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盲审解释
盲审时间
博士论文盲审疑问解答
第一: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好过吗?
第二:盲审论文实证数据要不要一起交过去?
第三:盲审的专家会不会验证数据的真假?
第四:盲审的时候专家会不会在软件上重新运行数据,看结果?
第五:盲审没有过怎么办?
第六:如何才能顺利通过盲审?通过盲审论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或者说博士论文盲审主要问题有哪些?
第七:盲审老师会仔细看论文吗?
第八:论文评阅书长啥样,匿名送审打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位论文盲审被毙的风险。
第十:他人观点
第十一:他人观点1
第十二:他人观点2
第十三:他人观点3
第十四:他人观点4
第十五:他人观点5
第十六:他人观点6
第十七:他人观点7
第十八:他人观点8
第十九:他人观点9
总结
前言
博士大论文匿名送审关乎着一个博士生是否如期毕业,大论文匿名送审期间,内心非常的焦虑,为什么呢?
1. 送审不过,肯定要重新送审,如果再不过,要延期半年。如果再不过,请见博士学位论文送审结果处理
2. 送审不过,找工作可能要重新来一次。大好的高薪同时还能解决北京户口工作,可能从面前流失
3. 送审不过,修改论文不亚于重新写一遍论文,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4. 送审期间,可能会百度无数次匿名送审方面的知识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接下来,我会把别人的经验或者自己的体会介绍给读这篇博客的博士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盲审解释
盲审就是将不署作者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可能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应是最为客观。一般高校,均有对学位论文进行定期盲审的相关规定,多为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论文进行盲审(有的学校要求100%)。北京交通大学的盲审是100%送审。
盲审时间
每个学校的盲审时间略有不同,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北交大一年有四次送审,我以4月和7月送审为例
1. 如果是4月15日送审,5月25日即可返回
2. 如果是7月15日送审,9月3日即可返回(由于研究生院老师放假,他们要等开学才能出结果,所以时间要略微长一些)
博士论文盲审疑问解答
第一: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好过吗?
严不严要看你学校本身要求严不严。盲审都是找“兄弟院校”,一起玩的哥们都很义气,你认真他就认真,你扯淡他就扯淡。所以,严不严得看你学校本身。
第二:盲审论文实证数据要不要一起交过去?
盲审论文应该是比较完整、规范的论文全文,实证数据要有,问卷、年鉴之类的原始数据就不需要了。
第三:盲审的专家会不会验证数据的真假?
盲审会关注实证研究的整体框架,并不会特别关注数据。原始数据也不好鉴别,但是对数据的分析一般是会验证一下的。主要看数据处理方法对不对、数据对结论的支持力度(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四:盲审的时候专家会不会在软件上重新运行数据,看结果?
这个一般不会,除非这个专家特别认真,也或者你数据太过分、侮辱专家的智商了
第五:盲审没有过怎么办?
不好意思,限期修改并经盲审同意答辩后公开答辩。有的学校盲审不通过直接延期答辩,意味着延期毕业。具体可以看博士论文申请及答辩
第六:如何才能顺利通过盲审?通过盲审论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或者说博士论文盲审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是:格式问题,即写作不规范。格式问题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态度是否端正,所以说格式很重要,如果格式不对,就容易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还谈何通过盲审。
二是:研究内容不充分。文章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要充分支持文章的论点,这可能需要作者做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才行。
三是:缺乏创新,或者说创新度不够。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所在,没有创新的文章在哪里都无法顺利发表,创新要求作者有自己思考总结的东西,要求文章原创度要达到一定标准。
四是:参考文献不新。引用文献尽可能引用最新的文献资料,这一点并不是最关键的,但有时候盲审老师会很在意这一点,作者也需要稍作注意。
五是:写作粗糙,各个章节内容的衔接度不足,研究内容片段化而不是系统化,无法确定各个章节内容的相关度。即学位论文有拼凑的嫌疑,这种情况下即使学位申请人在多篇SCI期刊发表论文也不能通过盲审。毕竟学位论文和小论文不是一回事。
六是:学位论文里研究工作做的非常平庸,依然在做老掉牙的课题,套路和方法一成不变,一些课题组十几年做的都是同样的研究内容,无法区别每一届毕业生的学术成果贡献。
七是:学术观点相悖。学位申请人可能会提出新观点,学位论文评阅人恰好不认同这个观点。
八是:过度依赖实验设备和商业软件。有些领域的研究论文完全依赖实验设备,或者模拟过程完全依赖功能化的商业软件数据输出,这种情况下对实验结果和软件模拟结果的细节,物理过程和机制表达不清楚,那么就无法认定学位申请人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的学术贡献,理论和方法的创新等。
注意:自己检查写作是否规范,还有错别字要少,句子要通顺等等。一般盲审的专家也不会非常仔细看的,但当发现这类问题后对你整体的印象必然大打折扣。
第七:盲审老师会仔细看论文吗?
