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鼎信Java开发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MySQL 的事务特性有哪些?

MySQL 事务具有四个重要特性,被称为 ACID 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中的操作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例如,在银行转账场景中,从账户 A 转账到账户 B,包括扣减账户 A 的金额和增加账户 B 的金额这两个操作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完成。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错误,比如系统崩溃或者数据库出现故障,那么已经执行的部分必须全部回滚,就好像整个转账操作从未发生过一样。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必须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换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以电商系统为例,商品库存和订单数量在交易过程中必须保持正确的关系。当一个用户购买了一件商品,库存数量应该减少一件,订单数量应该增加一个。如果事务成功执行,数据库中的数据仍然符合这些业务规则,即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隔离性(Isolation):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不同的隔离级别可以控制事务之间的可见性和相互影响程度。比如,有两个并发事务,一个是更新用户信息,另一个是查询用户信息。在较高的隔离级别下,查询事务不会看到更新事务未提交的数据,保证每个事务都好像在单独运行一样。

持久性(Durability):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这意味着即使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如服务器崩溃、磁盘损坏等情况,已经提交的事务的数据修改也不会丢失。例如,通过日志和备份机制,数据库可以在恢复后重新应用已经提交的事务操作,确保数据的持久性。

MySQL 的隔离级别有哪些?

MySQL 有四种隔离级别,分别是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和串行化(Serializable)。

读未提交是最低的隔离级别。在这个级别下,一个事务可以读取到另一个事务未提交的数据,这就可能导致脏读的问题。例如,事务 A 正在修改一条数据但还未提交,事务 B 就可以读取到事务 A 修改后的数据。如果事务 A 后来回滚了修改,那么事务 B 读取的数据就是无效的、“脏” 的数据。

读已提交隔离级别解决了脏读的问题。在这个级别下,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到其他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例如,在银行系统中,当一个事务完成了一笔存款操作并提交后,其他事务才能读取到账户余额的更新后的值。

可重复读是 MySQL 默认的隔离级别。在这个级别下,一个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多次读取同一数据,得到的数据结果是一样的,即使其他事务对该数据进行了修改并提交。例如,事务 A 在开始执行后,多次查询某一用户的积分,在事务 A 执行期间,其他事务对该用户积分进行了修改并提交,事务 A 查询到的积分依然是最初的值。

串行化是最高的隔离级别。在这个级别下,事务是串行执行的,一个事务执行完之后,另一个事务才能开始执行,这样可以完全避免并发事务之间的干扰,但会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和并发度。

脏读和幻读是什么?在 MySQL 中如何产生?

脏读是指一个事务读取了另一个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在 MySQL 中,当隔离级别为读未提交时就可能产生脏读。例如,假设有两个事务 A 和 B,事务 A 开始修改某表中的一条记录,但尚未提交修改。此时事务 B 读取了这条被事务 A 修改后的记录,之后事务 A 因为某种原因回滚了修改,那么事务 B 读取到的数据就是 “脏” 数据,也就是脏读。

幻读是指一个事务在按照某个条件进行数据读取后,再次按照相同条件读取数据时,发现数据的数量或者内容发生了变化。在 MySQL 的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可能会产生幻读。比如,事务 A 按照某个条件查询了一个范围内的记录,然后事务 B 插入或者删除了符合这个条件的记录并且提交了事务。当事务 A 再次按照相同条件查询时,发现记录的数量或者内容与第一次查询不一致,就产生了幻读。不过在 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中,通过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机制和间隙锁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幻读。MVCC 允许事务读取某个特定版本的数据,而间隙锁可以防止其他事务在这个范围内插入新的数据,从而减少幻读的发生。

数据库的三大范式是什么?

第一范式(1NF):要求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数据项。例如,在一个员工信息表中,不能将员工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放在同一列中,而应该分别拆分成姓名列和联系方式列。如果存在这样的复合列,就不符合第一范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便数据的存储和操作。

第二范式(2NF):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要求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假设存在一个订单表,主键是订单编号,表中有商品名称、商品价格和客户姓名等列。这里商品价格只依赖于商品名称,而不是订单编号,这就不符合第二范式。正确的做法是将商品相关的信息(商品名称和价格)放在一个商品表中,通过外键与订单表关联,这样每个非主属性就完全依赖于主键了。

第三范式(3NF):在满足第二范式的基础上,要求非主属性之间不存在传递依赖。例如,在一个学生信息表中,有学号、姓名、所在班级和班级所在教学楼等信息。这里班级所在教学楼是通过班级这个属性传递依赖于学号的,不符合第三范式。应该将班级信息和教学楼信息单独拆分成一个班级表,通过班级表与学生表进行关联,避免这种传递依赖,使得数据结构更加合理,减少数据冗余。

数据库的索引了解吗?索引机制是怎样的?什么情况下索引会生效?

数据库索引是一种用于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数据结构。它就像是一本书的目录,通过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需要的数据,而不用对整个数据表进行全表扫描。

索引机制主要是基于数据结构来实现的。常见的索引数据结构有 B 树(B - Tree)和哈希(Hash)。B 树索引是一种平衡的多路查找树,它能够在对数时间复杂度内进行数据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以 B 树索引为例,在数据库中,索引会根据索引列的值构建一棵 B 树。B 树的叶子节点存储了指向实际数据记录的指针。当执行查询操作时,比如查询一个满足特定条件的记录,数据库会从索引的根节点开始,根据索引列的值沿着树的分支向下查找,直到找到叶子节点,然后通过叶子节点中的指针获取到实际的数据记录。

哈希索引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它通过哈希函数将索引列的值转换为一个哈希码,然后将哈希码与对应的记录指针存储在哈希表中。在查询时,通过计算索引列的哈希值,快速定位到对应的记录。不过哈希索引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精确匹配的查询,不支持范围查询等操作。

索引生效的情况主要取决于查询语句和索引的结构。首先,对于使用索引列进行等值查询(如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indexed_column = value”)的情况,索引通常会生效。其次,在使用索引列进行范围查询(如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indexed_column BETWEEN value1 AND value2”)时,如果索引是 B 树索引,并且查询条件符合索引的顺序,索引也会生效。但是,如果在查询语句中使用了函数对索引列进行操作(如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UPPER(indexed_column)= value”),索引可能就不会生效了,因为数据库需要对索引列的每一个值都应用函数后才能进行比较,这就失去了索引快速定位数据的优势。另外,如果查询语句中包含了多个列的条件,只有当索引是包含这些列的复合索引,并且查询条件符合复合索引的顺序时,索引才会全部生效。

抽象类和接口的区别是什么?

抽象类是一种不能被实例化的类,它主要用于被其他类继承,并且可以包含抽象方法和非抽象方法。抽象方法是只有方法签名,没有具体实现的方法,在抽象类的子类中必须要实现这些抽象方法。例如,我们有一个抽象类 “Shape”,它有一个抽象方法 “area ()” 用于计算形状的面积。抽象类还可以有成员变量,这些变量可以被继承它的子类访问。

接口则是一种完全抽象的类型,它只包含方法签名、常量和默认方法(从 Java 8 开始)。接口中的方法默认是抽象的,接口中的所有成员变量都是 public static final 类型的常量。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这和继承抽象类不同,Java 是单继承机制,但可以多实现接口。例如,我们有一个 “Drawable” 接口,它有方法 “draw ()” 用于绘制对象。

在语法方面,抽象类使用 “abstract” 关键字来定义抽象方法和抽象类,而接口使用 “interface” 关键字定义。抽象类可以有构造方法,用于子类的初始化;接口没有构造方法。抽象类中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访问修饰符,如 public、protected 等;而接口中的方法默认是 public,并且不能使用其他访问修饰符(除了在接口内部定义的私有方法从 Java 9 开始)。

从设计理念来说,抽象类更侧重于对事物的抽象,它体现了一种 “is - a” 的关系,即子类是抽象类的一种具体类型。比如,“Rectangle” 是 “Shape” 的一种具体形状。而接口侧重于定义行为规范,它体现了一种 “has - a” 的关系,即实现接口的类具有接口所定义的行为。例如,一个 “Car” 类可以实现 “Runnable” 接口,表示汽车具有行驶的行为。

接口和抽象类在使用场景上有何不同?

接口主要用于定义一组规范或契约。当我们希望不同的类都能遵循某种行为准则时,就可以使用接口。例如,在一个图形绘制系统中,我们可以定义一个 “Drawable” 接口,其中有 “draw ()” 方法。然后,无论是圆形类 “Circle”、矩形类 “Rectangle” 还是其他任何图形类,只要实现了这个接口,就都能够被正确地绘制。这体现了接口在多态性方面的强大作用,通过接口可以方便地实现不同类之间的交互和替换。

接口还常用于实现插件式的架构。比如在一个软件系统中,我们定义了一个 “Plugin” 接口,任何符合这个接口规范的类都可以作为插件被加载到系统中。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扩展系统的功能,而不需要对系统的主体代码进行大量修改。

抽象类更多地用于提取一组相关类的共同属性和行为,并且提供部分实现。例如,在一个动物分类系统中,我们可以有一个抽象类 “Animal”,它有一些共同的属性,如 “name”(动物名称)和抽象方法 “move ()”(动物移动方式)。然后,“Bird” 类和 “Mammal” 类可以继承这个抽象类,分别实现自己的 “move ()” 方法。抽象类在这里起到了代码复用的作用,子类可以继承抽象类中的非抽象方法,减少代码重复。

当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层次结构,并且在这个层次结构中有一些通用的行为和属性可以被继承和扩展时,抽象类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例如,在一个汽车制造系统中,有一个抽象类 “Vehicle”,它包含了汽车的一些基本属性,如 “engine”(发动机)、“wheels”(车轮)等,以及一些抽象方法,如 “start ()”(启动)和 “stop ()”(停止)。不同类型的汽车,如 “Sedan”(轿车)和 “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可以继承这个抽象类,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实现抽象方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中有哪些排序算法?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分别是多少?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顺序不对就进行交换,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整个数组排序完成。在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是 O (n²),最好情况是 O (n),平均情况是 O (n²)。例如,对于一个逆序排列的数组,每次比较都需要交换元素,需要进行 n (n - 1)/2 次比较和交换操作。而如果数组本身已经是有序的,只需要进行一次遍历比较就可以确定数组已经有序,时间复杂度为 O (n)。

