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各级政府不约而同开始鼓励农民工进城买房。然后,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的报告,甚至把这件事提高到了生死攸关的高度:农民工市民化,是消化住宅库存的关键环节和成败所在。
特别想请教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您这句话的前后两句,是无甚关联的主次关系呢?还是因果论证关系?如果是后者,这么大的实话,怎么今天才说出来呢?
但这还是没有超出正常人的智力理解范围,因为农民工就算再穷,就算再“夹生”,城里落不了地、乡村回不去,但他们兜里多少是有些钞票的,因为他们在打工,他们在挣钱。最石破天惊的,是喊完了老乡别走后,大喇叭转向了学生。
近日新华网公布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核心意见是两条:
1、 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居住。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落实“两权”可抵押贷款政策,简化收入证明要件和担保手续等,为进城购房的农民提供贷款支持。农民工在沈购房,子女可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可以在我市参加中考。
2、 支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新毕业生购房。对毕业未超过5年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沈购买商品房的,给予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公积金连续缴存时限由6个月降为3个月,首付比例实行“零首付”政策,最高贷款额度为单方60万元、双方80万元。对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购买商品房的,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奖励政策。同时,对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新毕业生购房的,给予契税全额补贴政策。除此之外,《意见》还包括其他土地政策、降低二手房交易税费、学区房落户、外籍人士在沈购房不受套数限制、自住公寓享受住宅同等政策等措施。这个你能理解吗?理论上,学生,尤其在校学生,是不挣钱的,鼓励他们买房,算哪门子逻辑?
叁
如果说农民工是这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反对。
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中间填充了两代农民工,但事实上他们的境况从未真正得到过扭转,反而更加尴尬。他们多数人只是流水线工作的一个环节,收入菲薄,艰苦劳作,使劲消耗自己,仅仅能维持一种家庭最简单的生存,并没有留下半点养老的资本。他们的青春献给了城市,所学到的技能只能适用于城市的工厂。可城市对他们的接纳十分有限,他们谁都清楚不可能在城市扎根,于是做成了一锅夹生饭。及至衰老,成为风中之烛,病痛、贫困就是催命鬼。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老人自杀率如此之高,但更残酷的,是那些自杀老人面临生命终点的坦然和平静:无所依,无所俟,又不能给子女拖累,唯有平静离去。
但随着壮年劳力的离去,田园荒芜,传统乡村结构早已失去了内在的坚韧和稳固,经济的脆弱加速了乡村的衰败,一场小小的变故便足以摧毁一个看上去本来还行的家庭。更关键的是,爱的荒芜代际传递,对比城市家庭的孩子,另一种看不见的差距,已将城乡差距的鸿沟越拉越深。贫穷也在一代代传递中固化,长大成人的农村孩子,随着生存的压力变为现实,不可避免要重复父辈的命运,走向陌生城市,重复父辈的打工生涯,结婚、生子、制造留守儿童,就成为了事实上的轮回。
农村事实上已经被掏空了,而对于农民工而言,面对的是“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这个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到城市买房?想没想过,把他们本就干瘪的口袋里不多的毛票掏出来了,并让他们背上一笔沉重而长期的还贷负担后,我们到底想把朝不保夕的他们,以及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后辈,安放在何处?我们是在救急,还是在饮鸩止渴,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留下更严重的问题?还有学生呢?我们当然知道学生是不挣钱的。所以,我们的传单,明显是发给他们身后的父母看的?这算不算一种另类的绑架?而绑架了他们的父母,是不是也等于绑架了这群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创造力,和这个社会的未来?
好在,民间智慧是无穷的。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有关方面决定要救钢铁,后来钢铁比白菜还便宜。后来决定救煤炭,结果煤炭企业“史诗级”亏损。后来决定救石油石化,结果石油石化“恐龙级”亏损。后来决定救东北,结果东北变成了西北。再后来决定救股市,股市从5173点暴跌到2638点。现在,他们终于决定要救房地产了.....
各地都在刺激楼市,昨天沈阳出了个22条楼市新政,暂列第一。
政策要点是,在沈阳买房就给现金奖励、免契税、公积金首付只需要10%,外地人买房就给安家费,孩子上学开绿灯、毕业租房给补贴。
而最吸引人的一点是——大学生买房零首付。
沈阳这招买房0首付,让人感到熟悉的是:银行向一些本来不具备购房还贷能力的人发放贷款,这不就是导致当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吗?
最新报告却揭示:富人在撤离房地产市场?
