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行业230411华安证券】智能家居行业深度:ChatGPT等大模型催化智能家居行业进一步发展 -
【行业230411信达证券】食品饮料行业2023年第12周周报:从当前时间点看今年液奶的投资机会 -
【行业230411东方财富证券】食品饮料行业专题研究:BC两端需求齐升,千亿市场再塑格局 -
【个股230411国信证券_北路智控】煤矿智能化领军企业,AI加速行业减人提效 -
【个股230411西南证券_双良节能】设备业务方兴未艾,硅片新星冉冉而升 -
【个股230411民生证券_九丰能源】首次覆盖报告:LNG进口稀缺标的,内生外延优化业务布局
【行业230411华安证券】智能家居行业深度:ChatGPT等大模型催化智能家居行业进一步发展
ChatGPT等大模型为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智能家居是智能化的家庭系统,物联网(IoT)的家用落地场景,能够增加生活便利、舒适、安全。以具备智慧家居入口意义的智能音响为例,过去实现了语音助手、家居控制功能,但趋向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缺乏创新,增长放缓。我们认为主因1)用户体验达到瓶颈(产品智能化、交互能力不足);2)安全性待提升;3)兼容性存在问题。近期国外智能家居提供商josh.ai提供结合ChatGPT的使用示例,阿里大模型团队在天猫精灵智能音箱上部署个性化终端模型。企业接入大模型,或助于智能家居设备提升物联网能力,从三方面为其赋能:1)用户体验:智能化水平、交互模式提升带来用户体验升级;2)信息安全性:可从数据保护、漏洞预测、安全标准和监管带来提升;3)降本增效:大模型或可降低智能家居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开发成本。
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将如何改变智能家居?大模型是AI领域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是AI实现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的重要工具。2018年后随OpenAI发布GPT,其发展呈加速态势。ChatGTP及GPT4.0等大模型为人机交互、AI领域带来革命性升级。我们认为大模型能提升智能家居硬件设备的交互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随着1)硬件升级(芯片+服务器)支持算力增长;2)算法的优化与创新(n-gram→RNN、CNN→GAN→Transformer);3)数据质量优化(单模态→多模态)三方面驱动迭代,大模型逐渐:1)沟通能力更自然,提升智能家居设备语音交互的响应速度;2)多模态感知能力得到提升,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准确性、灵活度)。
智能家居中游多个硬件细分市场或迎来系统性增长。智能家居千亿美金市场,ChatGPT、GPT4.0等大语言模型带来的能力提升浪潮,正在向多垂直领域智能设备扩散,家庭及社区空间智能设备应用潜力庞大,智能音响等作为全屋入口的战略级意义进一步提升,并有望进一步带动其他智能设备渗透率加速。据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市场1705.0亿元,CAGR4为28.8%。2021年全球市场1072.8亿美元,CAGR4为26.5%。中国起步晚于欧美,2020年渗透率12.6%,同期英/美渗透率为32.9%/36.6%,行业2014年后进入大众市场普及阶段。1)智能音箱:全屋智能入口,AI赋能实现能力革命性提升,战略位置进一步突出。2014年后快速增长,但由于产品同质化、缺乏创新,2019年后进入调整期,增长放缓。中国渗透率10.0%低于加拿大、美国;2)智能中控屏:全屋智能控制入口,强交互属性强化入口位置。2021年巨头入场行业进入爆发增长,中国渗透率4.9%远低于英美;3)智能照明:AI能提高照明效果和舒适度,带来个性化和节能的照明体验;4)智能安防:AI能使得安防系统更加准确、自主和高效,提高安全性、减少误报率;5)其他智能家居类产品根据交互属性强弱,包括智能窗帘、智能床、智能卫浴、智能晾晒等,全屋智能能力的革命性升级,有望带动相关品类渗透率加速提升。
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行业230411信达证券】食品饮料行业2023年第12周周报:从当前时间点看今年液奶的投资机会
本期内容提要:
周思考:从当前时间点看今年液奶的投资机会
需求端出现K型分化并可能持续。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看,无论伊利还是蒙牛,2022年产品结构均呈现K型分化,即高端和基础款销售同比增速较高,而腰部产品同比增速较低。我们推测此现象与疫情对居民收入冲击有关,该现象有望伴随经济复苏逐步消弭,但可能需要一定时间。
供给端奶价今年有望下行。Q1国内生鲜乳价格下跌4.5%,主要与短期需求不振相关。展望全年,若伴随美联储持续收紧货币政策,玉米和豆粕等主要饲料价格有望持续下跌,或带动国内外生鲜乳价格的下跌。事实上,若观察GDT全脂奶粉,其价格已跌回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
多家企业存在明确的利润率提升诉求。头部乳企角度看,部分投资者担忧成本下降后,价格战再度打响。但事实上当前头部乳企已进入提升利润率的时代,与先前追求营收增长的时代有本质区别。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蒙牛在22年下半年成功控制住了销售费用率。因此,我们判断费用率的变化并不会对头部乳企利润率的提升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区域乳企角度看,我们认为产品结构所带来的利润率提升空间较大,在公司精耕细作的前提下,利润率提升同样可以预期。