选择排序也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在未排序的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它的时间复杂度不管在最坏、最好还是平均情况都是 O (n²)。因为它总是需要遍历未排序的部分来找到最小(大)元素,然后进行交换操作,总共需要进行 n - 1 次选择操作,每次选择操作需要遍历剩余的元素,所以时间复杂度为 O (n²)。

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数据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数据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个数加一的有序数据。它的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是 O (n),当数组本身已经是有序的时候,只需要进行 n - 1 次比较操作就可以完成排序。最坏情况和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是 O (n²),例如在一个逆序排列的数组中,每次插入一个元素都需要移动大量的已排序元素。

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它采用分治法的思想,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关键字小,然后分别对这两部分继续进行排序。它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 O (nlogn),但在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会退化为 O (n²),比如数组已经是有序的情况。不过通过一些优化措施,如随机选择枢轴元素,可以降低最坏情况出现的概率。

归并排序也是基于分治法的排序算法。它将数组分成两个子数组,分别对两个子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将排好序的子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它的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最好和平均情况都是 O (nlogn)。它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性能比较稳定。

堆排序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进行排序的算法。它首先将数组构建成一个堆,然后依次取出堆顶元素并调整堆,直到整个数组排序完成。它的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最好和平均情况都是 O (nlogn)。

一个数组中其他元素都出现了两次,只有一个元素只出现了一次,这个数组是没有排序的,怎么在时间复杂度 O (n),空间复杂度 O (1) 的情况下找到这个数?

可以使用位运算中的异或(XOR)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异或运算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于任意两个相同的数进行异或运算,结果为 0。例如,2 XOR 2 等于 0。并且,任何数与 0 进行异或运算,结果是这个数本身。

对于给定的数组,我们将数组中的所有元素依次进行异或操作。由于数组中除了那个只出现一次的元素外,其他元素都出现了两次,那么这些出现两次的元素两两进行异或后结果都为 0。最后,只剩下那个只出现一次的元素与 0 进行异或,结果就是这个元素本身。

例如,有数组 [2, 3, 2],首先对 2 和 3 进行异或,得到 1,然后 1 再与 2 进行异或,得到 3,这样就找到了只出现一次的元素。这个算法只需要遍历数组一次,时间复杂度为 O (n),并且只需要一个额外的变量来存储异或结果,空间复杂度为 O (1)。

哪一个集合是线程安全的?

在 Java 中,有一些集合类是线程安全的。例如,Vector 是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它的实现原理是在方法上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和修改集合中的元素。例如,当一个线程在调用 Vector 的 add () 方法添加元素时,其他线程需要等待这个操作完成后才能对这个 Vector 进行其他操作。

Hashtable 也是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它和 Vector 类似,在方法级别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保证线程安全。当对 Hashtable 进行插入、删除或者查找操作时,多个线程之间会相互阻塞,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从 Java 1.5 开始,Java.util.concurrent 包中提供了一系列高性能的线程安全集合类。例如,ConcurrentHashMap 是一个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它采用了锁分段技术,将数据分成多个段,不同的段可以被不同的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从而提高了并发性能。相比 Hashtable,它在高并发场景下能够提供更好的吞吐量。

CopyOnWriteArrayList 是一个线程安全的动态数组。它的实现原理是在对数组进行修改(如添加、删除元素)时,会复制一个新的数组,在新数组上进行操作,然后将原数组的引用指向新数组。这样在进行读取操作时,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访问原数组,不会被修改操作所阻塞,提高了读取的并发性能。

BlockingQueue 接口下的实现类,如 ArrayBlockingQueue、LinkedBlockingQueue 等也是线程安全的。这些队列主要用于在多线程环境下进行生产者 - 消费者模式的实现。它们内部通过锁和条件队列等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使得生产者线程可以安全地将元素放入队列,消费者线程可以安全地从队列中取出元素。

怎么解决线程安全问题?

解决线程安全问题有多种方法。

一种是使用同步机制。例如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它可以修饰方法或者代码块。当一个线程进入被 synchronized 修饰的方法或者代码块时,会获取对象的锁,其他线程如果也想访问这个方法或者代码块,就必须等待锁的释放。比如在一个多线程操作共享资源的场景中,有一个类包含一个共享变量 count,有多个线程要对 count 进行自增操作。如果在自增操作的方法上加上 synchronized 关键字,那么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执行这个方法,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还可以使用 ReentrantLock 类。这是一种可重入的互斥锁,和 synchronized 类似,但是它提供了更灵活的功能。例如可以使用 tryLock 方法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不到锁可以立即返回,而不是像 synchronized 那样一直等待。而且可以通过 lockInterruptibly 方法实现可中断的锁获取,这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非常有用。

对于线程安全的集合类也是一种解决方案。比如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来代替普通的 HashMap。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对 HashMap 进行插入、删除或者查询操作,很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或者程序出错。而 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更高级的并发控制机制,如锁分段技术,使得多个线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访问和修改这个集合,减少了锁的竞争,提高了并发性能。

另外,采用线程本地存储(Thread - Local)也可以解决部分线程安全问题。Thread - Local 可以为每个线程提供一个独立的变量副本。例如在一个 Web 应用中,每个用户请求可能会在一个单独的线程中处理,对于一些和用户相关的上下文信息,如用户的登录状态等,可以使用 Thread - Local 来存储,这样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副本,不会互相干扰。

最后,使用不可变对象也能避免线程安全问题。如果一个对象一旦创建其状态就不能被改变,那么多个线程访问这个对象时就不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Java 中的 String 类是不可变的,多个线程可以安全地共享和使用 String 对象。

集合框架介绍一下。

Java 集合框架是一个用于存储和操作一组对象的统一架构。它提供了多种接口和类来满足不同的存储和操作需求。

首先是 Collection 接口,它是集合框架中的根接口之一,定义了一些通用的集合操作方法,如 add、remove、contains 等。它有三个主要的子接口,分别是 List、Set 和 Queue。

List 接口代表有序的集合,元素可以重复。ArrayList 是 List 接口的一个常用实现类,它是基于数组实现的动态数组。它的优点是随机访问速度快,因为它内部是通过数组来存储元素的,通过索引访问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 O (1)。但是在插入和删除元素时,尤其是在中间位置进行操作时,可能需要移动大量的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 (n)。LinkedList 也是 List 接口的实现类,它是基于链表实现的。它在插入和删除元素时比较高效,特别是在头部或者尾部进行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 (1),但是随机访问速度较慢,时间复杂度为 O (n)。

Set 接口代表无序的集合,元素不可以重复。HashSet 是 Set 接口的常见实现类,它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当向 HashSet 中添加元素时,会根据元素的哈希值来确定元素在集合中的位置,这样可以快速地判断元素是否已经存在,添加、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在理想情况下接近 O (1)。TreeSet 是另一个 Set 接口的实现类,它是基于红黑树实现的,可以对元素进行自然排序或者根据指定的比较器进行排序,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 (logn)。

Queue 接口代表队列,主要用于在处理之前存储元素。LinkedList 也实现了 Queue 接口,它可以作为队列来使用。PriorityQueue 是另一个 Queue 接口的实现类,它是一个优先级队列,元素按照一定的优先级顺序被取出,内部是基于堆实现的,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 (logn),取出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 (logn)。

除了 Collection 接口相关的集合,还有 Map 接口。Map 用于存储键值对,其中键是唯一的。HashMap 是 Map 接口最常用的实现类,它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提供了快速的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时间复杂度在理想情况下接近 O (1)。TreeMap 是基于红黑树实现的 Map,它可以根据键的自然顺序或者指定的比较器来对键值对进行排序,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 (logn)。Hashtable 是一个古老的 Map 实现类,它是线程安全的,但是由于其同步机制的限制,在性能上不如 HashMap。

反射机制是什么?请简单介绍。

反射机制是 Java 语言提供的一种强大的功能,它允许程序在运行时动态地获取类的信息并且可以操作类的成员,包括构造方法、方法和字段等。

在 Java 中,每个类都有一个对应的 Class 对象,通过这个 Class 对象可以获取类的各种信息。例如,可以通过 Class.forName ("全限定类名") 方法来获取一个类的 Class 对象。一旦获取了 Class 对象,就可以使用反射机制来做很多事情。

对于构造方法,可以通过 Class 对象的 getConstructors 或者 getDeclaredConstructors 方法来获取类的构造方法对象。然后可以使用这些构造方法对象来动态地创建类的实例。例如,在一个插件式的系统中,我们可能不知道具体要实例化哪个类,通过读取配置文件获取类名,然后利用反射机制创建这个类的实例。

对于方法,通过 Class 对象的 getMethods 或者 getDeclaredMethods 方法可以获取类的方法对象。这些方法对象可以用于在运行时动态地调用类的方法。比如在一个框架中,可能需要根据用户的输入或者配置来调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反射机制就可以实现这种动态的调用。

对于字段,通过 Class 对象的 getFields 或者 getDeclaredFields 方法可以获取类的字段对象。并且可以通过这些字段对象来获取或者设置字段的值。例如,在一些数据持久化的场景中,可能需要将对象的字段值存储到数据库中,通过反射机制可以方便地获取和操作这些字段。

不过,反射机制也有一些缺点。它的性能相对较差,因为在运行时获取和操作类的信息需要更多的系统开销。而且如果滥用反射机制,可能会导致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变差。所以在实际使用中,需要谨慎考虑是否真的需要使用反射机制。

JVM 的内存机制是怎样的?

