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前言
- 1. 数据链路层
- 2. MAC帧格式
- 3. 再谈局域网
- 4. ARP协议
- 4.1 路由器的转发过程:
- 4.2 ARP协议格式:
- 5. 如何获得目的MAC地址
📖 前言
在学完网络层IP协议之后,本章我们将继续向下沉一层,进入到数据链路层的学习。
该层有两个重要的协议需要我们来学习,一个是ARP协议,另一个就是MAC帧协议,这二者都是处于数据链路层。
ARP协议在MAC帧协议的上一层,它们属于上下层的关系。老规矩,我们先来认识报头的各个字段,再来学习它们的作用。搬好小板凳,我们马上开讲啦…
1. 数据链路层
在内网(局域网)当中要进行转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数据怎么从A主机送到出口路由器当中,这个工作就是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问题了。
IP地址的核心工作是提供一种能力,将数据从A主机经过路径选择交给B主机,一定是有目的IP不断地查路由表。
但是A和B根本就不在一个网段, 首先要解决的是将数据先从A主机送到下一跳的能力!!
当数据进行转发的时候,就是将数据从一个子网送到另一个子网的过程(重点):
因为路由器是横跨两个子网的,所以只要将数据报转发到子网的路由器,这个路由器集联到下个子网的话,我们把这种在局域网内转发的行为,也可以称之为跨网络转发。
交付到路由器是一个内网转发的行为,但是逻辑上相当于将数据包从一个子网交到了下一个子网。
数据链路层能够将数据发送到内网中的任一台主机,也一定能将数据送到内网当中的任意一台路由器。只要这台路由器横跨两个网段,把数据交给这个路由器的过程,就意味着将数据交给了另一个网段,也就实现了跨网络传输的功能。
小结:
- 数据链路层: 提供了在内网中,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能力。
- 网络层: 提供了寻找路径的能力。
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就能提供把数据从A主机跨网络,经过路径选择送到B主机的能力。
- 一旦此层转发有问题,传输层再继续让我们重发。
- 这几层就提供了将数据从A主机经过路径选择可靠的送到B主机的能力。
- 只要A主机能到B主机,那么就一定能从B主机到A主机。
所以传输,网络,链路核心解决的是数据包可靠传送的问题。
2. MAC帧格式
MAC帧(Media Access Control Frame)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了数据链路层的头部和尾部,用于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数据。
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
- 每一台主机在数据链路层当中都要有自己的身份标识,就是通过MAC地址标识的。
- MAC地址通常是48位的植入到网卡当中的具有唯一性标识的地址。
- 虽然全球唯一但是要求在局域网内唯一就可以了。
以太网或者令牌环网,是局域网当中所采用的标准:
- 局域网转发这件事上,底层网络通信的方式是有差异的,我们重点讲的是以太网帧格式。
- 底层网络有差异并不影响网络在全球的使用,原因就是有IP地址的存在,IP全球是唯一的。
报头和有效载荷如何分离:如何解包?
- 目的地址,原地址和类型固定大小的,最后有个CRC也是固定大小的。
- 所以以太网帧格式附加的相关的报头或者校验字段一共是18Byte。
- 在对帧格式在做提取时,可以
6 Byte,6 Byte,2 Byte
提取报头,再将最后4Byte
扔掉,剩下的就是有效载荷。 - 所以能拆包也就一定能封装。
未来一个收到了MAC帧的主机,应该如何向上进行交付:如何分用?
- 两个字节的类型,我们称之为帧类型,通常代表的是有效载荷应该向上交付给哪一个协议。
- 例如:如果帧类型是
0800
对应的有效载荷就是IP数据包。 - 其他的类型就是对应的不同的字段。
- 所以就能知道数据载荷字段是什么类型,进一步再向上交付就可以了。
帧类型:
- 在MAC(媒体访问控制)帧协议中,类型字段(Type Field)是用来指示数据帧中所携带的上层协议类型的字段。
- 它位于MAC帧的报头部分,并占据2个字节(16位)。
- 类型字段的作用是告诉接收方如何解析数据帧的有效载荷部分。
- 通过读取类型字段的值,接收方可以确定上层协议的类型,并将数据帧传递给相应的协议栈进行进一步处理。
类型字段可以是:
0x0800
:表示IPv4协议。0x86DD
:表示IPv6协议。0x0806
:表示ARP(地址解析协议)。0x8100
:表示VLAN(虚拟局域网)标记协议。
3. 再谈局域网
局域网内,一个主机如何知道自己的报文应该交给哪台主机呢?是由报文所要去的目的IP地址决定的!!
将报文丢在局域网当中,每台主机都要收到这个报文:
- 凡是在局域网中的所有主机,无时无刻都要从局域网当中抓数据。
- 因为随时随地都要从局域网中拿数据。
- 主要局域网中有数据了,所有的主机都必须将报文拿到自己的主机里面。
- 因为只有拿到才能确认这个数据是不是发给自己的。
- 不管是不是发给自己的对于这台主机来讲都是有意义的。
数据在局域网中传输:
- 每一个主机都要获取。
- 每一个主机的哪一层协议先获取这个数据帧呢?
