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整理

马原是我第一门认真学习的政治类课程,当然要记录一下。听说马原期末很难,所以认真看了下书和提纲,学习马原之后,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论知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顺便整理出以下的资料(真就手把手敲出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答:三种直接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应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答: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科学性: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革命性: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答: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

答: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答: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五欸五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8、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自学);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的规律。

质变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表明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9、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自学);

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0、不断增强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自觉能动性: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2、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一、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

二、社会政治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三、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它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

3、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6、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a、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论有原则的界限。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a、从客观世界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扩展。

b、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a、二者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在这一定范围内,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7、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

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一,真理与价值和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第二,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

第三,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到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对社会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第三,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四,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发生变化和发展。

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4、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结构,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一座大厦,并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思想条件。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第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

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重要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强大杠杆: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7、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好的方面:

其一,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

其四,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其五,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获得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去研究新领域。

坏的方面:

其一,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

其二,大规模的开垦和放牧造成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破坏。

其三,互联网的发展可能引起的信息泄露。

其四,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其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其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者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

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征,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其一,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属性。

其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其三,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其四,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使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其五,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其一,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其二,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其三,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其四,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其五,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

2、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其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其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其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其二,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使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二是使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基本条件:

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特点:

其一,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其二,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维持劳动力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其三,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货币转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所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率;

本质: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 为剩余价值,v 为可变资本。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6、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其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其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其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其四,宏观调节;

其五,微观规制。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动因

表现:

其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其二,贸易全球化;

其三,金融全球化;

其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其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其二,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

其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其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三,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其四,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消极作用: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其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其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

表现:

其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其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其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其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其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其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其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其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

其一,经济发展“失调”表现为: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二是福利风险增加,三是债务负担沉重。

其二,政治体制“失灵”。一是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二是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三是“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四是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

其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一是社会极端思潮抬头,社会流动性退化,三是社会矛盾激化。

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产能过剩,有效的需求严重不足;企业的生产有组织性,市场的无序竞争)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其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差别”必将消失。(它的消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其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必然王国是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本篇文章整理的知识点仅限于本人所在学校专业的考试提纲内容,大家的复习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来进行,本文仅限参考。祝大家期末顺利!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hkb.cn/news/64234.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长河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考研马原 知识点 做题技巧 同类比较 重要会议 1800易错题 思维导图整理

本文的思维导图将考研马原进行了整理并标记出重点内容,同时对于同类事件,按时间顺序的时间都进行了整理,而且对于1800中的易错题目等重点内容也有整理 思维导图源文件已经发布在我的资源当中,有需要的可以去 我的主页 了解更多学…

GPT对SaaS领域有什么影响?

GPT火了,Chat GPT真的火了。 突然之间,所有人都在讨论AI,最初的访客是程序员、工程师、AI从业者,从早高峰写字楼电梯里讨论声,到村里大爷们的饭后谈资,路过的狗子都要和它讨论两句GPT的程度。 革命的前夜…

计算机英语ppt演讲稿,英语的ppt演讲稿

英语的ppt演讲稿 to make a better city, planners aimed at creating a city in which the insalubriou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tructure would be defeated by a reordering of physical and social arrangements, so that all the citizens could attain the benefits of…

网络安全复习总结

目录 Ch1 网络安全基础1.1 网络安全的总的目标1.2 防范技术(主流网络安全技术)1.3 网络安全技术支撑1.4 专业网络安全技术1.5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成(PDRR)1.6 网络体系结构的深入理解、各层加密的作用1.7 帧、IP报文、TCP报文、UDP报文格式TCP首部三次握手半连接队列OSI七层网络…

软件安全期末总结

写在前面 所用教材:彭国军等人编著的第一版 博客地址:https://blog.csdn.net/zss192 说明:博客为根据老师所画重点有针对性的总结,供个人复习使用,仅供参考 第一章 软件安全概述 1.软件安全包括三个方面&#xff…

基于安全运营中心的工作总结

0x0 背景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又是一年新旧交替,去年年底的时候Freebuf的小编在关于安全工作总结这块还做了一个专题讨论,关于安全工作的总结复盘与规划估计也是许许多多安全从业者比较为难回答的问题了,最近大家也比较热门的讨论…

