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逻辑地址的构成是“逻辑地址&页内地址”,而物理地址的构成“物理块号&页内地址”,因此只要找出逻辑地址中那几位表示逻辑页号基本就完成了。页内大小=4k=4*2的10次方=2的12次方,可以得出页内地址占12位,因此1B1AH的后12位(B1AH)位页内地址,进而也就知道其中的前4位逻辑页号(即其中最左边的1就是表示页号),由页号变换表可得,页号1对应的物理块号是6,因此物理地址=‘’6,即“B1AH”=“6B1AH”;
2. 直接地址有5个地址项,对应的块数量为5(逻辑块号0----逻辑块号4);由于每个逻辑块为1K,因此2个一级间接索引地址对于的块数量为2*1KB/4B=2*1024B/4B=2*256=512(逻辑块号517----逻辑块号516);由于二级间接索引有1个地址项,因此对应的块数量为256*256=65536(逻辑块号517----逻辑块号66052)。可见,逻辑块号1位于直接地址索引范围内,应采用直接地址索引;逻辑块号518位于二级地址索引范围内,应采用二级间接索引;
3.资源分配的知识点:R的可用数初始为25,目前已经给4个进程分配出去6+4+7+6=23个资源,R剩余2个资源,能且只能把其分配给P3才可使该进程转入运行状态,从而完成后可释放更多资源让其它进程运行,如果分配给其他进程,则所有进程都会因资源不够而保持等待状态。
4. 关于数据库表结构冲突的描述判断:同一实体在不同ER图中属性个数和排列次序不同属于“结构冲突”,可以在员工实体内加入职工属性即可,删除培训师实体。(这题我一直以为是实体冲突,其实并不是,常考的易错题目);
5. 自然连接、笛卡尔积相关的知识点考试:自然连接是在等值连接的基础上去掉重复的属性值,而等值连接又要求R和S有相等的属性才能连接。因此自然连接的结果是6615、6156、6154,即3个元祖,4个属性列。
R*S表示R与S的笛卡尔积,其运算结果包括4*3=12个元祖(即行数),属性个数(即列数)为4+2=6(分别为R.A、R.B、R.C、R.D、SB、SC)。δ为选择运算符,δ2=5表示从目标数据中选择第2列与第5列的值相等的元祖。π1,5表示从目标数据中投影出第一列和第五列。由上述R*S的运算结果可知,第一列为R.A,第2列R.B,第5列为S.B,因此只要把题干中5换为S.B、2换成R.B,1换为R.A即可得到等效表达式【引用属性时,第一个关系(默认)中的属性可省略关系名称】
6. SoC芯片的概念:从SoC的定义来看,它虽然可定制但并不是标准产品,定制并不是建立在标准产品基础之上的,而是从软件、硬件方面都要重新设计的。
7.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概念: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是针对特定嵌入式硬件而开发的操作系统,系统与硬件的耦合性较强,不是通用OS。
8.NDB的概念:如果一个NDB可不加裁剪地支持任何类型的嵌入式设备,则这个NDB不会太小,而嵌入式设备的存储及性能相对来说都是有限的,因此NDB需要可以裁剪、当然也需要代码可重用才行。
9.AI芯片的特征:AI芯片的关键,使用新型计算范式,具有训练和推断能力,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可重构能力(针对领域而非应用)。支持低精度计算的是AI芯片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算不算是关键特征;AI芯片的开发需要工具的支持,但是不一定要专用,且开发工具也不能算是芯片的特征。
10.以太网交换机的功能是负责以太网内的数据交换,属于二层交换。交换机的MAC地址表中保存的核心信息是“目标主机的MAC地址与交换机转发端口的对应关系”。这个表初始为空,接收到数据帧后(二层也就是数据链路层中传输的基本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数据帧中有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如果在地址表中没有找到与该帧中携带的目标MAC地址一致的表项,则在该交换机范围内进行泛洪(Flooding)转发,也就是把帧转发给该交换机的所有端口;如果某个端口的主机回复了该泛洪数据帧(即该主机表示其MAC地址与帧中的目标MAC地址相同),则交换机就会把该主机的MAC地址及对应的端口添加(学习)到地址表中,可见交换机并不是通过读取输入帧中的目标地址来添加条目的。MAC地址表的条目分动态条目(交换机通过自己学习得到的)和静态条目(手动配置的)。动态条目有生存的时间,如超过一定时间未使用可能会被新学习条目替换掉,可见,MAC地址表不是静态增长的,也不可能静态增长,因为交换机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动态条目在交换机重启后会被清空,静态条目在交换机重启后不会被清空。
11.Internet相关的概念:Internet网络的核心协议是TCP、IP协议,而TCP、IP协议是一种分组交换的协议,分组交换也叫包交换,它将所接收的分组先进行存储再进行转发;
12.SDN相关的概念:SDN的本质是将物理网络软件化,这样就可以像升级、安装软件一样对网络进行管理,方便更多的应用程序能快速部署到网络上,SDN网络架构有三层,分别是应用层、控制层、转发层。其中,应用层对应用用户不同的业务和应用,控制层主要负责处理数据平面资源的编排,维护网络拓扑,状态信息等,转发层负责用户的转发;
13.Web服务器相关的概念:Web服务器主要性能指标有最大并发连接数,响应延迟、吞吐量,QPS(Queries Per Second)、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RPS(Request Per Second)等,常见的Web服务器性能评测方法有基准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
14.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初始级(主要特征是数码化,Digitization)、单元级(主要特征为数据化,Datafication)、流程级(主要特征为数字化,Digitlization)、网络级(主要特征为数模化,Digifax)、生态级(主要特征为数用化,DigiMarketing)。
15.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等。
