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器解析的思路
发现网络上大量的教程,多是以讹传讹地讲解 Linux 内存管理;
都是在讲:
逻辑地址 -> 线性地址 -> 物理地址
这个转换关系是怎么发生的。
上面这个过程确实是程序运行时地址的翻译顺序;
但是,程序之所以按照这个顺序来解析地址,是因为前期有人类中的一些大脑袋巧妙地按照相反到方向
物理地址 -> 线性地址 -> 逻辑地址
设计了这个内存管理系统;
2,人类设计mm的思路
在x86架构中,页表(Page Table)和页目录(Page Directory)是用于虚拟内存管理的重要数据结构。x86架构使用两级页表结构,包括页目录、页表和物理页框。
页目录(Page Directory)是一个包含1024个32位项的数组,每个项指向一个页表。页表(Page Table)是一个包含1024个32位项的数组,每个项指向一个物理页框。
x86架构中的虚拟地址被分为三部分:10位页目录索引、10位页表索引和12位页内偏移。通过这三部分可以定位到物理内存中的具体位置。
页表和页目录的规划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页表初始化:
在操作系统启动时,会初始化页表和页目录,建立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
2. 页表项填充:
将页表和页目录中的项填充为合适的值,包括物理页框的地址和权限信息。
3. 页表更新:
在进程切换或内存分配时,需要更新页表和页目录中的项,以反映新的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
4. TLB缓存:
为了加速地址转换过程,x86架构使用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缓存页表项,减少内存访问次数。
资料堆上,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