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起源》(英文名"The Origin of Wealth")于2006年英文版出版,2018年中文版上市。全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从进化和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重新审视经济学框架,探讨了财富是什么、从哪来的问题。
不要被这本书的名字误导,它并不是要教你炼金术或把金矿的位置指给你看,看完它或许也不会让你知道要买哪只股票。正如序言中所说,它是一本“周日上午指南”——其目标不在于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而在于改变你的思考方式。
对于像我这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它不仅是本有趣的科普读物,而且提出了一些非常发人深思的问题,让我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新的角度。这种视角不仅让经济学面貌一新,也能为产品经理们提供新观点、新思维,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切入,试着解构一下《财富的起源》。
一、《财富的起源》讲的是什么
看完这本50万字的大部头,我将全书的中心思想总结为: 财富是全球经济作为一种进化的复杂适应系统,不断变异、选择、放大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这句话为什么用了50万字才解释完呢?这是因为把经济看做复杂系统的观点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有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作者用了近100页的篇幅详述了经济学科的发展史,才得出「复杂经济学」这一概念。它与在这之前的主要经济学理论——传统经济学——的区别可看下表:
让我用普通人能懂的语言重新阐述一遍复杂经济学是如何看待「经济」的:
1、经济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经济是一个系统,它内部有多个 正反馈或负反馈回路,且任何决策的效果显现都有 时间延迟,决策链越长延迟越大。这就导致经济整体上展现出的结果看起来飘忽不定,人类很难归纳出它的规律,因此它是「复杂的」。
2、经济是由真实的人组成的系统。
经济系统中的行为主体——无论是个人、家庭作坊、企业、政府——都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而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由 大量的归纳及 少量的演绎组成。归纳让人类将新的经验与头脑中现存的模型进行对比和归类,并不断完善头脑中的各个模型;演绎则是从当前的前提出发,根据逻辑推理之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些认知特点导致经济系统中没有「完全理性人」,而是只有少量信息、时不时判断出错、受到同类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经验增长,可能做出更多正确选择的真实人类。
3、真实的人在系统中互动,带来宏观的复杂与不可预测感。
上一条中的真实人类并不能独立在社会上生存,而是需要与其他人互动,用自己的智慧、体力、时间换取生活的资源。单独看每个人的关系网,都会发现一定的秩序(例如家庭、同窗、同事),但也会有少量的随机性(例如看到文章来联系你的读者、旅途中遇到的朋友、同一个舞蹈班的学员)。许多人组成的 社会关系网络使信息传递、决策制定都会受到节点上很多人的影响,许多微小的影响汇聚起来,从远处看就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4、经济所表现出的特征源于人-人互动、人-环境互动之和体现出的整体性。
对于经济来说,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许许多多的类似又有差异的人时时刻刻做出的成千上万的决策汇聚在一起,让经济系统呈现出种种趋势,但每种趋势似乎又是那样飘忽不定、昙花一现。由于这种「涌现」现象,经济表现出三种典型特征: 周期性振荡、 间断性均衡、衡量指标遵循 幂律分布。
5、经济世界中的多样性、秩序、复杂性来源于进化算法。
人类组成的 社会、人类研究出的 物理技术、人类组织的 商业运作模式都是逐步进化出来的,都经历了变异、选择、放大的算法。在这三种力量共同作用下,经济作为一个更庞大的系统才能磕磕绊绊地向前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财富。
二、产品经理能学到什么
《财富的起源》是一本偏学术研究的著作,更多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但在知识焦虑普遍存在的今天,我知道你一定还想问「怎么做」。接下来我就从自己常用的「道、法、术、器、势」五个思考层面分析一下,这本书里有哪些对你有用的东西。
1、道——规律、元认知
「道」是指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或一段时间内的普遍规律。但「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了解的「道」也多少不同。《财富的起源》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道」是:经济属于一种进化的复杂适应系统。这里面有两个要点:进化的,意味着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在优化;复杂的,指对当前人类思维来说还很难理解、更难总结出规律或进行预测。
【启发1】
《正见》这本书中提到的第一条佛法就是「诸事无常」,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放在个人职业道路上看,意味着在你三四十年的可工作时间中,没有所谓的“铁饭碗”,你可能会从事不同的职业、进入不同的行业。真正从内心接受这个观点,你会更积极地探索未来可行的道路,活出李笑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并不断地自我成长。
【启发2】
面对经济、社会、自然这些复杂系统,普通人目前还很难看到全貌、理解全局,无法成为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理性人」,于是你会犯很多错误。这时可以用进化的观点来看,只不过是排除了一个选择,获得了负反馈而已,要适度原谅自己。
2、法——思维模式、方法论
为了得出复杂经济学里的核心观点,经济学家们用到了各种思维方法、模拟实验。这些思维模式是我们在日常思考时也能拿来用的。
例如在阐述「经济是一个进化系统」及商业设计、物理和社会技术的进化时,书中多次用到一种思维实验:想象一个包含所有可能性的 设计空间(例如世界上所有可能被人写出来的商业计划书),定义一种受环境制约的 适合度函数(例如商业计划实施后的投资回报率,回报率越高则适合度越高),那么进化就是一种探索这个空间并找出合适结果的 算法(例如找到投资回报率>10%的计划)。
