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Van de Ven, Niels, Marcel Zeelenberg, and Rik Pieters (2011), "The Envy Premium in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 (6), 984-98.4
Van de Ven, Niels, Marcel Zeelenberg, and Rik Pieters (2009), "Leveling Up and Down: The Experiences of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Emotion, 9 (3), 419-29.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常常会比较自己和他人拥有的东西。比如,看到朋友买了最新款的iPhone,自己心里可能会有点痒痒的,也想拥有一个。本文探讨的就是这种“嫉妒”情绪如何影响我们对产品的评估和购买意愿。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当人们嫉妒别人拥有的某个产品时,他们愿意为同样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就是所谓的“嫉妒溢价”。
两种嫉妒:良性嫉妒和恶意嫉妒。
-
良性嫉妒:这种嫉妒是积极的,当人们看到别人拥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时,会感到羡慕,并产生提升自己、努力获得同样东西的动力。良性嫉妒的人会更喜欢和欣赏他们嫉妒的对象,并且会有更积极的行为倾向,比如努力工作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
恶意嫉妒:这种嫉妒是消极的,当人们认为别人不应该拥有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时,会感到愤怒和不满,并产生破坏他人优势地位的冲动。恶意嫉妒的人会有更强烈的负面情绪,比如希望别人失败,甚至可能会采取行动来伤害或贬低他们嫉妒的对象。
实验研究
1. 探究这两种嫉妒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
实验1:研究者让参与者想象自己是一个学生,面对一个获得优厚实习机会的同学。结果发现,那些感到良性嫉妒的参与者愿意为实习服务支付更多。
-
实验2:参与者被要求想象自己对拥有iPhone的人感到嫉妒。结果表明,感到良性嫉妒的人认为iPhone更有吸引力,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
实验3:通过观看视频,研究者诱导参与者对拥有iPhone的人产生良性或恶意嫉妒。结果发现,良性嫉妒的人愿意为iPhone支付更多,而恶意嫉妒的人则愿意为另一款智能手机BlackBerry支付更多,以此来与拥有iPhone的人区分开来。
2. 验证这两种嫉妒类型的存在和影响:
-
实验1:在荷兰进行,荷兰语中有两种不同的词汇来区分良性嫉妒和恶意嫉妒。实验让参与者回忆自己的嫉妒经历,并描述这些经历。研究发现,参与者能够清晰地区分良性嫉妒和恶意嫉妒的体验。
-
实验2:在美国进行,英语中只有一个词来描述嫉妒。研究者使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来分析参与者对嫉妒的描述,结果发现即使在只有一个词描述嫉妒的语言中,人们仍然能够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嫉妒类型。
-
实验3:在西班牙进行,西班牙语中也只有一个词来描述嫉妒。这个实验进一步复制了前两个实验的发现,证实了两种嫉妒类型的存在。
结论
嫉妒并非一种单一的情绪,而是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感受和行为倾向。良性嫉妒可以激励人们提升自己,而恶意嫉妒则可能导致人们采取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嫉妒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嫉妒情绪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良性嫉妒会让人们更愿意为羡慕的产品支付高价,而恶意嫉妒则可能促使人们寻找替代品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嫉妒情绪的“溢价效应”对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价策略有重要的启示。
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的发现对于市场营销、社会心理学以及个人情感管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了解消费者是出于哪种类型的嫉妒购买产品,可以帮助企业设计更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销量和利润。反过来讲,消费者要意识到自己的嫉妒情绪,理性消费,避免因为一时的嫉妒而做出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决策。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理解嫉妒的两种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冲突和个人关系中的矛盾。
对于个人来说,识别和管理自己的嫉妒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