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著名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教授,曾提过一个很有创意的概念,“技术民主化”。教授认为,技术民主就是扩大社会个体的自由边界,让大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技术设计和技术决策之中,包括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外行行动者“也都能参与其中,以确保他们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简而言之,就是让广泛大众参与技术设计,最终实现更大程度的技术协同。
以前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要么觉得难以实现,要么认为离我们还很遥远。直到近半年AI大模型的各种现实应用不断出现,我开始意识到所谓的“遥远”也许并没有多远。最近我又见证了在钉钉群聊里,只要通过拍照或者写一句话,不需要任何一行代码,就能自动生成一个业务应用,才意识到自己还是肤浅了,技术民主哪里是“不远”,分明是未来已来,近在咫尺。
01
AI大模型,救了“低代码”的命
ChatGPT出道即巅峰,在不断刷新大家对AI各种认知的同时,也在不断以自我颠覆的方式,革自己的命。从GPT-3.5,到GPT-4,就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功能提升。GPT-4官方宣传视频中,有这样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视频中,测试者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网站草图,上传至GPT-4后,然后让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仅仅靠一张草图,GPT-4竟然给出了网站的HTML代码。K哥相信,当出现这一幕时,一定有人在看热闹,有人看门道。看热闹的也许惊叹从图到代码的神奇转变;而看门道的一定在想,这哪是代码,这分明是解救催死低代码的“还魂丹”。
所谓低代码(low-code),是与全代码(All-code)相对应的概念,是指通过图形化拖拽、参数化配置等方式,仅使用少量代码,就能开发出需要的应用程序或数字工具。低代码理自出现以来,就具备开发门槛低、效率高、能够满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大量的软件开发需求等明显优势,但一直以来还是饱受质疑,甚至被吐槽“只会生成一堆shit一样的代码”、“找 bug 不方便”,是“伪需求”、是“行业毒瘤”。
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的出现,成了拯救低代码的及时雨,甚至可能成为消除低代码质疑的最有力的一击。我们已经看到AI大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除了大家熟悉的ChatGPT,还有谷歌的BERT模型、Facebook的Detectron2模型,他们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模型都是基于对算法的深度学习,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训练来总结规律和模式,从而达到非常准确的识别能力和预测能力。而这恰恰完美地解决了最让技术方头疼的“业务需求”问题。
当AI大模型精准识别业务需求后,低代码呈现的就不再是“shit一样的代码”的“负能量”,而是帮企业快速构建和部署应用程序、提高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效率的“伟光正”。AI大模型让程序更智能,低代码让开发敏捷,两者绝配。在AI大模型加持下,垂死的低代码活了,意不意外?
02
AI大模型+低代码:
解决中小企业,90%的软件需求
有专家推测,AI低代码开发不仅将解决中小企业90%的软件开发需求,甚至被认为是继瀑布开发,敏捷开发之后的一种新的开发模式。
1、大模型学习各行业软件模板,成为业务系统设计专家
这个时代下,软件正在定义一切。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场景,都已在悄无声息间完成了“信息化”的过程。如果说软件已经重构世界,也并不算夸张。但即使如此,人们对信息化的需求仍在越来越细化的大小场景中不断爆发,软件的开发的“供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依然是技术行业难以解决的主要矛盾。
如果说低代码的出现,为实现业务应用的快速交付、通过利用平台工具在更高的抽象维度上加快软件的开发,指明了方向。那么AI大模型的出现,则为其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落地保障。通过大规模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让模型学习各个行业的软件模板和业务流程,从而成为一个业务系统设计专家。
它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代码和文档、各种业务场景下的最佳实践,从而生成高质量的业务系统设计方案,提高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效率和准确性,当有新的软件设计需求时,大模型可以像行业专家一样,根据需求推荐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和代码实现。
举个例子,某医院需要开发一套综合管理系统,AI大模型可以根据对医疗信息化领域大量案例的学习,推荐一整套高质量的方案,包括功能模块划分、流程设计、界面丰富的原型以及底层代码框架等。这种软件设计的高度智能化,可以使开发周期大幅缩短,而且成本和风险也大幅减少。
