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要在RXD和TXD的基础上增加RTS、CTS?
当接收端的串口处理速度过低时,会丢失数据,因此考虑增加一种通知的机制来告诉发送端是否可以发送,即增加了RTS(Require To Send)和CTS(Clear To Send)信号线。
问题展示
假设双方约定波特率为每秒1000个字节,接收端由于读取串口数据后需要进行分析,其读取速度为每秒100个字节。如果发送端不停地发送,那么接收端将有90%的数据被新数据覆盖丢失。
当然接收端程序里也可以设置一个缓冲区数组,每次接收时直接将串口数据安排到缓冲区内,而非直接进行分析,由于将串口数据安排到缓冲区是CPU操作,CPU主频远高于串口波特率,所以该操作是非常迅速的。
在缓冲区未满之前,接收端用CPU频率对抗波特率,接收端没有速度压力。该操作可以延缓数据发生丢失的时间,在缓冲区满后,依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数据丢失。
硬件流控机制
发送端在发送前检查自身的CTS,CTS低电平为可以发送。接收端RTS连接到发送端的CTS,接收端准备好接收后拉低自己的RTS即拉低发送端的CTS。
在发送端,如果自身CTS为高时,即使程序疯狂发送,硬件也不会发送。可以自行将CTS引脚手动跳线到VCC或者GND测试一下便知。
在接收端,读取串口数据寄存器后,会自动将RTS(对方的CST)变低,让发送方知道我的程序已经读取完毕,可以继续发送。串口寄存器set数据后,会自动将RTS(对方的CST)变高,让发送方知道我在等待程序读取寄存器,不要发送。
设置流控模式后,芯片内部自动完成以上机制,无需在程序中while判断CST的值,无需手动设置RST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