投资建议:关注两头机会。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建议关注营收增速较高、市场空间较大的高端液奶品种,如新疆奶(天润乳业)和低温鲜奶(新乳业);另一方面,则可关注估值较低、存在疫情后修复逻辑的头部乳企伊利和蒙牛。
市场行情回顾:2023年4月3日到2023年4月7日,沪深300上涨1.8%,SW高市盈率指数月上涨1.5%、周上涨1.5%。截止2023年4月7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9075.1亿元,周成交净买入104.6亿元,其中食饮行业周净买入-30.7亿元。2023年4月3日到2023年4月7日SW食品饮料下跌1.9%,跑输沪深300指数3.7pct。分子行业来看,保健品上涨3.9%,周成交额环比+15.8%;其他酒类上涨0.8%,周成交额环比-26.9%;肉制品上涨0.3%,周成交额环比-1.8%;啤酒上涨0.2%,周成交额环比-38.4%;乳品下跌0.2%,周成交额环比-19.7%;调味发酵品下跌0.8%,周成交额环比-17.6%;零食下跌0.8%,周成交额环比-11.6%;烘焙食品下跌1.9%,周成交额环比-25.5%;白酒下跌2.5%,周成交额环比-15%;软饮料下跌2.6%,周成交额环比-13.5%;预加工食品下跌4.3%,周成交额环比-12.0%。
风险因素:新冠疫情反复、食品安全风险
【行业230411东方财富证券】食品饮料行业专题研究:BC两端需求齐升,千亿市场再塑格局
【投资要点】
调味品走向高端化细分化,复调降本增效优势凸显。复合调味品极具个性化,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众多,产品矩阵丰富且应用方式多样,是我国调味品行业当前高端化和细分化的必然产物。复调使烹饪更简单便捷,优势显著,尤其对餐饮端:(1)提升菜品口味稳定性;(2)简化门店程序,提升整体运营效率;(3)助力降低人力及房租成本,是兼顾美味与效率的最佳选择。
多因素下餐饮端加速扩容,家庭端量价齐升。从需求来看,复合调味品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维持高景气,其中中式复调增速最快,其次为西式复调和火锅底料,2016-2021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6.5%/14%/13.8%。分渠道,餐饮端占比达60%,且当前疫后餐饮复苏的强劲势头、连锁化率的加速提升、快速复制的中小连锁门店对降本增效的诉求、外卖市场快速增长,使餐饮端需求持续扩大。家庭端,一方面“生人社会”程度加深及家庭规模持续缩小推动行业量增;另一方面消费群体及饮食消费习惯的改变推动行业价升,复合调味品在BC两端均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行业步入整合期,2C看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2B以强研发支撑定制化。当前行业竞争激烈,形成了三大阵营:专业生产复合调味料的“老牌”劲旅;强势切入复调的传统调味品龙头;复调新兴企业和品牌。虽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但疫情期间龙头企业展现出更强的资金运营、成本控制、渠道优势,当前正在加速整合,火锅底料“一超多强”格局初具雏形,CR5超过42%;中式复调仍有较大的整合空间。行业整合期间,C端的竞争本质是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的竞争,企业需在挖掘全国性口味共性的基础上打造细分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而传统渠道下沉、新零售渠道突破、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则直接影响产品可触达的市场广度。在B端,客户对标准化和稳定性的需求使其对价格敏感度更低,粘性更高,因此以研发为基础的定制化服务能力成为深度绑定B端客户的核心。
从中日异同看我国复调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仅26%,与日本的66%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增速、居民餐饮消费、人口及家庭结构的诸多方面,与日本复调快速发展的1970s-1990s表现出相似特征,因此镜鉴日本,我国复调行业渗透率提升,行业整合具有较强确定性。同时,我国也展现出诸多差异:(1)中国菜系的多样性及烹饪的复杂程度使我国复调增速有望高于日本,但同时对企业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我国财富积累分化明显,消费群体更加细分,需求覆盖的价格带更宽;(3)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及用户数据改变了消费品渠道,产品触达消费者的入口更加多元、无界。
【配置建议】
建议关注天味食品(火锅底料及中式调料龙头,四大品牌覆盖BC端,“优商扶商”政策充分激发渠道活力);颐海国际(中高端定位+海底捞品牌溢价带来可观毛利率,原创品牌协同发展,速食开启第二曲线);日辰股份(具有对日市场的先进经验,当前主要面向国内B端企业,定制化深度绑定优质客户);宝立食品(轻烹爆品助力业绩增长,产能有节奏释放)。
【风险提示】
餐饮复苏不及预期;
政策变动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等。
【个股230411国信证券_北路智控】煤矿智能化领军企业,AI加速行业减人提效
