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三次数学危机
- 学霸与无理数
-500年,希帕索问:直角边都是1,求斜边长度,动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是整数 - 芝诺悖论——无穷小
-500年,芝诺把阿基里斯追乌龟的时间分割成无限份,每份无穷小,首次提出“无穷小”
1666年,牛顿提出了微积分,提出导数的概念。英国大主教贝克莱提出:无穷小是0吗 - 1902年,罗素悖论
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罗素提问:设S = {x | x ∉ S} ,那么S是否属于自身呢?
若S∈S,那么,S不满足条件 “x∉S”;若 S∉S,那么,S满足了条件 “x∉S”,S应该 ∈S
- 学霸与无理数
-
微积分
- 起源于古希腊,阿基米德、刘徽的割圆法求π
- 17世纪,由牛顿、荚布尼茨初步奠定理论体系
- 微分:无穷分割;积分:累加求和(面积)
-
质数与密码学
- 哥德巴赫猜想:1个质数 + 1个质数 = 大偶数 至今未得证,1965年,陈景润证明了1+2
- 1640年,费马提出: 2 2 n + 1 2^{2^{n}}+1 22n+1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都得到一个质数,1732年被欧拉证伪
- 1977年,RSA算法,利用“大数的质因数分解非常困难”,创立加密方法
-
概率
-
1657年,惠更斯发表《论赌博中的计算》,成为概率论的创始人
-
1812年,法国 拉普拉斯 提出 古典概率模型 ——有限性 + 等可能性
-
组合数与排列数计算公式: C m n = n ! m ! ( n − m ) ! , A m n = n ! ( n − m ) ! C_{m}^{n} = \frac{n!}{m!(n-m)!}, A_{m}^{n} = \frac{n!}{(n-m)!} Cmn=m!(n−m)!n!,Amn=(n−m)!n!
-
贝叶斯公式——互相关联的事件,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i发生的概率
P ( B i ∣ A ) = P ( B i ) P ( A ∣ B i ) ∑ j = 1 n P ( B j ) P ( A ∣ B j ) P(B_{i}|A) = \frac{P(B_{i})P(A|B_{i})}{\sum_{j=1}^{n}{P(B_{j})P(A|B_{j})}} P(Bi∣A)=∑j=1nP(Bj)P(A∣Bj)P(Bi)P(A∣Bi) -
应用——天气预报、重病检查
-
-
博弈
- 由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1903-1957)提出,经约翰纳什等人发扬光大
- 事例——抛硬币、三姬分金、四人分金、纳什平衡(囚徒困境、智猪博弈)
-
几何
- -300年,古希腊欧几里得著有《几何原本》,创立欧式几何
- 1826年,罗氏几何,双曲面上的几何
- 1854年,黎曼几何,椭圆球上的几何
- N维空间——过空间中任意一点,可以做N条相互垂直的直线
-
其它
- 欧拉:一笔划图形的奇点(过该点的线段有奇数条)个数一定是0个或者两个
- 费马猜想:当整数n >2时, x n + y n = z n x^{n} + y^{n} = z^{n} xn+yn=zn没有正整数解
1753(欧拉)~1995(怀尔斯),10多位数学字接力后,终于得证
三次数学危机
学霸与无理数
-5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 = 斜边的平方
该学派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整)数,一切都能写成整数(或整数的比)
该学派研究的数后来被称为“有理数”,可以分为三类:
整数 | 有限小数 | 无限循环小数 |
---|---|---|
自身与1的比 | 写作分数 | 写作分数 循环节/n个9 |
- 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写作: 循环节 除以 n个9. n为循环节的位数
例:0.343434…的循环节为“34”,循环节的位数为2,0.343434… = 34/99
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提出: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都是1,那么斜边的长度如何表示为整数呢?——第一次数学危机,动摇了“万物皆是整数”的信仰基础
毕利达哥斯拉学派严密封锁希帕索的发现,将其扔进爱琴海淹死,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学霸”
学霸的本意:学术界的恶棍。利用自己的地位铲除异己,打压其他人的坏蛋
为了应对这一数学危机,人们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后来,人们还引入了虚数,例:-1开根号就是虚数
复数 = 虚数 + 实数,实数 = 有理数 + 无理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芝诺悖论——无穷小
-490年出生的芝诺提出了芝诺悖论:阿基里斯能追上乌龟吗?
