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国创(大创)是什么
- 2 常见问题和误区
- 2.1 项目一定要具体实施才能结题?导师说一定要实践?
- 2.2 没有导师给的题目不可能参加?
- 2.3 从零开始只剩不到一个月来不及?
- 2.4 选题现有能力和技术水平做不出来不能报?
- 2.5 没有达到通知里写的申报条件不能报?
- 2.6 指导老师个数有限制吗
- 2.7 创业实践第一栏就要求填运营组织名,还未成立运营组织不能报创业实践?
- 2.8 一人只能参加一项?
- 3 定题注意点(考虑结题)
- 4 类型选择注意点(考虑结题)
- 5 几个小tips(更容易立项)
- 6 结题与经费发放
- 7 为什么更推荐选择国创(大创)作入门(ZUFE向)
本文部分内容基于浙江省双非一本院校视角,外省及其他类型院校仅做参考。
1 国创(大创)是什么
-
全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时间:一般为每年3月-5月申报(视各校情况而定)
-
主办单位:教育部高教司
-
人数:一般为5人,但有些学校不限制,具体可以去国创计划平台查询学校去年的立项项目,观察是否有超出5人的项目
-
项目类型与立项数量: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各类别立项数量去国创计划平台查询学校往年立项项目的类别分布情况,末尾X代表创业训练,S代表创业实践,啥都不带为创新训练
-
竞争范围:虽说是国家级,但在大部分学校校内拟推荐国家级立项 = 国家级立项,很少有例外
-
等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竞赛,不评奖)
-
申报材料:项目申报书(一般约1w字左右图文并茂即可)
-
国家级立项难度:根据学校的类别和组织情况有关,浙江省双非一本院校共73项,学校偏经管或组织情况一般的,立项比例可以高到大致35%(因为连73*3=219项都凑不到),理工类学校和组织情况比较好的难度会提高
-
省级立项难度:每个学校都会立项国家级项目数量两倍的省级项目,部分学校省级项目也会和国家级项目一样给经费,也需要结题。部分学校省级立项近年来都是100%(甚至学校还要自己去凑数量),但不会给经费也不需要结题
按每年惯例申报的“国创(大创)计划”项目,推荐数额不超过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1/3。(官网通知原文)
因此除了立项的国创(大创)外,会有两倍数量的省创,一般在省级平台可以查到名单(浙江省平台为:http://114.220.75.43:98/Index)
- 重点领域项目:不超过所有立项项目的2%(国家级+省级),浙江省双非一本院校为73项国家级立项中的3项
为2021年起新增项目,推荐数额不超过上一年度“国创(大创)计划”立项项目总数的2%(官网通知原文)
- 个人评价:立项比例高难度低,创新想法就能申报,结题较容易,门槛低,强烈建议作为入门参赛。
- 含“金”量:有经费,每个学校不一,国家级,含金量、认可度高
- 个人成绩:2020年立项3项,2021年立项5项(其中重点领域立项1项)、2022年立项2项(其中重点领域立项1项),均已结题
- 收益(zufe标准):2020年创新2000,创业4000,实践10000;2021年创新4000,创业6000,实践10000,重点领域翻倍
- 官网:教育部高教司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
- 官方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报送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21年为例)
- 信息渠道:学校创业学院、教务处等竞赛主管部门
- 申报地址:浙江省部分学校开始使用下图这个线上申报平台,这个系统属实难用,因此特地总结了几个常见问题,国创(大创)申报平台的疑难杂症,也有一些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的申报平台
- 申报书撰写经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书撰写经验分享(三大类别七千字总结建议)
2 常见问题和误区
2.1 项目一定要具体实施才能结题?导师说一定要实践?
国创(大创)的定位是学生版的科研项目,并不要求申报时就需要实施(当然已经有部分实施的申报成功率肯定会高),立项后的目的只是结题,像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有些时候并不要求真创业。
需不需要实施具体得看省里和学校里的结题要求。一般来说都不会特别严,比如我们学校允许用专利软著论文等结题创新训练,专利软著+系统运营数据结题创业训练,公司营运证明和A类竞赛获奖等来结题创业实践。专利软著论文可以某宝,系统运营数据大多是自己造,竞赛获奖也不一定需要真创业(我的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都是这种方式结题的)。
至于导师说一定要创业实践嘛,也许是老师指导经验比较少,把学生课题看得像教师课题那么严重了。
2.2 没有导师给的题目不可能参加?
自己依据社会痛点和需求提出选题,选题可参考:创赛项目来源、项目选题建议
2.3 从零开始只剩不到一个月来不及?
一个月完全来得及,完成选题后一个团队写1w左右文字和相应配图即可,不需要很多
2.4 选题现有能力和技术水平做不出来不能报?
国创(大创)是大学生科研课题,和教师课题一样,本质上来说立项阶段都是提出方案,以方案的优劣性分配立项名额,而并不要求立项阶段就要做出来
2.5 没有达到通知里写的申报条件不能报?