屌丝们为楼市蠢蠢欲动,但真正的富人们是怎么做的呢?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富人现在对房产投资的兴趣正在逐渐降低,将财富配置到其他投资领域。
上周,在纽交所上市的诺亚财富正式发布了《2016高端财富白皮书》,这份报告根据对大量中国“高净值人士”的调查显示,中国高端财富市场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富人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兴趣大幅下降,正在将财富转移到其他领域。数字显示,接受调查的富人中,45.3%显示未来将减少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只有14.6%的富人表示会增加地产投资,其余40%亦表示不会增加投资。
所谓“高净值人群”是指除了买房买奢侈品之外,可投资资产(不包括房地产、奢侈品等)起线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个人,可谓中国真正的富人人群,诺亚财富是中国最大的独立财富管理公司之一,协助中国富人配置资产两千多亿,与其他渠道相比,诺亚财富这类机构的独立调查有其独特的参照意义,因为富人对这些财富管理者更容易讲真话。
富人真的在撤离房地产市场吗?客观说,大趋势应该是不错的,因为近年来,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速的放缓,改善型需求逐渐替代刚性需求,导致2014年之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显著低于以往水平,房地产市场也告别了过去十年的黄金期,这都会影响到未来楼价的上涨。而且从逻辑上讲,现在北上深的房价也不可能一直维持上涨,现在单北京的楼市总值就已经差不多能买下整个美国(地产)了,价格到顶只是时间而已。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半年以来,香港地产商抛售大陆物业和资产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另外一个香港地产大亨郑裕彤也抛售了其位于成都、贵阳、青岛、上海、北京的5个超大型项目,总得金204亿。在财富而言,富人肯定比穷人掌握更多的信息,判断更准确一些,李嘉诚等人的抛售或许会有一些借鉴意义。
对于中国楼市未来前景如何现在没有能够确切知道,但从富人们的集体选择看,持有谨慎态度是必须的,千万不能头脑发热,如果是因刚需买房则无所谓,但如果是投资地产则要慎之又慎。
揭秘中国富人的钱都投了哪儿?对地产无兴趣,富人的钱都去了哪儿?他们总要投资出去,使钱能生钱。《2016高端财富白皮书》的调查揭示了一些变化可做参考,大概有几个去向。
其一,富人的资产被更多的配置到了证券投资上。即使经历2015年股灾,尽管目前股市依然低迷,但仍有四成的人士计划增加配置。
股市不好反而要增加投资,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过去富人在证券的投资上比例太少,资产配置的手段太少,导致投资比较单一,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接受了科学的资产配置理念,他们把资金从房地产市场转移出一部分,配置到股市、私募股权投资以及类固定收益投资(非标产品)。
现在有一个段子说得好,经济形势不景气,富人账面上都没什么钱,但卖两套北京的房子,整个公司都能扭亏为盈。
其二,流向了海外市场。虽然目前将海外投资作为主要配置资产的高净值人士占比只有12%,但由于海外资产尤其是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以及国内符合收益要求资产的减少,更主要是出于分散风险的目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高净值人士计划在未来增加海外投资的配置比例。高净值人群海外资产配置青睐权益投资,香港和美国市场是首选。
此外,资金流向了健康、教育、慈善等领域。这虽然主要是消费而不是投资,但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流向,表明不少富人已经度过财富积累时期,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的提升与人生理想的实现,尤其是健康、教育与慈善等。
为财富传承做出安排这是最后一点,需要单独拿出来说,因为富人的财富传承是一个普遍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第一代富人已经到了需要向下一代交接传承企业或财富的关键时刻。但太多的富人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除了企业和现金,目前富人传承财富的手段无非是为子女购买保险、购置房产,但房产就摆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法隐藏,未来也很难避税,如果开征房产税、遗产税,拥有过多的房产就是一种负担,所以有远见的富人都会对财富的组合进行综合安排,借助保险、信托等实现财产的保障与传承的需求在显著增加,这也催生了富人寻找专业机构进行全面家族财富管理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现代中国没有财富传承的经验可以借鉴,太多富人在家族财富传承方面缺少科学安排,且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调查显示,分别有28%和27%的高净值人士在家族传承上面临资产分配与企业平稳过渡的难题。
甚至还有接近20%的高净值人士没有做出任何财富传承的安排。这如果遇到意外,财富可就真可能给司机了。
俗话说富不传三代、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时间,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指至少需要三代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家族财富的完整轮回。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富人已经完成初步的财富积累,但对于财富如何安全配置、科学管理、传承永续,太多中国富人还是门外汉,只有补上这一块短板,才能使一个财富之家变成富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