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延迟满足
- 婴儿气质
- 情感依恋
- 咿呀学语
- 性别认同
- 游戏人间
- 学习方式
- 行为塑造
延迟满足
- 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未来能够获得的成就非常重要
- 如果孩子们意识到学会转移注意力和思想就能够实现自我控制,那么他们就成功了一大步
- “冷”系统是认知的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各种注意分心活动,它可以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
- “热”系统是情绪的基础,是由先天性的、受刺激即被激活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持续将注意力固定在奖励物质上
- 发展心理学: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行为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婴儿气质
-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等级整合原则、系统独立原则
- 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击剑反射)
- 婴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的脑神经元数量就已经是人脑神经元数量的80%,而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基本会把剩余的20%长全
- 气质:个体的唤醒模式和情绪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由于神经的作用,婴儿有着各自的气质类型,而各种气质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又同时受到遗传、环境和文化种种因素的影响
- 易养型婴儿
- 难养型婴儿
- 发动缓慢性婴儿
情感依恋
- 依恋: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且当其在场的时候感觉到安全的心理倾向
- 接触性依恋(恒河猴实验)、印刻现象(鸟类实验)
- 现代研究指出,依恋形成的敏感期,从婴儿6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了,但结束时期尚不明确
- 根据儿童与父母分离与重聚时的不同表现,将婴儿分成了4种不同的依恋类型:
- 安全型依恋
- 回避型依恋
- 抗拒型依恋
- 混乱型依恋
- 依恋模式之间的差异,其实与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互动有非常大的关联
- 不安全依恋模式儿童的看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的需求,没有很好地与儿童进行互动
- 幼年依恋的质量与其成年之后的恋爱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 无论是婴儿的依恋关系,还是成年人的依恋关系,情感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咿呀学语
- 经典条件反射:个体学习是以特定的方式对一个中性刺激进行反应,而这个刺激原本并不会带来这种反应方式
-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自发反应会根据反馈结果的正性或负性而得到增强或减弱
- 所谓习惯化的过程,就是指在某个刺激重复多次呈现后让我们对它的反应会发生降低
- 儿童的模仿能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前语言学习 - 咿呀学语
- 手势产生所激活的脑区与言语产生所激活的脑区是相似的,这就表明口语可能是从手语进化而来的
- 先天论认为语言的发展是遗传的结果,它被某种与生俱来的机制所引导
性别认同
- 社会性参照:有意地收寻他人的情感信息,以帮助理解不确定情境的含义
- 点红实验:婴儿的自我意识
- 即便存在生理上的不同,男婴和女婴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很小的
- 这些性别差异,其实是父母或者环境强化的结果,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
- 同性偏好,激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弱化性别教育
游戏人间
- 自言自语:这些语言将会被用于指导儿童的行为和思维,产生新的想法,最终起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 幻想游戏:以想象能力为基础,使物体和人物表现出新的身份或具有新的意义(比如过家家等)
- 感觉运动游戏
- 符号化游戏:符号思维能力出现,儿童的思维会变得更灵活,将一种物体假想为许多别的物体
- 游戏是儿童形成道德观念的最好方式之一
- 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 前习俗水平阶段:以惩罚和服从为导向的阶段,只是通过一件事情的结果来判断好坏;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导向的阶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你帮我,我也帮你”的关系;
- 习俗水平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导向的阶段,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判断的依据是规则和法律,但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善恶判断常会出现相互矛盾;
- 后习俗水平阶段:法律或习俗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决定的,也是可以由于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的;
- 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学习方式
- 经典条件反射
- 操作条件反射
- 观察学习
行为塑造
- 当你已经习惯了拥有某样东西,突然它被取消了,便会有一种负向的情绪(如从孩子手里拿走玩具)
- 鼓励让孩子发现自己可以控制成功与否,而简单的表扬则剥夺了这种可控性
- 外在的物质奖励,有时会替换我们的内在动机(萨尔瓦多的留声机故事) - 金钱心理学
- 语言具有反向塑造的能力,即你说过的话,会反过来影响你的思维及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