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校长。
昨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职场上除了「躺」与「卷」,是否有第三种选择存在?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两本书,以及我看到的一些最新的观点,我试图结合我看到的书以及最新的观点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不是除了只有躺平,就是内卷。
躺平,你可能会感觉公司、资本、社会就不会压榨我了,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的活,剩下的时间,我就躺平,我就摸鱼,我就应付工作,公司让我加班,加呗,反正我加班也是摸鱼,不干活。
但是,你想过没有?加班摸鱼,虽然看似公司压迫不了你了,其实也是在压迫你呢?你的时间成本不值钱吗?
你想过没有,看似你躺平、你摸鱼,公司、资本家都无法压榨你了,但是,你对得起你自己吗?
躺平看似是避免公司在你身上获利,同时这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
躺平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摸鱼是在耽误自己。
反过来,我们说一说,内卷,内卷就好了吗?当然不好。
一个人陷入内卷,恰恰是迷失自己的行为。
你看到别人加班,别人疯狂的工作,你就参与这场内卷式的竞争,你就认为你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吗?你就一定能够在内卷当中获利吗?恰恰可能并不是。
很多人参与内卷,恰恰是一种焦虑和迷失自己的体现,总以为自己参与了这场竞争,自己就不会落后,总感觉自己参与了这场内卷,自己就能超过别人,成长的就快。
有多少人是被迫参与内卷呢?有多少人参与内卷仅仅是为了摆脱自己的焦虑?总感觉,别人努力,我就必须努力,因为我不努力,就落后于人,我就会更焦虑,我忙起来,内卷起来,可能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去年我读罗家德教授的一本新书《复杂思维·打造职场多维竞争力的 8 大原则》,在书中我看到了对内卷的最好的定义:
罗家德教授对内卷的定义是:
“内卷” 就是在别人的战场上用别人设定好的议程与规则,去打一场别人要你打,却不一定有必要打的仗。
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总结的太精辟了,我感觉这是对「内卷」最好的定义。
我们简单举一个职场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个定义。
比如:为什么很多职场人会内卷呢?内卷就是在公司和老板的制定的规则下形成的。看看大多数公司的职场晋升,升职加薪,是不是就看谁努力,谁能被老板相中?老板焦虑什么?焦虑公司的业绩不好,焦虑员工不努力,所以,老板希望员工可以加班,即使这个加班并不能创造什么价值,但是,老板只要看到大家加班了,心里就会很舒坦,心里就会充满安全感。其实,很多加班,并没有创造什么价值,老板心里可能也明白,但是就是看大家加班心里舒服。
员工这时候内心就想了,我要升职加薪就得讨好领导,遵守公司规则。然后,只要公司有一个人去遵循这种规则去打仗,其他人也就会跟风去打这场仗,毕竟,如果我不跟风,说不定下次 TA 就当我领导了。
所以,很多员工就在这个规则和议程下,去打了一场老板让你打,但是,不一定有必要打的仗。
所以,在职场上很多内卷都是我们在公司的战场上用公司领导设定好的议程和规则,在打一场老板和公司要你打却不一定有必要打的仗。
你看,你在内卷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问一句自己:我的职业成长需要什么?我的成长一定会从内卷中有收获吗?而是参与了一场你自己被迫参加的战争。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不能躺,也不能卷。
我上周的时候,刚刚看了一本书「《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一张画布重塑你的职业生涯」,这本书上有一个观点,我无比的认同。
这本书上说很多人做职业规划,都是围绕着行业、公司、职位来展开的,我必须从基于这个行业来做职业规划,10 年内在这个行业获得什么样的地位,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厂,世界 500 强企业等等。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书上说:职业规划已死,职业建模常胜。我们在职业规划当中,恰恰忘掉了自己。我们应该围绕着自己做职业建模。
为什么呢?