阿基里斯:传说为海洋女神和英雄珀琉斯之子,希腊联军的第一勇士。出生后被海洋女神提着脚踝浸入冥河,全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敌人射中脚踝而死——脚踝没浸到冥河水
常理:阿基里斯跑得很快,乌龟跑得很慢,阿基里斯可以追上乌龟
芝诺悖论:追及乌龟的过程可以被分割成无限份,累加起来的时间是无限长,所以追不上
- 分析:无穷多个越来越小的时间之和,不一定是无穷长
- 庄子也有类似的说法: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芝诺首先提出了无穷小的概念,后来,希腊文明衰落,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才又发展起来
牛顿提出了微积分,其中就有导数的概念
在函数图像中任取两点,横坐标之差为Δx,纵坐标之差为Δy,两个点连线的斜率为:Δy/Δx
两点重合时,其连线即过其中一点,函数图像的切线,这条切线的斜率为该点的导数,写作: f ′ ( x 0 ) = lim Δ x → 0 Δ y Δ x f'(x_{0}) = \lim_{Δx \rightarrow 0}{\frac{Δy}{Δx}} f′(x0)=limΔx→0ΔxΔy,其中,lim叫做“极限”,Δx叫做“无穷小”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提出:无穷小是0吗——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如果是,为什么在求导时可以做分母?
若不是,为什么说计算的是一个点的切线斜率,而不是两个点连线的斜率呢?
罗素悖论——集合
康托尔(1845-1918)创立了集合论:
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是一样的
针对集合论,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1902年)
设集合S是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构成的集合,即S = {x | x ∉ S} ,那么S是否属于自身呢?
若 S ∈ S,那么,S不满足条件 “x ∉ S”;
若 S ∉ S,那么,S满足了条件 “x ∉ S”,S应该 ∈ S
罗素悖论的通俗说法:理发师悖论
一个理发师竖起一块牌子:我只给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顾客问:你给自己刮脸吗?
如果理发师回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是自己刮脸的人,他不应该给自己刮脸
如果理发师回复: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是不自己刮脸的人,他应该给自己刮脸
理发师悖论被称为“第三次数学危机”,这一问题迟迟未能解决,最终导致康托尔精神失常,死在哈勒大学的精神病院里
微积分
微积分的发展
起源于古希腊,阿基米德、刘徽的割圆法就用到了微积分的思想
在17世纪,牛顿、荚布尼茨初步奠定了微积分的理论体系
1665年,22岁的牛顿从剑桥大学毕业,回乡下躲避瘟疫,随后两年,牛顿发明了流数法,发现了色散,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其中,流数法就是微积分,是牛顿研究物理问题的数学工具
1676年,荚布尼茨与牛顿进行了短暂的通信
1684年,荚布尼茨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正式提出了微积分的思想。
荚布尼茨未在论文中提及与牛顿通信之事,两人互相争论,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删除对方的名字,如今, 微积分公式还被称为“牛顿-荚布尼茨公式”——也有人认为,两人是独立研究的
π
时间 | 人物 | π | 方法 |
---|---|---|---|
-300 | 欧几里德 | 3 | 用软绳测量周长,再除以圆的直径 |
-287~212 | 阿基米德 | 3.14 | 割圆法:L内接正N边形 < L圆 < L外切正N边形 |
225~295 | 刘徽 | 3.1416 | 割圆法:正N边形与正2N边形边长的计算公式 |
429~500 | 祖冲之 | 3.1415926? | 缀术(失传) |
1707~1783 | 欧拉 | 未计算 | 提出级数方法 |
-30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提出公理:过一点,以某个长度为半径,可以作一个圆
根据相似形,任何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都是一个常数,L=πd
阿基米德:N越大,正N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边长,计算到正96边形
——发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的人,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刘徽《九章算术注》计算到了圆的内接正3072边形
设:正N边形边长为X,正2N边形边长为Y
根据勾股定理:BD² = BC² + CD²,OC² = AO² - AC²
Y² = (X/2)² + (r-OC)²,OC² = r² - (X/2)²,OC = √[r² - (X/2)²]
Y² = (X/2)² + r² + OC² - 2rOC = (X/2)² + r² + r² - (X/2)² - 2r√[r² - (X/2)²] = 2r² - 2r√(r² - X²/4)
