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存储原理
磁盘存储数据的原理:
磁盘存储数据的原理是利用磁性材料在磁场作用下的磁化性质,通过在磁盘表面上划分成许多小区域,根据不同的磁化方向来表示0和1的二进制数据,通过读写磁头在磁盘上的移动,可以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电脑硬盘拆解全过程 放大100倍 磁头坏道盘片磁道看的门清_哔哩哔哩_bilibili
注意:电脑开机状态下,不要搬运,挪动,碰撞。否则可以由于震动使磁头刮伤高速旋转的磁盘,从而导致数据丢失。
机械硬盘的物理部件
主控电路板:控制
密封盘腔:接口
磁头组件:读写
磁盘盘片:存储
音圈电机:驱动磁头
主轴电机:启动盘片
连接排线:连接
关于盘片
黄色为磁性晶粒层 类似有NS的磁铁,比如黄色的为0蓝色方向的为1
硬盘的逻辑结构
划分 指分割出区域
定义是在头尾写入数据
磁道:磁盘上一圈圈用于存储数据的磁化区域构成磁道(Track)
扇区: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为若干个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硬盘的扇区(Sector)
柱面:不同盘面上同一半径的磁道就构成了一个个的柱面(cylinder)
盘面
盘面号:硬盘的盘片一般用铝合金材料做基片,高速硬盘也可能用玻璃做基片。玻璃基片更容易达到所需的平面度和光洁度,且有很高的硬度。磁头传动装置是使磁头部件作径向移动的部件,通常有两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一种是齿条传动的步进电机传动装置;另一种是音圈电机传动装置。前者是固定推算的传动定位器,而后者则采用伺服反馈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磁头传动装置以很小的距离使磁头部件做径向移动,用以变换磁道
硬盘的每一个盘片都有两个盘面(Side),即上、下盘面,一般每个盘面只会利用一面存储数据,成为有效盘片,也有极个别的硬盘上下两面都利用。每一个这样的有效盘面都有一个盘面号,按顺序从上至下从“0”开始依次编号。在硬盘系统中,盘面号又叫磁头号,因为每一个有效盘面都有一个对应的读写磁头。硬盘通常有2~3个盘片,故盘面号(磁头号)为0~1或0~2。
磁道
磁道:磁盘在格式化时被划分成许多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轨迹叫做磁道(Track)。磁道从外向内从0开始顺序编号。硬盘的每一个盘面有300~1 024个磁道,新式大容量硬盘每面的磁道数更多。信息以01串的形式记录在这些轨迹中。一个标准的3.5in硬盘盘面通常有几百到几千条磁道。磁道是“看”不见的,只是盘面上以特殊形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在磁盘格式化时就已规划完毕。
柱面
柱面:所有盘面上的同一磁道构成一个柱,通常称做柱面(Cylinder),每个圆柱上的磁头由上而下从“0”开始编号。数据的读/写按柱面进行,即磁头读/写数据时首先在同一柱面内从“0”磁头开始进行操作,依次向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盘面即磁头上进行操作,只在同一柱面所有的磁头全部读/写完毕后磁头才转移到下一柱面,因为选取磁头只需通过电子切换即可,而选取柱面则必须通过机械切换。电子切换相当快,比在机械上磁头向邻近磁道移动快得多,所以,数据的读/写按柱面进行,而不按盘面进行。也就是说,一个磁道写满数据后,就在同一柱面的下一个盘面来写,一个柱面写满后,才移到下一个扇区开始写数据。读数据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这样就提高了硬盘的读/写效率。一块硬盘驱动器的圆柱数(或每个盘面的磁道数)既取决于每条磁道的宽窄(同样,也与磁头的大小有关),也取决于定位机构所决定的磁道间步距的大小。
关于扇区
磁盘在低格化处理的时候,会划分和定义扇区,扇区标识坏的时候,是逻辑坏道,可以被恢复
这些同心圆不是连续记录数据,而是被划分成一段段的圆弧,这些圆弧的角速度一样。由于径向长度不一样,所以,线速度不一样,外圈的线速度较内圈的线速度大,即同样的转速下,外圈在同样时间段里,划过的圆弧长度要比内圈划过的圆弧长度大。每段圆弧叫做一个扇区,扇区从“1”开始编号,每个扇区中的数据作为一个单元同时读出或写入。
操作系统【1】以扇区(Sector)形式将信息存储在硬盘上,每个扇区包括512个字节的数据和一些其他信息。一个扇区有两个主要部分:存储数据地点的标识符和存储数据的数据段
是数据存储的最小单元,有512字节和4k两种格式。操作系统识别 的最小单位
硬盘寻址方式
CHS
CHS(Cylinder-Head-Sector)寻址方式是一种早期的磁盘寻址方式,用于定位和访问磁盘上的数据。它将磁盘的物理结构抽象为柱面、磁头和扇区的组合。