JVM 的内存主要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

首先是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它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在多线程环境下,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线程当前执行的位置。这是因为 Java 是多线程语言,当线程切换时,需要知道每个线程恢复执行时的位置,程序计数器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它的生命周期和线程相同,是线程私有的内存区域。

其次是 Java 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它也是线程私有的,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当一个方法被调用时,会在虚拟机栈中创建一个栈帧,栈帧中包含了方法的局部变量等信息。当方法执行完毕,栈帧就会被弹出。例如,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了一些局部变量,这些局部变量就存储在栈帧的局部变量表中。这个区域的大小是可以设置的,如果栈的深度超过了设置的大小,就会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 异常。

然后是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它和 Java 虚拟机栈类似,但是它是用于为本地方法(用其他语言编写的方法,如 C 或 C++)服务的。当 JVM 执行本地方法时,会在本地方法栈中创建相应的栈帧来存储相关的信息。

堆(Heap)是 JVM 内存中最大的一块区域,它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堆主要用于存储对象实例,几乎所有的对象都是在堆中分配内存的。在堆中,对象的分配和回收是由垃圾回收器(Garbage Collector)来管理的。例如,当我们使用 new 关键字创建一个对象时,这个对象就会在堆中分配内存。垃圾回收器会定期扫描堆中的对象,判断哪些对象是不再被使用的,然后回收这些对象占用的内存,以避免内存泄漏。

方法区(Method Area)也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区域。它主要用于存储已经被加载的类信息,包括类的字节码、常量池、静态变量等。例如,一个类中的静态变量就存储在方法区中,这些变量在整个类的生命周期内都是存在的。在 Java 8 之前,方法区也被称为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从 Java 8 开始,方法区被元空间(Metaspace)所取代,元空间使用本地内存,而不是 JVM 内存,这样可以避免永久代内存溢出的问题。

mybatis 的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的区别是什么?

MyBatis 的一级缓存是基于 SqlSession 的缓存。

当在同一个 SqlSession 中执行相同的 SQL 语句时,第一次查询的结果会被缓存起来。如果之后再次执行相同的查询,MyBatis 会直接从缓存中获取结果,而不是再次发送 SQL 请求到数据库。例如,在一个事务处理过程中,同一个 SqlSession 对同一个表进行多次相同条件的查询,第一次查询会从数据库获取数据,之后的查询就会使用缓存中的数据,这样可以提高查询效率。一级缓存的生命周期和 SqlSession 是一致的,当 SqlSession 关闭或者提交、回滚事务后,缓存就会被清空。

MyBatis 的二级缓存是基于 namespace 的缓存,它的范围比一级缓存要大。

二级缓存可以被多个 SqlSession 共享。当一个 SqlSession 执行查询操作并且开启了二级缓存后,如果查询结果在二级缓存中不存在,那么会从数据库获取数据,并将结果存入二级缓存。之后,其他 SqlSession 如果执行相同的查询,就可以从二级缓存中获取数据。例如,在一个多用户的 Web 应用中,不同用户的请求可能会创建不同的 SqlSession,但是对于一些频繁查询且数据不经常变化的 SQL 语句,二级缓存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库的访问次数。二级缓存是可以配置的,可以通过在 MyBatis 的配置文件或者 mapper 文件中设置相关参数来启用和管理二级缓存。不过,在使用二级缓存时需要注意缓存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因为如果数据库中的数据被更新,二级缓存中的数据可能会变得过时。所以在一些对数据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需要谨慎使用二级缓存。

自己手动开启过 mybatis 的二级缓存吗?二级缓存可以存到什么地方?

我有开启 mybatis 二级缓存的经验。开启二级缓存通常需要几个步骤。首先,在 MyBatis 的全局配置文件(一般是 mybatis - config.xml)中进行配置,要设置开启缓存,如设置<settings><setting name="cacheEnabled" value="true"/></settings>。然后在对应的 Mapper.xml 文件中,在需要缓存的查询语句所在的<mapper>标签内添加<cache eviction="LRU" flushInterval="60000" size="512" readOnly="true"/>这样的配置来启用二级缓存,这里的属性分别用于指定缓存的回收策略(如 LRU 是最近最少使用策略)、刷新间隔、缓存大小和是否只读等信息。

二级缓存可以存储在内存中,这是比较常见的方式。MyBatis 默认使用的是 PerpetualCache,它是一个简单的基于 Java HashMap 的缓存实现,将数据存储在内存的哈希表结构中。这种方式速度快,在数据量不是特别巨大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另外,也可以通过自定义缓存实现将缓存存储到其他地方,比如可以集成 Ehcache 等第三方缓存框架。Ehcache 可以将缓存数据存储到磁盘等存储介质,这样在内存不足或者应用重启后依然能够利用之前缓存的数据,增加了缓存数据的持久性和可利用性,尤其适用于一些对数据缓存有较高要求的场景,如数据不经常变化但查询频率极高的情况。

mybatis 中 #和 $ 的区别是什么?

在 MyBatis 中,# 和 $ 都用于在 SQL 语句中引入参数,但它们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 是预编译处理的方式。当 MyBatis 处理带有 #{} 的 SQL 语句时,它会将 SQL 语句中的 #{} 替换为一个问号(?),然后通过 PreparedStatement 的方式来设置参数的值。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 SQL 注入攻击。例如,在一个根据用户 ID 查询用户信息的 SQL 语句中,如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_id = #{user_id}”,MyBatis 会将其转换为类似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_id =?” 的形式,然后将实际的 user_id 值安全地设置到 PreparedStatement 中。

而${}是字符串替换的方式。它会直接将参数的值拼接到SQL语句中。例如,“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_id = ${user_id}”,如果 user_id 的值是 “123”,那么最终执行的 SQL 语句就是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_id = 123”。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因为如果参数是由用户输入的,恶意用户就可以通过构造特殊的参数值来修改 SQL 语句的结构,从而进行 SQL 注入攻击。

在使用场景上,#{} 更适合用于参数化查询,如条件查询中的条件值、插入和更新语句中的数据值等。而 ${} 通常用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在 SQL 语句中需要动态地传入表名、列名等情况,不过要非常谨慎地使用,并且要确保传入的值是可信的,不会导致安全问题。

mybatis 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MyBatis 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加载配置文件阶段。MyBatis 会读取全局配置文件(mybatis - config.xml)和 Mapper 映射文件(*.xml)。在全局配置文件中,包含了如数据库连接信息、缓存设置、插件配置等各种全局配置项。Mapper 映射文件则定义了 SQL 语句和 Java 接口方法之间的映射关系。这些文件的加载过程是通过 MyBatis 的解析器来完成的,解析器会将文件内容解析为对应的配置对象,为后续的操作提供数据支持。

接着是构建会话工厂阶段。在读取配置文件后,MyBatis 会根据配置信息构建 SqlSessionFactory 对象。这个对象是线程安全的,并且在整个应用生命周期内通常只需要创建一次。它就像是一个工厂,用于生产 SqlSession 对象。其构建过程涉及到对配置信息的整合,包括数据源的配置、事务管理器的配置等诸多方面。

然后是创建会话阶段。通过 SqlSessionFactory 对象可以创建 SqlSession 对象。SqlSession 是 MyBatis 与数据库交互的核心接口,它提供了各种操作数据库的方法,如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这个对象不是线程安全的,所以在多线程环境下需要谨慎使用。在这个阶段,还会涉及到事务的开启等操作,根据配置的事务管理器,SqlSession 可以开启一个新的事务,用于保证数据库操作的原子性等特性。

再就是执行 SQL 阶段。当有数据库操作需求时,通过 SqlSession 对象调用相应的方法,如 selectOne、selectList 等。这些方法会根据之前在 Mapper 映射文件中定义的 SQL 语句和参数映射关系,将请求发送到数据库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查询操作,会将结果集转换为 Java 对象返回;如果是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会返回操作影响的行数等信息。

最后是释放资源阶段。在完成数据库操作后,需要关闭 SqlSession 对象,释放相关的资源,包括关闭数据库连接、清理缓存等操作。如果不及时关闭,可能会导致资源泄漏等问题。

spring 中用到的注解有哪些?

在 Spring 中有许多重要的注解。

首先是 @Component 注解,这是一个基础的注解,用于将一个普通的 Java 类标记为 Spring 容器中的组件。当 Spring 扫描到带有 @Component 注解的类时,会将其纳入管理范围,并可以通过依赖注入等方式来使用这个类。例如,一个简单的业务逻辑类可以使用 @Component 注解,然后在其他需要使用这个业务逻辑的地方,Spring 可以自动将这个类注入进去。

@Controller 注解是用于定义 Spring MVC 中的控制器类。在构建 Web 应用时,带有 @Controller 注解的类会被 Spring MVC 识别,并且其中的方法可以处理 HTTP 请求。这些方法可以返回视图名称或者数据模型等内容,用于构建动态的 Web 页面。例如,在一个简单的用户登录控制器中,@Controller 注解标记了这个类是用于处理用户登录相关的请求,如接收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用户信息等操作。

@Service 注解用于标记服务层的类。服务层通常包含了业务逻辑,它处于控制器和数据访问层之间。使用 @Service 注解可以让 Spring 明确这是一个服务类,并且可以方便地在其他组件中注入这个服务类。例如,一个用户服务类可以使用 @Service 注解,它可能包含用户注册、用户信息修改等业务逻辑。

@Repository 注解用于数据访问层,也就是和数据库交互的层。当使用这个注解标记一个类时,Spring 会识别这个类是用于数据访问的,并且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配置,如数据库事务管理等。例如,一个操作数据库中用户表的 DAO 类可以使用 @Repository 注解,它可能包含查询用户信息、插入新用户等方法。

除了这些,还有 @Autowired 注解,它用于自动装配。当一个类需要依赖其他类时,可以使用 @Autowired 注解来让 Spring 自动将依赖的类注入进来。例如,在一个服务类中需要使用一个数据访问类,通过 @Autowired 注解,Spring 会自动找到合适的数据访问类并注入到服务类中。

@Value 注解用于注入配置文件中的值。比如在一个类中需要使用数据库连接的用户名和密码等配置信息,可以通过 @Value 注解从配置文件中获取这些值,并且将其注入到对应的属性中。

spring 的几种作用域是什么?默认的作用域是什么?