做个通俗的类比,AI低代码对于软件开发,很像制造业中自动化生产线,不再是点状或个体性的变动,而是体系性的升级。改进的不仅仅是技术框架,而是新的软件工程思维。
2、通过跟客户聊天交互,生成需求文档
相信不少人还记得在初次使用ChatGPT时,那种流畅、强大到近乎颠覆我们认知的交互体验,所带来的震惊和兴奋。只需通过简单的对话,它就可以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事实上,实现这点的基本实现逻辑并不难理解:聊天机器人的交互是基于一些预定义的模板和规则,可以让客户通过简单的对话来表达他们的需求,聊天内容传输给AI大模型,模型将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建模,从中准确提取出客户的需求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文本格式。但真正让我们感到惊讶的并仅仅是这些,而是这交互的场景、用途,似乎有着无限的“延展性”。
全球RPA行业领导者Uipath公司,就通过用户和ChatGPT交互文本,来分析并评估客户对特定产品的反馈情绪。比如,向 ChatGPT传输一组从客户收到的产品反馈,并输入“请确定此反馈的情绪,将其分配为正面、负面或混合”一类的提示。随后由ChatGPT 将这些语气,做出准确地情绪识别。然后再将这些用户情绪反馈,形成文档,自动发送到产品开发团队,用于强化产品的设计和研发。
3、大模型基于文档,生成代码,完成软件开发
与生产文档类似,AI生成代码也是要通过大量程序代码的训练,让AI学习编程技术,并掌握程序代码的语法和结构,从而实现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程序代码,用以辅助编程人员实现代码补齐、算法逻辑生成、语言转换与应用程序生成。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技术人员的开发效率,特别是在重复性高、逻辑简单的任务中,更是效果明显。
在实践层面,国内外很多大厂如阿里、腾讯、微软、亚马逊等都已经在用AI大模型算法,辅助程序员开展工作了。我们不难想象,随着IT生产力高速发展,大模型生产代码会越来越深地介入到现在编程工作。
03
AI大模型+低代码,软件开发新范式
GPT甫一面世,比尔·盖茨就大呼,这是“40多年来最革命性的技术进步”。随后,另一个行业大佬、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跟进表示:“我们正处于AI的iPhone时刻”。这样的说法夸张吗?也许并不,相反,越来越多的事实都在不断表明,在AI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用大模型再做一次。至少,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非常明显了,在AI大模型+低代码的“智敏”组合下,新时代的软件开发模式正越来越清晰。
1、低代码公司最头疼的,就是客户不知道需求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客户往往难以清晰地表述自己的需求,导致开发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奇高,沟通效果却很低。低代码公司更是面临这样的困境,本来的初衷是想用更少的时间去创造更多的价值,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反倒被用户(尤其是完全不懂技术的用户)在电脑前大骂“垃圾”、“根本没用”,而那些藏在“槽点”和“骂名”之后的问题,并不是低代码本身,而是在用户需求上。在以前,面对需求偏差,低代码业务一般会对完全不懂的外行用户开展两方面的工作:
1)进行培训
通过帮助文档、视频指导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工具的逻辑,能解决的问题,常用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让用户在使用或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好的解决。
2)提供模版
就像教一个人快速提升PPT制作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可以借鉴、修改的模版一样,很多低代码平台也都这么干,把不同领域常用到的功能,模版化、模块化,可以让用户更便利地使用或编辑。
实话实说,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看似直接、简单,但实际上都很考验用户的主动性、接受力和耐心程度。他们本来是想便捷地、傻瓜式的使用工具,但他们发现整个使用过程并没那么“傻瓜”,会增加他们额外的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使用体验自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以前低代码一直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2、AI大模型时代,聊天生成需求,画界面能生成软件
在AI时代,让一切变得更“傻瓜”,正在从想象一点点变成现实。在大模型火力全开的今天,由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只要会聊天、会画界面,就能够生成需求和软件的趋势正在逐渐形成。这种趋势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与AI大模型进行交互,让机器自动化地完成需求分析和软件开发过程,也就说,AI大模型在无声无息间,完成了以下两个步骤的工作:
Step1: 需求分析
AI大模型可以分析客户的自然语言输入,并自动化地生成需求文档。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需求文档编写的时间和工作量,同时提高文档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这种能力早在GPT—3.5阶段,就已经有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Step2:软件开发
