning to rank训练模式,训练回报模型。RM模型接受一个输入<prompt,answer>,给出评价回答质量高低的回报分数Score。对于一对训练数据<answer1,answer2>,假设人工排序中answer1排在answer2前面,那么Loss函数则鼓励RM模型对<prompt,answer1>的打分要比<prompt,answer2>的打分要高。

实际上船长在这里插一嘴,GPT3.5的RM标注数据,会使用到一些硬性的,主观性不是那么强的指标,例如是否回答问题,是否为低俗色情等等,但是不会完全依赖于这些指标,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标注都是有很强主观性的,有的人认为是好的答案,有的人就是认为不好,所以并不能通过分数来衡量。那怎么办呢?所以才提出了排名的方式,排名越靠前的越好,这就相当于默认考虑了这些潜在因素。

Step3-强化学习来增强预训练模型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不需要人工标注数据,而是利用之前学习好的RM模型,通过PPO强化学习来更新预训练模型参数。从用户提交的命令中,随机选择一些新的命令,让PPO模型来生成回答。接着,用RM模型对这些回答进行评估,并给出一个分数作为回报。研究者的目标是训练LLM模型生成的答案能够获得高分数,也就是符合RM标准的高质量回答。最后,根据得到的回报分数来更新PPO模型的参数,以便让LLM模型生成更好的回答。

其实上面说的也是比较笼统的,大致意思是需要强化学习,还有奖励函数来更新语言模型,这么做的原因纯粹是为了让模型知道用户的指令。下面我们来详细的讨论下:

既然是强化学习,那么我们势必需要强化学习的三要素:策略(policy)、动作空间(action space)和奖励函数(reward function)等基本要素。

显然,策略就是基于该语言模型,接收 prompt 作为输入,然后输出一系列文本(或文本的概率分布);而动作空间就是词表所有 token 在所有输出位置的排列组合(单个位置通常有50k左右的token候选);观察空间则是可能的输入token序列(即prompt),显然也相当大,为词表所有token在所有输入位置的排列组合;而奖励函数(reward)则是基于训好的RM模型计算得到初始reward,再叠加上一个约束项来。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那么具体来说,是如何根据PPO来进行网络更新呢?实际上核心在于新旧两个网络,通过不断拉大新旧两个网络的距离,来让最终的新网络越好。下面是通俗易懂的操作步骤:

1. 定义“旧”的策略和“新”的策略。这两个策略都是我们用来指导智能体行动的指南。

2. 通过与环境交互,我们可以收集到从当前状态开始采取不同动作所得到的奖励,并计算每个动作的概率比例、价值函数以及优势函数等。这些都是用于评估策略表现的指标。

3. 接着,我们会计算新旧策略之间的差异,并使用一个剪切函数来约束更新幅度,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未来预期回报。

4. 将该变化量应用于模型参数中,以更新模型并改进策略。

5.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直到模型收敛为止。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正在训练一个自主驾驶汽车,希望它能够在城市道路上安全地行驶。我们可以使用PPO算法来训练它,让它从当前位置出发,不断采取不同的驾驶决策(如加速、刹车、转弯等),并根据所得到的奖励来调整模型参数。通过重复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逐渐改进模型,让自主驾驶汽车学会更好地行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使用PPO方法来更新GPT3呢?实际上是因为有限的Prompt导致的,我们不能够训练无限多的Prompt,类似于强化学习中无限的环境,所以只能够通过新旧模型预测的差别来进行学习速度上的提升。那么PPO究竟如何应用在GPT-3中呢?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base模型是绿色的,RL Policy是灰色的,他们两个都会根据同样的Prompt来输出不同的结果,而接下来就是把两个模型的Reward分数拉的尽可能的大,使得两个的差别越大越好,所以在下面的公式当中,利用了KL DIvergence来衡量两个模型之间分布的差异。而之后,这个分数会用来更新RL 模型,也即是GPT-3,所以RLHF的核心就是利用强化学习的思路来更新GPT的网络。

如果研究者一直重复第二和第三步骤,那么每一轮迭代过后,LLM模型的能力都会变得更强。这是因为第二步骤使用人工标注数据来提高RM模型的能力,第三步骤则利用增强的RM模型对新问题的答案作出更准确的评分,并使用强化学习来鼓励LLM模型学习新的高质量内容。这就像是使用伪标签来扩充高质量训练数据一样,进一步增强了LLM模型的能力。显然,第二和第三步骤相互促进,这就是为什么不断迭代会有持续增强效果的原因。