16.信息化需求包含三个层次,即战略需求,运作需求和技术需求。组织信息化的目标是提升组织的竞争能力,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支持环境,因此组织信息化也是组织的战略需求。组织战略是通过组织的运作来完成的,因此组织信息化也是组织运作的需求。组织运作需要技术的支撑,而信息化技术又在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组织信息化也是组织的技术需求。
16.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常识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发,生产、销售、进出口含有以下内容的软件产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可能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含有国家规定禁止传播的内容;不符合我国软件标准规范的;
17.CMMI相关概念:CMMI评估分为五个等级,自底向上分别是初始级、已管理级、已定义级、定量管理级、和优化级;
初始级(Initial):软件过程是无序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对过程几乎没有定义,成为取决于个人努力,管理是反应式的。
已管理级(Managed):建立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来跟踪费用,进度和功能特性,制定了必要的过程纪律,能重复早先类似应用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
已定义级(Defined):已将软件管理和工程两个方面的过程文档化,标准化、并且综合该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所有项目均使用经过批准、裁剪的标准软件过程来开发和维护软件,软件产品的生产在整个软件过程中是可见的。
定量管理级(Q-Mnanged):分析对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数据,对软件过程和产品都有定量的理解与控制;
优化级(Optimizing):过程的量化反馈和先进的新思想,新技术促使过程持续不断改进。
18.产品配置是指一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形式(机器可读货人工可读)和各种版本的文档、计算机程序、部件及数据的集合,该集合中每一个元素称为该产品配置中的一个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I),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识符、文件状态、版本作者和日期等。所有配置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项目产品的演化过程。
19.需求管理包括:变更控制、版本控制、需求跟踪、需求状态跟踪等;
变更控制:建立变更、分析影响、做出决策、交流、合并、测量需求的稳定性;
版本控制:确定需求稳定版本、确定单个需求文档版本
需求跟踪:定义对其他需求 连接链、定义对其他系统元素的链接链
需求状态跟踪:定义需求状态、跟踪需求每一个状态
20.需求跟踪的目的是建立与维护“需求-设计-编码-测试”之间的一致性,以确保所有的工作成功符合用户需求,因此需求跟踪应编制每个需求与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文档,这些元素包括其它需求、体系结构、设计部件、源代码模块、测试、帮助文档和文档等。
21.传统的软件生命周期是指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构思)开始,经过定义、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后被废弃(不能再使用)为止的全过程。按照传统的软件生命周期方法学,可以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运行与软件维护几个阶段。
22.敏捷方法的核心思想是:1)敏捷方法是适应型的,而非可预测型,与传统方法不同,敏捷方法拥抱变化,也可以说它的初衷就是适应变化的需求;2)敏捷方法是以人为本的,而非以过程为本的;3)敏捷方法以原型开发原型的思想为基础,采用迭代增量的方式进行开发的,每一个发行版本是在前一个成功发行版的基础上进行需求扩充,最后满足客户的所有功能需求;
23.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软件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二维的软件开发模型,它在横向上把软件开发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始、精化、构建、移交),在纵向上把软件开发划分为九个核心工作流:业务建模、需求、分析与设计、实现、测试、部署、配置与变更管理、项目管理、环境。
24.版本控制工具用来存储、更新、恢复和管理一个软件的多个版本;
25.顺序图是一种UML图,主要在面向对象设计中用于描述对象间的消息及动作的时序关系,是面向对象设计使用的工具;
26.低耦合、高内聚是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模块的耦合类型通常分为七种,根据耦合度从高到低顺序:内容耦合、公共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特征/标记耦合、数据耦合、非直接耦合。内容耦合最强,独立性最弱,因此不应该使用;数据耦合的耦合性最弱,应该尽量使用。
模块的内聚类型分为七种:从高到低,功能内聚、顺序内聚、通信内聚、过程内聚、瞬时内聚/时间内聚、逻辑内聚、偶然/巧合内聚.
27.UML中模型图具体如下,PAD(Problem Analysis Diagram)即问题分析图,它用二维树结构来表示程序的控制流,将这种图翻译成程序代码比较容易,常用作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中详细设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