盲审老师必然会仔细审阅文章,再加上盲审很多情况下是抽查,对文章的考核应当说会更加严格也更加仔细,一般来说博士论文盲审最为常见,研究生论文次之,所有博士硕士论文在盲审、外审都过了才能参加答辩,然后由答辩委员会决定是否通过答辩,是否授予学位,因此通过盲审是至关重要的。
注意:论文要体系严谨,结构完整,体现出层次性,当然尤其是摘要,每章的前言和结论,小结以及论文创新点,这些是博士论文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把这些部分注意好就OK了。
第八:论文评阅书长啥样,匿名送审打分的依据是什么?
以下的六点就是匿名打分的标准。
一共六项,每一项都会打一个分数,你的论文最后获得“A”或“B”或“C”或“D”就是根据六项总分的平均来计算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打分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根据分数计算,系统最后给的是“A”,即“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按评阅意见做出修改,同意组织答辩”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根据分数计算,系统最后给的是“B”,即“基本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但须对论文内容及文字进行适当修改,经导师审核后方可答辩”。
大家看了这张图,应该能明白,系统最终应该给出你什么结果了吧~
第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位论文盲审被毙的风险。
一是:在写作上要下大工夫,减少和杜绝错别字,口语化表达,图表公式清晰,排版、不能出现明显的笔误。
二是:同第一条,要把具体的研究工作在学位论文里准确表达,不能觉得SCI一区的论文都发表了就万事大吉了。
三是: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争取在多个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或者张贴报告,把自己的成果讲清楚。如果论文评阅人恰好听过你的学术报告,真正理解了你的报告内容,那么评阅论文的时候看起来就没那么费劲了。毕竟学术会议报告还有一个互动辩解的过程,而学位论文评阅却是单方面的。
四是:在学位论文的学术贡献里要简洁凝练和表达自己的学术贡献,此处不能直接复制学位论文的摘要。务必把学术贡献的表达要写的具有科学性,通读性,让大同行明白你具体做了那些事。另外,如果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可以提及下每个章节对应的出处。比如,第三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在XXX年XXX期刊上,本人在这个具体工作里排名第几,做了哪些具体贡献,但不要提及具体页码。以免评审人拿不准你是否发表了论文,或者担心你发表的论文层次太低。
五是:对于偏重实验和软件模拟为主的论文,要明确实验设计过程的一些思路和细节。在学位论文正文结束的后续展望这一节要表达自己对当前这个研究方向的认识,包括学术流派的提及等,如国内外相关研究方向的主要团队的一些观点以及自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
学位论文盲审可能会遇到不同知识层次和背景的评阅人,一些人依然在学术圈很活跃,一些评阅人可能已经多年不读最新的文献了。对于多数在学术圈依然活跃(不断有科研成果发表,而不是只在会议上反复做同一个报告)的研究人员,通常给出的学位论文评价都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对于已经没有科研成果产出的评语人在学位论文评阅过程中偶然会出现偏差,注意以上细节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被毙的风险。
第十:他人观点
为了简化问题,我把评审论文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校论文,这个名义上是盲审,其实总可以查到彼此信息的。另一类是外校论文,这个确实是盲审,由于彼此不认识,杀伐果断不留情面是很自然的。
虽然本校老师也存在所谓四大名捕对本校学生毫不留情,但是,学生大体上不太怕本校审查这个环节。毕竟,大部分老师还是要顾忌同事关系的。当然,也存在部分高校内严外松,从而避免学生出去丢人或者影响教育部学科评估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我的认知范围属于非常态,故而不展开。
大家普遍害怕的是外校盲审,除非几个盲审得分差异很大(有些学校允许在此情况下二次外审),否则挂了就是延期。我刚入职那会儿,对研究生论文质量期望不切实际,挂了三分之一的外校论文(那时还是新手,评审论文还好不多,八九本的样子),还觉得自己太过慈悲,实在对不起那些经历千辛万苦才毕业拿到硕士学位的同学。