Spring 有多种作用域。

首先是 singleton 作用域,这是 Spring 默认的作用域。在 singleton 作用域下,Spring 容器中只会存在一个该 Bean 的实例。例如,在一个 Web 应用中,如果一个服务类被定义为 singleton 作用域,那么无论在应用的多少个地方需要使用这个服务类,都只会有一个实例被创建。这个实例在容器启动时创建,并且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存在,直到容器关闭。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省内存资源,并且可以保证在整个应用中对于同一个 Bean 的操作都是基于同一个实例的,便于管理和维护。

其次是 prototype 作用域。与 singleton 不同,在 prototype 作用域下,每次从 Spring 容器中获取 Bean 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实例。例如,在一个订单处理系统中,如果订单实体类被定义为 prototype 作用域,那么每次创建一个新订单时,都会有一个新的订单实体类的实例被创建。这种作用域适用于那些有状态的、需要为每个使用场景单独创建实例的对象。

还有 request 作用域,它是用于 Web 应用的。在 request 作用域下,一个 Bean 的实例会在一个 HTTP 请求期间存在。例如,在处理用户登录请求时,用户的登录信息可以存储在一个 request 作用域的 Bean 中,这个 Bean 从请求开始创建,在请求结束时销毁,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并且不会因为多个请求之间的混淆而出现问题。

session 作用域也是用于 Web 应用的。在 session 作用域下,一个 Bean 的实例会在一个用户会话期间存在。例如,在一个购物车系统中,用户的购物车信息可以存储在一个 session 作用域的 Bean 中,只要用户的会话没有结束,购物车的信息就会一直保存在这个 Bean 中,方便用户在整个购物过程中操作购物车。

最后是 application 作用域,同样用于 Web 应用。在 application 作用域下,一个 Bean 的实例会在整个 Web 应用的生命周期内存在。它类似于 singleton 作用域,但是更侧重于 Web 应用的整体环境,例如,整个 Web 应用的配置信息可以存储在一个 application 作用域的 Bean 中,方便在各个地方共享和使用这些配置信息。

@Autowired 注解的作用是什么?

@Autowired 是 Spring 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注解,主要用于自动装配。它的作用是让 Spring 容器自动地将依赖的 Bean 注入到需要的地方。

当一个类中的某个属性或者方法参数被标记为 @Autowired 时,Spring 会在容器中查找合适的 Bean 来进行注入。例如,在一个 Service 层的类中,可能需要调用一个 Dao 层的类来进行数据访问。如果在 Service 类的属性上添加了 @Autowired 注解并且指定了对应的 Dao 类型,Spring 就会在容器中寻找该类型的 Dao Bean,然后将其注入到 Service 类的这个属性中。

它可以用于构造方法、普通方法和属性上。如果是用在构造方法上,当 Spring 创建这个类的实例时,会通过构造方法将所需的 Bean 注入进来,这样可以保证在对象初始化时,其依赖的对象也已经正确地初始化。用于普通方法时,在调用这个方法时,Spring 会将对应的 Bean 作为参数注入。对于属性,Spring 会直接将找到的 Bean 赋值给这个属性。

而且 @Autowired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容器中有多个类型相同的 Bean,Spring 会根据类型和名称等信息来选择合适的 Bean 进行注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 Bean,默认情况下会抛出异常,但也可以通过设置 @Autowired 的 required 属性为 false 来避免抛出异常,此时这个属性或者参数会被赋值为 null。这种自动装配机制大大减少了手动配置依赖关系的工作量,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开发效率。

springmvc 常用注解有哪些?

在 SpringMVC 中有许多重要的注解用于构建 Web 应用。

@Controller 注解用于标记一个类是控制器类,这是 SpringMVC 处理 HTTP 请求的核心组件。当一个类被标记为 @Controller 时,SpringMVC 会扫描这个类中的方法来处理各种 HTTP 请求。例如,在一个简单的 Web 应用中,一个用于处理用户登录请求的类可以标记为 @Controller,然后在这个类中的方法可以接收用户提交的登录信息(如用户名和密码),并进行验证等操作。

@RequestMapping 注解是用于映射 HTTP 请求的。它可以用在类级别和方法级别。在类级别使用时,它定义了这个类中所有方法处理的请求的基础路径。在方法级别使用时,它具体定义了这个方法处理的请求路径和请求方法(如 GET、POST 等)。例如,一个用户控制器类可能有一个 @RequestMapping ("/user") 注解在类级别,表示这个类中的方法都是处理与用户相关的请求。然后其中一个方法可以有 @RequestMapping (value = "/login", method = RequestMethod.POST) 注解,表示这个方法是处理 POST 请求到 /user/login 路径的登录操作。

@ResponseBody 注解用于将方法的返回结果直接作为响应体返回给客户端,而不是进行视图解析。例如,在一个提供 API 接口的控制器方法中,使用 @ResponseBody 注解后,方法返回的 JSON 数据或者其他格式的数据会直接发送给客户端。这在构建 RESTful 风格的 Web 服务时非常有用。

@RequestParam 注解用于获取请求参数。当一个 HTTP 请求包含参数时,通过 @RequestParam 可以将这些参数绑定到方法的参数上。例如,在一个查询用户信息的方法中,如果请求中包含用户 ID 参数,可以通过 @RequestParam ("user_id") String userId 来获取这个参数,并在方法中使用 userId 进行后续的用户信息查询操作。

@ModelAttribute 注解有多种用途。它可以用于在请求处理之前,将请求参数绑定到一个模型对象上,也可以用于在多个方法之间共享一个模型对象。例如,在一个表单提交的场景中,通过 @ModelAttribute 可以将表单中的数据绑定到一个对应的 Java 对象上,然后这个对象可以在后续的方法中进行处理,如进行数据验证、保存到数据库等操作。

说一下 spring 中有哪些设计模式?

Spring 框架中包含多种设计模式。

首先是工厂模式。Spring 的 Bean 工厂(BeanFactory)就是工厂模式的体现。BeanFactory 负责创建和管理 Bean 对象。它就像一个工厂,根据配置或者请求来生产各种 Bean。例如,当需要一个 UserService 的 Bean 时,BeanFactory 会根据配置信息(如 XML 配置或者注解配置)来创建这个 Bean 的实例。这种方式将对象的创建和使用分离,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单例模式也在 Spring 中有应用。Spring 默认情况下,Bean 的作用域是 singleton,这意味着在整个容器中只有一个该 Bean 的实例。例如,对于一个配置信息的 Bean,整个应用只需要一个实例来提供配置数据,这种单例模式的应用可以节省内存资源,并且方便对这些共享资源进行管理。

代理模式在 Spring 的 AOP(面向切面编程)中被广泛使用。Spring AOP 通过代理对象来实现对目标对象的增强。例如,在事务管理方面,当一个方法需要开启事务时,Spring 会创建一个代理对象来包装这个方法对应的真实对象。在代理对象中,可以在方法执行前开启事务,在方法执行后根据方法是否成功来提交或者回滚事务,从而实现了对业务方法的事务增强,而不需要修改业务方法本身的代码。

观察者模式在 Spring 的事件机制中有体现。Spring 允许定义事件和监听器。当一个事件被发布时,所有注册的监听器都会收到通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在一个应用中,当用户注册成功这个事件发生时,可能会有多个监听器,一个监听器用于发送欢迎邮件,另一个监听器用于记录注册日志等。

如何用 java 实现单例模式?

在 Java 中,实现单例模式有多种方式。

第一种是饿汉式单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单例类的实例在类加载的时候就被创建。例如: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私有静态成员变量,直接创建单例对象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私有构造方法,防止外部通过构造方法创建实例private Singleton() {}// 公有静态方法,用于获取单例对象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并且在多线程环境下是安全的,因为类加载过程是由 Java 虚拟机保证线程安全的。缺点是如果这个单例对象的创建过程比较复杂或者占用资源较多,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不会用到这个单例对象,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二种是懒汉式单例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第一次调用获取单例对象的方法时才创建实例。例如: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私有静态成员变量,初始值为null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私有构造方法,防止外部通过构造方法创建实例private Singleton() {}// 公有静态方法,用于获取单例对象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return instance;}
}

但是这种简单的懒汉式在多线程环境下是不安全的。因为可能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判断 instance 为 null,然后都创建一个实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同步方法:

public class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private Singleton() {}// 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保证多线程安全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return instance;}
}

不过这种方式会因为同步方法导致性能下降。还可以使用双重检查锁定(DCL)来优化: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使用volatile关键字保证可见性和禁止指令重排private static volatile Singleton instance;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 == null)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return instance;}
}

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多线程安全,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性能。

另外,还可以通过静态内部类来实现单例模式: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私有构造方法,防止外部通过构造方法创建实例private Singleton() {}// 静态内部类,在内部类中创建单例对象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公有静态方法,用于获取单例对象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return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

这种方式利用了类加载机制,在外部类加载时,内部类不会被加载,只有在调用 getInstance 方法时,内部类才会被加载,并且创建单例对象。这种方式在多线程环境下是安全的,同时也具有懒加载的特性。

TCP 三次握手的过程是怎样的?TCP 挥手的过程呢?

TCP 三次握手过程

TCP 三次握手是为了建立可靠的连接。首先,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SYN(同步序列号)包,这个包中包含客户端的初始序列号(ISN),这是第一次握手。例如,客户端的初始序列号假设为 x,此时客户端处于 SYN - SENT 状态,等待服务器的回应。

接着,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SYN 包后,会向客户端发送一个 SYN/ACK 包。这个包中包含服务器自己的初始序列号(假设为 y),同时对客户端的 SYN 进行确认,ACK 的值为客户端的 ISN 加 1,即 x + 1。此时服务器处于 SYN - RCV 状态。

最后,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SYN/ACK 包后,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ACK 包,这个 ACK 的值为服务器的 ISN 加 1,即 y + 1,此时客户端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当服务器收到这个 ACK 包后,也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这样一个可靠的 TCP 连接就建立起来了。三次握手的主要目的是双方都能确认对方的发送和接收能力,并且协商好初始序列号,为后续的数据传输做准备。

TCP 挥手过程

TCP 挥手是用于断开连接的过程,也称为四次挥手。首先,主动关闭方(假设是客户端)发送一个 FIN(结束)包,表示自己没有数据要发送了,此时客户端进入 FIN - WAIT - 1 状态。

然后,服务器收到 FIN 包后,会发送一个 ACK 包给客户端,表示已经收到客户端的 FIN 包,此时服务器进入 CLOSE - WAIT 状态,客户端收到这个 ACK 包后进入 FIN - WAIT - 2 状态。在 CLOSE - WAIT 状态下,服务器可能还有数据要发送给客户端。

当服务器也没有数据要发送了,它会发送一个 FIN 包给客户端,此时服务器进入 LAST - ACK 状态。

最后,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FIN 包后,会发送一个 ACK 包给服务器,然后客户端进入 TIME - WAIT 状态,等待一段时间(2MSL,MSL 是最长报文段寿命)后才会真正关闭连接。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ACK 包后就立即关闭连接。四次挥手主要是为了确保双方的数据都能完整地传输完毕,并且能够正确地关闭连接。

HEAD 和 PUT 在上传时的区别是什么?