设 r =1,则Y² = 2 - √(4 - X²)
圆的面积公式 S = π r²
微积分求面积
把图形分割成无数个矩形,单个矩形的面积 = △x * y,总面积 = 所有矩形面积之和
微分:中心思想是无穷分割
积分:由曲线、直线、轴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S = ∫ a b f ( x ) d x \int_{a}^{b}f(x)dx ∫abf(x)dx
质数与密码学
哥德巴赫猜想 1+1=2
18世纪初,俄罗斯的君主彼得大帝修建了一座新城圣彼得堡,并从欧洲引进科学家,其中就有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728年,哥德巴赫开始出任彼得大帝孙子(彼得二世)的宫廷教师。
哥德巴赫猜想:所有大偶数(≥4)都可以被分解成两个质数的和——1个质数 + 1个质数 = 大偶数
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比如1,3,5,7,11,13,17
哥德巴赫无法证明这个猜想,写信求助于欧拉,欧拉也无法解答,此问题至今未能解答
时间 | 国家 | 人物 | 证明 |
---|---|---|---|
1920 | 挪威 | 布朗 | 9+9 |
1924 | 德国 | 拉特马赫 | 7+7 |
1932 | 英国 | 埃斯特曼 | 6+6 |
1937 | 意大利 | 蕾西 | 5+7 |
1938 | 苏联 | 布赫夕太勃 | 5+5 |
1940 | 苏联 | 布赫夕太勃 | 4+4 |
1956 | 中国 | 王元 | 3+4 |
1962 | 中国 | 潘承洞 | 1+5 |
1962 | 中国 | 王元 | 1+4 |
1965 | 苏联 | 布赫夕太勃 | 1+3 |
1965 | 中国 | 陈景润 | 1+2 |
x = 1个质数 + N个质数的乘积
1+3:x = a + b 或 x = a + bc 或 x = a + bcd
1+2:x = a + b 或 x = a + bc
陈景润
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因不善与人交流且经常生病,被调回厦门大学任职。陈景润在厦门大学专心研究数学,改进了华罗庚的研究结果,华罗庚(数学家,当时已享誉全球)将其调入中国科学院
1966年,经师兄王元审查后,在科学通报上发表"1+2"
文革期间,用几麻袋的演算纸证明了1+2
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引起轰动
1978年,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最厉害的民科——费马
费马数
1640年,法国律师费马提出: 2 2 n + 1 2^{2^{n}}+1 22n+1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都得到一个质数
n | 费马数 |
---|---|
0 | 3 |
1 | 5 |
2 | 17 |
3 | 257 |
4 | 5537 |
1732年,欧拉指出,n=5时,费马数不是一个质数,4,294,967,297 = 641 * 6,700,417
在欧拉之后,人们计算了n = 6~11的费马数,都不是质数,至于n=12,至今还没有算出来
大数的质因数分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目前的密码学也是基于这个基础
密码学
对称加密:加密方法与解密方法一样,密码学中最基本的加密算法
非对称加密:加密方法与解密方法不同,加密方法是公开的,解密方法是不公开的
RSA算法: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 罗纳德 + 萨默尔 + 阿德曼 基于欧拉定理提出的加密算法
- A挑选两个质数 p 和 q ,计算n = p * q,然后把 n 传递给B
- B用n对原文进行加密,然后把密文返回给A
- A利用 p 和 q 对内容进行解密
- 原理:大数的质因数分解是非常困难的,黑客即使截获了n,也无法得到p 和 q
现在使用的RSA算法中,大数普遍为1024、2048、4096位二进制数,计算机最多曾破解过768位的二进制数。不过,如果量子计算机被发明出来,大数的质因数分解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概率
概率论
1657年,惠更斯发表《论赌博中的计算》,成为概率论的创始人
1812年,法国 拉普拉斯 提出 古典概率模型,满足以下两个特点即为古典概率模型
- 有限性——所有基本事件可能的结果是有限的
- 等可能性——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
古典概率模型公式: P(A)= m/n【m为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n为基本事件的总数】
- 概率的意义是在事件发生之前计算可能性,一旦事件发生,可能性就会变成确定性
- 连续两次事件之间,往往并无实质联系。以抛硬币为例,就算连续得到100次正面,在下一次抛硬币中,正面的概率依然是1/2,不会增减
组合数C:从n个不同元素中,不重复地选取 m 个元素形成组合,所有组合的个数为组合数
排列数A:从n个不同元素中,不重复地选取 m 个元素,所有排列组合的个数称为排列数
C m n = n ! m ! ( n − m ) ! , A m n = n ! ( n − m ) ! C_{m}^{n} = \frac{n!}{m!(n-m)!}, A_{m}^{n} = \frac{n!}{(n-m)!} Cmn=m!(n−m)!n!,Amn=(n−m)!n!
