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翻车了?”有网友如此质疑。
发布未满一个月,iPhone 15系列多次因负面问题登上热搜。
首先曝出钛金属边框容易沾染指纹的情况,尚未涉及功能性方面,但后续接连曝出发热严重、电池循环次数低、外放破音、Wi-Fi链接缓慢的问题,则直接伤害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接二连三的问题让iPhone 15系列遭遇冷落,多个第三方渠道报价显示,除Max版本外,其他版本均跌破了官网售价。
这一场景似曾相识,与iPhone 14系列发售时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此次苹果遭遇了更汹涌的差评舆论,“史诗级挤牙膏”等评价不绝于耳。
而在今年上半年,是另一番景象,苹果还躺在“王座”上享受赞美。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发布会上称“AI的iPhone时刻到了”,以iPhone为手机行业带来革命性颠覆变革,标榜自家的产品。
显然,外界公认iPhone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已成为各位科技大佬心目中的标杆。
这等夸赞,是荣誉勋章,也是枷锁。期待越高,满足的难度就越大,缔造了“iPhone时刻”的苹果,如今正在将之亲手扼杀。
当苹果陷入创新困境,一众国产厂商正奋起直追,在软硬件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上山与下坡,手机市场或将迎来颠覆时刻。
iPhone缘何祛魅?
苹果遭遇舆论大反转,说明没有谁能永远躺在功劳薄上。
那么,近年来苹果何以令人失望,风评转变如此之大呢?《一点财经》认为关键在于两点:微创新的脚步和傲慢的态度。
这次的iPhone 15系列,在可以预料的处理器、摄像头升级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亮点,外观、材质等方面并没有带来足够多的惊喜。
新开发的A17 Pro芯片,也是业内首款3nm级别芯片,集成190亿晶体管,CPU运行速率提升10%。不过,经数码博主测试,A17 Pro在提升性能的同时,功耗也随之水涨船高,同频能耗比方面,相比A16芯片并没有很大的进步。
这带来的影响是,iPhone 15系列在游戏过程中将伴随掉帧和发热,其重点宣传的游戏性能很难到达完美的体验。
△A17 Pro芯片
摄影方面的升级也较为微弱,其采用48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可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在弱光情况下提高质量。而在安卓阵营已司空见惯的全面屏、曲面屏等配置设计,苹果并无意跟进。
得益于独一档的卖方市场地位,苹果旗下的产品不愁卖,获取高额利益的同时,暴露了另一个问题——苹果越来越傲慢了。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接口问题。iPhone 15系列正式从Lightning接口改用Type-C接口,这并非创新,而是被欧盟强制要求,不得不改变。
通过Lightning接口充电线认证,苹果可向配件厂商收取大量费用,有媒体计算称,苹果每年通过卖Lightning接口业务能有50亿美元进账。在赚取利润的背后,是苹果用户不得不忍受较慢的充电与传输速度。
再比如,内存规格与价格。数码爱好者圈里流传一句话——“苹果的内存是金子做的。”意在指责苹果不同内存规格的机型价差过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厂商对于内存规格极为慷慨。
由于2022年半导体行业产能过剩,存储产品价格“跌跌不休”,手机内存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
今年以来,安卓阵营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普及大内存,8G+128GB起步的“乞版”已很难见到,中高端机型上已面世多款16GB内存版本的机型,个别机型上,用户还能以3000元价位买到1TB的存储空间。
在现在这个内存不贵的时代,iPhone 15系列的诚意略显不足。
数码博主“科技美学”在节目中强调,苹果手机能用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存的大小,内存越大,其对应的iOS系统的更新周期就会明显更长。而从开发者文档的信息可知,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刚从以往的6G内存升级到8G内存。
关于存储空间,iPhone 15系列依旧坚持128GB版本起售,升级为256GB需要加1000元人民币,要想再升级为512GB乃至1TB版本,每一级都需要多花费2000元。过于昂贵的定价策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今昔对比,以往被万众簇拥的“盛景”再难见到了,iPhone在时代浪潮中逐渐祛魅。
国产厂商能翻身了吗?
