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作者简介
二、创造背景
三、内容简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四、经典摘录
五、个人思考
一、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黑塞名言: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二、创造背景
这部作品是黑塞在45岁时完成的,在此之前,刚过40岁的黑塞,结束了在德国战俘救济所的工作之后,生活困难。
妻子由于精神分裂症住进精神病院,他本人也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的治疗。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所有人都带来了精神创伤,使世人陷入悲观。
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黑塞,创作的作品大多关心人类精神上的追求。在经历动荡后,黑塞创作了《悉达多》,悉达多找寻自己的过程 ,也是作者不断追问,达到自我救赎的过程。
三、内容简介
书里讲述了一个印度贵族青年,一生如何找寻自我的故事:
年轻俊美的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身份尊贵,父母都非常爱他,给了他良好的教育,使他拥有了良好的品德。可以说,他拥有无数世俗中人渴望拥有的一切——身份尊贵,令人仰慕,同时又是青年才俊。在别人眼里,悉达多善良,有修养,是个让人热爱的王子,按照父母的期望,他会成为婆罗门令人尊敬的王。如果悉达多愿意,他可以坦然地接受被安排好的生活,过一种几乎能看到头的生活。可悉达多却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于是他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外出游历,乔文达意识到:时候到了,悉达多要去走自己的路。
第一阶段
主人公悉达多顺从自己的内心,加入了苦行者的行列,做了沙门,去寻求智慧, 他跟着沙门的年老智者,听着他深刻的教义,剥脱贵族的身份,企图从一无所有的自己身上,找寻到实实在在的自我感觉。
悉达多在沙门中,学到很多,他学会诸多克己之方法。他通过受苦,志愿受苦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走向克己。他的朋友乔文达觉得,继续学下去,悉达多将成为伟大的沙门,将成为圣人。可悉达多并不满足,他已对法义和修习感到怀疑和厌倦,不再信仰圣贤的言辞。因为他觉得,他在沙门中学到的东西,本可以有更快的方式获得,他从所有生活里,都可以学会禅定,因为那是忘掉自己。
他开始听到城中有位真正的佛陀,于是他慕名来到舍卫城,企图在世尊乔达摩的教义中,获得思想和智慧。
第二阶段
悉达多遇见了乔达摩。 他看上去和其他僧人别无二致,只是他的面庞,他的步态,他安然低垂的眼帘,宁和垂下的手臂,乃至他手上的每根指头都流露和平,彰显完善。他是世尊佛陀,他已战胜了尘世疾苦,已经摆脱了轮回之苦。
此时的乔达摩,传经授业,弟子众多,云游四海,无财无家,智慧贤达。世尊佛陀伟大的教诲,让世间无数人信服,让无数人跟随,就连悉达多最好的朋友乔文达,也觉得这就是一切法义中的最好的果实。然而,悉达多却没法如此轻易地去信仰一个道理,没法如此简单地将自我交给法义,没法弃绝自己的意志,无法学到真正的“我”。他再次决定离开,因为他觉得,没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
第三阶段
不管是婆罗门之时的苦苦思索,还是沙门时期的默然冥思,悉达多都没有办法从单薄的“我”中体会更多。于是悉达多不再修习其他任何教义,他要拜自己为师,他要认识自己,认识神秘的悉达多。
衣衫褴褛的悉达多,走到一座繁华的都城,他遇到了城中的一位名妓——甘玛拉。悉达多拜她为师,在她的帮助下,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体会世俗的快乐、忧愁、悲欢和喜乐。悉达多又来到城中一位富商卡玛士瓦密的家中拜访,利用他贵族的学识,帮助这位富商打理生意。
在尘世越久,悉达多成长得越快,在甘玛拉的教导中,他学会世俗的爱;在富商卡玛士瓦密的影响下,他逐渐变成庸俗的大人。他家财万贯,拥有自己的财富,富丽堂皇的别院,他经历了轮回,好像又回到了曾经什么都有,但又一无所有的“婆罗门”。
悉达多,最终还是坠入了财产,财富和财宝所布下的陷阱中。同时,心中涌起的罪恶感也深深地淹没了他。他开始厌恶此刻的自己,从衰老,松弛的外在,到肮脏,丑陋的内心。他终于还是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在感受俗世之后,再从俗世的泥地中拔出来。
第四阶段
悉达多在河边遇到了那位摆渡人,而这位摆渡人也刚好认出了他,认出他是当年过河的沙门。悉达多提出要和摆渡人一起生活的请求,请求他能够跟着摆渡人一起泛舟河上,一起体会这种宁静,美好的生活。
悉达多将这些年来的生活,他的来历,他的童年,他的苦修,学习和在繁华城市的所见所闻通通告知了摆渡人。摆渡人就如同静静的河水一样,悉数照收,仔细倾听。
悉达多在摆渡人身上,察觉到曾经在世尊乔达摩身上才能所遇的光辉。他们都是如此气定神闲,都是如此平静温和,满足而快乐。摆渡人说,
“事实上,这条河懂得所有的事情,人能够从它那里学到一切。你已经从这条河学到了一点,学到了向下努力,向下沉落,去寻找最深的底层。”
第五阶段
悉达多究竟体会到了什么? 或许可以他与朋友的对话中寻求一二。
多年后,悉达多还在河边渡人,遇到了昔日朋友乔文达。此时的乔文达,还没有停止探求,并且坚信自己永远不会停止探求。
但悉达多说:你因为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眼前的事物。
乔文达想学习悉达多的智慧,从悉达多那里寻得解脱之法,但悉达多说: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言传,他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悉达多将自己多年来所明白的东西讲述出来:
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就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他说的,就是活在当下,接纳当下的一切,包括自己。
乔文达走了,悉达多继续做船夫,但他已寻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四、经典摘录
1、“我不知道,我知道得不比你多。我在路上。我曾是富人,现在不是。而明天我是什么人,我不知道。”
2、我失去了财富,或财富失去了我。它已不在。
3、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4、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5、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他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五、个人思考
1、人为什么会迷茫、困惑?为什么会感觉到无聊、无意义感?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角度看,根本原因在于人性需求并没有得到很高程度的满足,比如自我实现。
2、实际上,无论是哲学类书籍,如《悉达多》《西西弗斯》《局外人》,还是一些认知类书籍,如《向前一步》等等,给出的人生思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成为自己, 活在当下,接纳当下的一切。 如果只是凭空想来想去,根本是想不出来人生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