可以报的。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写1和2,但是能在申报时达到1和2条件(此条件为结题条件的一部分)的绝对在少数。其实也暴露出来,学校希望申报上来的项目都能结题,因此提前完成结题条件绝对竞争力会大。3其实无所谓,亲身试水五个大四的也立项了。4,“为宜”=“不强制”,去官网看看去年和今年就能发现,1个人其实也能立项。
2.6 指导老师个数有限制吗
系统里其实可以添加多名的,创新训练也有2个指导老师立项的例子。系统里要求创业训练还要有企业导师,没有的话把自己学校导师再写一遍就好。
申报项目可由学生选定,二级学院配备或创业学院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配备指导教师各1名;创业实践项目配备指导教师2名,且为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学校通知原文)
2.7 创业实践第一栏就要求填运营组织名,还未成立运营组织不能报创业实践?
有最好,没有填个像样点的名字就可以了其实,不是非要求一定有公司。
2.8 一人只能参加一项?
可以保证的是作为负责人只能立项1项,但大部分学校不会限制作为成员参与,如果有一般会在通知里说明
3 定题注意点(考虑结题)
参加前尤其注意定好题目,合适的题目会为结题提供很大的便利,最终结题成果的名字一般要求能够充分反应出原来国创(大创)项目。
- 软著结题应保持软著名称和项目名称相同,结尾需是系统、软件、平台、APP等软件类词语或技术、算法等体现平台实现技术的词语;
- 如果没有实力用专利或国家级论文结题的,建议结尾不要是方法、模型、研究等学术性词语;
- 如果结尾打算是实物(如手环、设备等),如果确定无法做出实物,建议是具备或已经获A类竞赛奖项能力的项目;
- 如果结尾打算是XX引领者、XX实践者等浓厚的商务类气息的名字,同样建议是具备或已经获A类竞赛奖项能力的项目。
4 类型选择注意点(考虑结题)
- 创新训练
此类项目一般还处于想法阶段,或者无法发展成创新创业类的项目(科研属性极强),如XX研究方法、调查分析、算法、方法研究。 - 创业训练
此类项目也可以处于想法阶段,但能够挖掘出创业价值,看的出发展成创新创业项目的潜力。 - 创业实践
此类项目一般都有一段时间了,获过大大小小的奖,商业计划书都写好了,在校内也有些许知名度了。不限制研究生参加
(官网原文)
1.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2.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3.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等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5 几个小tips(更容易立项)
- 最重要的当然是项目本身的创新点和申报书的内容。
- 确定要把项目发展为创新创业项目参加A类竞赛获奖的,可以留到第二年报,创业实践立项成功率高,且经费会多不少。
- 学校肯定也希望立项的项目能够结题,所以提前完成结题条件或让评委相信项目能够达到结题条件尤为重要。
- 如果已达到结题条件,在申报书的最前面项目背景处就写出来,并放上证书,标题可以取“前期实践背景”或“既有研究基础”。
- 如果没达到结题条件,可以适度夸张,写已进入软著申请阶段、专利授权阶段、完成商业计划书撰写拟参与A类竞赛等。
- 可以考虑往国创(大创)申报数量比较少的学院报。(一般都会考虑每个学院的名额分配)
- 商务类项目如果结合了某个有点创新点的软件系统,可以第一年报这个软件系统(创新训练),第二年报整个项目(创业实践)。
6 结题与经费发放
结题及经费见博客:国创(大创)立项后的基本流程、需要用什么结题、如何快速结题
退税见博客:怎么把国创(大创)经费和学校奖金交的税退出来?
7 为什么更推荐选择国创(大创)作入门(ZUFE向)
准确来说,国创应该简称为“国家级大创项目”,因为很多学校还会有省级、校级的立项,但一些同档次的人文社科类学校,因为缺少出项目较多的理工科,项目数量会少很多,一般就只评国家级,国家级没立项的都是省级,不评校级。
浙江省的双非一本高校最终国家级立项的数量都是73项。在工大、杭电等省内理工科强校竞争大的情况下,有个省级立项就挺好了,但在人文社科类学校就是交上去就会有省级立项,未能国家级立项的项目,也算是省级大创项目。
如果需要找工作、考研复试简历实在没什么可以写的,这就是一条可以展开写的条目,大多数情况都可以写上去,虽然含金量和杭电工大的省级项目没法比,但写在简历上都是一样的。具体可以去知乎了解一下,有些学校省级校级都需要组织结题,人文社科类学校这两个级别是摆烂的。
官方要求国家级项目的数量不超过省级项目的1/3,也就是说学校有73个立项数量,就必须要交出219份项目。但从往年情况来说都是交不齐的(甚至出现学校层面硬凑项目上去的情况,如下图),所以立项的概率往往>1/3。
还有个原因就是国创不会像新苗考虑各学院的名额分配,基本上立项项目数量和学院上交项目数量成正比,不会和新苗那样有立项项目的质量明显低于未立项项目的质量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院项目数量都能有全校的15%-25%左右。新苗虽然是省级,但难就难在最终立项时校团委会考虑各学院的名额分配,封顶就只有7项(全校共54项),然而国创最终立项有18-20项(全校共73项)。
最后,国创是个投入相对较少(8000-12000图文并茂的项目申报书),但产出率和认可度又会相当高的一个科研训练项目。全国都知道大创,省内才知道新苗。
另外,对于考研复试来说,相较于互联网+、小挑等高投入高难度的创新创业类竞赛,个人感觉大创反而更受老师喜欢。大创有种学生层次的科研课题的味道,与研究生导师们申请一些国自然国社科基金和教育厅项目等类似,都是写申报书争夺立项资格、获取经费、中期验收、出成果结题验收的一套流程,如果有相关经历就更有“打工”价值,复试也许能有一定程度的印象分加分。