贝叶斯公式
如果A和B是两个相关的事件,A事件只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可能,B事件有n种可能
条件概率P(Bi|A):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i发生的概率
计算P(Bi|A)的步骤:
- 计算P(A|Bi):在事件Bi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 计算P(Bi)P(A|Bi):Bi占所有事件的概率 * A占Bi的概率 = ABi占所有事件的概率
- 把所有的P(Bi)P(A|Bi)累加起来,得到AB占所有事件的概率
- ABi占所有事件的概率 / AB占所有事件的概率 = P(ABi) / P(AB) = P(Bi|A)
- 公式: P ( B i ∣ A ) = P ( B i ) P ( A ∣ B i ) ∑ j = 1 n P ( B j ) P ( A ∣ B j ) P(B_{i}|A) = \frac{P(B_{i})P(A|B_{i})}{\sum_{j=1}^{n}{P(B_{j})P(A|B_{j})}} P(Bi∣A)=∑j=1nP(Bj)P(A∣Bj)P(Bi)P(A∣Bi)
应用
天气预报假设: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且天气 预报的准确率为90%
地区下雨概率 40% | 地区不下雨概率 60% | |
---|---|---|
预报下雨(90%下,10%不下) | 36% | 6% |
预报不下雨概率 (90%不下,10%下) | 4% | 54% |
预报下雨,真的下雨的概率为:36 / 42 = 86% ——实际上达不到90%
预报不下雨,真的不下雨的概率为:54/58 = 93% ——超过90%
重病检查假设:某重病患病率为1/7000,误检率为1/10,000
第一次检测 | 患病 1/7K | 健康 6999/7K |
---|---|---|
检测患病(9999/1W患病,1/1W健康) | 9999/7KW | 6999/7KW |
检测健康(9999/1W健康,1/1W患病) | 1/7KW | 69,983,001/7KW |
第一次检测出患病,患病的概率为:9999 / (9999+6999) ≈ 58.8%
第二次检测 | 患病 58.8% | 健康 41.2% |
---|---|---|
检测患病(9999/1W患病,1/1W健康) | 58.8% | 0.004% |
检测健康(9999/1W健康,1/1W患病) | 0.006% | 41.2% |
第二次检测出患病,患病的概率为:58.8 / (58.8+0.004) ≈ 99.99%
博弈
博弈论由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提出,经约翰纳什等人发扬光大
博弈论不同于概率论,参与者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策略,从而获得最大收益
博弈的技巧
A和B各抛一枚硬币,两正时,A给B 3元;两反时,A给B 1元,一正一反时,B给A 2元
B赢钱的期望是 1/4 * 3 + 1/4 *1 = 1元,B输钱的期望是 2/4 * 2 = 1元 ,这是一个公平的游戏
如果A和B可以自行选择出正面或者反面呢?设A出正面的频率为x,B出正面的频率为y
A正 x | A反 1-x | |
---|---|---|
B正 y | xy | (1-x)y |
B反 1-y | x(1-y) | (1-x)*(1-y) |
B赢钱的期望是 xy * 3 + (1-x)*(1-y) *1 = 3xy + 1-x - (y-xy) = 4xy + 1-x - y
B输钱的期望是 [(1-x)y + x(1-y)] * 2 = (y-xy+x-xy) *2 =2x +2y -4xy
总期望是 4xy + 1-x - y - (2x +2y -4xy)= 4xy + 1-x - y - 2x -2y +4xy = 8xy -3x - 3y +1
如果B想赢钱, 需要保证8xy -3x - 3y +1>0,即(8x-3)y >3x-1
8x-3 = 0, x = 3/8,0>1/8总是成立