因为传统的职业规划强调的是线性的「从计划到执行」的过程,但是,我们身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当中,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职业规划在这个时代不适用了。正确的做法是要学会职业建模,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设计的过程,要像设计思维一样去迭代,不断的重塑职业你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其实,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比尔盖茨出席了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 2023 年的毕业典礼,接受学校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盖茨发表了一番很特别的演讲,演讲的内容是给毕业生的 5 个叮嘱,其中第一个叮嘱就是刚才我所说的观点。
比尔盖茨说:人生不是一场单幕戏,它总有第二幕、第三幕。换句话说,现代人已经注定进入多段式的人生模式。你学的专业、你正在从事的工作,乃至你今后十年从事的工作,都未必是你一生的事业。其实,这个人生第二幕,还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为什么会有第二幕?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技术迭代的周期正在变短。要知道,一个人的职业,往往建立在一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再到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基础变了,职业格局跟着变。而且这个技术基础更新的速度,正在越来越快。
想一想确实如此,我们身处在一个变革的环境当中,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变革的速度在加快,以前可能 100 年才会出现一次变革,我们只需要掌握一门技术,从事一个职业就可以干一辈子。如今这个时代,真的是 5 年,甚至 3 年就出现一次变革,你看,今年大火的 ChatGPT ,大语言模型在重塑人们的职业。在这种剧烈变革的社会当中,我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可能要经常换工作、换行业。
你看,我们身处变革的时代,你如果是围绕着行业、围绕着职位或者公司做规划,是不对的,可能 5 年后, 10 年后,这个行业就消失了,就没有了。你的规划不就瞎了?
书中说:我们可以把工作比喻成一棵树,树叶就像岗位,是整棵树中最脆弱的元素。当季节变换时,树叶会凋落死亡。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岗位消失,每天又会有成千上万的新岗位出现。
树枝就像组织,它们比树叶更结实,但只有极小部分能活得比人寿命长。它们在风中会弯曲,能够承受季节的变化。但当风暴来袭时,它们往往就会断裂或掉落。
树干就像行业,它们比树枝结实得多,但时间长了,它们也会枯萎。就像现在的旅行社、出租车、百货公司和报纸等行业一样。
树根是树最持久的元素。树叶、树枝和树干死去时,树根却承载着新生的希望。树根就像职业,它们是最持久的工作形式。有能力的人可以在其他行业继续从事他们的职业。只要树根还深埋地下,就可以重新焕发生机。
这里的职业其实就是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而建立的事业。什么是职业?比如:开挖掘机不是一种职业,因为开挖掘机除了能够熟练操作挖掘机以外,并没有任何发展的途径,但是,写作就是一个职业,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你都可以利用写作挣钱,比如:文字媒体时代,你可以写文章,短视频时代,你可以写视频脚本,不管如何变革,变得只是形态,写作的本质没变。
如何找到这样的事业呢?
我举个例子:例如,会计这个职位,也许你对会计工作感到沮丧,因为你发现自己的日常工作只是整理数据文件和财务报表,与企业的运营似乎关系不大,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
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用为企业带来的“好处”而非所执行的“活动”来定义自己的角色。所以,与其将自己定义为“会计员”,不如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义为“风险分析师”或“风险降低专员”。
利用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变成一个风险分析师,这个角色定位就会显得自己很厉害,也很有成就感。而且这个角色定位就比单独的会计员更稳定和长久,不容易被替代。毕竟单纯的会计工作可能就是财务报表的制作和报账,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未来你是一个会使用 AI 的风险分析师,AI 可以辅助人一起做风险分析和决策,可能准确率会更高。
站在更高层次看职业,看自己,在更高层来看的话,才容易找到不变的那个点,以不变来应万变。
我们在职业生涯当中为什么活的很累啊?因为大多数人的职业规划都是以职业、以行业甚至以公司来制定的,更多的规划都是从微观出发,而不是从宏观寻找那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点来制定。
很多事情从微观上来看,一直在变化,而放到宏观层面来观察可能就比较稳定,相对不变了。
我说这么多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变革太快了,躺平对自己不负责,内卷也解决不了你的成长和焦虑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者自己擅长的点,站在更高维度上去做职业建模,重塑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努力,为自己工作。
如果这个公司不能为自己带来好处和成长,我们不应该躺平,而是应该尽快跳出去,去找一个能够双赢的公司的,你既能给公司带来好处,也能从公司获得好处。
如果内卷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那就去内卷,无所谓,符合自己的职业价值就行了,如果内卷并不能让自己获利,你还去内卷干什么呢?
所以,第三种选择是什么?基于自己的职业价值去努力,让自己在职场上茁壮成长,才是最佳的选择。
文章中提到的两本书推荐给大家,超级好。
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关注我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字 “1024”
免费领取副业赚钱实操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