HEAD 请求

HEAD 请求是 HTTP 协议中的一种方法。它和 GET 请求类似,但是它只请求获取资源的头部信息,而不是资源的实体内容。例如,当客户端想要了解一个网页的大小、最后修改时间、内容类型等元数据信息时,就可以发送 HEAD 请求。服务器收到 HEAD 请求后,只会返回资源的头部信息,不会返回实体内容。这在一些场景下非常有用,比如在检查资源是否存在或者是否被修改时。如果只想快速检查一个文件是否更新,通过 HEAD 请求获取文件的最后修改日期就可以判断,而不需要获取整个文件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网络带宽和服务器资源。

PUT 请求

PUT 请求主要用于向服务器上传资源,并且如果资源已经存在,会对资源进行更新。PUT 请求会将请求中的实体内容存储到服务器指定的位置。例如,在一个文件存储系统中,如果客户端想要上传一个新文件或者更新一个已经存在的文件,可以使用 PUT 请求。与 POST 请求不同的是,PUT 请求通常是幂等的,这意味着多次执行相同的 PUT 请求,结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 PUT 请求成功上传了一个文件,再次执行相同的 PUT 请求(假设请求内容相同),服务器上的文件内容不会被改变,只是会再次确认这个文件的存储状态。PUT 请求的重点在于对指定资源的完整更新或者创建,对资源的位置有比较明确的指向。

Redis 有几种数据类型?

Redis 有多种数据类型。

首先是字符串(String)类型,这是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它可以存储任何类型的数据,包括文本、整数、浮点数等。例如,可以用它来存储用户的姓名、年龄等信息。在 Redis 中,字符串类型的值最大可以达到 512MB。它支持多种操作,如设置(SET)、获取(GET)、自增(INCR)、自减(DECR)等操作。可以方便地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修改。

其次是列表(List)类型,它是一个有序的字符串列表。可以在列表的两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例如,可以使用 LPUSH 命令在列表头部插入元素,用 RPUSH 命令在列表尾部插入元素。还可以使用 LPOP 和 RPOP 命令分别从列表头部和尾部删除元素。列表类型适用于实现消息队列、栈等数据结构。例如,在一个消息队列系统中,可以把消息作为元素存储在列表中,然后从头部或者尾部获取和处理消息。

哈希(Hash)类型用于存储键值对集合。它类似于 Java 中的 HashMap,是一个字段和值的映射表。可以使用 HSET 命令来设置哈希中的键值对,用 HGET 命令获取指定键的值。例如,可以将一个用户的多个属性(如姓名、年龄、性别)存储在一个哈希中,通过用户 ID 作为键来区分不同用户的属性。这样可以方便地对用户的多个属性进行批量操作。

集合(Set)类型是一个无序的、不包含重复元素的字符串集合。可以使用 SADD 命令添加元素,用 SMEMBERS 命令获取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集合类型适用于实现标签系统、好友关系等功能。例如,在一个社交应用中,可以用集合来存储用户的好友列表,通过集合操作可以方便地判断两个用户是否是好友,添加或删除好友等。

有序集合(Sorted Set)类型是在集合的基础上,每个元素都关联一个分数(score),元素会根据分数进行排序。可以使用 ZADD 命令添加元素并指定分数,用 ZRANGE 命令按照分数范围获取元素。例如,在一个排行榜系统中,可以将用户的积分作为分数,用户 ID 作为元素存储在有序集合中,这样可以方便地获取排行榜的前几名或者某个积分区间的用户。

项目中哪些场景用到了 redis?为什么用 redis?

在很多项目场景中会用到 Redis。

缓存场景

在 Web 应用中,经常会将频繁访问的数据存储在 Redis 中作为缓存。例如,对于一个电商网站,商品的详情信息、分类信息等访问频率很高。如果每次请求都从数据库中查询这些信息,会给数据库带来很大的压力,并且响应时间会变长。将这些数据存储在 Redis 中,当用户请求时,先从 Redis 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直接返回,大大提高了响应速度。因为 Redis 是基于内存的存储,数据读取速度比磁盘快很多。

分布式锁场景

在分布式系统中,为了保证多个进程或者服务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可以使用 Redis 实现分布式锁。例如,在一个秒杀系统中,多个用户同时抢购商品,为了防止超卖,需要对库存进行互斥访问。可以通过 Redis 的 SETNX(SET if Not eXists)命令来设置一个锁,如果设置成功,表示获取到锁,可以进行库存扣减等操作,操作完成后再释放锁。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在分布式环境下共享资源的一致性。

消息队列场景

虽然 Redis 不是专门的消息队列系统,但可以利用它的列表(List)数据类型来实现简单的消息队列。例如,在一个日志收集系统中,多个客户端将日志信息作为消息发送到 Redis 的列表中,然后后端的日志处理服务从列表中获取消息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实现异步的消息传递,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计数器场景

对于一些需要计数的场景,如网站的访问量统计、文章的点赞数统计等。可以使用 Redis 的字符串(String)类型的自增(INCR)和自减(DECR)操作来方便地实现计数功能。因为 Redis 的操作是原子性的,能够保证在高并发环境下计数的准确性。

排行榜场景

在游戏或者一些竞争类的应用中,需要展示排行榜。可以利用 Redis 的有序集合(Sorted Set)数据类型,将用户的积分或者得分作为分数,用户 ID 作为元素存储在有序集合中。这样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排行榜的前几名或者某个积分区间的用户信息。

redis 中存的数据在数据库中也有吗?是怎么同步的?

在项目中,Redis 中存储的数据在数据库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取决于具体的业务场景和设计。

在缓存场景下,Redis 中的数据通常是数据库中数据的副本。例如,在电商网站的商品详情缓存中,数据库中存储了完整的商品信息,Redis 中存储了部分用于快速查询的商品信息。同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更新,当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时,比如商品价格被修改,系统会主动将新的数据更新到 Redis 中。这可以通过在业务代码中,在数据库更新操作完成后,紧接着执行 Redis 的更新操作来实现。

另一种是被动更新,也称为懒加载。当 Redis 中没有请求的数据时,会从数据库中加载数据到 Redis 中。如果数据在 Redis 中有,但过期了,也会从数据库重新加载。例如,设置了一个商品详情缓存的有效期为 1 小时,1 小时后如果有用户请求商品详情,Redis 发现数据过期,就会从数据库中重新获取商品详情并更新缓存。

在一些非缓存场景,如分布式锁、计数器等场景,Redis 中的数据可能在数据库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存储。例如,分布式锁只是在 Redis 中通过一个键值对来表示锁的状态,这种数据主要是用于控制分布式系统的流程,不需要和数据库进行同步。对于计数器场景,Redis 中的计数可能是实时的操作计数,而数据库可能只是定期将 Redis 中的计数结果进行持久化存储,同步方式可以是定时任务将 Redis 中的计数结果更新到数据库中,或者在特定的业务节点,如系统重启或者数据备份时进行同步。

Redis 怎么实现并发控制?

Redis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并发控制。

首先是利用 Redis 的原子操作。例如,Redis 的 INCR 和 DECR 命令用于对存储的数值进行原子性的自增和自减操作。在高并发场景下,如网站的访问量计数,多个请求同时对一个计数器进行操作时,Redis 可以保证这些操作的原子性。这是因为 Redis 是单线程的,它对命令的执行是顺序的,一个命令执行完才会执行下一个命令。所以像 INCR 这样的操作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其他操作打断,从而确保了在高并发情况下计数的准确性。

其次是使用 Redis 的事务。虽然 Redis 的事务和传统关系数据库的事务有些不同,但它也提供了一定的并发控制能力。通过 MULTI 命令开启一个事务,然后可以将多个命令放入事务中,如 SET、GET 等命令,最后使用 EXEC 命令来执行事务。在事务执行过程中,Redis 会保证这些命令的顺序执行,并且不会被其他客户端的命令打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Redis 事务没有像关系数据库那样的回滚机制,它主要是保证一组命令的顺序执行来实现对并发操作的控制。

另外,还可以通过分布式锁来实现并发控制。Redis 的 SETNX 命令(SET if Not eXists)是实现分布式锁的关键。例如,在一个秒杀系统中,对于库存的扣减操作,多个客户端可能同时尝试进行。可以使用 SETNX 在 Redis 中设置一个锁,只有一个客户端能够成功设置这个锁,该客户端就可以进行库存扣减操作,其他客户端则需要等待锁的释放。当操作完成后,通过 DEL 命令释放锁,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多个客户端对共享资源的并发访问,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Redis 遇到的异常有哪些?

