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2019年4月23日,主题为“人工智能与未来科技”的香港科大“清水湾”思享会【第13期】隆重举办,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著名科技投资人王煜全先生做了主旨为“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生态”的精彩分享。
一、科技创新时代的迭代
二三十年代的科技进步主要是工业化大生产;五六十年代的科技进步主要是在IT;八九十年代以后的科技进步主要是互联网。
人是逃不开历史局限性的,属于一个时代就要忠于这个时代,当前已经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了,并且仍处在不断进化中。
今天我就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科技发展的历史与当前行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01
科技企业1.0
科技企业1.0以福特公司的出现为代表。
我们都知道科技的源头是从瓦特改善了蒸汽机开始的,后来瓦特和另一个投资人博尔顿成立了博尔顿瓦特公司,但是那时候的科技企业称不上1.0,因为它无法量产,无法量产就无法造福于社会,它的应用是非常狭窄的。
福特的出现,成为了科技企业1.0的曙光,它是工业化大生产的鼻祖,后来资本来结合相融的时候,主要解决的是量产问题。
02
科技企业2.0
到了六七十年代,以惠普为典型的研发公司出现了,他们更多依靠软件、研发与量产来降低成本。但问题在于这个阶段的研发时间较长,所以风险投资应需而生,硅谷风起云涌的公司都是2.0时代的产物,在前面风险投资投入以后,不再需要有更大的量产投入,因为这时量产的是数字产品,量产的边际成本为零,我将之称为科技企业2.0时代。
时代造就机遇,人才们把科技转化成产品,让之成为可以批量的流程。但是与此同时问题也应运而生:任何一个热潮都是会消退的,因为热潮意味着替代,当大多数的产品都需要量产,需要产业化,唯有成为不可替代的那个核心,才能把握住这个机遇。
现在的市场还是产业化的市场,我认为这个机会来是给整个中国带来的机会。我很认同去年香港科大发力机器人研究,因为机器人就是中国人的机会。现在中国在帮全世界解决量产的问题,当然我们最近还在推动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中国能帮全世界解决用户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人对高科技有一种痴迷,这种痴迷会转换成我们在整个科技产业里的动能。
03
科技企业3.0
现在我们进入了科技企业3.0。3.0的特点是打通了研发与量产。如今高科技企业转化生产力的效率更高,各个领域的科技都在井喷,流水线化可以大规模复制,实现了科技对社会的推动。
而实际上要真正把科研成果落地,再到上市,还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一、科研产品。
二、创新技术。
三、工业化生产。
四、资本化投入。
五、全球市场颠覆。
这是孵化、产业、资本、政策的结合产物。
目前,科技的进化还在不断向前,比如人工智能的一个目标,就是他人无法复制的顶尖水平。在解决了科学、研发、量产的问题后,我们期待未来的中国制造还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整体的链条是会被打通的,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我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二、科技创新创业当前生态
比尔盖茨说过:“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一年的成就,但是会低估企业十年能够做到的事情。”
创业是五年积累五年收获的过程,全世界企业的发展逻辑都是这样的的,十年才有可能才上市,二十年时间有可能冲刺全球500强。
现在的创新企业不像过去市场竞争小,举个简单的例子:福特与马车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今天,电动车和现有的燃油车却竞争关系。在这种强竞争的时代,企业不仅仅要要科技领先,还要有足够充足的背书与行业知识,不然无法找到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就无法长久发展下去。
我在海外做投资时,发现海外的行业规律和中国不太一样。所以有很多时候人们不能通过媒体去分析行业规律,因为媒体只抓特例。其实客观来看,全球的优秀的创业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远大,四五十岁创业仍然不晚,因为这时候创业拥有年轻人所没有的优势:经验足够,人脉足够,阅历足够。
当然国外与中国的情况不同,美国很多的科技投资一是靠的人脉关系,二是靠资深的经验与好的项目。在此,我强调一下,创业者们不要被媒体的宣传所误导,在中国的很多媒体报道中,创业创新似乎都是路演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举个简单的例子,雷军的投资大多是金山系,曾李青只投腾讯系,他们投的都是人脉。
创业者的信心在降低,是因为面临的市场更加困难,要求对行业有更深刻地了解,懂得资本运作规则,以及科技转化生产力的优势所在,但好处在于回报更高了。坦白说,模式创新创业中人脉格外重要,资本投的往往都是“人”。
当今普遍存在的规律就是,创业的确需要赶风口,但创业者需要区分对投资人的承诺和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
资本对人工智能的热爱已经逐渐在冷却,所以要熬过这段“光环减退期”并不容易。科技创新就是这样,要预热,要提前进入风口领域融资发力,靠自己的判断“赌”一个未来。所以,如果你能掌握规律,那么心中当然更加笃定一些。
三、科技创新创业的未来趋势
小企业在创新效率上可以完美碾压大企业,而大企业的优势在于产业布局。如今,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来自大企业,小公司有研发,我就和你对接做孵化,在合作中考察小公司的潜力,如果预期利润更好,就把你并购掉。
科技应该真正和实际产业对接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双赢的,所以未来创业创新的趋势就是吸引更多大企业过来,然后借力融入产业。
创业很难,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所以我一直在推一个理念,叫做企业家终身成长体系,为什么推出这个体系?因为创业者一要冒着风险,二要忍受孤独。所以企业家是需要抱团取暖的。企业家终身成长体系除了能够激励创业者完善业务计划,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互相激励一起发展。
当你创业的时候,如果只发挥自己能力是不行的,因为创业就是把个人能力转化成集体能力的过程,但是很多人无法完成这个转化,完成初步转化以后,当企业发展得很好了,还要考虑社会能力的问题。所以说创业是一个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这个时代对于创业者还有另外一个要求,就是需要适应时代并掌握先进科技,即使像餐饮这样的传统的行业,如果不掌握先进科技也会寸步难行,因为竞争对手会利用先进科技来战胜你,但是如果创业者懂科技就把握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会赋能各个传统领域。
当今的科创形势、未来趋势我们可以用唐宣宗李忱的一首诗来总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身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科技创业与传统产业对接,具备极为巨大的潜力。科技会赋能各个传统领域,未来的创业成功者必须同时兼具多种优势,目前中国制造是全球最好的,对于“积木式开放创新”的人工智能应用创业者来说有着独特的优势,应该鼓励这方面的发展。而香港在商业信用的对接方面,具备更强的优势和可操作性,凭借香港股市的国际信用对公司的科技溢价作背书,这是如今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也不复存在的信用。
如今的创新需要一个复杂操作的团队协作进行,无论你对未来的洞察多么清晰,企业的系统多么完备,都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创业大赛与孵化器、创新中心一样,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在如何切实落地及生产制造方面,能够指导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实现创业创新与产业的深度对接,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生态的良性发展。
以前我们确实有很多中国式的东西,未来要融入国际化,如果说科技能够通过香港双向流动,中国人通过香港科大培训能够更好的跟全球对接,我觉得我们就能够融入到其中。
如今,我们已来到又一个创业创新的历史节点,就像之前提到的唐宣宗的诗作里体现的精神,中国创业创新之路永不会停止,我们尽忠职守,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时代终将成就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伟业,正如中国企业家们改革开放数十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一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