8x-3 > 0, x > 3/8 时,y >(3x-1)/(8x-3),由于x不可控制,y要取最大值——x=0时,y= 1/3
8x-3 < 0, x < 3/8 时,y <(3x-1)/(8x-3),由于x不可控制,y要取最小值——x=1时,y= 2/5
y = 1/3 ~ 2/5时,无论x如何取值,y总是大于0,B总是能赢钱
三姬分金
三人抽签,按ABC的顺序,进行分金币提议。如果超过一半人同意提议(不包括半数),按提议分金币。否则,处死提议人,换下一个人提议
条件:三个人都明白游戏规则,并且都想在多拿金币的前提下,尽量多杀人
假设A死了,只剩下BC,不管B提议什么,C都不会同意。这样C得到所有金币,并且B被杀死
倒推:B为了避免自己被杀,会同意A的所有提议
倒推:A知道B一定会同意自己的提议,可以把所有金币都分给自己。此时,C的反对没有意义
四人分金,按KABC的顺序
假设KA死了,只剩BC,不管B提议什么,C都不会同意。这样C得到所有金币,并且B被杀死
倒推:B为了避免自己被杀,会同意A的所有提议
倒推:A知道B一定会同意自己的提议,可以把所有金币都分给自己。此时,C的反对没有意义
倒推:所有人都知道,如果K死,A将独吞所有金币。K将提议按98/0/1/1分金币,KBC都同意
K好比皇帝或者大公司的老板,A好比高层员工,B和C好比底层员工
底层员工拉拢成本低——收益小,风险也小,因此老板对底层员工特别好
高层员工A既没有先手优势,也不是K拉拢的对象,要获得最大利益,必须得干掉K
纳什平衡 - 个体最优解 ≠ 集体最优解
囚徒困境
AB两个小偷被抓 | A坦白 | A隐瞒 |
---|---|---|
B坦白 | 各8年 | A 10年, B 0年 |
B隐瞒 | A 0年, B 10年 | 各1年 |
集体最优解:都隐瞒,两人共坐牢2年
单人最优秀解:坦白
在A看来,
如果B坦白了,我坦白坐牢8年,隐瞒坐牢10年——我应该坦白
如果B隐瞒了,我坦白坐牢0年,隐瞒坐牢一年——我应该坦白
马路上总有人开车加塞也是这个原理。如果大家都不加塞,是整体的最优解
个人司机的考虑:无论别人是否加塞,我加塞都可以使自己的收益变大。结果是大家都加塞
怎么使个人最优解变成集体最优解呢?如果博弈多次进行,共谋是可能的。
在社会领域,共谋是靠法律完成的,大家约定的共谋结论就是法律,利用法律的惩罚,可以使个人最优解与集体最优解达成一致
智猪博弈
大猪和小猪共待在食槽一侧,食槽中装有10份食物,但是控制按钮在另一端,过去开按钮要消耗2份食物,且大小猪吃食速度不同
同时开吃,大小猪吃食7:3
小猪先吃,大小猪吃食6∶4
大猪先吃,大小猪吃食9∶1
小猪行动 | 小猪等待 | |
---|---|---|
大猪行动 | 5,1 | 4,4 |
大猪等待 | 9,-1 | 0,0 |
小猪的想法:等待
如果大猪行动,我行动获得收益1,等待获得收益4——等待收益更高
如果大猪等待,我行动获得收益-1,等待获得收益0——等待收益更高
大猪的想法:小猪总是等待,那只能由我来行动了
几何
平行线存在吗?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欧几里得著有《几何原本》,提出了5个公设,公设是不可证明的
- 任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任意线段能延长成一条直线
- 以一点为圆心,一个线段为半径,可以做一个圆
- 所有直角都相等
-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从个5个公设推导出的一系列定理,称为“欧式几何”,如
时间 | 国家 | 创立者 | 几何 | 过直线外一点, 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 类似 |
---|---|---|---|---|---|
-300 | 古希腊 | 欧几里得 | 欧氏几何 | 有且只有一条 | 平面几何 |
1826 | 俄罗斯 | 罗巴切夫斯基 | 罗氏几何 | 有多条 | 双曲面上的几何 |
1854 | 德国 | 黎曼 | 黎曼几何 | 一条都没有 | 椭圆球上的几何 |
- 在欧式几何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 在罗氏几何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度