看上图直观来说,在这个设计空间里,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适合度值,进化算法就是要保证空降到随机一点后,通过变异、选择、放大的迭代循环,逐渐逼近那些分数最高的“山峰”。
【启发1】
任何产品都会处于某个行业,在做行业分析时,产品经理可以将行业发展想象成一个在设计空间中寻找最高适合度的进化算法。研究每个企业做出重大决策前后经营情况的变化,并分析它们的决策是在帮助它们朝哪座“山峰”攀爬,能够让你对行业内现有的商业策略有更全面的感知。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你自己对行业的理解,思考每座“山峰”旁边看似低谷的地方,是否会是另一座更高山峰的山脚?这也体现了混沌大学思维模型中的「第二曲线」效应:在现有山峰接近登顶时,打败你的可能是正在从山脚向另一座高峰发起冲锋的人。如果不想被打败,就要自己找到那个跃迁式的、不连续的进化方向。
思维模式是个好东西,但经济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它也有两面性。早在物理学未像今天这样发达时,一位经济学家了解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受「能量守恒」和「均衡系统」概念的启发,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学模型。此后一百年,无数经济学家前仆后继、修修补补,试图证明这个模型是正确的。但现在我们知道,经济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有均衡点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最初选择了错误的思维模型,导致经济科学走了近百年的弯路。
【启发2】
要小心对待隐喻。在应用某种思维模式时,人们很容易陷入「自证预言」误区,或者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这是人类独有的模式识别能力带来的惯性:比起耗费脑力创建一种新的模式,我们更容易不加思考地将现象归纳在已有模式内。这在大多数时间是节省精力且无害的,但却会阻碍深度思考。产品经理是经常需要思考事物本质的一群人,如果止步于「这个跟那个类似」,而不深入下去想想到底二者只是看起来相似、还是本质上相同,那做出的产品也许只是一个四不像的产物罢了。
我写文章时也经常会用比喻或类比,但并不能每次都花费笔墨说明这比喻成立的条件,希望我的读者都能明白每个比喻内在的局限性。
3、术——执行策略、技巧
如果「进化算法」是个人,它大概这样描述它的执行策略:“我将尝试很多事情,看看哪些可行,然后多做一些可行的,少做一些不可行的。”由于环境在不停变化,设计空间中也会发生“地质演变”,今日的山峰明日可能变为低谷,昨天的海沟后天可能爆发出活火山,这就需要进化能应对变化,用一些策略来保持灵活性。
【启发1】
为什么近几年「增长黑客」的概念越来越火?实际上,增长黑客所遵循的「分析数据——制定方案——执行——反馈」就是一次次变异、选择、放大的循环,为的是找到企业新的增长方向。听起来是不是挺像前面所说的“爬山”?由于流量红利期结束,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严苛、淘汰更激烈,于是更需要“进化”成更先进的物种,增长方法论应运而生。
从进化的角度看增长,你会更理解为什么增长团队往往独立于已有的业务部门,为什么总是有一大堆实验在进行,为什么总在快速地改变主意——这一切都是进化所必须经历的。
【启发2】
把同样的思路应用到个人身上,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市场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生存,我们也可以为自己打造一套「进化算法」。它应该是一套多层次的组合策略,在每个层次上都有主策略和几个备选策略,并通过阶段性复盘去除那些可行性低的,加入可行性高的新方向。
对产品经理而言,可以从这几个层面问问自己:
- 岗位:「产品经理」是一个岗位title,与之相关的还有数据/商业分析、交互设计、增长、运营、开发等许多岗位,你要如何选择、如何转岗?
- 行业:随便找一家招聘网站,看看「行业」筛选里有多少选项吧!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优化空间,你感兴趣的是哪个?
- 技能: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产品培训班都在教你产品经理的基本技能:写文档、画原型、分析数据……结合岗位选择想想,哪些技能的可迁移性更强、适用于多个岗位?哪些技能重复性高,容易被替代?
- 经验:你在“进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它们能帮你更快更好地判断“山峰”在哪里。结合行业选择想想,你的经验具有普适性么?它与哪些其它行业的经验是相通的?
4、器——执行所用的工具
说了这么多进化的大道理,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进化呢?书中从战略、组织等很大的层面给出了一些建议,离我们还有些遥远,难以落地。在我看来,要想成为进化系统里那个爬得更高、活得更久的个体,首先要多想、要会想,想怎样避免错误、怎样认清现实、怎样预测未来。这里就提供一个我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实践。
我有一个持续维护的叫"Question Kit"的备忘录,里面有许许多多个问号。每当从书中、与人交谈中发现新颖的观点时,就试着倒过来想「要问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得到这样的观点」,然后把这个问题记下来。之后再思考某些话题时,顺着这些问题列表一个一个问下来,可能会发现有的问题会给你提供全新的视角。
比如看过《财富的起源》这本书后,我可能在里面加上「它依赖的隐喻是什么?这个隐喻用对了么?」「这是一个进化问题么?」之类的句子。备忘录里甚至还有像「问题是什么?」这样让人跳出当前框架的疑问。
你也可以创建一个这样的清单,除了记录没有解决的疑问,还可以收集各种“思考催化剂”,放飞你的思想~
5、势——环境、背景、时势
「势」在这里指的是时间、空间的变化方向,我们也可以笼统地理解为「环境」。前面提到的「道、法、术、器」在当下看起来再有道理,也终究会因「势」而发生变化。在进化系统中,这可能就是适合度函数的计算方式发生了改变,于是天翻地覆、斗转星移。
产品经理做的是思考未来的工作。有句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本文的框架下我将其理解为「认清势,并顺势而为」。具体要怎么做呢?我想,在上一条提到的"Question Kit"中,你可以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下一个是什么?」
在我第一次面试产品岗时,第三面的考官一脸严肃坐下来就给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微博、微信,下一个是什么?”当时我直接被问懵了,想了一下回答:“微服务。”许多年过去了,我并不在意那次面试的结果,但「下一个是什么」这个问题总在脑中徘徊,促使我不断思考行业未来可能的方向。我想这应该也是产品经理的本能之一吧。
好了,如果你能一字不漏地看到这里,我猜你对思考的游戏是有兴趣的,那不妨拿起《财富的起源》这本书,酣畅淋漓地来一次思考的沐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