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章内容主要是学习机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决策树
,围绕决策树的应用,我们展开了解到:熵的定义、熵的计算、决策树的构建过程(基于快速降熵)、基尼系数等,从而使得我们对决策树有了直观认识。
熵的介绍
因为决策树主要思想是对数据集进行降熵,所以在了解决策树之前,有必要对熵
再做下系统梳理。
熵的定义
-
简言之,熵就是描述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熵越高,混乱程度越高。
-
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即熵)会不断增大
熵的含义
- 熵越大,系统越混乱的
- 熵越小,系统越有序的
例如:
生活上:如果房间(封闭系统)没有定期去打扫(外力引入),屋子会变得越来越乱(熵增),房间越乱熵越大。
工作上**:如果电脑桌面的文件夹(封闭系统)没有施加一定的归类归档工作(外力引入),文件夹及桌面会越来越乱(熵增),文件夹越乱熵越大。
联系到机器学习和信息论中:
-
熵(Entropy)是信息理论中用于衡量系统无序程度或不确定性的指标。
-
输出越确定越不混乱,越不确定越混乱。
例如:考试做选择题,一个选择题有四个A、B、C、D选项;明确知道选择题选哪个,熵越小脑子越不混乱;不知道选哪个,4个选项看着都像,代表熵越大脑子越混乱。
-
一个模型,在给定输入后,模型能够越肯定得输出结果,那么代表模型是一个好的模型;相反,如果不能确定的给定结果(甚至是瞎猜),那么就不能算做好的模型。
例如:在鸢尾花的示例中,如果给定一个鸢尾花的数据让机器进行预测是哪种类型。如果模型能够99%确定给定数据是某一个类型,那么这个模型是我们需要的、是好的模型;如果模型给出的结果是1/3概率是1类型,1/3概率是2类型,1/3概率是3类型,那么这个实际是没有意义的。
-
机器学习的训练过程本质上就是对抗熵的过程。
熵的计算
-
对于一个包含多个类别的数据集,熵的计算公式为:
H ( S ) = − ∑ i = 1 c p i log 2 ( p i ) H(S) = - \sum_{i=1}^{c} p_i \log_2(p_i) H(S)=−i=1∑cpilog2(pi)
其中:
H ( S ) H(S) H(S) 是数据集 S S S 的熵。
c c c 是数据集中不同类别的数量。
p i p_i pi 是数据集中第 $i $ 个类别所占比例。
代码实现
"""假定一个系统输出有2种情况:- A:[0.9, 0.1] -0.9概率输出第一种结果,0.1概率输出第二种- B:[0.6, 0.4] -0.6概率输出第一种结果,0.4概率输出第二种- C:[0.5, 0.5] -0.5概率输出第一种结果,0.5概率输出第二种问题:计算以上A、B、C的熵,看哪一种情况熵比较大
"""import numpy as np# 定义计算熵的函数
def entropy(probabilities):return -np.sum(probabilities * np.log2(probabilities))# 定义每种情况的概率分布
A = np.array([0.9, 0.1])
B = np.array([0.6, 0.4])
C = np.array([0.5, 0.5])# 计算每种情况的熵
entropy_A = entropy(A)
entropy_B = entropy(B)
entropy_C = entropy(C)# 输出结果
print("情况A的熵:", entropy_A)
print("情况B的熵:", entropy_B)
print("情况C的熵:", entropy_C)
由上计算可知,C:[0.5, 0.5]的输出越不确定(一半概率输出第一种结果,一半输出第二种结果),所以其越混乱熵越大。
决策树
决策树的概念
决策树是一种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的算法。它通过树状结构来表示各种决策规则,并根据输入数据的特征逐步进行决策,直到达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批如下的数据集:
ID | 有房者 | 婚姻 | 年收入 | 是否拖欠贷款者 |
---|---|---|---|---|
1 | 是 | 单身 | 10万 | 否 |
2 | 否 | 已婚 | 8万 | 否 |
3 | 是 | 离异 | 12万 | 否 |
4 | 是 | 已婚 | 15万 | 否 |
5 | 否 | 单身 | 6万 | 是 |
6 | 是 | 已婚 | 18万 | 否 |
7 | 是 | 单身 | 9万 | 否 |
8 | 否 | 离异 | 7万 | 是 |
9 | 是 | 已婚 | 14万 | 否 |
10 | 否 | 单身 | 5万 | 是 |
其中有房者、婚姻、年收入是特征(或者叫属性),是否拖欠贷款者是标签。
如果我们想通过这些特征来预测下一个数据是否会拖欠贷款,那么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树:
决策树的推理过程:
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判断过程
直到找到叶子结点没有子节点后,即输出返回
决策树的预测
在Python中sklearn有提供相关的决策树库函数,我们仍然以鸢尾花的分类来使用决策树进行预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plot_tre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加载开源库中的iris数据集
X,y = load_iris(return_X_y=True)# 切分数据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shuffle=True, random_state=0) # 1,构建模型
dtc =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2,训练模型
dtc.fit(X=X_train, y=y_train)# 3,预测数据
y_pred = dtc.predict(X=X_test)# 4,查看准确率
acc = (y_pred == y_test).mean()
print("准确率:", acc)# 使用 plot_tree 函数绘制决策树
plt.figure(figsize=(20, 20))
plot_tree(dtc, filled=True)
plt.show()
以上代码执行后,我们借助matplotlib和plot_tree将鸢尾花预测时的决策树以图形化的方式一并输出来了。
决策树的构建
决策树的应用(如上图)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学习的重点所在:如何构建决策树。
