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部被骂得狗血的影片还这么卖座,昨天补了小时代1,今天接着看了小时代2。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下面网摘一条粉丝的评论和批评者的声音
我觉得小时代2很好看,比起第一部来真的有进步,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人总是在黑小时代,他们真的看过吗?我很无奈=。=http://tieba.baidu.com/p/2520014206
剧情的每一次跳跃都毫无逻辑,让我深深猝不及防,时时喷出一口老血。还有主角们,你们要么自信过度,要么面对面拿着手机各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炫耀着财富、奢华、鲜肉和基情。有这个必要吗? http://tieba.baidu.com/p/2525649790
不少影片都有争议,但两极分化这么大的还是第一次见。看完影片,个人感觉,毕竟是商业世界制作团队阵容挺强大的,一些音乐很不错,演员也请到了挺大牌的,其他除了花哨无感。
支持电影的人群中主要是郭敬明的粉丝和里面主演的粉丝,对他们来说此片无疑是一种享受。
比较想吐槽的是,在根本没有铺垫的前提下,情侣每过几分钟就可以数次分分离离,完全是乱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分离的一瞬间是最能引发人情绪高潮的时候。将无数个高潮生硬地支离破碎地拼接在一起,从票房来看,似乎能给观众带来一种持续高潮的感觉。虽然这也能赚钱,但掩饰不了这部影片过目即忘的缺乏营养的本质。
豆瓣上看到相似的评价:
他的作品确实像废话一样的存在,但他最让人佩服的是,商业头脑和对他的读者群体精准的把我。他是一个商人,非作家。
不过我之前对郭敬明了解不多,只是停留在听过名字的阶段。
对于小时代,像这种比较理性的中立评论不多了: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757820/
我上飞机前把小时代看完了,接着飞机上又空虚的看完了塞林格的爱与凄苦,喝完饮料,尿了一泡,就去睡了。郭敬明现在的文笔比我想象的还要差多,在语言造诣上大概是古龙的水准,总体上说就是句子说不完,比喻不连贯。古龙狡猾一些,把比喻分成不同的自然段,企图伪装成现代诗的格式,缺点是你必须一目十行的看完汹涌而出的无数屁话。郭敬明则是把比喻堆砌到一个段里面,这样的好处是读他的书的时候,这种部分完全可以忽略。但是,说道故事内容,郭敬明又比赛格林实诚也真诚的多。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她自己幻想出来的人格,不象后者,分明揉碎的是他人的梦想来获取快感。小时代里的人物分为两极,理性的和感性的,富裕的和贫穷的,视钱财为粪土的和庸俗拜金的。问题在于他把对比做得太过极端,而故事又太戏剧化,那么多癌症和段子将剧情和语言的严谨程度逼的无限趋近于零。可是另一方面,小说也确实抓住了高中生语文素养低且心气高这一现象。但是,如果仅从这点说郭敬明是个虚伪且金钱至上的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即是郭敬明本身拧巴状态的实体化:拜金而理性的是他的大脑构建出来的自我人格(顾姓二人,宫铭等),嫉妒而傻愣则是他从四川摸爬滚打到上海的经历所塑造出来的本我人格(林萧等),而出生在大富之家,穿金戴银是她一直以来躲在被窝里安慰自己入睡的意淫和幻想(不用举例),比他更加愚蠢可笑的人是她的取笑对象(唐宛如),但是在最后,他仍期望被他取笑过的人能陪伴在她身边(顾里快死的时候)。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把故事编成了少见大团圆的结局(虽然最后为了“青春小说要死人”的连贯性突兀的把胶东路火灾编了进去),因为小时代是她自己的梦,他不愿意醒来。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郭敬明的自卑而非自负所致。觉得自己成功的人不会像他那么刻薄。成功而满足的中产阶级处处都是,在茶余饭后给你们传授为人处事之道。这种现象完全可以在微博上得到证明,大多数年薪过了百万,或者手中又鹅蛋那么大点儿权力的人都有这种自满倾向。这些统称中产悲剧,庸俗的说,就是缺乏远见。比如说路金波,比如说冯唐,他们是自满者。而对自卑者来说,刻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自虐工具,也是对抗武器,世界上一切的痛苦都是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绝望之下,将这种痛苦转嫁他人,即是毒舌。郭敬明便是如此。你当真他会不在意不到一米五的身高以及十几年来毫无进步的文笔吗?自卑者仅仅是把他敞开给大家看罢了,这是第一步,自黑。接着他们会播撒恶毒的种子,企图把这种恶毒变作优势,这是第二步,刻薄。 这真是一个心酸的故事。郭敬明十几年来是个传奇,但是在公众眼中活得像个笑话。他出生在四川小城,尽管天涯经常有人八卦过他的成长历史,但很多讲述都是只言片语,很难拼成一部完整的传记。我只知道,一个小城里出来的人,身高,样貌都不出众,所有的凭依不超过一张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的奖状,就这么走入了上海这个以斤斤计较和排外而出名的大都市。他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这一切,外界不曾得知,我们只知道一个文艺少年走入了一个黑箱,而他走出来时,就变成了一位在作者收入排行榜里位列第一的成功商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小时代固然算不上严肃小说,其实连好一点儿的小说都算不上。文笔也不那么好,读上去像是大咧咧的一地玻璃扎子,等着读者一脚踩上去。无聊。不像是毛姆或者纳博什么的在拐角给你膝盖来上一箭。经典。但是郭敬明目的达到了,就是同病相怜的痛楚。这一感受也与我的亲身经历有关。在看到他人YY的时候,一部分人会艳羡于想象中的美好、把自己当作其中一只,另外一部分人则会感到绝望和焦躁。就像观看一只秃鹫俯览非洲饥饿的孩童,人们的感官会受到极大地冲击,同情,怜悯,但是又无可避免地感到忧伤。我们新闻伦理课上无数次的展示过这张图片,我永远的回答都是记者无能无力,一切不会改变。结果凯文卡特在自己的车里烧炭自杀了,而我还活着,所以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小时代这本小说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悲伤地故事。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代算是我读过中枪最深的小说。我读第一部的时候还是高中,整本书耗时两个钟头。那个时候,郭敬明是仅次于芙蓉姐姐的一个笑话。如今,我总忍不住将自己和郭敬明叠加在一起。我们应该是同一种人,同一种笑话,但是身处不同的处境,他已在世俗意义上获得成功,我还在为生存奋斗。我还记得,在我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太多的挫败的时候,我曾向他一样幻想着生于巨富之家,无忧无虑。也会处于压力,对他人恶言相向。从郭敬明的小说乃至成长经历里里,我看见的就是自己:当毫无自信可言,就把自卑当成一切,将“恶毒的汁水”播洒大地。 即便如此,我也无法改变这个处境,就像是郭敬明如今已无法跳脱一个跳梁小丑的形象。我只能像和无数拧巴的人一样,将自卑和不满隐藏心底,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世界抗争,用自己微薄的优势换取金钱和一切能够让我们实实在在抓住的东西。在人群中假寐,躲避着爱与凄苦,一切就像是艾米斯在信得最末所说的:只要一个人真正有了睡意,那么他总有希望能重新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最后原谅我吐槽一下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