Redis 可能会遇到多种异常。

一种是连接异常。例如,当网络出现问题时,客户端可能无法连接到 Redis 服务器。这可能是由于网络抖动、服务器宕机或者端口被占用等原因导致的。如果是网络抖动,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连接中断,这种情况下客户端需要具备重连机制来恢复连接。而如果是服务器宕机,那么在服务器恢复之前,客户端的连接请求都会失败。

数据类型错误异常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对一个存储字符串的数据键使用了列表操作的命令,就会导致异常。这是因为 Redis 对数据类型有严格的定义,每个命令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数据类型。如果在代码中没有正确判断数据类型就执行操作,就很容易出现这种异常。例如,在一个 Java 程序中,如果通过 Jedis 客户端错误地对一个 Redis 字符串键使用了 LPUSH(列表插入头部操作)命令,Jedis 就会返回一个错误响应,表示操作的数据类型不匹配。

内存不足异常也可能出现。Redis 是基于内存的存储系统,当存储的数据量超过了 Redis 服务器所配置的内存大小时,就会出现内存不足的问题。例如,如果大量的数据被写入 Redis,并且没有设置合适的过期策略或者内存淘汰策略,就可能导致内存溢出。Redis 提供了多种内存淘汰策略,如 LRU(最近最少使用)、LFU(最不经常使用)等来避免内存不足的情况,但如果没有合理配置这些策略,依然可能出现内存问题。

另外,还有事务异常。虽然 Redis 事务没有回滚机制,但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如果某个命令出现语法错误或者执行失败,也会影响整个事务的执行。例如,在一个事务中,前面的命令都正确执行了,但最后一个命令由于参数错误无法执行,那么这个事务就不能按照预期完成所有操作。

请介绍一下 Redis 的集群和哨兵机制。

Redis 集群

Redis 集群是为了提供高可用性和数据分片功能。Redis 集群通过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实现了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例如,一个包含 6 个节点的 Redis 集群,数据会被自动分配到这些节点中,而不是集中在一个节点上。

在 Redis 集群中,数据是按照槽(slot)来分配的。总共有 16384 个槽,每个节点负责一部分槽。当客户端要存储或者获取数据时,会根据数据的键通过 CRC16 算法计算出对应的槽,然后找到负责这个槽的节点进行操作。这种数据分片方式可以让 Redis 集群存储大量的数据,并且可以通过增加节点来扩展存储容量。

集群中的节点之间会相互通信,用于数据迁移和故障恢复等操作。例如,当一个新节点加入集群时,数据会从其他节点迁移到新节点,以平衡各个节点的负载。同时,在部分节点出现故障时,集群可以自动将故障节点负责的槽重新分配给其他健康节点,保证集群的正常运行。不过,在数据迁移过程中,可能会对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需要在节点之间传输数据。

Redis 哨兵机制

Redis 哨兵主要用于监控 Redis 主从服务器,并且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进行自动切换。一个或多个哨兵进程会不断地监控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的状态。例如,哨兵会定期向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发送心跳检测命令,以确定它们是否正常运行。

当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哨兵会发现这个情况,然后进行故障转移操作。它会从可用的从服务器中选择一个作为新的主服务器,并且将其他从服务器重新配置为新主服务器的从服务器。这个过程是自动完成的,不需要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了 Redis 服务的可用性。

哨兵机制还可以提供通知功能,当服务器状态发生变化时,如主服务器故障或者从服务器掉线等情况,哨兵可以向管理员发送通知,如通过邮件或者短信等方式。这样管理员可以及时了解 Redis 服务的状态,并且进行必要的维护操作。不过,哨兵本身也可能出现单点故障,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部署多个哨兵来提高可靠性。

Kafka 中的 partition 的原理是什么?在分布式中有什么应用?

Kafka 中 partition 的原理

在 Kafka 中,partition(分区)是一个核心概念。每个主题(Topic)可以被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分区。例如,一个名为 “user - logs” 的主题可以有 3 个分区,分别是 partition - 0、partition - 1 和 partition - 2。

分区是有序的、不可变的消息序列。消息被顺序地追加到分区的末尾,每个消息在分区内都有一个唯一的偏移量(offset)。这个偏移量用于标识消息在分区中的位置,从 0 开始依次递增。例如,在一个分区中,第一条消息的偏移量是 0,第二条消息的偏移量是 1,以此类推。

分区的主要作用是实现数据的并行处理和负载均衡。当生产者向一个主题发送消息时,消息会根据一定的规则被分配到不同的分区中。例如,可以根据消息的键(key)进行分区,如果消息没有键,则会以轮询的方式分配到各个分区。这种方式使得多个消费者可以同时从不同的分区中获取消息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消息处理的效率。

在分布式中的应用

在分布式系统中,partition 有很多重要的应用。首先,它用于实现高吞吐量。由于消息被分散到多个分区,多个消费者可以并行地从不同分区读取消息,这样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消息,大大提高了系统整体的消息处理能力。例如,在一个大数据处理系统中,有大量的日志消息需要处理,通过将日志主题划分为多个分区,多个消费者可以同时对这些分区进行处理,从而快速地处理海量的日志信息。

其次,分区可以用于实现数据的冗余和容错。每个分区可以有多个副本,这些副本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当一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其他节点上的副本依然可以提供消息服务。例如,在一个分布式消息系统中,一个分区有 3 个副本,分别存储在 3 个不同的服务器上,即使其中一个服务器出现故障,其他两个副本依然可以保证消息的正常传递和处理。

另外,分区还可以用于实现消息的顺序性保证。对于同一个分区内的消息,它们是按照发送的顺序存储的,消费者按照顺序从分区中获取消息,这样可以保证对于某些需要顺序处理的消息,如事务消息,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处理。

Kafka 中的 follower 和 leader 是怎么同步的?

在 Kafka 中,每个分区都有一个 leader 副本和多个 follower 副本。leader 副本负责处理所有的读写请求,而 follower 副本主要用于备份,以实现数据的冗余和高可用性。

follower 和 leader 之间的同步过程主要是通过日志复制来实现的。当生产者向 leader 副本发送消息时,leader 会将消息追加到自己的本地日志(Log)文件中。这个日志文件记录了所有发送到该分区的消息。

然后,leader 副本会将新写入的消息发送给所有的 follower 副本。follower 副本收到消息后,也会将消息追加到自己的本地日志文件中。在这个过程中,follower 副本会不断地向 leader 副本发送请求,询问是否有新的消息需要同步。例如,follower 会发送 Fetch 请求,leader 收到请求后,会将自上次同步以来的新消息发送给 follower。

为了保证消息的一致性,follower 副本在同步消息时会进行校验。它们会检查消息的偏移量(offset)是否连续,以及消息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果发现消息不匹配或者偏移量不连续,follower 副本会向 leader 副本请求重新发送消息,直到它们的日志文件和 leader 副本的日志文件完全一致。

此外,Kafka 还采用了一些机制来确保同步的效率和可靠性。例如,通过设置同步的最小副本数,只有当一定数量的 follower 副本成功同步了消息后,生产者发送的消息才被认为是成功写入。这样可以避免因为部分 follower 副本故障而导致数据丢失的情况。同时,Kafka 会定期检查 follower 副本和 leader 副本之间的同步状态,对于长时间不同步的 follower 副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将其从同步副本列表中删除,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mq 是怎么做的?

消息队列(MQ)主要用于在不同的应用程序或组件之间进行异步消息传递。

从架构层面看,它一般包含生产者、消息队列和消费者这几个核心部分。生产者负责生成消息,这些消息可以是各种数据,比如在电商系统中,生产者可能是订单系统,它产生的消息可以是新订单的详细信息。生产者将消息发送到消息队列中,消息队列是一个存储消息的中间件,它就像一个缓冲区,常用的消息队列有 RabbitMQ、Kafka 等。消息队列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存储消息,例如先进先出(FIFO)原则,确保消息的顺序性。

在实现上,消息队列需要处理高并发场景下的消息接收和存储。以 Kafka 为例,它通过分区(Partition)机制来实现高效的消息存储和分发。每个主题(Topic)可以划分为多个分区,消息被均匀地分配到这些分区中,并且每个分区都有自己的副本用于容错。当生产者发送消息时,会根据消息的键(Key)或者采用轮询的方式将消息分配到不同的分区,这样可以实现并行地写入消息,提高消息写入的吞吐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它从消息队列中获取消息进行处理。消费者可以是多个,并且可以独立地从消息队列中拉取消息。在消费者获取消息后,会对消息进行业务逻辑处理。例如,在物流系统中,消费者可能是发货系统,它获取订单消息后,根据订单信息安排发货。为了确保消息不会丢失,消息队列通常会有消息确认机制。消费者在成功处理消息后,会向消息队列发送确认信息,消息队列收到确认后,会将该消息从队列中删除。如果消费者在处理消息过程中出现故障,没有发送确认信息,消息队列会将消息重新发送给其他消费者或者等待消费者恢复后再次发送,以保证消息能够被正确处理。

另外,消息队列还会提供一些高级功能,如消息持久化。这是为了防止在系统故障或者重启后消息丢失。通过将消息存储在磁盘等持久化介质中,即使消息队列服务出现短暂中断,消息依然可以在恢复后被重新处理。同时,消息队列也会支持消息过滤、消息优先级等功能,以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

并发和线程的概念是什么?

并发的概念

并发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多个任务或者事件同时发生。它并不意味着这些任务在同一时刻真正同时执行,而是在宏观上给人一种同时进行的感觉。例如,在一个单核 CPU 的计算机系统中,由于 CPU 在一个时刻只能执行一个任务,但是通过操作系统的调度,多个任务可以快速地切换执行,从而在一段时间内看起来像是同时在运行。并发主要用于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的整体性能。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并发无处不在。比如在一个 Web 服务器中,会同时接收多个客户端的请求。这些请求的处理就是并发的。通过合理的并发处理机制,服务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请求,而不是一个一个地顺序处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服务器的响应效率。再比如,在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中,用户可以同时打开多个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的运行也是并发的。操作系统会根据一定的调度算法,为每个应用程序分配 CPU 时间片,使得它们能够并发运行。

线程的概念

线程是操作系统能够进行运算调度的最小单位。它是进程中的一个执行单元,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如内存空间、文件描述符等。例如,在一个 Java 应用程序中,一个进程就是这个 Java 程序的运行实例,而线程则可以用于执行不同的任务。

线程有自己独立的执行路径,包括程序计数器、栈空间等。每个线程可以独立地执行代码,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被调度执行。以一个简单的文件下载程序为例,一个线程可以负责从服务器获取文件数据,另一个线程可以负责将数据写入本地磁盘,这两个线程在同一个进程中并发执行,提高了文件下载的效率。

线程之间可以通过共享数据来进行通信和协作。但是,这种共享数据的方式也带来了数据一致性的问题。例如,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同一个共享变量时,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或者程序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同步机制,如锁、信号量等,来确保线程对共享数据的安全访问。

如果让你自己实现一个线程池,你会怎么实现?

