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Mr.K 主笔| Wendy.L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最近一周在上海市最火热的是什么?
若是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上海车展说是第二,恐怕没人再敢说第一。
汽车诞生百余年后,本次进入第二十届的上海车展,展会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观展客流高达到百万人次。中国市场的崛起让燃油车与电动汽车加速换位,人们悄然发现,这次车展上,中外车企的地位开始转变。
此次在国内外1000多家参展企业中,国人不再迷信外国名牌车企,反而是国产的新能源车、以及相关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及上下游企业备受关注,也就是说,本届车展的看点不再仅限于“一辆车”。
现如今市面上具有驾驶自动化功能的新能源车,以L2.5等级较为普遍,但百度和滴滴这种L4自动驾驶车企业,也因此更加成为关注焦点。
图:自动驾驶分级
百度由于十年来深耕自动驾驶,此次车展上算是比较低调,没有过多宣传,也没有多少花拳绣腿。实力说话,毕竟懂的都懂。
此次令人意外惊喜的是滴滴自动驾驶,一口气放出了一系列自动驾驶新进展。
比如这一款 未来服务概念车Neuron:
有人说,无人驾驶江湖的沉寂,现在被滴滴打破了—— 理由很简单,毕竟别人落地Robotaxi要先建出行平台,但滴滴天然就有出行场景,相当于是一出生就已经在罗马的那个玩家。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车队数量已经超过了200辆,散布在上海、广州、北京、苏州等城市。
百度听到这里的时候,不厚道地笑了。
4月19日,正值百度Apollo平台开放六周年之际,发布了全国首个全无人自动驾驶运营报告——《无人之境旅途:2022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年度报告》。
在报告中,百度公布了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的最新运营成绩,累计订单量查过200万,稳居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
目前,萝卜快跑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等城市,在过去的一年间新增的商业化城市达7个,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城市已覆盖北京、武汉、重庆等,其中光北京一座城市示范运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数量,就超过200台。
这一事实说明,自动驾驶的江湖,从来都没有沉寂过。
除了百度跟华为这种头部企业研究L4自动驾驶的一直都很平稳,其它这两年只是表面上看似很平静,实则却风起云涌。
既有草根新贵初出茅庐获得巨额融资,也有浓眉大眼的优等自动驾驶企业突然倒闭。
有些家探索出了商业化新路,有的却烧钱烧进了ICU。
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01
L4自动驾驶想落地?没有那么容易
2022年10月26日,美国一家名叫Argo AI(小名“二狗”)的自动驾驶公司宣布倒闭。
在业界引起一阵骚动。
本来,自动驾驶赛道每隔一段时间消失/出现几家草根创业公司再平常不过,但Argo AI可不一样,他是汽车界两大传统豪强福特与大众在自动驾驶赛道抱团取暖的成果,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
再结合前脚自动驾驶界超级黄金独角兽Mobileye的“骨折”般上市,中脚图森未来的华人CEO被自己公司罢黜,后脚小马智行的隐秘裁员。
激发了业界对国内L4自动驾驶公司“烧钱无数、落地无望”的猜想。
于是这才一下子纷纷决定将L4自动驾驶能力“降维”,转而去拥抱L2.5。
有人说:只做L4自动驾驶就是死路一条,L4自动驾驶公司遇到的“不可能三角”:数据、安全和成本,三者之间相互制约,无法兼得。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也不然。
技术上并非无法突破,更多还是对自动驾驶的立法和伦理、管理等问题的隐忧,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的暂时没有跟上。
总体来说,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却面临着的主要是以下这几只拦路虎:
1、技术问题:安全是首要的,哪怕有0.01%的场景问题没有解决,还是无法完全放心
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支持。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难点问题,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自动驾驶车,还是一个“会开车的小孩”,哪怕有一天已经能处理99.9%的驾驶场景,但是对于那些低概率的从未学习过的场景,恐怕不会像“老司机”那么反应得当。而一旦系统失误或故障,就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2、成本问题:自动驾驶,香是真的香,贵也是真的贵。
前面我们提到说,自动驾驶的落地需要技术方面的绝对安全和性能可靠,可问题是,技术研发需要的是什么?烧钱啊
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成本非常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早期的一辆自动驾驶车成本数百万。
同时,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需要企业在不同的场景下不断优化算法和规划,以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效率和安全性。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线城市的一个出租车司机每月的工资才8000元,一年算下来大概10万。
好家伙,这一辆自动驾驶车的成本,直接够雇佣一个司机一辈子了。
如果人工智能的成本比人类还高,那么有几个资本家会拥抱智能而不是选择人工?