用户可以手绘界面原型图或效果图,AI大模型根据这些图,自动生成前端界面代码、后端逻辑代码,以及数据库设计等,形成一套可直接使用的软件系统。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具备任何开发技能,完全依靠AI大模型的自动生成能力就可以搞定。而且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只需要专注实际需求与界面效果是否一致,而不必关注具体的技术实现。不管是GPT-4宣传片中的草图秒变HTML代码,还是K哥体验到的钉钉“拍照生成应用”功能,都是AI时代,万物皆能傻瓜式生成的直观体现。
3、不断调优模型,生成更懂用户的软件
AI大模型在开发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学习并优化自身,使生成的软件更贴合用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在今年3月份,阿里推出的通义千问中,有一个很酷的小功能,即“聊天记录不用翻,摘要自动生成”。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打工人,大都是多线作业,谁的手机里没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群,各种未读信息不断累积,忙的时候根本看不过来。有时候花很多时间爬楼,又发现群里都是些没有价值的无用信息。但钉钉这个新功能,却能根据历史消息,为用户自动生成聊天摘要。既可追踪信息,也不用费时费力爬楼。
这个功能虽然看上去不太起眼,但却很好的反映了AI可以根据用户各种显性、隐性需求,不断调优,生成更懂用户软件的能力。微软3月份推出的Microsoft 365 Copilot,让我们看到了Word、Excel、PPT、Outlook更超乎我们想象的能力,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工具还会再进一步优化、升级,甚至会让你惊讶的发现,它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4、生成的代码不需要测试
AI大模型不仅干活效率高,而且稳定性好,有相当不错的品质保障。首先, AI大模型生成代码的能力来源于对大量开发案例的学习与模仿,它可以生成符合行业标准、强健性高,且性能优良的代码。其次,AI大模型根据需求文档和设计方案自动生成代码,还可以避免人工开发过程中,由于疏忽与差错带来的各种Bug。
其实,我们也能从AI大模型的名字上看出端倪,AI大模型全称“人工智能预训练大模型”,名字里包含了“预训练”和“大模型”两层含义,即这个模型已经在大规模数据集上,完成了预训练。所以它具有充分的稳定性和准确率,无需微调,或仅需要少量数据的微调,就足可以直接支撑各类应用,也就很好理解了。
04
没有AI大模型的低代码,没有未来
AI大模型大幅降低、甚至完全摧毁了技术壁垒,仅通过聊天、画图,就可以实现软件的开发和优化,进而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低代码的综合成本。让一度迷茫、前途不明的低代码重回风口。
Gartner 预测,2025年 70% 企业的数字化应用,将由低代码来构建,甚至有专家也把低代码当成了“企业数字化的核心引擎”。但明眼人不难看出,当前AI+低代码、AIGC+低代码,之所以大行其道,“+”号前的AI才是关键。换句话说,低代码的盛行,离不开AI的引爆,没有AI大模型,低代码可能难有未来,甚至依然摆脱不了“低代码只适用于边缘创新和搭建长尾应用”、“低代码只是玩具”一类的命运。
1. 低代码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让非技术人员也可以轻松开发软件,但开发结果的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满足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需求。AI大模型可以生成高质量代码与系统,解决这个痛点。
2. 低代码平台的使用门槛虽低,但用户在表达需求时面临较大困难,影响交互体验与开发效率。AI大模型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理解与交互,全面获取用户需求,为低代码开发提供更友好接口。
3. 低代码平台普及率的提高,需要有大量模板、组件与框架的积累与优化。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时间,进展难以保证。而AI大模型可以快速学习并推荐高质量的设计模板,加速低代码开发能力的提升。
4. 低代码开发的结果,功能与质量难以达到高复杂业务系统的要求。这阻碍了更广范畴客户群体的覆盖。而AI大模型可以为低代码平台生成更加强大、全面与精细化的软件系统,改变这一现状。
5. 低代码平台的更新升级速度,难以满足用户体验的持续提高与变化。而AI大模型可以根据用户反馈,自动优化低代码模板与生成结果,使低代码软件拥有更强的学习与迭代能力。
钉钉开放平台的负责人巴布说过一句话:“把复杂的软件体系解构,把数据的权利普惠到每个个体,把员工的个体创造和组织的有效治理结合起来。”他所表达的意思,一定程度上和文章开头提到的“技术民主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不同程度指向一个事实,即当下的AI大模型+低代码,不只是趋势,还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全面性革命。我们生逢其时,乐观其成,为时代加油!
号主简介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关注:科技趋势、商业、个体成长。
- END -
马斯克:找到人生使命,我无比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