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杂乱的知识点:
1.Internet是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
2.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叫互联网(互联网 != 互连网)。
3.互联网的两个基本特点:
(1)互通性:终端用户(即互联网用户)可以交换各种信息。
(2)共享性:信息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二、关于网络、互连网、互联网(Internet/因特网)
1.网络
1.1 计算机网络(简称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 节点:网络中的每一个设备,如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 链路:连接两个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等)之间的物理或者逻辑连接。
1.2 关于链路的进一步理解
1. 物理连接
物理连接是指通过实际的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纤、无线信号等)建立的连接。这种连接涉及到具体的硬件和传输介质。常见的物理连接方式包括:
- 以太网电缆:使用双绞线或光纤电缆连接计算机、交换机和路由器等设备。
- 光纤:通过光纤电缆进行高速数据传输,适用于长距离连接。
- 无线连接:通过无线信号(如Wi-Fi、蓝牙)连接设备,不需要物理电缆。
物理连接的特点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涉及到具体的硬件设备和传输介质。
2. 逻辑连接
逻辑连接是指在网络协议层面上建立的连接,通常不依赖于具体的物理介质。逻辑连接关注的是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传输,而不是数据传输的实际物理路径。常见的逻辑连接方式包括:
- 虚拟专用网络(VPN):通过公共网络(如互联网)创建一个安全的、加密的连接,允许用户安全地访问远程网络。
- 隧道协议:在一个网络协议中封装另一个协议的数据包,使得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传输。
- 逻辑子网:在同一物理网络中,通过划分IP地址范围来创建多个逻辑子网,使得不同的设备可以在逻辑上分组。
逻辑连接的特点是它们不依赖于物理位置或具体的硬件,而是通过网络协议和配置来实现。
1.3 关于协议
两个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规则。就是同等级的设备之间约定的一些通信的规定,使大家之间能更好相处的,这个后面会详细展开讲。
2.互连网
计算机(节点1)通过链路连接到集线器(节点2)上,这样就能使得计算机可以实现信息联通,此时就是一个小型的简单网络,多个这样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就会构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广的的计算机网络,这样的网络成为互连网。
3.互联网
互联网它是一个专有名词,是特指的当前最大、最开放、由众多网络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前身是美国的军事网络ARPANET。
4.扩展:RFC文档— 定义和标准化互联网协议和技术,确保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1. RFC的目的
- 标准化:RFC文档用于定义和标准化互联网协议和技术,确保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 信息共享:RFC提供了一个平台,供研究人员、开发者和网络工程师分享他们的想法、技术和最佳实践。
- 技术讨论:RFC文档通常是技术讨论的起点,允许社区对新技术进行评论和反馈。
2. RFC的分类
RFC文档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 标准(Standards Track):这些RFC经过广泛的审查和测试,成为互联网标准。它们通常会被标记为“互联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 信息性(Informational):这些RFC提供信息,但不一定是标准或规范。它们可以是技术文档、指南或研究报告。
- 实验性(Experimental):这些RFC描述了尚未广泛采用的实验性技术或协议。
- 最佳实践(Best Current Practice):这些RFC提供了当前最佳实践的建议,帮助网络工程师和开发者进行设计和实施。
3. RFC的编号
每个RFC文档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通常以“RFC”开头,后跟数字。例如,RFC 791是“互联网协议”的定义,而RFC 2616是“HTTP/1.1”的规范。RFC编号是连续的,随着新文档的发布而增加。
4. RFC的历史
- 起源:RFC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ARPANET(互联网的前身)上的技术交流。
- 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RFC的范围扩大,涵盖了各种技术和标准,成为互联网技术文档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如何获取RFC
RFC文档可以通过IETF的官方网站(https://www.ietf.org/rfc.html)或其他相关网站获取。大多数RFC都是公开的,可以自由访问和下载。
6. RFC的示例
- RFC 791:定义了IPv4(互联网协议版本4)。
- RFC 2616:定义了HTTP/1.1协议。
- RFC 5321:定义了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