核心思想
通过快速降熵的方式,找到分割的节点,从而构建树的左右子集
构建步骤
-
选择最佳特征:
- 对所有特征数据进行遍历,计算熵,找到熵降得最小的特征
-
分裂数据集:
- 将数据集根据选择的最佳特征进行分割,分为左边和右边两部分子集。
-
递归构建:
-
对每个子集重复1-2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
停止条件可以是:达到最大深度、节点包含的样本数小于阈值等。
-
-
生成叶节点:
- 当满足停止条件时,生成叶节点并确定叶节点的类别(或数值)。
构建过程推导(降熵entropy)
在上述的决策树中,我们通过plot_tree打印了已经构建的决策树。其中在根节点:
- X[2] = 2.35,代表在特征2找到了最佳分裂点,最佳分裂值为1.581
- Entropy = 1.581,代表此时的熵值为1.581
- Samples = 120 ,代表此时的样本数量为120个
上述决策树通过代码来模拟决策过程,如下:
# 取特征的个数
n_features = X_train.shape[-1]best_split_feature_idx = None
best_split_feature_value = None
best_split_entropy = float('inf')# 遍历(0, 1, 2, 3)特征
for feature_idx in range(n_features):# ①特征值去重for value in set(X_train[:, feature_idx]):print('[iteration]分裂特征:', feature_idx)print('[iteration]分裂值:', value)# ②分裂值与特征对比,筛选出对应标签列# 左边的标签值y_left = y_train[(X_train[:, feature_idx] <= value)]entropy_left = get_entropy(y_left)print('[iteration]左边标签数据:', y_left)print('[iteration]左边的熵:', entropy_left)# 右边的标签值y_right = y_train[(X_train[:, feature_idx] > value)]entropy_right = get_entropy(y_right)print('[iteration]右边标签数据:', y_right)print('[iteration]右边的熵:', entropy_right)# ③计算融合的熵entropy_all = entropy_left * len(y_left) / len(X_train[:, feature_idx]) \+ entropy_right * len(y_right) / len(X_train[:, feature_idx])print('[iteration]融合的熵:', entropy_all)if entropy_all <= best_split_entropy:best_split_entropy = entropy_allbest_split_feature_idx = feature_idxbest_split_feature_value = valueprint(f'[result]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分裂点:{best_split_feature_idx}, {best_split_feature_value}, {best_split_entropy}')# 打印左边和右边的样本数量和取值print('[result]左边样本数量:', len(y_left))print('[result]左边样本取值:', np.unique(y_left, return_counts=True))print('[result]右边样本数量:', len(y_right))print('[result]右边样本取值:', np.unique(y_right, return_counts=True))print('------------')
执行结果如下:
将以上输出的日志保存到本地的.log文件中,然后我们筛选出"[result]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分裂点"这段日志: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对120个数据集的每个特征进行遍历计算熵,计算之后找到了熵最小的分裂点有两个,分别为:
2, 1.7, 0.6713590373778532
3, 0.6, 0.6713590373778532
这两个分裂值的熵均为0.67135,一个是特征2类别下的特征值1.7,一个是特征3类别下的特征值0.6。对比plot_tree打印的决策树:
- x[2] < = 2.35:即系统选择的是特征2下2.35(即:(1.7+3.0) / 2 = 2.35)这个最佳分裂点。
其过程用图来表示过程如下:
由此可知,决策树整体的运行方式为:
-
构建模型:通过对训练的数据进行遍历计算,通过计算熵值找到最佳分裂点,然后递归计算直到达到停止条件,同时生成叶节点。
-
预测数据:传入新的数据进行分类时,决策树进行特征的匹配计算从而找到对应的叶子节点。
例如:假设需要预测一个[ 1, 2, 3, 4]的样本,那么决策树
- 首先对特征2(即3)进行判断,发现3小于2.35不成立,向右走;
- 然后对特征3(即4)进行判断,发现4<=1.75不成立,向右走;
- 然后对特征2(即3)进行判断,发现3<=4.85成立,向左走;
- 然后对特征0(即1)进行判断,发现1<=5.95成立,向左走达到叶子节点,返回类别1
构建过程推导(基尼系数gini)
基尼系数的定义
定义:基尼系数(Gini Index)是决策树算法中用于衡量数据集纯度的指标之一。
基尼系数的推导
-
假设有三个概率[p1, p2, p3]
-
计算其熵值方法为:
-( p1 * log2(p1) + p2 * log2(p2) + p3 * log2(p3) ) →
-p1 * log2(p1) - p2 * log2(p2) - p3 * log2(p3) ) →
p1 * log2(1/p1) + p2 * log2(1/p2) + p3 * log2(1/p3) ) ~
p1 * ( 1 - p1) + p2 * (1 - p2) + p3 * (1 - p3)
-
基尼系数的意义
基尼系数本质上是一种工程上对熵计算的数学化简,可以省去较为麻烦的log2(1/P)的计算,取而代之的变为P * (1-P),从而降低工程的计算代价。
以上决策树改为使用gini系数来进行构建: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plot_tre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加载开源库中的iris数据集
