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写过《视频编码原理简介》,有朋友问光代码和文字不太真切,能否补充几张图片,今天我们演示一下:
这是第一帧画面:P1(我们的参考帧)
这是第二帧画面:P2(需要编码的帧)
从视频中截取的两张间隔 1-2 秒的画面,和实际情况类似,下面我们参考 P1 进行几次运动搜索:
搜索演示1:搜索 P2 中车辆的车牌在 P1 中最接近的位置(上图 P1,下图 P2)
这是一个演示程序,鼠标选中 P2 上任意 16×16 的 Block,即可搜索出 P1 上的 BestMatch 宏块。虽然车辆在运动,从远到近,但是依然找到了最接近的宏块坐标。
搜索演示2:空中电线交叉位置(上图 P1,下图 P2)
搜索演示3:报刊停的广告海报
同样顺利在 P1 中找到最接近 P2 里海报的宏块位置。
图片全搜索:根据 P1 和运动矢量数据(在 P2 中搜索到每一个宏块在 P1 中最相似的位置集合)还原出来的 P2’ ,即完全用 P1 各个位置的宏块拼凑出来最像 P2 的图片P2’,效果如下:
仔细观察,有些支离破碎对吧?肯定啊,拼凑出来的东西就是这样,现在我们用 P2` 和 P2 像素相减,得到差分图 D2 = (P2′ – P2) / 2 + 0x80:
嗯,这就是 P2` 和 P2 两幅图片的不同处,看到没?基本只有低频了!高频数据少到我们可以忽略,这时用有损压缩方式比较差的效果来保存误差图 D2,只要 5KB 的大小。
接着我们根据运动矢量还原的 P2’ 以及差分图D2来还原新的 P2,NewP2 = P2′ + (D2 – 0x80)* 2:
这就是之前支离破碎的 P2` 加上误差 D2 后变成了清晰可见的样子,基本还原了原图P2。
由于 D2 仅仅占 5KB,加上压缩过后的运动矢量不过 7KB,所以参考 P1 我们只需要额外 7KB 的数据量就可以完整表示 P2 了,而如果独立将 P2 用质量尚可的有损压缩方式独立压缩,则至少要去到 50-60KB,这一下节省了差不多 8 倍的空间,这就是所谓运动编码的基本原理。
实际在使用中,参考帧并不一定是前面一帧,也不一定是同一个 GOP 的 I 帧,因为 GOP 间隔较长时,后面的图片离 I 帧变化可能已经很大了,因此常见做法是最近 15 帧中选择一帧误差最小的作为参考帧,虽然彩色画面有 YUV 三个分量,但是大量的预测工作和最有选择通常是根据 Y 分量的灰度帧进行判断的。
再者误差我们保存的是(P2-P2’)/2 + 0x80,实际使用时我们会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比如让 [-64,64] 之间的色差精度为 1,[-255,-64], [64, 255] 之间的色差精度为 2-3,这样会更加真实一些。
同时上文很多地方用的是直接 lzma2 进行简单存储,实际使用时一般会引入熵编码,对数据进行一定层次的整理然后再压缩,性能会好不少。
现代视频编码中,除了帧间预测,I 帧还使用了大量帧内预测,而不是完全 dct 量化后编码,前面帧间预测我们使用了参考帧的宏块移动拼凑新帧的方式进行,而所谓帧内预测就是同一幅画面中,未编码部分使用已编码部分拼凑而成。。。。。。。
这些说来话就长了,不过此时相信各位理解起 MPEG2 来会发现并不是什么太深奥的东西,MPEG2 的各项规范熟悉了,H.264 也就好说了,读资料的同时自己做一下试验参照理论,应该能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