业务安全漏洞总结

目录 前言 一、登录认证模块 暴力破解 登录绕过 会话固定漏洞 Session会话注销 Cookie仿冒 二、越权 三、数量金额修改 四、前端js限制绕过 五、请求重放 六、短信/邮箱验证码漏洞 短信重放 验证码校验绕过 验证码重用/手机号修改 验证码回显 短信/邮箱验证码…

【湃哒星说安全】攻防演练中数据库信息收集方法记录

0x00 背景 在攻防演练或红队评估项目中,项目成果往往依赖红队队员综合渗透技能和优良的自动化工具。信息收集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如果攻方通过获取互联网侧应用服务器权限,并以此为跳板突破目标单位互联网侧防线,进而对应用服务…

日常安全运营工作的一些思考

0x0 安全运营的背景 安全运营是以企业安全能力成熟度为基础,运用适当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人、技术、流程,持续降低企业安全风险的综合能力。在最近几年安全运营这个岗位出现之前,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都是由IT运维部门的少数几个工程师承担…

账号安全总结-业务安全测试实操(27)

电子邮件账号泄露事件 电子邮箱业务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的信息传递业务,利用电信号传递和存储信息,为用户传送电子信函、文件数字传真、图像和数字化语音等各类型的信息。电子邮件最大的特点是,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收、发信件,解决了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

安全回顾总结

目录 一、xss反射型漏洞复现二、dns过程解析过程dns查找方法域名解析记录 三、状态码四、https五、扩展1、弹窗函数2、iframe3、from表单 一、xss反射型漏洞复现 观察源码,可以看出源码中通过get传参到变量xss,并将一些特殊符号过滤了,则后续…

使用OBS-Studio软件推流直播教程,支持RTMP及RTSP两种协议

文章目录 一、基于RTMP协议的推流直播二、基于RTSP协议的推流直播 一、基于RTMP协议的推流直播 首先需要手动搭建RTMP流服务器,搭建过程可以借鉴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传送门 的第六章节。 打开OBS软件,新建 场景->新建 来源。 在控件位置有个设置&…

直播虚拟背景怎么弄?这几种虚拟直播工具很好用

在直播时使用虚拟直播背景可以为直播带来多种有益效果。首先,它可以帮助主播提高职业形象,使其更专业、更吸引人。其次,虚拟直播背景可以提高直播节目的观感和沉浸感,使观众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此外,它也可以为直播增添…

AI元宇宙虚拟无人直播系统 不出镜不露脸的直播方式如何实现 含操作教程分享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直播行业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和文化现象。直播节目的种类繁多,包括音乐、舞蹈、游戏、绘画、教育等各个方面。除了正常的直播外,一些特别的直播形式也在不断出现,比如“不出镜不露脸”的虚拟直播…

虚拟主播合成视频使用教程

至从老罗转直播带货后,整个直播行业都掀起波涛汹涌。在去年2年是直播和自媒体视频的元年,很多人赚的盆满钵满。今天小猿从技术角度带大家用虚拟主播科技力量成就你的自媒体视频。在过去一段时间,自媒体视频人做得好的都是有特色存在&#xff…

虚拟主播软件有哪些?哪家的虚拟软件比较好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开始有很多个虚拟主播开始在各个平台上直播了?这些主播从哪里来呢?我抱着好奇心研究了一段时间,结果发现大部分虚拟主播其实是借用了一些虚拟软件来把自己虚拟化,这样即使不用自…

【敲级实用】:某小伙写了一个的办公脚本后~变精神了~

文章目录 📯小哔哔✏️注册有道智云✏️咋滴调用?✏️使用前的小操作✏️源代码 专栏Python零基础入门篇🔥Python网络蜘蛛🔥Python数据分析Django基础入门宝典🔥小玩意儿🔥Web前端学习tkinter学习笔记Excel…

技术揭秘 | 阿里云EMR StarRocks 线上发布会预约开启

简介:2022年5月11日14:00,阿里云EMR StarRocks 产品线上发布会重磅开启,精彩不容错过! 阿里云EMR-StarRocks 是 StarRocks 授权阿里云的一款新一代开源OLAP产品,致力于构建极速统一分析体验,满足…

老码农眼中的大模型(LLM)

即便全力奔跑,也不一定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如果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很可能会被时代淘汰。而且,当时代淘汰我们的时候,往往不会有任何预警。基于大模型的 ChatGPT 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那么什么是大模型呢&#xff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