X,y = load_iris(return_X_y=True)# 切分数据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shuffle=True, random_state=0) # 1,构建模型
dtc =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2,训练模型
dtc.fit(X=X_train, y=y_train)# 3,预测数据
y_pred = dtc.predict(X=X_test)# 4,查看准确率
acc = (y_pred == y_test).mean()
print("准确率:", acc)# 使用 plot_tree 函数绘制决策树
plt.figure(figsize=(20, 20))
plot_tree(dtc, filled=True)
plt.show()
运行结果:
模拟决策树构建过程改为gini系数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计算传入的logits概率
# 计算方法:
# 1、对logits进行去重
# 2、计算每个label(例如:0,1,2)出现的次数
# 3、概率=出现次数/总的logits个数
def get_gini(logits = [2, 1, 0, 2, 2, 1, 0, 2]):# 类型转换为np数组logits = np.array(logits)# 获得不同类型的标签数量num_logits = len(logits)# 特殊处理:没有样本或者样本类型都一样,则混乱程度一样,熵为0if num_logits < 2:return 0# 计算对应标签的概率,即:概率 = 出现次数/总的个数probs = np.array([(logits == label).sum() for label in set(logits)]) / len(logits)# 计算系统的熵gini = (probs * (1 - probs)).sum()print("[get_entropy]传入的logits值为:", logits)print("[get_entropy]去重后的label为:", set(logits))print("[get_entropy]每个lable的概率为:", probs)print("[get_entropy]计算得到的gini为:", gini)return gini# 取特征的个数
n_features = X_train.shape[-1]best_split_feature_idx = None
best_split_feature_value = None
best_split_gini = float('inf')# 遍历(0, 1, 2, 3)特征
for feature_idx in range(n_features):# ①特征值去重for value in set(X_train[:, feature_idx]):print('[iteration]分裂特征:', feature_idx)print('[iteration]分裂值:', value)# ②分裂值与特征对比,筛选出对应标签列# 左边的标签值y_left = y_train[(X_train[:, feature_idx] <= value)]gini_left = get_gini(y_left)print('[iteration]左边标签数据:', y_left)print('[iteration]左边的熵:', gini_left)# 右边的标签值y_right = y_train[(X_train[:, feature_idx] > value)]gini_right = get_gini(y_right)print('[iteration]右边标签数据:', y_right)print('[iteration]右边的熵:', gini_right)# ③计算融合的熵gini_all = gini_left * len(y_left) / len(X_train[:, feature_idx]) \+ gini_right * len(y_right) / len(X_train[:, feature_idx])print('[iteration]融合的熵:', gini_all)if gini_all <= best_split_gini:best_split_gini = gini_allbest_split_feature_idx = feature_idxbest_split_feature_value = valueprint(f'[result]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分裂点:{best_split_feature_idx}, {best_split_feature_value}, {best_split_gini}')# 打印左边和右边的样本数量和取值print('[result]左边样本数量:', len(y_left))print('[result]左边样本取值:', np.unique(y_left, return_counts=True))print('[result]右边样本数量:', len(y_right))print('[result]右边样本取值:', np.unique(y_right, return_counts=True))print('------------')
运行对比,gini系数的计算与plot_tree输出一致。
决策树的意义
决策树可以用于进行特征筛选。
例如:通过鸢尾花分类问题对比发现,在决策树计算过程中,通过dtc.feature_importances_可以看到特征1的重要性为0,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而特征3比较重要。
优点:解释性比较好,可以对特征进行重要性排序,模型可大可小(可以进行剪枝)
本章小结
- 熵是衡量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混乱的;熵越小,系统越有序的。
- 一个模型输出越确定越不混乱,越不确定越混乱。
- 决策树是一种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的算法,它通过一定的规则对每一个节点进行判断,直到找到叶子节点后输出返回。
- 基于降熵的思想,决策树在构建过程中,对数据进行遍历计算熵,找到熵降得最小的,然后将该熵对应的值作为分裂值,分为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直到结束。
- 为了简化熵的计算,也可以使用gini系数来进行计算,从而简化工程计算代价。
- 除了决策树进行预测之外,也可以用于进行特征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