-
- 数据链路层(不考虑物理层),网络永远都是终于链路层始于链路层的。
- 每一个主机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解析(解包 + 分用)。
- 对比目的mac地址和自己的mac地址是否相同。
-
- 相等:向上交付(根据类型),分用。
-
- 不相等:丢弃,一旦底层将数据包丢弃了,上层就不知道有这个数据包的存在了。
抓包:
- 网卡有一种模式可以被设置叫做混杂模式。
- 网卡就不做数据筛选,直接将局域网读到的数据一股脑网上交付,这个就叫做抓包。
数据碰撞:
- 当多台主机同时向局域网内发送数据时,冲突吗?—— 冲突!!
- 因为在网络中走的都是一些光电信号,会互相进行干扰,那么谁发送的数据都没办法处理。
- 所以就要让冲突的几台主机,随机休眠上一段时间,再进行在局域网当中对数据做重发。
- 我们把这个局域网也叫做一个碰撞域。
交换机:
- 因为交换机这样的设备存在,将大的局域网划分成小的区域。
- 这个小的区域当中,合法请求转发,再小的区域中就能完成的通信过程就不要往外面却散了。
- 进而可以减少一个一个碰撞域的体积。
- 交换机除了在局域网当中进行数据帧转发(不转也能发送),核心工作:划分碰撞域。
-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主机之间碰撞的可能性。
要明确几点:
- 主机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
-
- 好肯定是越少越好了,发生碰撞的概率越低
- 交换机或网桥:划分碰撞域(硬件上)。
-
- 网卡和交换机都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 软件上减少局域网内碰撞的概率:
- 一般MAC帧一般体积不要过大,要对得上MTU的要求。
网络层IP报文分片的原因:
- 一旦碰撞了就是否定了之前所做的工作,曾经花费的成本就付之东流了。
- 所以MAC帧的体积不要太大,就要对上层提要求。
- 要求IP层发送的数据包不要太大,所以IP层才会分片,才有了MTU这样的概念。
- MAC帧规定上层交给它的数据(IP报文)不能超过
1500Byte
。
碰撞域在物理上减少主机的个数,在软件上减少报文的大小,进而就可以减少碰撞,还有一些碰撞避免的算法。
数据包的大小体积不由MAC帧决定(它只提标准),更不由网络层决定(它只是个跑腿的),而是由传输层(TCP/UDP) 决定,传输层决定了IP报文要不要分片的问题。
4. ARP协议
4.1 路由器的转发过程:
- 当路由器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它首先会解析以太网帧,提取出其中的MAC地址信息。
- 然后,路由器会根据目标IP地址在路由表中查找下一跳的信息。
- 接下来,路由器会封装数据包为新的以太网帧,更新目标MAC地址为下一跳的MAC地址,并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个路由器。这个过程被称为数据包的转发。
- 在下一个路由器上,类似的过程会再次发生。该路由器会解析以太网帧,提取出目标IP地址,并根据路由表确定下一跳的信息。
- 然后,它会封装数据包为新的以太网帧,更新目标MAC地址,并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个路由器或目标主机。
这样,数据包通过一系列的路由器转发,最终到达目标主机所在的网络。每个路由器都负责解析和封装以太网帧,以便在不同网络节点之间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
4.2 ARP协议格式:
当我们数据包到了对方子网入口路由器时,怎么将数据包给指定主机呢?
路由器D只知道它收到的报文,将来是要给IP为主机C的IP的主机,并不知道主机C的MAC地址,所以没办法发送。
—— 所以有了ARP协议。
- 同层协议也有上下关系,ARP协议是MAC帧协议的上层。
- MAC帧协议数据除了是IP报文,也可能有ARP这样的协议充当MAC帧的有效载荷。
当路由器D收到了报文之后,并不知道目的主机的MAC地址:
- 那么能否确定该要找的主机就在这个局域网里呢?
