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线/离线状态适配机制
状态判断:通过自建IM长连接实时监测用户在线状态(ONLINE/OFFLINE),离线时触发自有通道消息缓存并启动重试机制。
多级触达策略:用户在线时通过IM长连接直推;离线时通过自建通道(如APNs/FCM替代方案)结合智能路由算法,保障消息最终可达。
2. 通道自治能力建设
协议封装:自主实现设备注册、Token管理、心跳保活等逻辑,避免依赖厂商SDK的接口限制,降低耦合性。
动态容灾:采用多级熔断机制,根据通道健康度(如响应延迟、成功率)动态切换传输路径,确保服务可用性>99.9%。
3. 数据安全与合规性
隐私保护:遵循最小化数据采集原则,传输过程使用端到端加密(TLS 1.3),用户身份信息脱敏处理,符合《隐私保护协议》要求。
权限管控:基于RBAC模型实现细粒度权限管理,敏感操作(如消息内容审计)需二次授权并留痕。
4. 全链路可观测性
监控体系:集成消息发送成功率、端到端延迟、用户点击率等指标,支持按业务标签多维分析,快速定位异常节点。
闭环优化:结合AB测试数据优化推送策略(如发送时段、文案模板),历史数据显示自有通道点击率较厂商通道提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