北路智控(301195)
核心观点
煤矿智能化行业领军企业,AI有望加速行业智能化升级。自2007年成立以来,北路智控深耕煤矿智能化建设领域,专业从事智能矿山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为下游客户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矿山信息系统,包含通信、监控、集控和装备配套四大业务。2018-2021年度公司整体营收逐年稳步增长,复合增长率达41.13%,2021年各项业务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营收总额同比增长32.83%,主营业务毛利率为56.38%。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三成,产品业内口碑良好。公司管理团队多数具有通信领域研发经验,叠加郑煤机(我国最大的煤矿装备企业之一)持股,公司在煤矿智能化领域业务有望进一步拓展。公司目前已实现覆盖超过20余省份以及近50家主流煤炭企业,累计服务超过一千个煤矿,业内口碑与客户认可度高。公司现有产品体系齐全,产品性能领先,有望把握煤矿信息化建设机遇,实现业绩持续快速增长。
煤矿智能化当前渗透率仅个位数,行业空间广阔。我们认为煤矿智能化升级的驱动因素主要有:1)短期解决生产安全问题。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主要支撑,煤矿生产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危险程度,煤矿智能化升级能有效规避相关生产风险。2)中期解决人力不足问题。目前矿井下工作人员年龄大多在40-50岁以上,矿井工人一直处于最难招聘的几大工种之一。煤矿智能化升级有望针对不同场景减少作业人员数量。3)国家政策不断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2022年10月,国家矿监局发布《煤矿及重点非煤矿山重大灾害风险防控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力争在2026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所有在册煤矿、2400座重点非煤矿山重大灾害风险防控项目建设工作。中央财政将补助资金予以支持。煤矿智能化的市场空间:根据我们测算,2022-2025年我国总煤矿智能化市场空间分别为85.8/125.6/188.4/278.4亿元,合计对应市场规模678.2亿元。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认为公司凭借产品体系齐全、技术领先等核心优势,有望充分受益于煤矿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由于22年疫情影响,预计23年公司恢复快速增长,我们调整公司22-24年净利润为1.92/2.75/3.58亿元(此前净利润预测为1.97/2.65/3.34亿元),EPS分别为2.18/3.12/4.07元。我们给予公司23年30-35XPE,认为公司股票合理估值区间在93.7-109.3元之间,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煤炭价格波动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个股230411西南证券_双良节能】设备业务方兴未艾,硅片新星冉冉而升
双良节能(600481)
投资要点
推荐逻辑:1)硅片]行业受高纯石英砂供应限制,盈利预计在0.12元/W以上。公司与尤尼明、TQC签订长单锁定石英砂资源,硅片长单覆盖当前90%产能,硅片出货、盈利均有保障,业绩预期反转。2)受益煤电审批加速,预计钢结构空冷塔市场23、24年增速分别为41.7%、100.0%。公司作为细分行业龙头,项目经验丰富、客户资源优势显著,订单有望爆发。3)公司于22年9月下线首台套1000Nm3/h电解槽系统以来,已获得大全新能源、润阳悦达新能源订单,氢能有望成为公司中长期增长点。
高纯石英砂供应保障,硅片盈利预期反转。22年底公司硅片产能50GW,包头三期50GW项目已开工建设,达产后将形成100GW硅片产能。当前硅片名义产能过剩,实际产出受石英砂供应限制,硅片单位盈利预计在0.12元/W以上。未来内层石英砂新增产能有限,且随着23H2TOPCon电池产能集中投放,N型硅片需求增长将加剧石英砂紧缺。双良通过关联方澄利新材料布局石英坩埚产能,与尤尼明、TQC签订长单锁定内层石英砂资源,将高纯石英砂交由澄利新材料生产为高质量坩埚并交付公司,保障单晶硅片生产。公司23年长单足以覆盖80%硅片产能,量、利均有保障。
还原炉将迎交付高峰,存量更新、改造市场支撑长期需求。公司子公司双良新能源装备在多晶硅还原炉领域市占率约65%,为下游80%以上客户深入合作。22年多晶硅新增产能53.2万吨,根据下游各厂商规划,预计23、24新增产能分别为140.3、182.1万吨。22年,还原炉系统新增订单超37亿元,将迎来交付高峰。还原炉正由40对棒向60对棒、72对棒升级,由人工操作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25年还原炉存量预计在6000台以上,更新、改造需求将支撑还原炉业绩,中长期无需悲观。
受益煤电审批加速,冷却塔订单望迎爆发。煤电审批自21Q4开始提速,北大能源研究院数据显示,22年1~11月国内新核准煤电项目装机总量已达6524万千瓦,超过21年核准总量三倍。发改委提出22~23年新开工煤电1.65亿千瓦,24年保障投运煤电机组8000万千瓦目标。我们预计23~25年煤电钢结构空冷塔市场空间分别为51.2、102.4、94.4亿元。公司作为钢结构空冷塔龙头,技术先进、项目经验丰富、客户资源优势显著,订单受益煤电建设提速有望显著增长。