3、立法问题: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任何一项产业的提升都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提供支持。
现阶段,自动驾驶作为一个新兴的按行业,其法律法规的建设还尚未完善。
然而自动驾驶需求的法律支撑又特别多,
如责任判定问题,在自动驾驶汽车出现交通事故后,由谁来承担责任?
保险购买问题,自动驾驶汽车将由谁来购买保险?
还有涉及到一系列伦理、隐私等问题:比如遇见一个驾驶场景,你必须得选一边走,撞死一个人,或者撞死50个人……人都无法做决定的,自动驾驶车又该怎么走?
想想都叫人脑壳疼。
现阶段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基本都是拿着“测试”的临时牌照在一些特定的路段上运营,而迟早有一天,自动驾驶若想有一个正式的身份来上路,就必须解决这所有一系列问题的立法。
02
自动驾驶的江湖:
百度持续降成本,滴滴疯狂炒概念
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去掉人类驾驶,提高交通效率。
前面我们分析过会发现,达成这一目标,也就是L4自动驾驶落地,其实异常艰难。
自动驾驶的江湖中的企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真可谓卷到了极致。
首先安全性问题:
若干年前,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就遇过这样一个问题,在研发的时候,安全性or乘坐体验该如何平衡?
百度果断选择了保障安全性。
毕竟乘坐得舒不舒服事小,要是闹出事故可是事大呀!
十年磨一剑,如今倒是似乎确实从未发生过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的重大事故问题。
其次是成本:
一提到钱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的吸引力来自哪里?
肯定是降本啊,你得让无人驾驶的成本比有人的更低,市场才会买你账呗。
于是乎,降本增效成了商业化的最高效路径。
而百度在“降本”这一条道路上可谓卷到了极致。
2021年的RT5 (又名 Apollo moon):量产成本价格48万元,引领整个业界向低成本(内卷)迈进。
而很快在2022年发布的RT6:更是将成本降到了25万元,是整个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行业说,真的卷不动了
跟百度过硬的技术实力比起来,滴滴则是选择另辟蹊径,推出来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
根据工作人员介绍,didi neuron以“共情共鸣,无处不在”为理念,是一款“完全为乘客打造的出行工具”,希望为乘客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
在空间布局上,neuron取消了驾驶位,最大限度解放了乘坐空间。
在车辆总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相较普通车辆的内部空间提升50%,腿部空间提升86%,乘客甚至可以在车内“一键躺平”。
在功能上,车内车外各有看点:车内,独创的车内机械臂是无人驾驶时代的“服务员”,能为用户提供安放行李、递水、叫醒等服务。
搭载的大屏交互系统设计了会议、游戏、影音、街景介绍、氛围选择等模式,可满足不同的乘坐需求。
车外,创新性用智能交互五联屏代替了传统车灯,能更加直观、便捷地显示车辆转弯、到达、充电等状态;顶翼门+侧滑门的设计则在提升开关门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上下车的舒适度。
刚刚我们说,百度在“安全性or乘坐体验”这个问题上,选择了安全性,也就是说,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百度自动驾驶还是会更聚焦于一辆出行的车。
但是,滴滴的neuron概念车,则是开始关注“乘坐体验”这一块。
这让我想起了,在2020年10月,德国欧文·海默集团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款名为Galileo的自动驾驶概念旅行车。
在未来的无人驾驶房车中,马车相当于一个移动酒店,可以直接在野外露营。
伽利略概念车不仅是简单的露营车,而且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并可根据需要提供各种服务。
我们可以想象有一天,自动驾驶发展到了终极形态,也就说L5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那么那时候,自动驾驶汽车的功能将不仅仅是出行工具这么简单,而是可以囊括人类衣食住行及工作等所有功能。
那一天,真的到了自动驾驶的chat GPT时刻的话,交通、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乃至于整个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都会掀起颠覆性的改变。
至于未来这一时刻何时来临,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毕竟自动驾驶汽车的尽头不仅是车,而是everything。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号主简介
号主介绍:Mr.K,黄哲铿,国内知名IT管理专家,「顿悟山丘」咨询 创始人,科技媒体「技术领导力」创办人。畅销书《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作者,曾担任壹药网 技术VP、1号店技术总监、海尔农业电商CTO。分享个体成长、团队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科技评论。
-- END --
送你一份《顶尖机构 ChatGPT 研究报告》pdf
关注下方公众号,在对话框回复: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