训练数据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应用如此多的方法,那强化学习所需要的训练数据是多少呢?实际上很少,只有几万的规模,详细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hkb.cn/news/13952.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长河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我,90后,有点想住养老院

鱼羊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现在&#xff0c;有些养老院的硬核程度&#xff0c;可能有点超出你的想象。 比如大爷遛弯儿的坐骑&#xff0c;长这样&#xff1a; 木有错&#xff0c;这玩意儿不仅能自动识别障碍物&#xff0c;还跟智能车似的&#xff0c;能在养老院内…

向量嵌入:AutoGPT的幻觉解法?

来源&#xff5c;Eye on AI OneFlow编译 翻译&#xff5c;贾川、杨婷、徐佳渝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幻觉问题是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xff08;LLM&#xff09;亟需解决的通病。虽然通过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xff08;RLHF&#xff09;&#xff0c;可以让模型对错误的输出…

CV 什么时候能迎来 ChatGPT 时刻?

卷友们好&#xff0c;我是rumor。最近看了几篇CV的工作&#xff0c;肉眼就感受到了CVer们对于大一统模型的“焦虑”。这份焦虑让他们开始尝试统一一切&#xff0c;比如&#xff1a; 统一复杂的自动驾驶任务的优化目标&#xff0c;来自今年CVPR最佳论文。统一典型的CV任务&#…

CV什么时候能迎来ChatGPT时刻?

卷友们好&#xff0c;我是rumor。 最近看了几篇CV的工作&#xff0c;肉眼就感受到了CVer们对于大一统模型的“焦虑”。 这份焦虑让他们开始尝试统一一切&#xff0c;比如&#xff1a; 统一复杂的自动驾驶任务的优化目标[1]&#xff0c;来自今年CVPR最佳论文。统一典型的CV任务&…

轻松客观认识大模型系列:一

这是我关于《轻松客观认识大模型系列》第一篇 一、前言 这篇文章旨在为没有计算机科学背景的读者提供一些关于ChatGPT及其类似的人工智能系统&#xff08;如GPT-3、GPT-4、Bing Chat、Bard等&#xff09;如何工作的原理。ChatGPT是一种聊天机器人&#xff0c;建立在一个大型语…

【综述专栏】“ChatGPT的问题、风险与机遇”会议综述

来源&#xff1a;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 在科学研究中&#xff0c;从方法论上来讲&#xff0c;都应“先见森林&#xff0c;再见树木”。当前&#xff0c;人工智能学术研究方兴未艾&#xff0c;技术迅猛发展&#xff0c;可谓万木争荣&#xff0c;日新月异。对于AI从业者来说&am…

利用ChatGPT来学习Power BI

学习Power BI&#xff0c;或者说学习微软的相关产品的时候&#xff0c;最讨厌的就是阅读微软的官方文档&#xff0c;写的真的太硬了&#xff0c;有时候实时是啃不动&#xff0c;只能说不愧是巨硬。 但是&#xff0c;我们现在有AI帮忙了啊&#xff0c;ChatGPT3都通过了谷歌L3工…

如何用ChatGPT协助搭建品牌视觉体系(VI)?

该场景对应的关键词库&#xff08;18个&#xff09;&#xff1a; VI体系、品牌、目标市场、品牌DNA、人群特征、设计理念、标志设计、配色方案、字体选择、图形元素、价值观、形象、客户经理、需求、品牌定位、目标受众、主色调、辅助色 提问模板&#xff08;2个&#xff09;&…

用Python代码画chatGPT的LOGO

文章目录 简介代码运行效果备注 简介 用python代码画chatGPT的LOGO&#xff0c;仅使用turtle库。如下&#xff1a; 绘画过程可以在下列平台查看&#xff1a; 抖音&#xff1a;用代码画chatGPT的logo b站&#xff1a;用代码画chatGPT的logo_哔哩哔哩_bilibili 代码 # codin…

2023,AIGC能赚到钱吗?

