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前言
- 导论
- 物质
- 实践
- 人类社会
- 资本主义
- 社会主义
- 共产主义
- 后记
前言
一月二号下午四点多考试,很友好,不是早八,哈哈哈。之前豪言壮语和朋友说这次马原要全对,多做了几次测试之后,发现总有一些知识点是自己不知道的,所以就不追求全对了。尽可能把自己知道的都写对吧。
马原分为导论,物质,实践,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下面将整理一些对我来说比较难的知识点或者易错点。
导论
这一部分的感觉难点就是基本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的名字和意义的对应,还有马克思主义一些性质。
- 《德法年鉴》: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刷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容易错的知识点,我们知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但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别的理论的根本特征呢?注意不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
物质
-
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
朴素的一般就是金木水火土,机械的就是原子什么的.
-
世界的二重分化,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客观世界分化出主观世界.(这个考了多选,不知道的话有点选不出来)
-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句话感觉有点概括,可以记一下)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选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题很多)
-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没咋听过,所以这句话有点不要理解
-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无矛盾
-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个感觉要选出来对我来说还挺难得,对立统一应该就是辩证意义上得矛盾吧.
-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这句话不知道该怎么理解,感觉像是绕口令一样.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求助答疑|怎么理解马原的“寓于” ,原来我不理解的问题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个确实是比较难的。算了,我还是直接记住吧,不再挣扎。
-
量变质变的度是指一个区间
-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我只是觉得这句话比较有意思,摘录了就)
实践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种文件的题我觉得难度是最高的。
- 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句话有点反直觉)
- 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是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知易行难。我们真的想要实现一件事情,一定要去做。
- 感性中渗透着理性,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感觉很有道理)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个太重要了,选错过一题,后面还是没记住这句话,不是说这句话有多难,是说不要被和这句话类似的话干扰了,比如说不是不同的表现形式)
-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这句话比较少见)
- 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 正确进行价值评价,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其实就是,比如说我想考 xx 大学,但是客观上分数没有达到那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所以这个差距就是我们改变和努力的动力,很好理解,是非常抽象的哲理。
-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这种我们知道实事求是是正面的词汇,但是这种一一对应只能具体记)
人类社会
- 任何哲学都不能提供任何具体的知识,但哲学并不因此失去重要的作用(摘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 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这两个是同义词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 经济基础是社会大厦的骨骼,上层建筑是社会大厦的血肉
-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在马原的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我都是基于初中历史来进行理解的,哈哈哈)
-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资本主义
- 劳动价值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重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我之前知道这两个细分之后是啥,但是对于他们的一些关系不是很清楚,就像看到一个同学认识,但是不知道名字一样,本质上还是不认识,或者认识得没有那么深刻。
- 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怎么理解呢?就是一个物品越难生产,可能就越有价值,物以稀为贵,比如说高富帅很稀缺,那高富帅就很有价值,假设遍地都是高富帅,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 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是提前或延后交易
-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其中有一点我非常震惊,必须得记住,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理解就是那种高质量的产品可以保留,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可以赚更多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这句话不太常见,但是感觉值得一个单选题。社会分工其实就是不同的职业吧。
- 商品拜物教: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啥意思呢,不是很理解。劳动价值论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观念。
-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
- 一定点是雇佣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 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 资本主义宪法: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分权制衡
- 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 宏观调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 微观规制: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 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
社会主义
- 1864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初步确立了马克思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方向出现了问题
共产主义
-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只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注意这里说的是第一阶段,不是整个阶段)
后记
我上初中的时候生物老师给我们讲解试卷,每一个题都会总结几句知识点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时候她还会把自己整理的资料,手写的那种,给我们打印出来复习,我感觉效果确实非常好,因为我们学习一遍之后可能大的框架是知道的,但是每一个知识点里面有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而那些东西恰恰才是区分度。我非常怀念那段时光。阳光从窗户洒进教室,照在浅黄色的课桌上,真美好。这篇笔记也是当年那种形式,针对一些题,然后写上一两句话,然后很多句话加起来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