有前辈听闻,善意提点之后,我开始系统研究和构建评审校外论文的模式。
论文质量无非是形式质量和内容质量两端。
形式质量主要是形式符合规范,没有抄袭、错字、病句、标点误用,不遗漏页码,目录页码对应准确,分段清晰,排版不超出页边距等等。
内容质量主要是选题新颖,观点独特,资料丰富,技术先进,工作量饱满等等。
能满足形式质量和内容质量双重要求的,自然可以给优秀,不过这个对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意义。这世上,优秀的人总归凤毛麟角。
有意义的是形式质量。
过手上百篇论文,形式质量过关的文章其实不多。除了少数年份,每年都会遇到一本不标页码的论文。相当的文章都会出现很多"的的"这类重复打印错误。至于一页一段,段落首行不空格,整段文字没有句号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形式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下,谈内容质量的意义并不大。一篇没有页码的文章,指望能被放过,那就得要求这篇文章给我留下心灵震撼,心灵创伤也行。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找我对她/他们的毕业论文提意见,譬如,理论如何完善,分析如何深入。出于职业道德,我也会尽力给出建议。但是,我不得不说,在形式质量未达标的情况下,内容修改的投入产出比很低。
于是,学生会觉得很委屈,明明相对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寝室那个兄弟花两星期写的文章都飘过了,我可花了三星期),问了好几个老师的修改建议,最后还是挂了。
问题的实质在于,形式质量是容易把握的。有没有页码、错字,很容易验证。以此为理由评判论文基本不会有争议。
内容质量则不然,在答辩时,许多学生会找出无数理由来说明其文章的首创意义(真的是首创),主成分分析技术是多么的先进,爬虫技术引领的机器学习是多么的前沿。在无数次的和不同学生交流之后,迟钝的智商才让我明白,一共就二十分钟的答辩时间,给学生从abc解释到莎士比亚的文笔特色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评审论文时,我主要关注形式质量。查重、错字、格式、页码、标点、图片、表格、排版,没有问题的,再看内容质量。借助办公软件,这个评审是很快的。
查重、错字、格式、页码、标点、图片、表格、排版,没有问题的,我肯定就放过了。少数几处错误,人之常情,也放过了。
事实上,我对自己带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预答辩前,通常要针对形式修改五遍以上,个别内容实在差的修改七遍以上。至少目前看来学生对外审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会不会有同学觉得对形式的过分关注,埋没了那些思想上有闪光点的文章?
对绝大多数研究生(也包括本科生),这种担忧可以通过拉长毕业论文创作周期解决。如果论文创作周期超过六个月,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会为自己的思想不能传世而苦恼。
第十一:他人观点1
1、每一本送审的博士论文,都要写评阅意见的,所以必然会看。
2、送审阶段是盲审,审完之后,就不盲了。答辩秘书会看到而且要综述盲审意见,并在答辩阶段宣读。这时候,意见和评阅人是向答辩委员会,答辩人以及所有答辩旁听人员公开的。因此,评阅意见也代表着评阅人的脸面,没点硬货是不行的。
3、平均每本博士论文,我会花上1-2个小时通读并批阅,这个过程可能是碎片时间,例如:飞机,高铁。然后,找个完整的半小时,在办公室把意见整理出来。
有同学关心1-2个小时,是否可以审完一本博士论文的问题,那我就多啰嗦几句。
学位论文的评审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1、每一本博士论文,研究生教务员会给每个评审专家联系,大概意思就是:**学校有个博士论文,题目是什么什么,你有没有时间或者兴趣审一下。如果是硕士论文,量比较大的话,教务员会给一个list,评审专家去挑几本审。
2、如果我有时间而且内容我有兴趣,我就会答应下来,并会拿到相应的资料;如果没兴趣或没时间,就可以拒绝,说不大熟悉内容。教务员会继续找评审专家,直到有人愿意审为止(有时候,你发现你的论文按照规定时间还没回来,有可能就是一直没有找到人审)
3、因此,拿到手的论文基本上我熟悉的领域而且我有兴趣的内容。
至于每本论文怎么审,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
博士论文我就不太在意细节了,直接看核心内容,创新点之类,花1-2小时肯定能审完。
第十二:他人观点2
会看的,不仅会看,而且会非常仔细的看
从研究方法,创新点,到文献综述以及后面的核心环节,一般都给出看法,有的是认可的也有的是需要改的。一张打印的纸张,一张手写的意见表。