- 在黎曼几何中,不存在平行线的概念
在球面上,只有圆心在球心的圆,才能称为"直线",而这样的两条"直线"总是相交的
四维空间
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三维空间+时间轴——在相对论中使用
传统的高维空间是指:过空间中任意一点,可以做N条相互垂直的直线
欧氏几何为平直空间,非欧几何里的空间称为弯曲空间
- 由于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比较难以想像四维空间的样子
N | 图 | 相互垂直的直线 |
---|---|---|
0 | 点 | 0 条 |
1 | 线 | 1 条 |
2 | 面 | 2 条 |
3 | 立体 | 3 条 |
4 | ? | 4 条 |
确定点在空间中的位置
解析几何——法国迪卡尔,名言:我思故我在
由相互垂直的数轴在空间中构成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空间中的点。N维空间需要N条数轴。
一笔划
18世纪经典的数学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被欧拉简化为“一笔画问题”:哪些图形可以一笔画,哪些不能?欧拉定义了两个概念:
- 偶点:过该点的线段有偶数条
- 奇点:过该点的线段有奇数条
点 | 线 | 分析 |
---|---|---|
始点 | 有出去的线段,不一定有进 | 始点=终点:奇点=0 始点≠终点:奇点=2 |
途经点 | 一进一出,肯定是偶点 | |
终点 | 有进入的线段 |
欧拉的结论:
- 如果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成,那么它的奇点个数一定是0个或者两个
- 奇点=0时,从图形中任何一点出发都可以一笔画
- 奇点=2时,只能从一个奇点画到另一个奇点
图形 | 点的个数 | 奇点个数 |
---|---|---|
七桥 | 4 | 4 |
山 | 6 | 4 |
日 | 6 | 2 |
田 | 9 | 4 |
欧拉13岁进大学,16岁获硕士学位,29岁向圣彼得堡科学院提交论文《哥尼斯堡的7座桥》,
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他开创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图论与几何拓扑
费马猜想
当整数n >2时, x n + y n = z n x^{n} + y^{n} = z^{n} xn+yn=zn 没有正整数解
时间 | 国家 | 人物 | 进度 |
---|---|---|---|
1753 | 瑞士 | 欧拉 | n=3 时成立 |
1816 | 法国 | 巴黎科学院 | 限定n为奇素数成立,称为“费马大定理” |
费马自己证明了n=4的情形 | |||
1825 | 德国 | 狄利克雷 | n=5 时成立 |
1825 | 法国 | 勒让德 | n=5 时成立 |
1839 | 法国 | 拉梅 | n=7 时成立 |
1844 | 德国 | 库默尔 | 100以内,除37、59、67以外的所有奇数 |
1908 | 德国 | 沃尔夫斯凯尔 | 为证明费马猜想错过自杀时间,用遗产设奖 |
1922 | 英国 | 莫德尔 | 提出莫德尔猜想(关于算术曲线有理点) |
1955 | 日本 | 谷山丰 | 猜测椭圆曲线与模曲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结论:有理数域上的椭圆曲线都是模曲线 |
1983 | 德国 | 法尔廷斯 | 证明了莫德尔猜想 |
1984 | 德国 | 弗雷 | 将 费马大定理 与 谷山—志村猜想 绑定 |
1986 | 美国 | 里贝特 | 证明弗雷命题 |
1993 | 英国 | 怀尔斯 | 证明谷山—志村猜想 |
1995 | 英国 | 怀尔斯 | 完整证明结果发布在《数学年刊》 莫德尔猜想 + 弗雷命题 + 谷山—志村猜想 |
支线:二战后,借助计算机,n<1W时成立,到1980s,证明了n<40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