绿氢替代灰氢空间巨大,电解槽取得客户订单认可。我国电解水制氢仅占氢气产量0.9%,未来替代灰氢有巨大空间。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及各地政策支持下,电解水制氢呈现爆发式增长。TrendBank预计23~25年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累计达15GW。23年已开工和招标电解槽的绿氢项目规模达813.5MW,超过去年全年出货量。公司于22年9月下线首台套1000Nm3/h绿点智能制氢系统,并获得大全新能源、润阳悦达新能源订单。公司初步规划100台套电解槽系统产能,电解槽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节能节水设备和还原炉龙头企业,2022~2024年光伏业务有望持续稳定发展,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公司归母净利润CAGR为136.49%,给予2023年14倍PE,目标价21.2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硅片出货或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上涨,新签订单、交付进度或低于预期。
【个股230411民生证券_九丰能源】首次覆盖报告:LNG进口稀缺标的,内生外延优化业务布局
九丰能源(605090)
专注于气体能源领域,形成“一主两翼” 格局。 公司立足于天然气、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产业, 进一步延伸了能源服务和特种气体两个业务板块,其中,能源服务业务主要依托于接收站、储罐及槽车等核心资产收取服务费,特种气体业务主要聚焦于氢气和氦气的产能建设。 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来源主要是 LPG 和 LNG贸易, 2022 年 LPG 和 LNG 业务毛利占比分别为 33.82%和 55.98%。 由于公司强化资源配置及顺价能力, LNG 单吨毛差同比提升, LPG 销量明显上涨, 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0.90 亿元,同比增长 75.9%。
自有稀缺资产铸就壁垒, 全球 LNG 进口增加的背景下, 资产价值凸显。 公司拥有一座大型综合能源基地, 位于东莞立沙岛, 最大可停靠 5 万吨级船舶, 可实现 LNG 和 LPG 年周转能力各 150 万吨, 能够提供采购运输、接收仓储、物流配送等中游全产业服务。 1)采购运输: 公司可自主控制 4 艘 LNG 船舶(2 艘自有, 1 艘待交付, 1 艘在建) 和 4 艘 LPG 船舶(2 艘租赁, 2 艘在建),待全部投运后, 年周转能力将达到 400-500 万吨;且在全球 LNG 运力紧张、运费高涨的背景下,公司自有船舶有利于降本增效。 2) 接收仓储: 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建成投运的 LNG 接收站有 24 座, 其中, 包括九丰 LNG 项目在内的民营企业控股的仅有 3 个项目,公司接收站资产具备稀缺性。 3)物流配送: 公司在运营 LNG槽车超百台,可实现对直接终端用户的销售,有利于增强用户粘性。
“长约+现货”、 气源稳定, 加大“陆气”池建设、 扩充上游资源。 长约方面,公司与马石油和 ENI 签订了照付不议的 LNG 长约合同,约定将在 2026 年 3 月31 日之前累计向签约的供应商采购不少于约 495 万吨的 LNG,截至 2022 年末,剩余未提货量为 320 万吨。 此外,公司收购了森泰能源 100%的股权, 拥有新增 LNG 在产液化产能近 60 万吨/年以及待投产产能约 61 万吨/年,液化厂气源主要来自周边地区中石油、中石化的油气田, 从而公司的资源池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充, 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氢气、氦气业务发展。 我国氢能产业空间广阔,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 2030 年国内氢气需求量有望达到 3500 万吨;氦气方面,国内目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外依存度高达 94.35%。 目前,公司已和巨正源联手投资制氢项目,二期规划项目为 2.5 万吨/年;此外,森泰能源作为国内少有的具有高纯度氦气产能的企业之一, 2022 年末产能为 36 万方/年,且已规划投资建设“天然气液氦生产项目”, 进一步扩大氦气产业优势。
投资建议: 公司拥有 LNG 贸易相关的稀缺资产和稳定的海外资源,同时扩充国内陆气资源,盈利能力有望增强。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79/15.05/17.83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2.05/2.41/2.85 元/股,对应2023 年 4 月 10 日股价的 PE 分别为 11/9/8 倍, 考虑到短期国际天然气价格波动风险较大,公司主业采购成本易受影响, 首次覆盖,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LNG 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汇率变动对成本和费用产生影响的风险, 商誉减值风险
关注@漫游随机,后台留言"研报+日期"获取当日全部研报🗂️请注意当日研报集合需次日生成
本文由 mdnice 多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