CHS寻址方式使用柱面号、磁头号和扇区号的组合来定位和访问磁盘上的数据。 通过指定柱面号、磁头号和扇区号,操作系统或磁盘控制器可以精确地定位到磁盘上的特定数据位置。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CHS寻址方式逐渐被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寻址方式取代。LBA寻址方式使用逻辑块号来定位和访问磁盘上的数据,更加简单和灵活,能够支持更大容量的磁盘。
LBA是Logical Block Addressing(逻辑块寻址)的缩写。它是一种磁盘寻址方式,用于定位和访问磁盘上的数据。
在LBA寻址方式中,磁盘被抽象为逻辑块的序列,每个逻辑块都有一个唯一的逻辑块号(LBA)。逻辑块是磁盘上的最小可寻址单位,对应磁盘上的扇区,通常为512字节或4KB。
与CHS寻址方式不同,LBA寻址方式不需要考虑磁盘的物理结构,如柱面、磁头和扇区。通过指定逻辑块号,操作系统或磁盘控制器可以直接定位到磁盘上的特定逻辑块,而无需关心磁盘的物理布局。
LBA寻址方式的优点是简单和灵活。它可以支持更大容量的磁盘,并且不受物理结构的限制。此外,LBA寻址方式还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数据可靠性。
因此,现代计算机系统通常使用LBA寻址方式来管理磁盘上的数据,而不再使用传统的CHS寻址方式。
更进一步的寻址方式 扇区是如何编号的
工作原理:
为了对扇区进行查找和管理,需要对扇区进行编号,扇区的编号从0磁道开始,起始扇区为1扇区,其后为2扇区,3扇区…,0磁道的扇区编号结束后,1磁道的起始扇区累计编号,直到最后一个磁道的最后一个扇区(n扇区)。例如,某个硬盘有1024个磁道,每个磁道划分为63个扇区,则0磁道的扇区号为1-63,1磁道的起始扇区号为64,最后一个磁道的最后一个扇区号为64512。
如果扇区按顺序绕着磁道依次编号,那么,控制器在处理一个扇区的数据期间,磁盘旋转太远,超过扇区间的间隔(这个间隔很小),控制器要读出或写入的下一扇区已经通过磁头,也许是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在这种情况下,磁盘控制器就只能等待磁盘再次旋转几乎一周,才能使得需要的扇区到达磁头下面。
交叉因子:数据读取经常需要按顺序读取一系列相邻的扇区(逻辑数据相邻)。如对磁道扇区按物理顺序进行编号,很可能出现磁头读取完第一个扇区后,由于盘片转速过快来不及读取下一个扇区
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靠加大扇区间的间隔是不现实的,那会浪费许多磁盘空间。许多年前,IBM的一位杰出工程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即对扇区不使用顺序编号,而是使用一个交叉因子(interleave)进行编号。交叉因子用比值的方法来表示,如3﹕1表示磁道上的第1个扇区为1号扇区,跳过两个扇区即第4个扇区为2号扇区,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直到给每个物理扇区编上逻辑号为止。例如,每磁道有17个扇区的磁盘按2﹕1的交叉因子编号就是:l,10,2,11,3,12,4,13,5,14,6,15,7,16,8,17,9,而按3﹕1的交叉因子编号就是:l,7,13,2,8,14,3,9,15,4,10,16,5,11,17,6,12。当设置1﹕l的交叉因子时,如果硬盘控制器处理信息足够快,那么,读出磁道上的全部扇区只需要旋转一周;但如果硬盘控制器处理没有这么快,磁盘所转的圈数就等于一个磁道上的扇区数,才能读出每个磁道上的全部数据。将交叉因子设定为2﹕1时,磁头要读出磁道上的全部数据,磁盘只需转两周。如果2﹕1的交叉因子仍不够慢,磁盘旋转的周数约为磁道的扇区数,这时,可将交叉因子调整为3﹕1。
如下图,增加了交叉因子后的扇区编号一般是下面这样:
硬盘分区与格式化
硬盘低级格式化:在磁盘上写入了柱面,磁道,和扇区信息数据,扇区是存取数据的前提,实现磁粒的有序管理是在出厂的时候就确定了,但这个时候,电脑还是看不到磁盘的
硬盘初始化:在硬盘的0磁道和0扇区写入MBR引导信息(主引导记录代码)和分区表。针对整个硬盘。
硬盘高级格式化:将硬盘的每个分区的起始扇区写入了DBR引导信息和文件系统引导信息。针对硬盘的每一个分区。如果DBR损坏了,对应的分区就无法查看了。C盘做操作系统,D盘安装软件等
MBR的产生
MBR扇区的组成
分区表图例及要点
通过分区的DBR扇区中记录的分区信息来修改MBR中的分区表项信息
为什么 FAT32 不支持 4GB 以上的文件
因为FAT32文件系统里,表示文件长度信息的内容是保存在一个4字节的数值里的,4字节二进制能表示的最大数就是4294967295,这个数正好是4GB-1字节。
下图是一个FAT32文件系统目录项的截图:
黄色框表示文件名,红色框是文件尺寸,可以看到文件尺寸一共就4个字节,所以最多能表示的数字就是4GB-1,再大就变成0了。
为什么 FAT32 不支持 4GB 以上的文件
实验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ep58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