2022年&#xff0c;AIGC&#xff08;生成式AI&#xff09;是当之无愧的网红。 AI作画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xff0c;ChatGPT火爆国内外出尽了风头&#xff0c;依靠AI生成语音和表情、动作的数字人也频频露脸。2022年12月&#xff0c;Science杂志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十大突破&am…

跳出零和博弈,AIGC是元宇宙的“催命符”还是“续命丹”?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青月 从科幻小说《雪崩》里走出来的元宇宙&#xff0c;如今正在上演“地价雪崩”。 CoinGecko的一项调查显示&#xff0c;Otherdeed for Otherside、The Sandbox、Decentraland、Somnium Space和Voxels Metaverse 这五款知名元宇宙土地价格近期均出现…

人工智能落地新范式:“大模型+”

7月8日&#xff0c;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xff08;下称WAIC&#xff09;上&#xff0c;一位参展商透露——“大模型”&#xff0c;是绕不开的主题。为期3天的大会&#xff0c;每场会议都有关于大模型的话题&#xff0c;每个论坛都离不开围绕大模型的讨论&#xff0c;国内A…

元宇宙退潮,人工智能起飞,大厂 Al 新赛点在哪?

作者 | 何苗 出品 | CSDN&#xff08;ID&#xff1a;CSDNnews&#xff09; 自去年底至今&#xff0c;多个企业在近期缩减元宇宙业务&#xff0c;如今ChatGPT有多火爆&#xff0c;上一任科技“网红”元宇宙就显得有多落寞。在大厂集体撤退元宇宙之后&#xff0c;似乎纷纷…

【饭谈】你是不是最近很少玩chatGPT了?AI泡沫可能要碎呀~

从三月份左右突然大火的chatGPT&#xff0c;席卷了全球后&#xff0c;带动了一大批的行业和造富运动。全世界人民为之疯狂&#xff0c;连我乡下的大婶都天天研究gpt&#xff0c;并为此付出了几千块的学费。 一晃&#xff0c;四个月过去了.... 猛然之间我发现&#xff0c;好像…

九龙证券|下阶段市场主线逐渐浮现 资金偏好或转向中大盘成长股

上星期&#xff0c;“中字头”基建股连续大幅攀升&#xff0c;成为带动沪指站稳3300点的主要力量。与此一起&#xff0c;前期火热的题材股则呈现退潮&#xff0c;例如部分ChatGPT概念股高位回撤&#xff0c;新动力概念也继续低位运行&#xff0c;资金呈现“以大为美”的特征。 …

不做XR业务,腾讯如何做元宇宙?

作者 | 刘然 来源 | 洞见新研社 腾讯的XR业务&#xff0c;沦为弃子。 去年6月份成立&#xff0c;到目前不足1年的腾讯XR&#xff08;混合现实&#xff09;部门&#xff0c;在今年一月份开始陆续退场&#xff0c;其XR部分业务开始暂停。有媒体报道&#xff0c;2月16日下午&…

Potato家族提权学习

声明 出品|博客(ID:moon_flower&#xff09; 以下内容&#xff0c;来自moon_flower作者原创&#xff0c;由于传播&#xff0c;利用此文所提供的信息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和损失&#xff0c;均由使用者本人负责&#xff0c;长白山攻防实验室以及文章作者不承担任何责…

potato电脑版连接不上_potato chat正式版PC端安装教程

potato chat正式版PC端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聊天工具,potato chat正式版PC端具有快速、安全、云存储等特点,它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统进行使用,也可选择您需要使用的平台,支持windows、mac、linux、ios、android、web多平台;软件的功能方面也比较的全面,支持多国语言进行使用,可…

PG::Potato

nmap -Pn -p- -T4 --min-rate1000 192.168.171.101 nmap -Pn -p 22,80,2112 -sCV 192.168.171.101 打开80端口未发现可利用的服务 尝试对路径爆破&#xff0c;同时FTP可匿名访问&#xff0c;查看FTP内是否有可用信息 dirb http://192.168.171.101 在FTP中得到了网站源码的…

python实现一个土豆聊天 potato chat 机器人

python实现一个土豆聊天 potato chat 机器人 一、下载安装1、 官网&#xff1a; [https://www.potato.im/](https://www.potato.im/)&#xff0c; 下载对应版本的程序 二、创建机器人1、创建机器人注册开发者注册开发者成功后&#xff0c;创建机器人 2、获得token设置允许您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