会看的很细的,包括用词,注释,引用等一些很细微的东西,盲审的文章是重复率合格之后递交的,因为学校递交的都是检测合格的,基本学校都是这样的。
不仅会对的的理论环节提出了诸多的意见,还会看的就是数据分析部分了,对建模有没有什么意见。
最后还会对摘要跟结论提出了不少写法上的建议。
第十三:他人观点3
曾经我们老师说过他看论文的方式,拿到论文,看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和结论。然后就开始写评语,所以对于老师而言,最累的工作是写评语。
所以说你的论文老师肯定不会仔细看。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老师不想让你通过,这个时候老师会从头到尾的认真看。评语也会写的有理有据。
第十四:他人观点4
不要抱着侥幸心理,相信我,有些老师很认真,我之前的论文里面标点符号,“的地得”的用法错误都被老师标出来了。
第十五:他人观点5
看是一定看的,仔细倒不一定。现阶段,研究生论文目前还是比较严格的,明审会碍着导师的面子,但是盲审不一定会派送到哪位老师手里,所以如果有问题的,一定会好不留情的指正的。
盲审论文派送是按照关键词进行的,所以专家一般会是同行。如果写的好,专家会十分仔细看的,要是写的烂,估计会挑出几个大问题就结束了。
因为,毕业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比价厚,专家一般会先看摘要,再看文中实验与结果图片。如果结果比较好,会看一下理论分析。最后,肯定会看一遍参考文献。
第十六:他人观点6
最起码我老师会看,还会先让我看并说出优缺点
以我的经验,首先,大的格式不要错,其次,语言表达一定要精炼,否则看一篇口语化的论文会像吃了苍蝇一样,写的内容再好,心里也憋屈。最后 对于硕士毕业论文,创新性倒在其次,其实只要内容详实,有逻辑性,就是一篇不错的论文了。
基础学科的同学,对于实验结果,一定不要造假!也许你感觉差不多,但是评审专家是很容易能看出来的。实事求是!
第十七:他人观点7
不要心存侥幸,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一定会的!我们学校内审外审都是盲审,内审相对来说会很严格一些,因为学术不端被检测出来的话会对导师和学校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内审老师会相当严格。相对来说外审比较松,但是导师也会看,可能看的不仔细。你拿到外审报告就会发现每个老师都提了意见。而且外审一般是三个导师来审核,只要有一个C或者70分一下,那么就会被直接pass的。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就认真写吧,其实认真写和糊弄都是一样费脑子,一样的战线。
第十八:他人观点8
当然会都看,这个是双向考核,考核学生也考核老师,哪个老师都不可能不看论文就随便给个结论,而且一般水准高的老师,只要看几页就能找出问题了
第十九:他人观点9
当然会都看,这个是双向考核,考核学生也考核老师,哪个老师都不可能不看论文就随便给个结论,而且一般水准高的老师,只要看几页就能找出问题了
全部看,不可能抽看的,盲审本身就是抽一定比例的,很少有学校把所有学生论文都送去盲审,所以总体基数是不大的,而且会分给不同高校的老师,一般每个老师也就分到5篇论文左右,有些老师可能不到5篇。
这些论文老师肯定会看的,但是看得仔细程度这个不能保证,因为是匿名所以有可能老师会让他的学生帮忙看,然后他在翻一下给出评语跟最后结论,但是抽看肯定不会,毕竟硕士论文还是要严肃对待的,不可能一点不看就给出结论。
总结
1. 我的大论文送审是2020年7月15日,结果回来的时间是2020年9月3日,送审时间为49天。9月9日毕业答辩。
2. 我的送审结果是2个A,1个B。我发表了3篇SCI和1篇EI。
3. 我不算优秀的博士生。写这篇博客的目的,是为了给送审的博士生解答一些匿名送审的疑惑,同时也给你们加油打气,既然论文送出去了,慢慢等就好了,与其现在焦虑,不如送审前好好的改论文。
4. 送审出去了,也就不要再担心了。匿名送审,有时候是靠运气,碰到三个好老师,即便你没有发表好的文章,同样也是稳过。但是,希望不要存在侥幸的心理,踏踏实实的写好大论文。
5.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经济大受影响,幸运的是,自己在这一年,能完成博士毕业并在十月份拿到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
6. 展望:在2020年剩下的三个月,希望自己再多领一个证即“结婚证”,还有顺利入职华为,也算是对2020年的一个圆满交代。
参考1:https://blog.csdn.net/FnqTyr45/article/details/106324066?utm_source=app
参考2:https://blog.csdn.net/woshicver/article/details/105649110?utm_source=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