苹果光环的衰退,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创新脚步的放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手越来越优秀。
雄心勃勃对标苹果的国产手机厂商不止一家,在它们看来,被公认为高端标杆的苹果,追赶起来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毕竟华为曾到达过那个高度。
2020年上半年的中国高端手机市场,华为以44.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苹果以44%的份额紧随其后,两家并驾齐驱。华为遭遇挫折后,高端手机出货量骤降,苹果成为最大受益者,此消彼长之间,实力差距被拉大。
聚焦到近一年国内高端市场,苹果优势尽显。纵观今年上半年中国高端手机市场,苹果仍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高达67.0%;华为仅凭借着4G产品依然位居第二,市场份额达15.6%;其他各厂市场份额均在5%以下。
如今华为Mate 60系列携5G回归,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射了一颗“重磅炸弹”,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款手机,迸发出如此大的热情了。
Mate 60系列,成为苹果2023年在中国市场最大的变数。有消息称,华为已经将Mate 60系列手机下半年的出货量目标提升了20%,全年新机出货量至少4000万部。并且,华为已经启动回归手机市场的通盘计划,国内市场先行,海外市场后发。
寻常而言,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同时购买两款高端手机,Mate 60系列的“抢跑”,将对苹果的销量产生冲击。Trend Force集邦咨询就对此进行了预估,由于市场环境和对手崛起的原因,今年iPhone全年生产总数大约同比减少约5%。
华安证券研报认为,华为有望在手机市场重整旗鼓,实现高端手机业务的全面回归。Mate 60 Pro系列的开售,对华为回归,乃至整个国内手机市场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当下来看,虽然iPhone仍是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旗舰机,但在某些配置突破上,安卓阵营已经实现“遥遥领先”。
如充电功率和续航表现方面,苹果几乎毫无进步,最高充电功率仅为27W,与友商们动辄100W以上的水准相去甚远,Pro版本的电池容量只有3274mAh,各型号的可播放视频时长也与上一代相差无几。
同时,此次苹果给Pro Max版本塞入了潜望式镜头,可谓是姗姗来迟,安卓阵营早已经迭代N代。
早在2017年,OPPO就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了潜望式摄像头结构的5倍无损变焦技术,还曾以“十倍变焦版”命名旗下机型。2019年,华为P30 Pro发布,成为业内首款采用潜望式镜头结构的智能手机,此后在各友商旗舰机型上不乏此配置的身影。
此外,从软件层面来说,iOS生态系统的一体式体验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是保证自身竞争力与护城河的一大“杀器”。不过,国产安卓阵营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提升,自研系统、无缝流转、智慧互联等方向每次都是发布会的重头戏。
时代在发展,当苹果的领先优势越来越小,国产厂商的进步越来越快,手机市场的变数也就越来越大,也更为人所期待。
国产厂商还有杀手锏
与苹果的竞争就是高端机的竞争,这也是国产厂商多年来的夙愿。
国内市场可以看到的趋势是,智能手机总体销量连续数月下滑的同时,头部高端产品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冲高端的使命之下,国产厂商们将折叠屏作为逆袭突围,对标苹果的最佳突破口。一方面,只有如折叠形态这样的创新性设计,才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其售价与苹果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去年至今,包括荣耀、华为、vivo等在内的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已发布数十款折叠屏手机,受限于成本,国内起售价基本都要在7000元左右,竞争激烈。近年来,无论声量还是销量,国产折叠屏都在高速增长。
CINNO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了72%,特别是第二季度,实现了近乎百分百的增长,延续了长达十一个季度的火热态势。
对于国产阵营以折叠屏冲高端,也有看衰的声音出现。有一种说法是,苹果在折叠屏相关技术还未成熟之时不会出手,“折叠版iPhone”面世之时,就是其大杀四方之时。
此推断虽有一定可能性,但缺少过硬的例证,而且还有一个反例。
苹果将于明年上市的头显产品Vision Pro,带来了创新性的交互方式,以及更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但仍未解决重量、佩戴舒适性、续航等固有缺陷,颠覆性创新不足,并且约合24850元人民币的售价十分高昂。
苹果对Vision Pro的信心也不充足,其原本的预期是年销量100万台,但随后该目标一步步调低,直到变为40万台,缩水逾五成。以此来算,Vision Pro全年营收贡献约为14亿美元,相比苹果近4000亿美元总营收来说,实属九牛一毛。
可见,强如苹果,也无法保证在所有领域所向披靡。
苹果推出折叠屏能否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还未可知,但确定的是,国产厂商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大多数厂商打造折叠屏的思维主要分两种:一是旗舰为先,折叠次之;二是折叠为先,旗舰次之。
前者体现在注重配置表现,然而在轻薄化方面有所妥协;后者则体现在过于注重轻薄,机身内部空间压缩之下,设计和配置上留有不少遗憾。
而今年推出的折叠屏旗舰,将折叠厚度压缩到了10毫米内,电池容量提高到了5000mAh以上,重量也与各家直板旗舰“超大杯”相差无几,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突破,向主力机的目标定位迈进了一大步。
Counterpoint在相关报告里预计,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将继续引领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并通过海外扩张进一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接下来的创新征程,或许该由国产厂商引领了。
结语
回想iPhone 4系列发布之时,无数人惊叹,原来手机可以这样设计,颠覆性创新带来的震撼感,是科技能够带来的最美瞬间,如今却只剩得震撼不再,创新难求。
如此看来,库克或许是位顶级企业家,却并非一个创意天才,苹果仍是卓越企业,但不必再抱以过高期待。
如今,手机高端市场的格局仍是“一超多强”,苹果在高端市场有着绝对的优势。不过,国产手机厂商正在奋起直追。等轻舟已过万重山,回过头来看,当下或许就是颠覆之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