-
- 能知道!!因为当前是根据目的IP地址来判断的。
-
-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网络号判断的。
- 只要判断在这个局域网,那么就在通信之前先进行ARP请求,得到主机C的MAC地址。
- 然后再路上封装MAC帧,将报文准确的一对一交给主机C。
- 至此就完成了数据包转发。
假设有主机A和主机B,主机A只知道主机B的IP地址,但是并不知道主机B的MAC地址。
硬件类型: 指链路层网络类型,1
为以太网。
协议类型: 指要转换的地址类型,0x0800
为IP地址。
硬件地址长度: 6个字节。
协议地址长度: 4个字节(IPv4)。
发送端以太网地址: MAC A
。
发送端IP地址: IP A
。
目的以太网地址: 全F
。
目的IP地址: IP B
。
路由器然后将整个报文封到了MAC帧的有效载荷,然后将数据帧转出去。
而数据帧在转的时候也不知道要转给谁,所以目的地址填的也是全F。
所以这个数据帧在转发的时候,在局域网当中就全部被转发,以播的形式被每个主机都收到了。
5. 如何获得目的MAC地址
路由器MAC帧将ARP封装到了自己的有有效载之后,就要在局域网内广播:
- 那么每个主机都要提取,目的地址是全F,每一台主机都要处理(目的地址广播所有主机都要处理)。
- 每一台主机都要提取MAC帧的帧类型,帧类型是0806发现是ARP。
- 每一个主机都要将报文解开,将有效载荷交给上层ARP协议。
- ARP层接收到了先看目的IP地址,所有的主机都会拿着目的IP地址与自身的IP地址对比。
- 如果请求不是自己的,就在ARP层将数据包丢弃了。
- 这时是在ARP层丢弃的,并不是在MAC帧层丢弃的,但也是在数据链路层。
op字段为1表示ARP请求,op字段为2表示ARP应答。
- 任何一台主机,可能同时在向别的主机发起ARP,也在接受别的主机给他的ARP应答!
- 任何一台主机,都可能被发起ARP请求。
对于任何一台主机(重点):
- 发出:
-
- 一定发出的是ARP的请求。
- 接收:
-
- 别人向我发起的ARP请求。
-
- 我向别人发起ARP请求时,得到的ARP响应。
假设局域网内从A主机发送给B主机具体流程:
主机A要发起ARP了,填写报文的相应字段。主机A构建了一个ARP请求,并不是直接发过去的,而是交付给下一层。
局域网内,发出去的数据包一定能被主机B收到!!
主机B除外的其他主机收到报文后:
- 其他主机也能拿到这个报文,因为是广播,目的MAC地址全F。
- 于是其他主机就开始处理这个报文,在MAC帧层解包,然后将有效载荷交付给上一层(ARP层)。
- ARP层首先要提取出op字段,先根据op来判断这次的ARP报文是请求还是响应。
- 然后立马再看目的IP,一看填的是IP
B
和自己不一样,所以其他主机直接将报文丢弃。
主机B收到报文后:
- 与此同时,主机B也要做同样的工作,MAC帧层也要将报文的有效载荷交给ARP层。
- 主机B也要先提取op,发现是1,那就是请求。
- 然后立马再看目的IP,一看填的是IP
B
和自己的一样。 - 再看是哪个主机要请求主机B的MAC地址,提取出发送端以太网地址,和发送端IP地址。
主机B再下来就要构建一个ARP应答:
然后MAC帧就封装好了发送到局域网里,其他的主机也能收到,只不过在MAC帧层提取以太网目的地址时,发现和自己不一样,直接就将报文丢弃了。
所以第一次丢弃(发送时)和第二次丢弃(响应时)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在ARP层丢弃的,第二次是在MAC帧层丢弃的。
主机A收到报文后:
- 于是主机A收到了报文,在MAC帧层提取报头中的以太网目的地址,发现数据就是发给主机A的。
- 帧类型是
0806
是ARP,所以解包将报文直接向上交付给自己的ARP层。 - 接下来ARP层先看op,值为2代表的是应答。
- 就意味着主机A曾经向别的主机发起过ARP请求,这个时候请求的那个主机给我应答了。
- 这时主机A才获取发送端的以太网地址,发送端的IP地址。
所以主机A就得到了主机B,IP为B的主机的MAC地址。然后再将报文重新封装成MAC帧再定向的发送给主机B,此时就能正常的进行通信了。
衍生问题:
如果远方的发送主机,非常高频的向主机B发数据的话,难道每次发送每一个报文的时候都要遵守先ARP得到MAC地址,然后再向主机B发送的过程吗?
- 这是不是有点挫了?这样效率太低了!!
- ARP肯定不是每一次都要发起的,需要被缓存起来!谁请求?谁缓存!!
- 缓存的是目的IP和目的MAC的映射关系。
- 一旦经过一次ARP得到目的IP和目的MAC地址对的映射关系,在系统层面上缓存起来。
- 往后的再发的报文直接拿着目的IP去查表查到MAC地址就好了,然后再将报文发过去。
万一主机B的MAC地址发生变化了:
- 比如说这个主机不联网退出了,重新又接入了一台主机。
- 那么这个IP地址就被新主机拿到了(动态分配IP)。
- 所以这个缓存是暂时缓存,一般是
15 ~ 20
分钟(可以配置)。
这个缓存有个特点,因为MAC地址一直在变,所以就注定了这个缓存要保存最新的MAC地址。只要ARP比较新,就会重新更改缓存数据。
查看ARP缓存表:
Linux指令:arp -a
补充:
ARP的过程不是只在一个局域网内发生的, 而是在每一个局域网中发生,也可以在路由的路上进行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