要实现一个线程池,首先需要定义一些关键的组件。

线程池的基本结构

线程池主要包括线程集合、任务队列和管理机制。线程集合是一组预先创建好的线程,这些线程等待任务队列中的任务到来并执行。任务队列用于存储等待执行的任务,任务可以是实现了某个接口(如 Runnable 接口)的对象,这个接口定义了任务的执行逻辑。管理机制用于控制线程池的各种操作,如线程的创建、销毁、任务的提交和获取等。

线程池的初始化

在初始化线程池时,需要确定线程的数量。线程数量可以根据系统的资源情况和任务的性质来确定。例如,如果是 CPU 密集型任务,线程数量可以设置为和 CPU 核心数相近;如果是 IO 密集型任务,可以适当增加线程数量。然后创建指定数量的线程,并将它们放入线程集合中。每个线程在启动后会进入一个循环,不断地从任务队列中获取任务并执行。

任务队列的实现

任务队列可以采用阻塞队列(Blocking Queue)来实现。阻塞队列有很好的特性,当队列满时,插入任务的操作会被阻塞;当队列空时,获取任务的操作会被阻塞。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任务的提交和执行。例如,可以使用 ArrayBlockingQueue 作为任务队列,它是一个基于数组的有界阻塞队列。在将任务放入队列时,如果队列已满,放入操作会等待,直到队列有空间;从队列中获取任务时,如果队列是空的,获取操作会等待,直到有新的任务被放入队列。

任务的提交和执行

当有任务需要执行时,通过一个提交任务的方法将任务放入任务队列。线程池中的线程会不断地检查任务队列是否有任务。如果有任务,线程会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并执行。在执行任务时,线程会调用任务对象的 run 方法(如果任务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来执行任务的逻辑。

线程池的动态管理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任务负载,线程池需要有动态管理机制。例如,可以根据任务队列的长度来动态地调整线程的数量。如果任务队列长时间处于满的状态,可以适当增加线程的数量;如果任务队列长时间为空,可以减少线程的数量,以节省系统资源。同时,还需要考虑线程的异常处理。当线程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出现异常时,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处理异常,如重新执行任务或者将异常信息记录下来。

说一下 springboot 当中整合过什么?

在 Spring Boot 项目中,有许多可以整合的组件和技术。

数据库相关整合

首先是和数据库的整合。Spring Boot 可以很方便地整合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Oracle 等。通过在项目的配置文件(application.properties 或 application.yml)中配置数据库连接信息,包括数据库的 URL、用户名、密码等,Spring Boot 会自动配置数据源(DataSource)。例如,对于 MySQL 数据库,添加 MySQL 驱动依赖后,配置好连接信息,Spring Boot 就会创建一个可以用于操作 MySQL 数据库的数据源。

同时,Spring Boot 还可以整合 MyBatis、JPA(Java Persistence API)等数据访问框架。以 MyBatis 为例,整合后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库操作。通过定义 Mapper 接口和对应的 Mapper XML 文件,在 Spring Boot 的自动配置下,这些 Mapper 接口可以被注入到服务层(Service)的类中,用于执行 SQL 语句,实现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

消息队列整合

Spring Boot 也能够整合消息队列,如 RabbitMQ 和 Kafka。对于 RabbitMQ 整合,在添加相关依赖后,通过配置 RabbitMQ 的服务器地址、端口、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就可以在 Spring Boot 项目中使用 RabbitMQ。可以定义消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用于发送消息,消费者用于接收和处理消息。在 Kafka 整合方面,类似地配置好 Kafka 的相关参数后,能够方便地实现消息的生产和消费,用于异步通信和事件驱动的架构。

缓存整合

整合缓存技术也是 Spring Boot 的一个常见应用。例如,整合 Redis 作为缓存。通过添加 Redis 依赖,在配置文件中设置 Redis 的主机地址、端口等信息,Spring Boot 会自动配置 RedisTemplate,用于操作 Redis。可以将频繁访问的数据存储在 Redis 中,如在一个 Web 应用中,将商品信息、用户权限信息等缓存到 Redis 中,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安全框架整合

Spring Boot 可以整合安全框架,如 Spring Security。通过添加 Spring Security 依赖并进行简单的配置,就可以实现用户认证和授权功能。例如,可以配置基于表单的登录、基于角色的授权等功能。可以保护 Web 应用中的资源,只允许经过认证和授权的用户访问特定的页面或者接口。

监控和管理整合

还可以整合监控和管理工具,如 Actuator。Actuator 提供了许多端点(Endpoint),用于监控应用的健康状况、查看应用的配置信息、获取应用的性能指标等。例如,可以通过访问 “/actuator/health” 端点来查看应用的健康状态,通过 “/actuator/metrics” 端点来查看应用的性能指标,如内存使用情况、请求响应时间等。

springboot 优势有哪些?

Spring Boot 有许多显著的优势。

简化配置

Spring Boot 最大的优势之一是简化了配置过程。在传统的 Spring 项目中,需要大量的 XML 配置文件来配置各种组件,如数据源、事务管理器、MVC 控制器等。而 Spring Boot 采用基于约定优于配置的原则,通过自动配置(Auto - Configuration)功能,大大减少了配置的工作量。例如,只要在项目的依赖中包含了数据库相关的依赖(如 MySQL 驱动),并且在配置文件中提供基本的数据库连接信息(如数据库 URL、用户名、密码),Spring Boot 就会自动配置一个合适的数据源,不需要手动编写复杂的数据源配置代码。

快速开发和启动

Spring Boot 能够实现快速开发和启动应用程序。它提供了许多起步依赖(Starter Dependencies),这些起步依赖是预定义的依赖组合,针对不同的功能场景,如 Web 开发、数据访问、消息队列等。例如,对于 Web 开发,只需要添加 “spring - boot - starter - web” 依赖,就包含了构建一个 Web 应用所需要的基本组件,如 Spring MVC、嵌入式 Web 服务器(如 Tomcat)等。这使得开发者可以快速搭建一个项目框架,并且可以快速启动应用进行测试和开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独立运行

Spring Boot 应用可以打包成一个独立的可执行 JAR 文件,这个文件包含了应用运行所需要的所有内容,包括依赖的库、配置文件等。这意味着可以很方便地将应用部署到不同的环境中,如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生产环境等,并且不需要在目标环境中安装额外的依赖(除了 Java 运行时环境)。例如,将一个 Spring Boot 应用打包成 JAR 文件后,可以直接在服务器上使用命令 “java - jar application.jar” 来启动应用,这种独立运行的方式提高了应用的可移植性和部署的便利性。

嵌入式服务器支持

它支持嵌入式 Web 服务器,如 Tomcat、Jetty、Undertow 等。这使得在开发和测试阶段,可以不需要额外安装和配置外部的 Web 服务器。例如,当添加 “spring - boot - starter - web” 依赖时,默认情况下会使用嵌入式 Tomcat 服务器。这样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快速启动和测试 Web 应用,并且在部署到生产环境时,如果需要,也可以很容易地将应用部署到外部的 Web 服务器上,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微服务友好

Spring Boot 非常适合构建微服务。它的轻量级架构和快速开发的特点,使得可以很容易地将一个大型应用拆分成多个小型的、独立的微服务。每个微服务可以使用 Spring Boot 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例如,在一个电商系统中,可以将用户服务、订单服务、商品服务等分别构建成独立的 Spring Boot 微服务,这些微服务可以通过轻量级的通信协议(如 RESTful API)进行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前端部分了解吗?

我对前端部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前端开发主要聚焦于构建用户界面,给用户提供直接交互体验。它涵盖了多种技术和语言。

从基础的 HTML 来说,它是构建网页结构的基石,通过各种标签来定义页面中的元素,像段落使用<p>标签,标题可以用<h1>到<h6>等不同级别的标签,列表有<ul>、<ol>等标签,利用这些标签能搭建出网页的基本框架,例如一个简单的博客页面,用 HTML 就能划分出文章标题、正文、评论区等不同的结构区域。

CSS 则负责网页的样式呈现,能够控制元素的颜色、大小、布局等外观属性。可以通过选择器精准地选中要设置样式的元素,比如类选择器、ID 选择器等,还能运用盒模型去规划元素所占的空间布局,实现诸如响应式布局,让网页在不同尺寸的设备上都能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像电商网站中,商品展示页面通过 CSS 让图片、价格、详情等元素排列得美观且便于查看。

JavaScript 更是前端的核心编程语言,它能给网页添加动态交互功能。例如在表单验证方面,当用户输入信息时,可以实时检查格式是否正确,像验证邮箱格式是否符合规范;在页面交互上,能实现点击按钮切换页面内容、展开或收起菜单等效果;还能通过 AJAX 技术实现异步请求,在不刷新整个页面的情况下获取新的数据并更新部分页面内容,像在社交网站上不断加载新的动态消息。

此外,前端框架如今也被广泛应用,比如 Vue.js、React 等,它们提供了组件化的开发模式,方便代码的复用和维护,提升开发效率,能够快速搭建出功能复杂且交互丰富的大型前端应用,像一些企业级的管理系统前端界面就常借助这些框架来实现高效开发。

在前端性能优化方面,也有诸多手段,像是对图片进行压缩、减少 HTTP 请求数量、合理使用浏览器缓存等,以此提升网页的加载速度,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中间件做过哪些?

我在过往的项目中有接触和使用过多种中间件。

在消息队列中间件方面,使用过 RabbitMQ。在一个电商系统的项目里,它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订单处理流程中,当用户下单后,订单系统会作为生产者将订单消息发送到 RabbitMQ 的队列中,然后库存系统、物流系统等作为消费者从队列中获取相应消息进行后续处理。库存系统会根据订单消息扣除相应商品的库存数量,物流系统则会依据订单信息安排发货等事宜。这样通过 RabbitMQ 实现了系统之间的异步通信,解耦了各个子系统,即便某个系统出现短暂的繁忙或者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系统继续接收和处理消息,保障了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运行。

还使用过 Redis 作为缓存中间件。在一个内容管理系统中,网站上的文章详情、分类列表等数据访问频率很高。将这些数据存储在 Redis 中,当用户发起请求时,先从 Redis 里查找,如果缓存中有就直接返回,极大地提高了响应速度。而且在数据更新时,会设置合理的过期策略,确保缓存数据能适时更新,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持相对一致。同时,Redis 的分布式锁功能也在一些并发场景下派上了用场,比如在对热门文章的点赞计数操作时,通过 Redis 的 SETNX 命令来设置锁,保证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进行计数更新操作,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另外,也运用过 Tomcat 作为 Web 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在开发基于 Java 的 Web 应用时,把项目部署到 Tomcat 上,它能够很好地处理 HTTP 请求,对我们编写的 Servlet、JSP 等页面进行解析和响应,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且可以通过配置 Tomcat 的相关参数,如线程池大小、连接数等,来优化其性能,使其能更好地应对不同规模的访问量。

