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人机接管(human takeover)是指在自动驾驶过程中,当系统遇到超出其处理能力或预设安全阈值的情况时,将控制权交还给驾驶员的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用性与安全性,是目前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挑战。
二、事件判断
首先,系统能否准确识别“关键事件”是人机交互中的首要问题。关键事件通常指的是任何可能威胁行车安全或超出自动驾驶系统处理能力的情形,如突发的行人横穿、道路施工、极端天气等。理想状态下,自动驾驶系统应当通过集成的传感器(如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和先进的算法提前感知并分析这些情况,及时向驾驶员发出接管请求。
然而,技术局限性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受限于传感器的物理限制、算法的精确度、以及环境的复杂性。例如,极端光照条件、复杂的城市环境、甚至是路面标记的缺失都可能影响系统的判断。此外,某些“黑天鹅”事件,即罕见且不可预测的情况,更是难以通过现有的算法模型完全覆盖。
三、人机交互
即使系统成功识别到需要接管的时刻并发出请求,人机交互的效率和有效性也是一大难题。研究表明,驾驶员从非驾驶状态到完全控制车辆通常需要几秒钟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接管延迟”。在这期间,车辆可能已经行驶了相当长的距离,增加了事故风险。此外,“模式混淆”和“脱离循环”是常见的问题,即驾驶员可能因过度依赖自动驾驶系统而反应迟缓,或者在接管时对车辆状态不够了解,导致操作失误。
尽管现有的驾驶员接管实验在设计上力图模拟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期提高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包括:
心理状态差异:在实验室环境下,参与者可能知道他们正在被观察或测试,这种意识可能影响他们的驾驶行为,使其比在现实生活中更为谨慎或刻意表现。真实的驾驶环境中,驾驶员面临未知风险和不确定性,心理状态更为自然和多样。
风险感知差异:模拟环境中的风险虽然是基于现实数据构建,但参与者感知到的风险程度往往低于真实情况。在没有真实后果的情况下,驾驶员在模拟器中采取行动时可能不够果断或不够重视安全。
环境真实性:尽管现代模拟器能够高度还原道路环境、交通状况和天气效果,但仍然难以完全复制所有现实中的细节和不可预见因素,如行人突然横穿、复杂的社会交通互动等。
生理反应差异:在真实驾驶中,高速行驶、紧急避险等情境下,驾驶员可能会经历显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等,这些生理变化在模拟环境中较难完全复制,可能影响决策过程。
技能迁移问题:模拟器训练的技能是否能顺利迁移到实际驾驶中也是一个疑问。驾驶员可能在模拟器中表现出色,但在实际驾驶时因缺乏经验或对环境的适应性不足而表现不佳。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未来方向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和开发工作正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
增强系统预测能力:通过机器学习和更复杂的场景模拟,提高系统对复杂和罕见事件的识别和预测能力。
优化人机交互设计:开发更直观、及时且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接管提示,如触觉反馈、声音警报和视觉信号的综合运用,以缩短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驾驶员状态监测:利用车内监控系统监测驾驶员的注意力状态和准备度,确保在需要时驾驶员能够迅速响应接管请求。
渐进式自动驾驶教育: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动驾驶系统的限制,提高其在关键时刻的介入能力。
驾驶员模拟接管研究中往往理想化地假设驾驶员能够迅速且正确地响应接管请求,但现实中,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反应时间延迟、以及对车辆状态理解的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决策质量,进而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鉴于此,确保车辆在驾驶员做出错误决策时仍能保持安全状态,成为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考量。以下几点是提升此类情境下车辆安全性的关键策略:
冗余安全设计:自动驾驶系统应内置多层次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硬件冗余(如多重传感器、备份执行器)和软件冗余(多种算法路径验证决策)。这样即使在驾驶员未能正确接管的情况下,系统也能尝试采取预防措施,如紧急制动、减速靠边停车等,以避免或减轻潜在事故。
渐进式接管辅助:开发更加智能的渐进式接管辅助技术,当检测到驾驶员反应迟缓或决策不当,系统不仅发出警告,还可以逐步介入,比如先控制车速、方向,给予驾驶员更多适应和纠正的时间,逐步过渡到安全接管。
动态风险评估:系统需具备实时评估当前驾驶情境的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级别调整接管请求的紧迫性和干预方式。在高度危险情况下,系统应更积极地采取自主避险措施,减少对驾驶员反应的依赖。
驾驶员状态监测与适应性提示:通过生物识别技术监测驾驶员的注意力、疲劳状态和准备程度,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接管请求的方式和时机,比如在驾驶员注意力分散时加强警告信号的强度和多样性,确保接管请求能被及时且有效地接收。
增强训练与教育:为驾驶员提供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专项培训,包括模拟接管的应急演练,增强他们对自动驾驶系统限制的认识,提升在不同情景下的接管能力和决策质量。
法律与标准制定:推动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框架,规定自动驾驶汽车在驾驶员错误决策情况下的责任归属、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为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指导。
传统的接管时间评估指标和车辆状态表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驾驶员对自动驾驶车辆的接管能力及其对车辆操控的影响,但这些指标的局限性在于它们可能不足以全面、深入地描绘驾驶员在接管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环境感知能力。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和理解驾驶员在自动驾驶车辆接管过程中的行为与效能,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情景意识评估:开发更精细的情景意识评估工具,通过驾驶员的眼动追踪、生理指标监测(如心率、皮肤电导等)以及驾驶决策的分析,来衡量驾驶员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理解和预测能力。这有助于了解驾驶员在接管前是否已充分理解路况,并对接下来的驾驶操作做好准备。
认知负荷测量:研究驾驶员在接管过程中的认知负荷,通过任务复杂度、信息处理速度、以及大脑活动的测量(如通过脑电图EEG),来评估驾驶员在接管时的认知资源分配情况。高认知负荷可能导致驾驶员对信息处理的延误或错误,因此是评估接管能力的关键因素。
接管意愿与准备度:探索驾驶员的主观接管意愿和实际准备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行为观察,分析驾驶员在不同情境下愿意并能够接管的动机和条件,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接管效率。
交互界面的优化与评估:设计并测试更高效的驾驶员-车辆交互界面,如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提供更直观的环境信息,或利用触觉反馈提高接管通知的有效性。评估这些改进措施如何影响驾驶员的接管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个性化评估模型:考虑到不同驾驶员在经验、技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开发个性化的评估模型,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每位驾驶员在特定情境下的接管表现。这可能涉及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识别每位驾驶员的特异性和行为模式。
通过上述方向的研究,可以期望构建出更加完善和精确的驾驶员接管性能评估体系,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集成与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自动驾驶中的人机接管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设计哲学和社会伦理的体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驾驶员行为更深入的理解,未来的人机交互设计有望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确保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