说一件你曾经拼命努力所做的事情。

在之前参与的一个企业级项目中,要开发一个功能复杂且对性能要求极高的业务系统。这个系统涉及多个模块的交互,包括用户管理、业务流程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等诸多方面,并且需要与现有的多个老旧系统进行对接整合,面临的技术挑战和业务复杂度都非常高。

为了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项目,我几乎投入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先是花费大量精力去深入了解各个业务模块的详细需求,与不同部门的业务人员反复沟通交流,将他们模糊、笼统的业务描述转化为清晰、明确的技术需求,光需求梳理文档就整理了厚厚的一沓。

在技术选型上,由于要兼顾性能和可扩展性,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比了多种不同的框架和技术组合,做了多轮的技术验证和测试,期间遇到不少技术难题,像在处理高并发数据写入时遇到的数据一致性问题,以及与老旧系统对接时的数据格式不兼容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我不断在网上搜索相关解决方案,翻阅专业书籍,向行业内的专家请教,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难题,甚至会熬夜到凌晨,反复调试代码,尝试不同的思路。

同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还要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组织代码审查、进度把控等事宜,确保整个项目能按照计划有序推进。经过数月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项目顺利上线,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预期要求,也获得了业务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认可,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说一件你通过努力超出他人预期的事情。

曾经在一个时间紧迫的项目中,负责开发一个数据分析模块。最初给到的要求是实现基本的数据查询、简单的统计功能,按照正常的开发进度和难度评估,能按时完成这些基础功能就算达到目标了。

然而,我在深入了解业务场景后,发现如果只是实现这些基础功能,对于业务人员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帮助有限,他们还需要更直观、便捷的方式去查看和解读数据。于是,我决定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基础上,额外做一些功能拓展。

我主动学习了当下比较流行的数据可视化相关技术,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各种图表库的使用方法,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数据分析模块中。不仅实现了常规的柱状图、折线图展示数据趋势,还通过饼图、雷达图等呈现数据的占比和综合对比情况。而且,为了让业务人员能更灵活地操作数据,我又添加了筛选、排序以及自定义查询条件等功能,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获取想要的数据信息。

在项目演示阶段,当我展示出这些额外开发的功能时,业务团队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都感到十分惊喜,他们原本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数据查询统计模块,没想到具备了这么强大且实用的功能。这一成果也使得后续业务人员在做数据分析报告等工作时效率大幅提升,对整个项目的价值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超出了所有人最初的预期,也让我更加坚信努力可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hkb.cn/news/484599.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长河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机器学习】分类器

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xff0c;ML)中&#xff0c;分类器泛指算法或模型&#xff0c;用于将输入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或标签。分类器是监督学习的一部分&#xff0c;它依据已知的数据集中的特征和标签进行训练&#xff0c;并根据这些学习到的知识对新的未标记数据进行分…

[软件开发幼稚指数评比]《软件方法》自测题解析010

第1章自测题 Part2 **9 [**单选题] 以下说法和其他三个最不类似的是: A)如果允许一次走两步&#xff0c;新手也能击败象棋大师 B)百米短跑比赛才10秒钟&#xff0c;不可能为每一秒做周密计划&#xff0c;凭感觉跑就是 C)即使是最好的足球队&#xff0c;也不能保证每…

解决 PyTorch 中的 AttributeError: ‘NoneType‘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reshape‘ 错误

这里写目录标题 一、错误分析二、错误原因三、解决方案1. 检查损失函数2. 检查前向传播3. 检查 backward 函数4. 检查梯度传递 四、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1. 前向传播2. 反向传播3. 自定义 backward 函数示例反向传播过程&#xff1a;常见的错误&#xff1a;1&#xff1a;损失函数…

【AI系统】推理参数

推理参数 本文将介绍 AI 模型网络参数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xff0c;以及硬件相关的性能指标&#xff0c;为后面让大家更了解模型轻量化做初步准备。值得让人思考的是&#xff0c;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xff0c;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xff0c;模型性能的提高同时…

devops-Dockerfile+Jenkinsfile方式部署Java前后端应用

文章目录 概述部署前端Vue应用一、环境准备1、Dockerfile2、.dockerignore3、nginx.conf4、Jenkinsfile 二、Jenkins部署1、新建任务2、流水线3、Build Now 构建 & 访问 Springboot后端应用1. 准备工作2. 创建项目结构3. 编写 Dockerfile后端 Dockerfile (backend/Dockerfi…

【时时三省】(C语言基础)结构体的变量定义和初始化

山不在高&#xff0c;有仙则名。水不在深&#xff0c;有龙则灵。 ----CSDN 时时三省 有了结构体类型&#xff0c;那如果定义变量&#xff0c;其实很简单。 示例&#xff1a; 这个就是结构体变量的基础创建 初始化 比如里面只剩一个s3 s3里面有两个成员 第一个给c的值 第二个给…

社群分享在商业引流与职业转型中的作用:开源 AI 智能名片 2+1 链动模式小程序的应用契机

摘要&#xff1a;本文聚焦于社群分享在商业领域的重要性&#xff0c;阐述其作为干货诱饵在引流方面的关键意义。详细探讨了提供有价值干货的多种方式&#xff0c;包括文字分享、问题解答以及直播分享等&#xff0c;并分析了直播分享所需的条件。同时&#xff0c;以自身经历为例…

Python毕业设计选题:基于协同过滤的动漫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_django+hive+spider

开发语言&#xff1a;Python框架&#xff1a;djangoPython版本&#xff1a;python3.7.7数据库&#xff1a;mysql 5.7数据库工具&#xff1a;Navicat11开发软件&#xff1a;PyCharm 系统展示 管理员登录 管理员功能界面 用户管理 动漫数据 看板展示 论坛交流 系统管理 用户功能…

Python批量生成个性化Word录用通知书

你是一名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xff0c;你需要根据一份Excel表格中的员工信息&#xff0c;为每位员工生成一份录用通知书。 Excel表格中包含了员工的姓名、性别、职位、入职日期等信息&#xff0c;你需要将这些信息填充到Word模板中&#xff0c;并生成独立的录用通知书文件。…

第1章 敏捷的基本概念

1.区分:敏捷、精益和看板方法 敏捷既可以说成是一种思维&#xff0c;也可以说是一种方法&#xff0c;它旨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xff0c;帮助团队提高效率&#xff0c;但除了敏捷&#xff0c;精益思想和看板方法也能够提高效率。   敏捷方法和看板方法都是面向组织级的&…

OpenHarmony中HDC相关操作源码

目录 一.背景 二.文件路径 三.相关指令位置 一.背景 本次主要记录OpenHarmony中的HDC相关操作的源码位置,为后续有hdc相关修改可以进行快速的查询 二.文件路径 首先找到hdc相关的代码逻辑模块位置,路径:xxx\developtools\hdc 如果想干掉hdc的所有功能,就是如下的patch d…

校企合作新模式:校招管理系统促进企业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近年来&#xff0c;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xff0c;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xff0c;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xff0c;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存在信息传递不畅、供需不匹配等问题&#xff0c;导致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xf…

【清华】世界模型综述:理解世界还是预测未来?

论文:https://arxiv.org/pdf/2411.1449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世界模型&#xff08;World Models&#xff09;的概念随着人工智能领域&#xff0c;尤其是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和视频生成模型的快速发展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模型被视为实现人工通用智能&#xff08;AGI…

排序2(万字详细版)

一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Hoare于1962年提出的⼀种⼆叉树结构的交换排序⽅法&#xff0c;其基本思想为&#xff1a;任取待排序元素 序列中的某元素作为基准值&#xff0c;按照该排序码将待排序集合分割成两⼦序列&#xff0c;左⼦序列中所有元素均⼩ 于基准值&#xff0c;右⼦序列…

智能交通(8)——腾讯开悟智能交通信号灯调度赛道

本文档用于记录参加腾讯开悟智能信号灯调度赛道的模型优化过程。官方提供了dqn和target_dqn算法&#xff0c;模型的优化在官方提供的代码基础上进行。最终排名是在榜单16&#xff0c;没能进入最后的决赛。 一.赛题介绍 赛题简介&#xff1a;在本地赛题中&#xff0c;参赛团队…

抖音矩阵系统快速部署指南/抖音矩阵系统源码分发,短视频矩阵账号管理系统开发部署—

抖音矩阵系统的源码分发与短视频账号管理平台的开发部署&#xff0c;要求通过对接官方API来实现功能的拓展。当前开发的账号矩阵管理系统专注于提供一键式管理多个账户的能力&#xff0c;支持定时发布内容、自动化关键词生成以实现搜索引擎优化&#xff08;SEO&#xff09;和霸…

社群借势与 AI 智能名片微信小程序的融合应用与发展策略

摘要&#xff1a;本文探讨了在社群运营中借势策略的运用&#xff0c;包括通过联谊活动和互换用户在不同社群间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同时&#xff0c;引入 AI 智能名片微信小程序这一新兴工具&#xff0c;分析其在社群运营借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与应用模式&#xff0c;旨在为…

群控系统服务端开发模式-应用开发-短信工厂腾讯云短信开发

一、腾讯云短信工厂开发 1、添加框架对应的SDK composer require tencentcloud/tencentcloud-sdk-php 2、添加腾讯云工厂 在根目录下extend文件夹下Sms文件夹下channel文件夹下&#xff0c;创建腾讯云短信发送工厂并命名为TencentSmsSender。记住&#xff0c;一定要在腾讯云短…

【JavaEE】多线程(6)

一、用户态与内核态 【概念】 用户态是指用户程序运行时的状态&#xff0c;在这种状态下&#xff0c;CPU只能执行用户态下的指令&#xff0c;并且只能访问受限的内存空间 内核态是操作系统内核运行时的状态&#xff0c;内核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分&#xff0c;CPU可以执行所有…

SpringBoot 架构下校园失物招领系统:精准定位校园失物去向

2系统开发环境 2.1vue技术 Vue (读音 /vjuː/&#xff0c;类似于 view) 是一套用于构建用户界面的渐进式JavaScript框架。 [5] 与其它大型框架不同的是&#xff0c;Vue 被设计为可以自底向上逐层应用。Vue 的核心库只关注视图层&#xff0c;不仅易于上手&#xff0c;还便于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